信息化背景下高中牛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来源 :广西教育·B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jun_x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分析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基于信息化背景提出大数据分析、互动技术、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四种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方式,论述精准利用大数据、善用互动技术、善用人工智能创设真实情境、虚拟现实补全地理实践等培养策略。
  【关键词】高中生 地理学科 信息化 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02B-0045-02
  从教育部 2014 年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到 2018 年印发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核心素养由理论逐渐走向实践、走向一线课堂。特别是《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强调了“深化信息技术应用”与“创新培育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学习方式”。如何在信息化大背景下培养高中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成为一线教师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信息化背景下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方式、对策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人地协调观是居于核心的基本观念,综合思维与区域认知是基本思维与方法,地理实践力是基本活动。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包含影响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品格与关键能力,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是可以通过教育来形成与实现的。
  (一)人地协调观。人地协调观指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秉持的正确价值观,它是学生学习地理学科所必备的品格。地理学是研究人地关系的科学,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主题。理解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能够凸显地理教育的价值,这种价值体现在让学生形成影响其未来发展的必备品格。社会的高速发展,伴随着一些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出现,使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激化。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应运而生。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主地形成正确的人地价值观,这个正确的人地价值观就是人地协调观。
  (二)综合思维。综合思维指人们运用综合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方式和能力,它是地理学最基本的逻辑思维方法。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是一个复杂的人与自然相互耦合形成的综合体,组成综合体的要素在不同的时间与空间尺度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导致地理环境的形成,推动地理环境演变。基于地理学的特点与研究对象,学生需要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角度形成以要素、时空、地方三位一体的综合思维。
  (三)区域认知。区域认知指人们运用空间—— 区域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方式和能力,它包含用区域的方式去认知和对区域本身的认知两个维度。地理环境是复杂的综合体,由不同区域组成。用区域方法认知这一复杂综合体,是将地理环境分割成一个个简单的区域。对区域本身的认知基于不同时间与空间尺度上的组成区域的各个要素表现。形成区域认知,需要从不同的时间与空间尺度去认识地理环境这一复杂的综合体,只有正确地认知,才能准确地进行综合分析。
  (四)地理实践力。地理实践力指人们在考察、实验和调查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它包含学生内在品质与外在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地理课程重要的研究方法包括考察、实验、调查等,这些研究方法最终都需要学生能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同时,这些研究的过程也是地理教学中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通过亲身参与实践,有了深刻的区域认知,才能依托区域的综合分析,形成人地协调观。
  二、信息化背景下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方式
  2018 年國家教育部颁布的《教育信息化 2.0 行动计划》强调,要持续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促进教育信息化从融合应用向创新发展的高阶演进、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深度融入教育全过程。这说明在信息化背景下,在不同的教学环节,将信息技术融入课堂,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是未来的趋势。
  (一)大数据,分析学情。课堂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主阵地,各种形式的地理学科检测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试练场。从整个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角度来说,通过测试得到海量数据并进行系统的分析,得到的结果能够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测试中落实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程度,能够科学地指导教学,进而做出最为科学合理的教学决策,在课堂上更好地强化学生薄弱的核心素养。从单个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角度来说,通过海量大数据获取不同时间、空间尺度的地理要素数据,有助于学生运用空间—— 区域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形成正确的区域认知,进而强化学生综合思维能力。
  (二)互动技术,扩大参与。课堂应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学生参与度高的课堂,有利于培养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课堂互动信息技术能有效地调动课堂气氛,在扩大学生参与面的同时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此外,通过互动信息技术与设备加强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使教师尽可能地充分获取学生学习的信息,使教学更能指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困惑和需要,以此深化教学。师师互动可以产生思维火花,让课堂变得更加活跃;师生互动可以激发学生思维潜能,引导学生形成综合思维;生生互动可以相互评价,促进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强化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地理实践力。
  (三)人工智能,提高兴趣。兴趣是学习的有效助燃剂,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通过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的情绪,就能够在课堂上更好地培养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利用人工智能,结合教学设计的教学目标、任务、重难点等,创设符合学生认知状况并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情境,促使学生利用人工智能形成逻辑思维,提升学生课堂学习效率,进而在课堂内有效培养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四)虚拟现实,模拟实践。地理环境是一个由各个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形成的综合体,深入了解这一综合体的最好办法就是通过调查与实验。但是,由于地理环境的复杂性与现实条件的限制,很多学校难以进行实地调查、考证。此外,地理学科的实验没有固定的实验步骤、实验现象,主要的实验是模拟地理环境的事物与现象,在教学中存在很大的局限性。虚拟现实技术可以提供近似真实的环境,为不能外出的学生提供地理实践的替代性体验。在大数据支撑下的地理模拟更接近真实世界,为落实地理实践力提供另一种方式。   三、信息化背景下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策略
