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问题教育先行

来源 :理论纵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vmg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三农”问题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根本性问题,解决三农问题必须跳出“农门”,不能就农说农。“三农”的非农化是其根本出路,而要农民非农化,首先必须使之知识化。因此,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首先解决三农教育问题。
  关键词:三农;知识化;三农教育
  “三农”问题是我国跨世纪的难题,经济学家普遍认为:“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要不断增加农民收入[1]和减少农民[2];社会学家强调,“三农”问题的症结是体制和政策问题,解决“三农”问题,关键是要跳出“农”字抓“三农”[3]。“三农”问题的解决有利于社会全面进步,有利于国家长治久安,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邓小平指出:“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发展三农教育,能促进农民思想观念的转变和文化素质的提高,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应对人口老龄化,将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要解决三农问题,关键是首先要解决三农教育的问题。
  一、“三农教育”的涵义
  “三农教育”是农业教育、农村教育和农民教育的总称,农业教育包含普通高等农业教育和初、中、高等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农业成人教育;农村教育包括农村基础教育、农村扫盲教育、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村成人教育;农民教育传统上被认为是对农民实施的政治教育和文化科学教育,现阶段主要指以农民为对象,以科学技术为主要教学内容,以提高农民科技素质为主要目的教育与培训活动。
  二、“三农教育”的现状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三农”问题源于农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农业相对生产率、农民人均收入与GDP的比重这“四个比重”的持续下降[4],其因在于“三农教育”的滞后。
  (一)农村教育投入严重不足,农村教育水平影响和制约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农村教育投入严重不足,影响农村教育的条件与教育质量,更制约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目前我国农村教育的现状是:教育经费短缺,基础设施和教师队伍水平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化要求,农村教育严重滞后于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观念、培养模式、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存在许多问题;农村存在大量辍学儿童的现象。由于这样的现实状况,造成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程度低,目前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年(仅相当于初中学生水平)。早在1975年日本农业劳动者平均受教育年限就已经达到11.7年。我国每年取得的约7000项农业科技成果中,转化为生产力的只有30%-40%[5],远低于发达国家65%-85%的水平[6],差距主要在智力支持。
  (二)农业教育显现出弱化趋势,影响了农业科技进步
  21世纪的农业正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先导、技术高度密集、农工贸一体化为特征,成为拓展多元化、综合性、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经济发达国家目前农业增长中的70%-80%是靠农业科技进步实现的,而目前我国50%左右的农业科技贡献率还没有达到美国20世纪70年代初期的水平。发达国家农村技术推广人员与农业人口之比为1:100,我国仅为1:1200,平均1万亩耕地不足1名农村技术人员[7]。我国农业每百名劳动者中科技人员平均只有0.05人;如果按每个村民委员会需求3-4名农科大学生计算,我国需要培养的农科大学生就有240-320万人[7]。
  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中,高等农业教育是最大的弱势学科,办学条件差、生源质量低、教师队伍不稳定等现象都是不争的现实。高等农业院校无论是独立发展,还是横向合并,其竞争力绝大多数都在逐年下降;用同一体系指标来评价,农业院校的排头兵-中国农业大学排位榜名次数由1995年的第13位下降到2011年的第25位,不少原国内著名农业院校早已被挤出百强之列。高等农业教育显现出弱化趋势,这势必会影响到我国的农业现代化进程。
  (三)农民受教育程度低,影响农民收入和就业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如何富裕农民、加快城镇化进程和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农民要想继续从业或转业、创业都需要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基本技能。农村人力资源的文化素质差异已成为农民收入差异的主要因素,具有较高文化程度的农民,比较容易学习和掌握农业科技知识,商品意识强,劳动生产率高,择业门路广,容易为非农产业吸纳,因而来自二、三产业的收入也多;反之,则收入少。农业部的抽样结果表明,高中户比小学户人均收入多333.5元,初中户则比小学户人均收入多249元,而小学户比文盲户人均又多收入73.9元。[8]而目前的现实是:由于农民贫困,影响农民子女受教育,而又因为受教育程度低导致收入水平低,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农民素质的高低,不仅影响着农民收入,而且影响着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据统计,全国仅受过中学或中学以下教育者的失业率为10.5%,而有着高等教育背景的失业率仅为3.8%,前者几乎是后者的3倍。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缺乏劳动技能,存在文化素质和知识技能“瓶颈”,向非农产业和城镇的转移受到影响,即便转移也难以在城镇中实现稳定就业。
