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修道成仙故事的现代价值探析

来源 :丝绸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WJJ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中有大量的修道成仙故事,从科学理性的角度看,这些故事具有多方面的现实意义与现代价值:服食炼丹的记载,是中国古代乃至近现代医药化学的重要参考资料;导引吐纳的养生方式,对今人调气养神、强身健体仍有良好的功效;故事中所强调的忠孝为本、积善济世的伦理道德观念,对和谐社会的建构也有明显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魏晋南北朝;修道成仙故事;现实意义;现代价值
  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所记叙的长生不死、变化无穷等仙道故事,虽然表面上荒诞虚幻,但如果以科学理性的眼光重新审视这些故事,不难发现这些修道成仙故事即使在科技发达的现代社会,仍然具有可以参考借鉴的科学价值和合理因素。正如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二卷所说:“道教思想从一开始就迷恋于这样一个观念,即认为达到长生不老是可能的。我们不知道在世界上任何其他一个地方有与此近似的观念。这对科学的重要性是无法估量的。”(1)
  道教长生思想鼓舞着中国历史上历代科学研究者探索人类死亡与长寿之谜,寻找延长个体寿命与改善个体生存质量的方法,追求人类这个“大生命体”的永恒不息。具体来看,修道成仙故事中的各类神通道術,大都有一定程度的潜科学价值。比如,修道之人服食各类草药、矿物的记载,填补了古代医药学的空白;炼丹术的兴起与实践,客观上对原始化学的贡献不容忽略;导引肢体、行气调息这类道教的养生方式,对于强身健体确有较好的功效。此外,道教倡导的积德行善、济世助人的思想,也有利于当代和谐社会的建构和精神文明的建设。
  一、服食炼丹——现代医药化学的重要参考资料
  服食炼丹是求仙者首选的修炼途径,不论是《列仙传》《神仙传》,还是《洞仙传》,其中的仙人绝大多数都会服食仙草、炼制丹药。在道教修道成仙故事中,这些金丹仙药都具有使人长生不死甚至使人死而复生的神奇功效,在崇尚科学的现代人眼中,这似乎完全是出于宗教家玄想的、用以吸引教徒的噱头。然而,不可否认的是,道教修道成仙故事虽然充满浓厚的宗教色彩,但其中关于服食炼丹的记述仍有一定的科学价值,并非完全荒诞不经。
  首先,修仙故事中所记载的一些修道者直接食用的草木矿物,大都具有其特定的药用效果,是古代医药学的重要文献。比如松脂柏实,在魏晋南北朝修道成仙故事中的出现频率很高,求仙者认为松柏长青,食用松柏的果实便可将其“长青”的特质转移到人身上,使人长生不老,即葛洪所谓“假求外物以自坚固”。在《神仙传》记载的《赵瞿传》中,赵瞿“病癞历年,众治之不愈,垂死”,后因长期服食松脂,“身体转轻,气力百倍,登危越险,终日不极。年百七十岁,齿不堕,发不白”(2)。据《现代中药学大辞典》记载,松脂确实具有拔毒生肌、止痒止痛、清热燥温等功效,常用于治疗各种慢性溃疡以及跌打扭挫诸伤。柏实有养心安神、益阴养血、祛风治痹、收敛止血等药理作用。《中华药海》中也说:“阴血不足,肤失润养,皮肤干枯,毛发脱落。柏子仁滋养阴血,养肤泽发,故有润肤生皮之功。”(3)又如《神仙传》中“王兴”坚持服食菖蒲,得长生后隐化仙去的故事。而菖蒲“味辛性温,芳香清爽。辛能开泻,温胜寒湿,芳香开窍”(4),能聪耳明目、化湿和胃、散寒除痹,也是宁心安神的佳品。还有服气辟谷的“甘始”食用的天门冬,不仅可以镇咳祛痰、抗菌抗肿瘤,也能滋补肺肾之阴,有益肤悦颜之效。修道成仙故事中最常见的矿物质云母,也可以“纳气坠痰,镇心宁神,止血敛疮”(5),是治疗头痛伤寒,清热解毒的常见药品。
  不难看出,魏晋仙道故事中修道者选择服食的基本上都是一些可以预防治疗疾病、有强身健体功效的物品。随着服食术的发展,修仙者不再仅仅满足于直接食用自然界中可得的植物果实、动物骨肉等,一些道士开始提炼加工矿物质,并加入草木类药物,炼制所谓的“仙丹丸药”,以达到长生延年的目的。正如吴受琚在《何谓道教医药学》中所言:“草木类药物渐渐加入外丹药烧炼过程中,种类的不断增加,推动了药物学的发展,炼丹术和医疗实践相结合,丰富了道教医药学的内容。同时,古化学制药技术的发展,促使中医外科的膏药制剂大量出现,如丹参膏、蛇衍膏、续断膏等,对跌打损伤、疮病病痛等临床病疮均有较好的疗效。”(6)
  实际上,炼丹术的兴起不仅促进了中华医药学的发展,更是近代实验化学的先驱。修道者在炼制丹药的过程中,逐步掌握了部分自然界物质的化学特征及反应,积累了对这些物质的认识经验。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博物学家和炼金术士”葛洪就将他在长期的炼丹试验中所观察到的硫、汞、铅等物质的化学性质,归纳总结在《抱朴子》中,其修仙故事集《神仙传》中也有少量简单的介绍,如《李少君传》中有“凝汞成白银,飞丹砂成黄金”的记述。
