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端午一过,南方就正式开启“烧烤”模式了,再加上今年“厄尔尼诺”的推波助澜,大地正渐渐变成一只巨大的烤箱。
炽热眩日的阳光,把一切都晒得苍白,聒噪鼎沸的蝉鸣,仿佛在呐喊助威,烹煮着烦闷的盛夏午后。
“长安客舍热如煮,无个茗糜难御暑。”当年王维在长安逆旅,也是在一个如煮的夏日里。不过,他御暑有方,靠茶粥米解暑气。“茗糜”距今已年湮代远,且用材、煮法皆语焉不详。然则何以消夏?最宜莫过喝杯老白茶了。
止欲觅一饼老白茶来泡时,茗飨堂堂主茗淑飞来微信约茶,茶品“正中下怀”——2009年~2012年的老寿岿。微信看罢,内心早就按捺不住欣喜,便头顶骄阳,爽然赴约。
一
茗飨堂在城东,从城北过去并不算远,但抵达时,已是挥汗如雨。
稍事休息,堂主从茶仓里“请”出四位“主角”。剥开棉纸,茶刀依次撬开,芽叶“咝咝”分离。置于茶荷,一字排开,御暑茶“宴”正待开席。
侯汤的间隙,堂主道出了它们的“底细”:四款茶皆来自福鼎管阳镇雁溪一带。“雁溪”,名字听起来就美得像幅画。据传,宋代礼部侍郎陈桷隐退后得如来梦示随雁迁徙至此而得名,让茶带上了几分浪漫的色彩。而且,那里完好地保留了第四纪古冰川的遗迹,去过的人都说“美翻了”。
堂主的这番描述着实令人心生向往,不过,一时还无法亲临此处,一饱眼福。好在有茶,可以藉由茶吞茶味来想象,也算是种神游吧。
暂停走心,目光回到茶荷。四款都露出了真面目,无一例外,都有着粗朴甚至有些不修边幅的模样,犹如身着粗褐布衣的贫士。参差的剖面,枯槁的芽叶,紧紧地抱在了一起,在炎夏里淌着凉爽的秋意。它们在同时间抵抗的过程中,渐渐失去了莹泽,却还依然留存着曾经丰盈的记忆。
2009寿眉:粗疏的外形下,难掩古朴之韵。芽叶完整,呈黄褐色,如苍苔古岩一般。木质的清香中,略带些悠淡的梅子香。
2010寿眉:黄、绿、褐三色相间,银白色的嫩芽点缀其间。叶脉清晰,有着类似化石的深沉质感。干茶的清香,使人联想到森林里落叶的气息。
2011寿眉:芽叶连着粗梗,如雪类银的芽头镶嵌在褐色的背景下,甚是好看。枯叶的干香,清新且清纯。
2012寿眉:叶形完整,形态自然,黄、褐相间,散发着淡雅的木质香。
二
沸水冲淋,漫过茶面,浸润。失水的芽叶汲水,次第苏醒。
在蒸腾的茶烟中,茶的干香转成淡淡的药草香,隐约间透出点轻轻的毫香。
芽叶渐渐舒展,在水中洇成澄澈明亮的金黄。四款茶,年齿有序,呈现出深浅不一的汤色。2009年寿眉的色泽最深,金黄中略有些红,确切地说,应是一种亮丽的蜜黄。
明净剔透的金黄,是属于晨阳或秋阳的颜色,明媚但不强烈,还带着微风。的确,白茶是阳光的宠儿,它沐阳而生,又在阳光里定格,然后在杯中被晕染了一抹阳光的亮色。一瞥窗外亮晃晃的一片,似乎与之有种心照不宣的默契。
除了阳光的味道,在它们身上还能品尝得到时间。也许,6年、5年、4年、3年……只是人为划分的刻度。时间本无始终,却真实地横亘贯穿在我们日常的一切中。然后,在微妙的变化中,有意或无意地透露它的蛛丝马迹,譬如茶味。
亮丽的金黄,继续在摇曳荡漾,点点浮光中,我们感觉到了时间悄然生长的痕迹——醇厚甘甜,沉着而内敛,如旧诗行,须慢慢品味,方可知味。