  三、解决“三农教育”的有效措施
  (一)解决城乡教育投入的不公平问题,加大对农村教育投入力度
  实现农民知识化,完成9年制义务免费教育是一个基础,现在的农村中小学教师数量偏少、水平偏低,校舍及教育硬件落后,在这种不公平的教育条件下,农村学生进入高中、大学的比例肯定要低于城市,农民的平均文化水平注定要低于城市。为此,我们必须解决城乡教育投入的不公平问题,解决城乡就学的歧视性待遇,征收全国统一的教育税,真正落实教育法,使教育性财政支出占GDP比重达4%,使学生人均教育经费达到或超过财政收入增长速度。在教育经费安排上,优先保障向农村投入。
  (二)巩固农业教育的基础地位,以服务“三农”为本
  要实现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就需要农业科技创新和造就大批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各类人才。发展农业高新技术,实现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需要有一流的高等农业教育来支撑。培养大批优秀的农业高级科技人才,产出高水平农业科技成果,高等农业教育肩负着不可替代的历史重任。因此,在农业高等教育上,首先要加强学科建设,同时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扶植一批农业院校成长;教育部要重点建设2-3所部属农业高等院校。加快推进“农科教结合”和“三教统筹”步伐。各级各类农业教育要始终牢记以服务“三农”为本的使命。   (三)加快针对农民学历和技能提升的农村继续教育的发展
  加快针对农民学历和技能提升的农村继续教育,是解决“三农”教育,甚至“三农”问题的关键。
  1、利用高校资源解决“三农”教育问题
  高校在“三农”教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要利用高校先进的人才、师资、管理、技术等重要资源参与到农村“三农”教育上。
  首先,高校可以针对农民开展各种学历教育。利用高校的办学优势,在广大农村地区和农民工聚居的城市设立校外学习中心,开展远程教育,普遍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在学费上适当进行减免或争取政府部门支持。如对农民工开展“圆梦计划”,由高校和政府签署联合办学协议,由政府出资选拔优秀的农民工进入高校进行深造;或由高校和企业签署联合办学协议,企业鼓励农民工提高学历,可规定在企业工作三年以上则减免全部学费,在目前各地普遍出现用工荒的情况下,这是一个双赢的策略,即让企业留住了员工,为企业创造了更多的价值,同时农民工在工作之余又提高了自身的学历和素质。
  其次,高校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上要紧密联系“三农”,做好“三支一扶”的宣传工作。
  2、开展各种技能培训
  在知识大爆炸的新时代,知识量急剧增长,知识更新速度加快的今天,应不断的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各种技能培训,正是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的最便捷的方式。针对农村、农民开展各种技能培养尤为重要,对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立竿见影的作用。
  首先,开展针对农业技能的各种培训。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培养农村实用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让农民不出农户,不出农村就能享受到各种农业技能培训。
  其次,大力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工程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事关重大,关系到农村的发展与稳定,城镇化的进展。在培训工作中重点开展:(1)转移就业前引导培训;(2)职业技能培训;(3)岗位培训。同时,全社会要共同参与,调动农民个人、用人单位、教育培训机构的积极性,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开展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要以现有教育培训机构为主渠道,发挥多种教育培训资源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尤其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民办教育培训机构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立培训中心,承担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任务。
  四、小结
  处理好“三农教育”问题,对于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促进国家政治稳定和推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图伟业意义重大。然而,“三农教育”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三农教育”问题的彻底解决尚有一段遥远而艰辛的路程要走。
  参考文献:
  [1]林毅夫.“三农”问题与我国农村的未来发展[J].农业经济问题,2003年01期.
  [2]茅于轼.“三农”问题的出路在于减少农民[J].江苏社会科学,2003年02期.
  [3]穆光宗.“三农”问题:人口学家如是说[J].人口研究,2003年02期.
  [4]胡鞍钢.城镇化是今后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J].湖南社会科学,2003年06期.
  [5]夏恩君,顾焕章.构建我国农业技术进步的动力机制[J].农业经济问题,2005年01期.
  [6]沈桂芳,苏宁.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趋势[J].生物技术通报,2001年01期.
  [7]别敦荣,等.“十五”规划应当重视解决农村教育问题[J].教育发展研究,2000年08期.
  [8]宋怡,王怀明.我国农民素质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J].农村经济与技术,2003年04期.
