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需要烦人的“代言人”

来源 :动漫界·幼教365(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vsby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概是出于职业的原因,我特别喜欢孩子。不论在哪里,只要见到孩子,我就像是见到多日不见的老朋友似的,总是笑吟吟地蹲下身来,主动上前打招呼,与孩子说说话,聊聊天。
  要是没有家长的参与(实际是“掺和”),小孩子跟我交谈会无拘无束,畅所欲言,一问一答,你来我往,没有年龄差异的障碍,谈得很好,很融洽,还经常开怀大笑,很有意思,其乐无穷。
  若是有家长在身旁,情况可能就大不一样了:家长往往强行“插足”于我和孩子中间,常常无端地打断我与孩子之间十分愉快的谈话,破坏和谐融洽的谈话气氛,就像是不受欢迎的“第三者”,很烦人。
  比如,在小区的院子遇到孩子,我蹲下身子,笑眯眯地问道:
  “小朋友,你好!告诉爷爷,你叫什么名字呀?”
  还没等孩子开口,家长往往抢先代替孩子回答说:“他叫某某某。”
  我又问:“小朋友,你几岁了?”
  孩子刚要开口说,家长又多嘴多舌:“他四岁了。”
  就像是参加电视中的“抢答”节目,每每都是妈妈反应最为敏捷,嘴快,抢占先机。我很不赞成有些家长的这种做法。
  我想不明白:这些做父母的,难道你的孩子连自己的名字和年龄都不知道,非得要家长“代言”?实在是搞不懂。
  有时候,年轻的父母带孩子到我家来玩儿,我感觉就像是久别重逢的“老朋友”莅临,赶紧将他们热情地迎进家里,拿出糖果、点心、巧克力等孩子喜欢吃的东西热情招待,诚心诚意地、和颜悦色地对孩子说:
  “小朋友,你要吃什么呀?想吃什么,就自己拿,随便吃。到爷爷奶奶家里来,可不要客气啊。”
  可还没等孩子点头答应、伸出小手去拿,父母就连忙抢着替孩子说:“他什么也不吃,什么也不吃。谢谢,谢谢。”赶紧把孩子拉开,拢在自己怀里。
  面对家长这种过分的客气,有时弄得我很尴尬。孩子究竟想吃还是不想吃,孩子自己最清楚,家长为什么不让孩子自己表达?家长似乎是孩子的“代言人”。
  像家长这样总是“抢嘴”,无意之中就等于给孩子的嘴上贴了“封条”,那他就总也学不会说话,总也不会和别人交谈、沟通和交流。无形中阻碍了孩子的锻炼、成长。
  小孩子就是小孩子,哪有不“贪吃”的?而且,小孩子还往往有这样一个嗜好:就爱吃别人家的东西。同样的食品,家里有,不爱吃,总觉得别人家的比自己家的好吃,这也是小孩子的天性。
  要让孩子自己说话,自主表达自己的意愿。孩子是独立的人,不管是多小的孩子,都有自己的主观意愿,有权自主表达自己意愿,这是法律赋予儿童的的权利。
  孩子不需要“代言人”。
  有的家长经常抱怨孩子胆子小,憷见生人,在公开场合“怯场”,总是扭扭捏捏的,不敢、不会与人交往。其实,这不是天生的。
  据我观察,凡是这种不善言谈、交往的孩子,大约都是因为家长的“话”太多了,患有“话痨”的毛病,把孩子说话的机会都给无情地剥夺了。就像演戏一样:家长抢了孩子的“戏”了,孩子没有“戏份”了。
  在孩子小时候,家长就要利用与人接触和出门作客的机会,让孩子自由地与人交谈,进行沟通,以培养孩子的自立意识、自主精神、自信心、口头表达能力和落落大方的交往仪态。开始,孩子可能胆小,不敢说,说不好;接触的人多了,胆子就渐渐大了;交往实践多了,自然就学会了交往。
  我奉劝做父母的,最好不要充当孩子的“代言人”,因为家长充当孩子的“代言人”,会剥夺孩子锻炼交往能力的机会。P
其他文献
摘 要 对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高校,本文论述了当前“建筑构造”课程的特点和教学现状,以不影响建筑学专业整体教学计划为前提,探索了建筑构造课程中存在的授课问题,从学生学习能动性到教师个人授课模式、构造与设计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方面提出教学改革的思路。  关键词 建筑构造 建筑设计 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
做任何的事情,只有知道了“为什么要做”“做些什么”以及“怎样去做”,才谈得上做得有效。幼儿园教学的实施过程同样如此。教师是课程和教学活动的实施者,一个幼儿园教师只有知道了“为什么要教”“教些什么”以及“如何去教”,才谈得上教得有效。  没有了课程和教材,何以谈得上教得有效  一般而言,“为什么要教”和“教些什么”的问题,也包括“如何去教”的部分问题,主要是由幼儿园课程专家在权衡政治和文化的优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