2009寿眉:开汤后,千茶带的梅子香更明显些,这是陈年的香气。从第二道开始一直到第五道,茶汤颜色都保持着蜜黄透亮。滋味甘醇饱满,在舌面上铺展开来时,酣畅淋漓。入喉,爽滑细腻,涌起阵阵甜润。
2010寿眉:甜香融在金黄明亮的茶汤中,入口时醇和甜润。在第三道,随着内含物的释放,滋味转为蜜甜,汤色亦变成橙黄,口感丰润,有着山泉水般的清冽。
2011寿眉:金黄清澈的茶汤,散发着令人愉悦的草木香。啜之,汤中“有物”,清甜醇和。第四道、第五道,汤色转为橙红,但不失清亮。浸泡5分钟后,汤色呈现出类似红茶的红艳明亮,却毫不苦涩。
2012寿眉:汤色金黄油亮,茶汤柔顺爽滑,清甜润口,透出木质的清香。第三道以后,汤色转为橙黄,清甜的口感保持得很好。
三
茶过五道,初来时的烦闷在清甜醇和的茶汤中消解,窗外的太也已西斜。
打开窗户,放阳光进来。它敛去了嚣张的气焰,变得温驯起来。几朵散淡的云,懒r懒地漂浮在天空,也浮在了澄澈的汤面上。
时间在流逝,云在流动。饱蘸了水的芽叶重新莹润。然而,美丽的尽头是寂灭。茶色茶香茶味会渐淡,直到回归无色无香无味的原初。
茶汤滤尽,留下雪泥鸿爪。完全绽放的芽叶,伏贴在碗壁,展现它的柔软,没有繁华落尽的苍凉,而是从容自在的宁静。
2009寿眉:叶色褐,微红。柔软,较匀整,富有光泽,有清新的木质香。
2010寿眉:叶色黄褐,较柔软,叶脉明显。
2011寿眉:芽叶黄褐,微红,较柔软、匀整。
2012寿眉:叶色黄褐,叶张较大,较匀整。
四
终于,太阳在地平线沉没。晚风徐徐,把暑气慢慢吹散。晚霞,在天边徘徊着,迎接暮色的降临。
茶,越来越淡,我们却不舍丢弃。堂主把四款茶的叶底都收集起来,倒进一只大容量的养生壶,加热烹煮。
沸声汩汩,芽叶旋转、飞舞。茶烟嫋嫋,一壶“新”茶,又要开汤了……
炽热眩日的阳光,把一切都晒得苍白,聒噪鼎沸的蝉鸣,仿佛在呐喊助威,烹煮着烦闷的盛夏午后。
“长安客舍热如煮,无个茗糜难御暑。”当年王维在长安逆旅,也是在一个如煮的夏日里。不过,他御暑有方,靠茶粥米解暑气。“茗糜”距今已年湮代远,且用材、煮法皆语焉不详。然则何以消夏?最宜莫过喝杯老白茶了。
止欲觅一饼老白茶来泡时,茗飨堂堂主茗淑飞来微信约茶,茶品“正中下怀”——2009年~2012年的老寿岿。微信看罢,内心早就按捺不住欣喜,便头顶骄阳,爽然赴约。
一
茗飨堂在城东,从城北过去并不算远,但抵达时,已是挥汗如雨。
稍事休息,堂主从茶仓里“请”出四位“主角”。剥开棉纸,茶刀依次撬开,芽叶“咝咝”分离。置于茶荷,一字排开,御暑茶“宴”正待开席。
侯汤的间隙,堂主道出了它们的“底细”:四款茶皆来自福鼎管阳镇雁溪一带。“雁溪”,名字听起来就美得像幅画。据传,宋代礼部侍郎陈桷隐退后得如来梦示随雁迁徙至此而得名,让茶带上了几分浪漫的色彩。而且,那里完好地保留了第四纪古冰川的遗迹,去过的人都说“美翻了”。
堂主的这番描述着实令人心生向往,不过,一时还无法亲临此处,一饱眼福。好在有茶,可以藉由茶吞茶味来想象,也算是种神游吧。
暂停走心,目光回到茶荷。四款都露出了真面目,无一例外,都有着粗朴甚至有些不修边幅的模样,犹如身着粗褐布衣的贫士。参差的剖面,枯槁的芽叶,紧紧地抱在了一起,在炎夏里淌着凉爽的秋意。它们在同时间抵抗的过程中,渐渐失去了莹泽,却还依然留存着曾经丰盈的记忆。
2009寿眉:粗疏的外形下,难掩古朴之韵。芽叶完整,呈黄褐色,如苍苔古岩一般。木质的清香中,略带些悠淡的梅子香。
