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辛亥革命”爆发;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1912年2月12日,清朝皇帝在北京宣布退位,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结束;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了鼓吹革命的《新青年》;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成功,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1919年,北京爆发了“五四”运动;1920年,李大钊、陈独秀相约“南北建党”;1921年7月,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成为苏联“共产国际”远东局领导下的一个组织。中国共产党的创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件,开创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新纪元。本文所记述的是在1920年至1932年间,“共产国际”先后派出维金斯基、马林、鲍罗廷、米夫、李德等五人来华帮助工作的一些情况。
一、维金斯基,男,苏联人。他的中国名字叫吴廷康,笔名魏琴、卫金。早年当过排字工人、会计。1913年去美国谋生。1915年在美国加入社会党。1918年春回国,加入苏联共产党。1920年春,共产国际第一次派遣他来中国,在翻译杨明斋的陪同下,先后在北京、上海会见李大钊、陈独秀,了解中国革命情况,商讨创建中国共产党。同年秋,在上海参加创办外国语学社,为赴苏俄留学青年补习俄文。后经陈独秀介绍,会见孙中山,介绍苏俄情况。1921年春回国,在国际远东局工作。1923年11月再次来华,任共产国际驻上海中共中央代表,促进国共两党的合作。其间,三次回苏联,出席共产国际执委会第五、六、七次扩大全会。1926年任共产国际远东委员会书记。1927年夏国共分裂时调离中国。回苏后任全俄农业合作社中央园艺部副主席。1929年后致力于社会科学和教育工作,发表大量有关中国远东问题的论著。1953年病逝,享年60岁。
二、马林,男,荷兰人。1902年参加荷兰社会民主党。1913年派驻殖民地爪哇。1920年赴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当选为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委员。1921年6月,经列宁推荐,作为共产国际代表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随后,在广西桂林会见孙中山。1922年3月,向中共中央提出共產党人加入国民党,实现两党合作的建议。同年8月,参加中共中央杭州西湖特别会议,传达共产国际指示,促使中共中央接受共产党人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主张。1923年6月,出席中共“三大”,提出“一切工作归国民党。”在华期间,以“孙铎”的笔名,在《向导》、《前锋》上发表多篇文章。同年10月,到海参崴共产国际远东局工作。1924年调回莫斯科,4月回荷兰,参加荷兰共产党活动,曾任码头工会秘书。1927年脱离荷兰共产党。1929年建立托派组织“革命社会党”,1933年代表该党参加议会。1938年拒绝参加托洛茨基第四国际。在德国占领荷兰期间,他投身反法西斯运动。后遭德国法西斯逮捕,1942年4月被杀害,终年59岁。
三、鲍罗廷,男,苏联人。1907年到美国从事革命活动,1918年7月回国,在苏维埃外交人民委员会工作。1919年3月出席共产国际第一次代表大会,参加共产国际工作。1923年9月,作为苏俄政府常驻广州革命政府代表来华。被孙中山聘任为国民党组织教练员、国民党中央执委会顾问,参与国民党改组、建立黄埔军校、镇压商团叛乱、陪同孙中山北上、北伐战争、开展群众运动等重要活动;并以共产国际代表身份,经常出席中共中央重要会议,提出不少建议、主张,发表许多报告、演说。在中国1924年至1927年国民革命中起过显著作用。1927年6月,被汪精卫把持的武汉国民党中执委解除顾问职务。同年7月返回苏联。曾任劳动人民委员、塔斯社代理负责人。后长期从事外交出版工作,一度任《莫斯科新闻》英文版编辑主任,与路易斯·斯特朗一起工作。1949年初,与斯特朗同时被捕;1951年5月死于远东伊尔库茨克附近的一个劳动营中,终年67岁。