  如果以现代科学理性的眼光去审视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中关于服食炼丹的故事,便可发现抛开笼罩在这些故事身上的“迷信外衣”,还是有科学合理的内容蕴含在其中的。正是这些少量的、零散的关于服食草木、炼制丹药的记载,为中国历代医药化学提供了参考资料。即使是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服食炼丹故事对医药化学的研究也仍然具有启示和引导作用。中国第一位荣获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科学家屠呦呦,正是从葛洪的医学著作《肘后备急方》中获得科学灵感,最终从中草药中分离出治疗疟疾的青蒿素的。或许在未来的某一天,又会有另一位科学研究者受到魏晋南北朝修道成仙故事中所记载内容的启迪,进而有重大科学发现或发明创造。所以,修道成仙故事中的科学成分虽少,但不可忽视。
  二、导引吐纳——现代养生医学的源头之一
  据文献记载,调气养生是古人所提倡的一种重要的养生方式,其中包括行导引、习吐纳等一系列修养措施。行气导引配合吐故纳新,疏通人体经络,调养神气,锻炼肢体,以达到强身健体的功效。《庄子·刻意》中早已指出导引吐纳为长寿者所喜好的修养方式:“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7)魏晋南北朝时期,不少修道成仙故事将这两种调气养生法纳入求仙者的修炼途径之中。   葛洪《神仙传》中记述彭祖所修即为补养导引之术,“常闭气内息,从平旦至日中,乃危坐拭目,摩搦身体,舔唇咽唾,服气数十,乃起行,言笑如故。其体中或有疲倦不安,便导引闭气,以攻其患。心存其身,头面九窍,五藏四肢,至于毛发,皆令其存。觉其气行体中,起于鼻口中,达十指末,寻即平和也”(8)。年数百岁,犹有少容的黄山君修习的也是彭祖的导引采纳之术,摇筋骨、动肢体,以行气血;地仙黄敬也是“专行服气断谷,为吞吐之事”;董仲君“服气炼形, 二百余岁不老”。可见,道家修炼,重视“气”对人体的作用,葛洪在《抱朴子内篇》中明确提出了行气对于长生的重要性:“服药虽为长生之本,若能兼行气者,其益甚速。若不能得药,但行气而尽其理者,亦得数百岁。”(9)
  导引,“导”者,导气令和;“引”者,引体令柔。吐纳,即呼吸,吐出浊气,以纳清气。二者相结合,形成了我国古代呼吸运动配合肢体运动的养生术。在道教方术中,导引吐纳是道士每日必行的保健法,“循行一定的经穴,用按压、揉摩等手法作用于人体,引导四肢百骸,做各种屈伸俯仰运动,导气令和,引体令柔,达到疏经活血、理气止痛的防病疗病效果”(10)。可以说,导引吐納为我国传统养生方式的精华内容。隋唐以后直至近现代,由导引按摩衍生出八段锦、易筋经、太极拳、百步功、保健体操等多种行之有效的运动方法;吐纳行气也逐步发展为现代调养元气、延年益寿的气功锻炼。
  总之,魏晋南北朝修道成仙故事中对于导引吐纳修道方式的记载,在一定程度上保存了中古时期人们调节呼吸、保存体内元气,强壮肢体、疏通气血经络的养生健身功法。后人据此在传统医学理论的基础上,发展了现代简易可行、强身健体的养生学以及具有独特抗病防病效果的预防医学。所以修道成仙故事中所记述的导引吐纳法,可以说是现代养生学及预防医学的源头之一。
  三、积善济世——现代和谐社会需要的道德理想
  道教发展至今,形成了自身独特的伦理体系,并将儒家的道德观念摄入其教义教理之中,主张修道者必须遵循伦理道德规范。两晋之交著名的道教学者葛洪,认为修持仙道要以忠孝为本、积善立功。在《抱朴子内篇》中,他就明确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详细的论述:
  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若德行不修,而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也。(11)(《对俗》)
  览诸道戒,无不云欲求长生者,必欲积善立功,慈心于物,恕己及人,仁逮昆虫,乐人之吉,愍人之苦,周人之急,救人之穷,手不伤生,口不劝祸,见人之得如己之得,见人之失如己之失,不自贵,不自誉,不嫉妒胜己,不佞谄阴贼,如此乃为有德,受福于天,所作必成,求仙可冀也。(12)(《微旨》)
  葛洪认为,若想飞升化仙,修道者在自身清静心灵、修习道术的基础上,还得利人利物、行善施德。这一观点在葛洪所作《神仙传》中也有体现:墨子因至诚好道且积有善德得到仙人的指点授丹;王遥修道的同时周游四方为人治病消灾,于马蹄山隐化为地仙;沈羲学道于蜀中,行医救人,苦行济世,其功德最终感动天神,于是仙官相迎,飞升成仙。值得注意的是,道教的伦理体系中不仅主张与人为善,同时要求修道者对宇宙间的众物皆怀仁慈之心,即“常行慈心,愍济一切,放生度厄”(《道藏》第三册)。在《神仙传·陈安世》的成仙故事中,主人公就对世间万物有自然善德,“禀性慈仁,行见鸟兽,下道避之,不欲惊动,不践生虫,未尝杀物”,最终在两位仙人的帮助下白日升天。
  这些积善济世类成仙故事中所体现的正是道教积德行善、济世扶贫的仁爱思想,这也是道教仙道伦理的必然要求。魏晋南北朝修仙故事将道德修养与道术修炼联系起来,强调行善去恶对于修道成仙的重要作用,是对道教仁爱思想的积极传播,为世人在进行道德选择时提供了一种价值标准。积善济世这一道德品质经过历史长河的洗刷,渗透进中华儿女的内心深处,成为积淀在中国人深层心理结构中的道德心态与信念。在当代的和谐社会建构和精神文明建设中,仁爱善德仍然占有十分重要地位,是现代社会所提倡的行为规范与道德理想。
  总之,服食炼丹、导引吐纳、积善济世,都是魏晋南北朝修道成仙故事中企图长生不死、羽化登仙者所作的修仙努力。这些求仙途径在崇尚科学、科技昌明的时代,其原本的宗教意图虽然已经逐渐淡化,但是它们对于中国古代原始科学与传统道德文化的影响不容置疑。从科学理性的角度看,这些故事对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精神文明的建设仍然具有多方面的现实意义与价值。
