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来霉素瘤体内注射与外用治疗浅表型婴幼儿血管瘤的疗效比较

来源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mbedwinc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比较瘤体内注射与外用博来霉素治疗浅表型婴幼儿血管瘤的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我院小儿矫形外科住院浅表型血管瘤患儿,随机分成两组,分别予以博来霉素瘤体内注射治疗与瘤体表面外涂治疗。结果:共收集40例浅表型婴幼儿血管瘤,注射组与外用组各20例。外用组显效12例,有效8例,注射组显效14例,有效6例,两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注射组治疗后瘤体质地硬,而外用组治疗后瘤体质地软;注射组主要不良反应为瘤体局部坏死或感染(P<0.05),外用组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其他文献
传统药物如甲氨蝶呤,阿维A和环孢菌素A等治疗儿童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GPP)受到限制,目前没有针对青少年GPP的标准化诊疗指南,本文报道IL-17A单抗成功治疗儿童脓疱型银屑病一
目的 探讨 α-受体阻滞剂(酚妥拉明)治疗完全性肺静脉异位连接(total anomalous pulmonary venous connection,TAPVC)并发急性心源性肺水肿患儿的合理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分
报道1例出生时以皮肤结节为显著表现的先天性白血病并文献复习。患儿,女,出生时即全身弥漫性多发大小不等紫红色结节;外周血示白细胞284.24×109/L,原始细胞90%;皮肤病理示真皮及脂肪层弥漫性密集分布大量非典型细胞,表皮未受累,免疫组化染色CD68、CD43阳性;骨髓穿刺示白细胞数明显增高,以原始和幼稚单核细胞为主占86.5%,计数100个白细胞未见有核红细胞,血小板极少见;外周血肿瘤细胞免疫分型:异常细胞占93.04%;诊断为先天性白血病。给予支持治疗,出生后22天死亡。
患者,男,65岁。右手拇指肿胀1个月余,脓肿切开引流术后10天。就诊时因切口未愈合,未进行组织病理及组织细菌培养等检查。查血结核T淋巴细胞斑点试验(T-SPOT.TB)阳性。经PPD实验及胸片排除结核杆菌感染后,反复询问病史,疑似带鱼刺伤史,结合病史及T-SPOT.TB高度怀疑鱼刺伤肉芽肿。3周后切口愈合后行病理示炎性肉芽肿改变,组织qPCR海分枝杆菌阳性。最终确诊为海分枝杆菌感染。给予口服克拉霉素治疗,3.5个月后病情痊愈。
目的:通过Meta分析方法评价长脉冲1064 nm Nd:YAG激光联合外用抗真菌药治疗甲真菌病的疗效。方法:搜集PubMed、Web of Science、Sinomed、FMRS、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和万方数据库自建库至2021年3月1日收纳的长脉冲1064 nm Nd:YAG激光联合外用抗真菌药治疗甲真菌病的随机对照试验,统计软件采用Rev Man5.3和Stata11.0。结果:共纳入6项随机对照试验,353个病例。与单一激光治疗相比,长脉冲1064 nmNd:YAG激光联合外用抗真
患者,男,73岁。左侧阴囊肿物1年余,溃疡1个月。左侧阴囊肿物组织病理符合基底细胞癌。予左侧阴囊肿物扩大切除术,术后恢复良好,随访7个月无复发及转移。
患者,女,35岁。左鼻唇沟结节8年,5年前曾接受激光烧灼治疗。组织病理示:真皮中上部见角囊肿及瘤细胞组成的导管结构,真皮下部瘤细胞呈团块或条索状浸润,肿瘤细胞异型性不明显。诊断:微囊肿附属器癌。行肿瘤扩大切除术,随访6个月无复发。
患者,男,29岁。胸背部、双上肢白色丘疹7年。组织病理示:表皮大致正常,真皮浅层血管周围少许单一核细胞。弹力纤维染色:毛囊周围弹力纤维消失。符合毛囊周围弹性组织溶解。
目的 探讨微小RNA-29a(miR-29a)对Dicer基因敲除小鼠心脏重构的影响.方法 将Myh6-Dicer ERT/Dicerloxp/loxp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miR-29a过表达(miR-29a agomir)
患者,女,32岁。全身多发结节半年,既往有右鼻腔腺样囊性癌病史。体检:额部、顶部及左肩部有三个结节,色红,质硬。皮损病理特点符合转移性腺样囊性癌。先后予PF方案化疗及PD-1靶向治疗,现患者全身检查未见新增转移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