四、米夫,男,苏联乌克兰加盟共和国人。1917年5月加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化名米夫。1918年-1920年参加国内战争。1925年秋莫斯科中山大学成立,任副校长,兼任中国问题研究室刊物《中国问题资料》主编。1926年11月,在共产国际执委会第七次扩大全会上提出《中国问题提纲》(称为《米夫提纲》)。1927年2月-6月,受联共(布)派遣率宣传工作者小组到中国上海、广州、武汉等地访问,并出席中共“五大”。1928年继拉狄克后任莫斯科中山大学校长,是年3月又任共产国际东方部副部长。以共产国际代表资格出席1928年在莫斯科召开的中共“六大”并参加大会文件的起草工作。旋又参加共产国际“六大”,与布哈林等代表联共(布)起草关于殖民地国家革命运动提纲。1930年底以共产国际代表身份再次来中国,催促中共中央于1931年1月初召开六届四中全会,极力扶植王明等人取得了在中共党内的领导地位。是年8月返回苏联,与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保持密切联系。1936年5月-12月,任东方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校长。1937年1月,领导中国问题研究所,1938年10月去世,享年38岁。著有《危急存亡之际的中国共产党》、《中国的革命》、《中国共产党十五周年》等。
五、李德,男,德国人,原名奥托·布劳恩。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应征加入奥匈帝国军队,赴东线作战。1916年被俄国军队俘虏,流放西伯利亚。次年十月革命后,加入苏联红军,转战乌克兰、白俄罗斯,升任骑兵团参谋长。后返回德国。1919年4月参加创建巴伐利亚苏维埃共和国的战斗,继又参加德国中部的工人起义。曾三次被捕。1928年越狱成功,由德国共产党派往苏联,入伏龙芝军事学院深造。1932年春毕业,受共产国际执委会派遣来到上海,任中国共产党的军事顾问,取中国名字李德,并用“华夫”笔名发表文章。次年曾受共产国际和中共党组织委派,以记者的身份前往北平,计划求见冯玉祥,未果。10月进入中央苏区首府瑞金,主管军事战略、战术和部队训练等方面事宜,支持中共党内的“左”倾冒险主义,教条主义错误方针、政策,反对红军与反蒋抗日的国民党第十九路军联合,坚持阵地防御战、热衷于“短促突击”,否定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的游击战术。对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负有重要责任。1934年10月,随中央红军长征。次年1月在贵州“遵义会议”上受批评,被停止军事指挥工作。会后在红军中央纵队担任观察员。9月红四方面军参谋长李特奉张国焘旨意率部南下、制造分裂时,曾站在毛泽东一边制止李特的粗暴行径。10月抵达陕北,成为唯一经历长征全过程的西方人。1937年任军事研究委员会委员兼编委会主任,翌年任抗日军政大学教授。1939年夏奉共产国际召返回苏联。1941—1948年在苏联任教。1953年回到东德,任列宁著作德文版主编。1974年在东柏林去世,终年74岁。
一、维金斯基,男,苏联人。他的中国名字叫吴廷康,笔名魏琴、卫金。早年当过排字工人、会计。1913年去美国谋生。1915年在美国加入社会党。1918年春回国,加入苏联共产党。1920年春,共产国际第一次派遣他来中国,在翻译杨明斋的陪同下,先后在北京、上海会见李大钊、陈独秀,了解中国革命情况,商讨创建中国共产党。同年秋,在上海参加创办外国语学社,为赴苏俄留学青年补习俄文。后经陈独秀介绍,会见孙中山,介绍苏俄情况。1921年春回国,在国际远东局工作。1923年11月再次来华,任共产国际驻上海中共中央代表,促进国共两党的合作。其间,三次回苏联,出席共产国际执委会第五、六、七次扩大全会。1926年任共产国际远东委员会书记。1927年夏国共分裂时调离中国。回苏后任全俄农业合作社中央园艺部副主席。1929年后致力于社会科学和教育工作,发表大量有关中国远东问题的论著。1953年病逝,享年60岁。
二、马林,男,荷兰人。1902年参加荷兰社会民主党。1913年派驻殖民地爪哇。1920年赴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当选为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委员。1921年6月,经列宁推荐,作为共产国际代表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随后,在广西桂林会见孙中山。1922年3月,向中共中央提出共產党人加入国民党,实现两党合作的建议。同年8月,参加中共中央杭州西湖特别会议,传达共产国际指示,促使中共中央接受共产党人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主张。1923年6月,出席中共“三大”,提出“一切工作归国民党。”在华期间,以“孙铎”的笔名,在《向导》、《前锋》上发表多篇文章。同年10月,到海参崴共产国际远东局工作。1924年调回莫斯科,4月回荷兰,参加荷兰共产党活动,曾任码头工会秘书。1927年脱离荷兰共产党。1929年建立托派组织“革命社会党”,1933年代表该党参加议会。1938年拒绝参加托洛茨基第四国际。在德国占领荷兰期间,他投身反法西斯运动。后遭德国法西斯逮捕,1942年4月被杀害,终年59岁。