  地理核心素养中人地协调观是居于核心的基本观念,综合思维与区域认知是基本思维与方法,地理实践力是基本活动。四位一体,每个部分其实含有其他部分所涵盖的内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应该过度地区分四种素养能力,应该明确某一个设计环节落实多个素养,做好主次即可。而信息化背景下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恰当把握信息技术的使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教学融合创新,以有效培养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一)精选信息,精准利用大数据。首先,通过海量大数据获取不同时间、空间尺度的地理要素数据。在体现大数据对课堂的支撑效果的过程中,需要进行精准的选材,选取对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有用的信息,避免学生被信息轰炸。其次,针对学生海量的考试数据,需要精确选择可以真实反映学生学情的数据,才能够帮助教师指导教学。教师应该认真审核大数据,找到合适的资料,最好是能够利用大数据提供的资料进行自主命题,这样才能更加精准地利用大数据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二)善用互动技术,把握互动尺度。教师为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可以利用多种互动技术调动课堂气氛,增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扩大学生参与面。但是互动技术让课堂活跃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隐患。如果课堂互动技术选择不当或者把控不当,不仅教师难以获得学生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无法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解决其困惑;而且学生也可能利用互动技术扰乱课堂秩序,造成课堂混乱。为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教师应選择可控的互动信息技术,设计基于互动信息技术的课堂活动,把握课堂互动尺度,这样才能发挥互动技术对培养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功能。
  (三)创设真实情境,善用人工智能。通过人工智能创设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情境时,不能够为了使用人工智能而创设一些虚假的、不符合客观事实的情境。这样的情境不仅弱化地理应该是生活的地理这一主旋律,而且还影响学生形成正确的区域认知,不利于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之初就要结合所授课的内容与所要培养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认真进行教学设计,同时利用人工智能对学生进行个性化辅导,这样才能够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四)把握虚拟现实,补全地理实践。基于地理学科的综合性与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培养地理实践力的有效途径是实地调查与模拟实验。不论是基于虚拟现实技术(VR 技术)还是增强现实技术(AR 技术),都能够帮助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在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教学时,需注意协调技术支持的教学与在真实环境下教学的关系。一是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无法外出实践教学的缺憾,但无法完全代替真实环境下的实践活动,它的主要作用是补全地理实践。二是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模拟实验时,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地理要素,并且找到实际参数,避免出现模拟结果与实际情况差异过大的情况,影响学生的区域认知。
  总的来说,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从提出到落实经历时间较短,如何在短时间内的课堂中培养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是地理教师共同面对的难题。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教学的融合,是一种帮助教师培养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手段。信息化背景下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就是在深刻把握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上,利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丰富各个教学环节,进而有效培养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作者简介】胡 伟(1988— ),男,汉族,湖北仙桃人,硕士,中级教师,柳州高级中学教师,研究方向为中学地理教学。
  (责编 罗汝君)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以《生態系统的能量流动》的教学为例,论述采用多元化教学模式开展教学的策略,利用多媒体以“问题探讨”的动画片引入,让学生利用已经学过的知识自行画出食物链(网)并考虑如何选择生存策略,引出本节课的课题,用拼图法帮助学生掌握能量流动的分析方法,以教材中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作为分析材料让学生进行定量分析,利用教材中的《思考与讨论》让学生了解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从而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和处理数据
期刊
【摘 要】本文分析“互联网+”环境下校园暴力的主要表现形式及造成校园暴力的主要原因,论述有效预防校园暴力的做法,提出注重教育对校园暴力的预防作用、制订完善的预防和处理措施、家长合理引导等对策,以确保学生在安全的环境下健康成长。  【关键词】“互联网+” 学生管理 预防 校园暴力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02B-0004-02  青少年的身心
期刊
【摘 要】本文分析作文教学的强制性、规范性、强目的性的特点,以及学生因受到生活阅历的限制而无法写好作文的原因;认为在作文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尽量让学生享有自主权、有足够的主观能动性;提出从转变观念、提高兴趣、深入生活、加大阅读等方面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建议。  【关键词】作文教学 主体性 创造性 阅读积累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0
期刊
【摘 要】本文分析艺术类中职学生的特点及德育的现状,阐明语文教学与德育之间的关系,论述在语文教学中融入德育的措施,巧妙地运用教材、将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和学生所学专业相结合对学生进行德育,以提升学生的德育水平。  【关键词】中职 语文教学 艺术类学生 德育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02B-0028-03  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提出完善职业教育
期刊
【摘 要】本文分析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科学思维的重要性,以及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科学思维培养存在的问题,以《波尔的原子模型》为例,阐述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教学设计方案与课堂实践,总结培养科学思维的“发现式”教学模式的步骤和实施策略,对高中物理培养科学思维进行有益探索。  【关键词】高中物理 波尔原子模型 科学思维 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
期刊
【摘 要】本文分析中职学生在体育游戏开发和组织实施活动等方面能力欠缺以及民族文化自觉缺失的现状,论述基于壮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具有时代性、专业性、实用性的中职学前体育游戏课程建设,从课程价值取向、课程目标体系、课程内容体系、课程教学模式、课程实践价值五方面提出建议。  【关键词】中职 学前体育游戏 课程建设 传统体育 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
期刊
【摘 要】本文以广西民族中等专业学校为例论述将地方优秀民族文化融入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具体措施:挖掘民族文化资源,引入当地历史名人、民歌民谣和传说故事,拓展学习内容,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和民族文化的内涵;挖掘当地自然资源,将自然景观融入语文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民族文化的熏陶、滋润中体验和积累,并抒写自己热爱家乡的情感。  【关键词】民族中职学校 特色专业 语文教学 地方文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
期刊
【摘 要】本文阐述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下的教学策略,基于提问策略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基于生活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正确引导以锻炼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结合生活实际培养社会责任意识,培养学科素养。  【关键词】高中化学 核心素养 培养措施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02B-0053-02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 版)》(下文简称《化学
期刊
【摘 要】本文分析数学尖子生的特点,阐述数学尖子生的培养之路:选苗—培优—磨尖,论述培养高三学生数学尖子生的具体措施,以启发高三甚至整个高中的数学教师更好地培养数学尖子生。  【关键词】高考数学尖子生 培养之路 选苗 培优 磨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06B-0154-04   尖子生的培养,能促进整个班的学习力,对数学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摘 要】本文分析当前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素养培养存在的问题,从儿童文学课程要技能培养与素养培养并重、结合教育专业特点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结合课堂活动与校外教学实践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文学情感等方面论述对策,以发挥儿童文学的多元化教育价值,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儿童教育技能。  【关键词】中职 学前教育专业 儿童文学素养 培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