其他文献
摘要:许霆一案被媒体报道后,一度引起社会普遍关注,在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罪重与罪轻等问题上,各种观点相互激荡。当许霆案已经尘埃落定时,本文以此案为例,对不当得利与刑事犯罪的界定进行阐述。  关键词:不当得利;刑事犯罪;财产型犯罪    一、对许霆行为持出罪态度,认为构成不当得利的观点能否成立  1、何谓不当得利?  不当得利,简言之无法律上的原因而受利益,致使他人受损失而自己获利的事实。不当得利
期刊
摘要:在阳光体育的号角下,浙江省推出建设“阳光体育后备人才基地”的方针策略,以其在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上取得更好的发展。通过分析现在被所命名的基地政策,对基地的管理制度的现状进行了研究。提出一些对现在基地建设方面具有的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阳光体育基地;后备人才;管理制度    管理要科学化、制度要规范化、人才培养要效益化。在阳光体育运动中强调:“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建立健全学校体育工
期刊
摘要:随着建设和谐校园的呼声越来越高,高校大学生弱势群体问题日益突出,传统的帮困助学、心理咨询、就业指导等专项扶助模式已不能覆盖整个弱势群体。在新形势下,学校社工的优势初步展现,聘任兼职学校社工,创新大学生弱势群体的扶助模式,有利于整合各类资源,助其自助,同时也有助于我们扫除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工作中的盲区,扩大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受益面,维护高校的稳定局面,为构建和谐校园夯实基础。  关键词:兼职学校社
期刊
按照传统的理论讲,员工是企业的主人,为企业当家作主。“企业是我家,发展靠大家”,这些曾经风靡一时、铿锵有力的话也不知是否已经过时,但随着时代变迁,员工在企业的地位、作用和福利待遇甚至人权自由等诸多问题,已不断成为劳企双方的突出矛盾,而往往员工则是弱势和被动接受的最无奈的一方。特别在基层的员工,经常被迫加班加点,强迫无偿劳动,没有话语权,也没有正常的公休日和年休假等等,生存状态苦不堪言,却很少有人关
期刊
摘要: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餐饮企业作为第三产业的传统服务行业,也获得了迅猛的发展。然而,繁华背后也尽显无奈,据中国饭店协会报道,2009年餐饮企业服务人员流动率平均达到了56%。各地餐饮服务人员的高流失率,已成为餐饮企业发展的严重阻碍。本文拟对部分餐饮企业服务人员的现状进行分析,探讨产生餐饮企业服务人员高流动率的原因,提出关于解决餐饮企业服务人员高流动率的对策,以期对
期刊
摘要:犯罪中止是指在犯罪过程中,行为人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而未完成犯罪的一种犯罪停止形态。本文对犯罪中止的基本概念、应负刑事责任的科学根据、处罚原则、及特征等问题进行了阐述。文章的最后,作者对犯罪中止的完善和发展展开了探讨与研究,以望推进相关理论的更加成熟,更好地指导和服务于司法实践。  关键词:犯罪中止概念;处罚原则;犯罪中止特征    一、犯罪中止概述  (一)犯罪中止
期刊
摘要:简要介绍了我国民航油库接地系统安全现状,分析了接地系统不健全对民航油库造成的安全危害,并对我国民航油库接地系统规范化进行了初步研究。  关键词:民航油库;接地;安全;规范化    1、民航油库接地系统安全现状  石油产品特别是喷气燃料、汽油、煤油、柴油等轻质油品在储存、流动过程中因放电而引起爆炸和火灾事故屡见不鲜。比较典型的油品静电火灾事故发生在1969年12月,先后有英国、荷兰、挪威的3艘
期刊
摘要:素质教育在我国的实施已有10多年的历史了,农村学校是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也是难点,良好的教学方法的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本人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云南省寻甸县六哨乡的教师进行了调查,以此来分析农村中小学教师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选择教学方法的状况。  关键词:素质教育;教学方法;农村中小学教师    本调查对象为云南省寻甸县六哨乡的中小学教师,六哨乡是一个集高寒、民族、贫困三位一体的山区
期刊
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相互渗透。文化的力量,不仅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而且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的发展和强盛,民族的独立和振兴,人民的尊严和幸福,都离不开强大文化的支撑。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  世界上每个成熟的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特有文化形态和文化个性,而这种特有的文化就成为民族亲和力和凝聚力的
期刊
摘要:闽台高校联合培养人才项目是福建对台教育交流与合作先行先试项目,3年来已经取得了不少重要的阶段性成果。但也面临着制度限制、赴台手续繁琐、项目经费不足等问题。为此,需要制定相关政策、简化赴台手续、加入经费投入等。  关键词:闽台高校;联合培养人才项目  2009年5月,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赋予了福建对台教育交流与合作先行先试的地位。同年9月,福建为推动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