三、鲍罗廷,男,苏联人。1907年到美国从事革命活动,1918年7月回国,在苏维埃外交人民委员会工作。1919年3月出席共产国际第一次代表大会,参加共产国际工作。1923年9月,作为苏俄政府常驻广州革命政府代表来华。被孙中山聘任为国民党组织教练员、国民党中央执委会顾问,参与国民党改组、建立黄埔军校、镇压商团叛乱、陪同孙中山北上、北伐战争、开展群众运动等重要活动;并以共产国际代表身份,经常出席中共中央重要会议,提出不少建议、主张,发表许多报告、演说。在中国1924年至1927年国民革命中起过显著作用。1927年6月,被汪精卫把持的武汉国民党中执委解除顾问职务。同年7月返回苏联。曾任劳动人民委员、塔斯社代理负责人。后长期从事外交出版工作,一度任《莫斯科新闻》英文版编辑主任,与路易斯·斯特朗一起工作。1949年初,与斯特朗同时被捕;1951年5月死于远东伊尔库茨克附近的一个劳动营中,终年67岁。
四、米夫,男,苏联乌克兰加盟共和国人。1917年5月加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化名米夫。1918年-1920年参加国内战争。1925年秋莫斯科中山大学成立,任副校长,兼任中国问题研究室刊物《中国问题资料》主编。1926年11月,在共产国际执委会第七次扩大全会上提出《中国问题提纲》(称为《米夫提纲》)。1927年2月-6月,受联共(布)派遣率宣传工作者小组到中国上海、广州、武汉等地访问,并出席中共“五大”。1928年继拉狄克后任莫斯科中山大学校长,是年3月又任共产国际东方部副部长。以共产国际代表资格出席1928年在莫斯科召开的中共“六大”并参加大会文件的起草工作。旋又参加共产国际“六大”,与布哈林等代表联共(布)起草关于殖民地国家革命运动提纲。1930年底以共产国际代表身份再次来中国,催促中共中央于1931年1月初召开六届四中全会,极力扶植王明等人取得了在中共党内的领导地位。是年8月返回苏联,与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保持密切联系。1936年5月-12月,任东方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校长。1937年1月,领导中国问题研究所,1938年10月去世,享年38岁。著有《危急存亡之际的中国共产党》、《中国的革命》、《中国共产党十五周年》等。
五、李德,男,德国人,原名奥托·布劳恩。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应征加入奥匈帝国军队,赴东线作战。1916年被俄国军队俘虏,流放西伯利亚。次年十月革命后,加入苏联红军,转战乌克兰、白俄罗斯,升任骑兵团参谋长。后返回德国。1919年4月参加创建巴伐利亚苏维埃共和国的战斗,继又参加德国中部的工人起义。曾三次被捕。1928年越狱成功,由德国共产党派往苏联,入伏龙芝军事学院深造。1932年春毕业,受共产国际执委会派遣来到上海,任中国共产党的军事顾问,取中国名字李德,并用“华夫”笔名发表文章。次年曾受共产国际和中共党组织委派,以记者的身份前往北平,计划求见冯玉祥,未果。10月进入中央苏区首府瑞金,主管军事战略、战术和部队训练等方面事宜,支持中共党内的“左”倾冒险主义,教条主义错误方针、政策,反对红军与反蒋抗日的国民党第十九路军联合,坚持阵地防御战、热衷于“短促突击”,否定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的游击战术。对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负有重要责任。1934年10月,随中央红军长征。次年1月在贵州“遵义会议”上受批评,被停止军事指挥工作。会后在红军中央纵队担任观察员。9月红四方面军参谋长李特奉张国焘旨意率部南下、制造分裂时,曾站在毛泽东一边制止李特的粗暴行径。10月抵达陕北,成为唯一经历长征全过程的西方人。1937年任军事研究委员会委员兼编委会主任,翌年任抗日军政大学教授。1939年夏奉共产国际召返回苏联。1941—1948年在苏联任教。1953年回到东德,任列宁著作德文版主编。1974年在东柏林去世,终年7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