  [注释]
  (1)[英]李约瑟著、何兆武等译:《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二卷),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54页。
  (2)(晋)葛洪撰、胡守为校释:《神仙传校释》,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253页。
  (3)冉先德主编:《中华药海》(精华本),东方出版社2010年版,第1460页。
  (4)冉先德主编:《中华药海》(精华本),东方出版社2010年版,第1542页。
  (5)宋立人主编:《现代中药学大辞典》,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年版,第322页。
  (6)王卡主编:《道教三百题》,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324页。
  (7)(清)郭庆藩撰、王孝鱼点校:《庄子集释》,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476页。
  (8)(晋)葛洪撰、胡守为校释:《神仙传校释》,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15页。
  (9)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增订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14页。
  (10)王卡主编:《道教三百题》,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60页。
  (11)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增订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53页。
  (12)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增订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26页。
其他文献
为了实现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根据大学日语教学大纲的要求,应改革独立学院专业日语阅读课程。笔者对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的专业日语阅读课程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和分析,总结了
[摘要]自太和十九年(493)孝文帝迁都于洛,到永熙三年(534)失去都城地位,北魏洛阳城历经四十余载,然而,仅仅在这数十年间万国来贺、商旅繁荣、文化汇集,洛阳城宛如一个国际大都市,这些西域来客自丝绸之路滚滚东来,聚集于此,北魏洛陽城是重要见证者,千年已逝,它还在默默诉说着丝路故事。  [关键词]洛阳; 北魏时期;丝绸之路;地位  文献标识码:A我在中国,四方来贺  “中国”最早以词组形式出现,是
在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大背景下,作为曾经欧亚大陆的商业贸易大动脉——丝绸之路正被国人越来越多地了解和接受。但需要注意的是,在这条如今大名鼎鼎的丝绸之路延展的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与单用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出血风险,评估其对脑卒中二级预防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指导制定二级预防方案。方法选择2015-01-01-201
作为丝绸之路的节点城市,金城兰州是丝绸之路古道中线上一个重要城市。在古丝绸之路兰州段曾经有一个关隘,这就是古文献上记载的摩云关,它是金城兰州的南部屏障。由于丝路古道的荒废,加上岁月的冲刷,摩云关所在变得语焉不详,这个古代的关隘到底在哪里?有了两种说法。  笔者经过多次踏访、调查,结合文献记载,确定古摩云关就在阿干镇境内的关山岭。  丝路关隘摩云关  九月秋初到,千山雪已深。  石危妨去馬,林晚怯栖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呈现出大众化、信息化、网络化的新特点,需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方法及评价体系,来适应大学英语教学的这种特点,让学生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特点新的学习方式和方法
由于品牌的特定功能,品牌翻译一直是众多学者和翻译工作者研究和探索的领域。“框架”概念来自认知语言学,翻译学者引用了这个概念形成框架驱动翻译法。本文主要讨论了框架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