2010寿眉:黄、绿、褐三色相间,银白色的嫩芽点缀其间。叶脉清晰,有着类似化石的深沉质感。干茶的清香,使人联想到森林里落叶的气息。
2011寿眉:芽叶连着粗梗,如雪类银的芽头镶嵌在褐色的背景下,甚是好看。枯叶的干香,清新且清纯。
2012寿眉:叶形完整,形态自然,黄、褐相间,散发着淡雅的木质香。
二
沸水冲淋,漫过茶面,浸润。失水的芽叶汲水,次第苏醒。
在蒸腾的茶烟中,茶的干香转成淡淡的药草香,隐约间透出点轻轻的毫香。
芽叶渐渐舒展,在水中洇成澄澈明亮的金黄。四款茶,年齿有序,呈现出深浅不一的汤色。2009年寿眉的色泽最深,金黄中略有些红,确切地说,应是一种亮丽的蜜黄。
明净剔透的金黄,是属于晨阳或秋阳的颜色,明媚但不强烈,还带着微风。的确,白茶是阳光的宠儿,它沐阳而生,又在阳光里定格,然后在杯中被晕染了一抹阳光的亮色。一瞥窗外亮晃晃的一片,似乎与之有种心照不宣的默契。
除了阳光的味道,在它们身上还能品尝得到时间。也许,6年、5年、4年、3年……只是人为划分的刻度。时间本无始终,却真实地横亘贯穿在我们日常的一切中。然后,在微妙的变化中,有意或无意地透露它的蛛丝马迹,譬如茶味。
亮丽的金黄,继续在摇曳荡漾,点点浮光中,我们感觉到了时间悄然生长的痕迹——醇厚甘甜,沉着而内敛,如旧诗行,须慢慢品味,方可知味。
2009寿眉:开汤后,千茶带的梅子香更明显些,这是陈年的香气。从第二道开始一直到第五道,茶汤颜色都保持着蜜黄透亮。滋味甘醇饱满,在舌面上铺展开来时,酣畅淋漓。入喉,爽滑细腻,涌起阵阵甜润。
2010寿眉:甜香融在金黄明亮的茶汤中,入口时醇和甜润。在第三道,随着内含物的释放,滋味转为蜜甜,汤色亦变成橙黄,口感丰润,有着山泉水般的清冽。
2011寿眉:金黄清澈的茶汤,散发着令人愉悦的草木香。啜之,汤中“有物”,清甜醇和。第四道、第五道,汤色转为橙红,但不失清亮。浸泡5分钟后,汤色呈现出类似红茶的红艳明亮,却毫不苦涩。
2012寿眉:汤色金黄油亮,茶汤柔顺爽滑,清甜润口,透出木质的清香。第三道以后,汤色转为橙黄,清甜的口感保持得很好。
三
茶过五道,初来时的烦闷在清甜醇和的茶汤中消解,窗外的太也已西斜。
打开窗户,放阳光进来。它敛去了嚣张的气焰,变得温驯起来。几朵散淡的云,懒r懒地漂浮在天空,也浮在了澄澈的汤面上。
时间在流逝,云在流动。饱蘸了水的芽叶重新莹润。然而,美丽的尽头是寂灭。茶色茶香茶味会渐淡,直到回归无色无香无味的原初。
茶汤滤尽,留下雪泥鸿爪。完全绽放的芽叶,伏贴在碗壁,展现它的柔软,没有繁华落尽的苍凉,而是从容自在的宁静。
2009寿眉:叶色褐,微红。柔软,较匀整,富有光泽,有清新的木质香。
2010寿眉:叶色黄褐,较柔软,叶脉明显。
2011寿眉:芽叶黄褐,微红,较柔软、匀整。
2012寿眉:叶色黄褐,叶张较大,较匀整。
四
终于,太阳在地平线沉没。晚风徐徐,把暑气慢慢吹散。晚霞,在天边徘徊着,迎接暮色的降临。
茶,越来越淡,我们却不舍丢弃。堂主把四款茶的叶底都收集起来,倒进一只大容量的养生壶,加热烹煮。
沸声汩汩,芽叶旋转、飞舞。茶烟嫋嫋,一壶“新”茶,又要开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