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省第九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了今后5年全省工作的指导思想、总体要求和奋斗目标,对全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未来5年,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围绕“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四川”的主题,突出“奔富裕、求发展、促和谐、树新风”四项任务,着力推进“四个跨越”,加快富民强省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
发展进入新阶段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由中低收入地区向中等收入地区加速迈进;工业化中期加速过渡、并逐步实现工业化;社会结构急剧变化、社会矛盾凸显。
“十五”期间,我省经济进入快速持续增长的上升期,年均增长11.2%;2005年,全省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479.5亿元,比2000年增长1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净利润321.9亿元,比2000年增长3.8倍。从2003年起,全省GDP连续4年迈上千亿元台阶,2006年达到8637亿元,居全国第九位,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降低到18.6%,工业化率达到36.4%,城镇化率达到34.3%,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一个十分重要的时期。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加速阶段;是由中低收入地区向中等收入地区加速迈进的阶段;是工业化中期加速过渡、并逐步实现工业化的阶段;是社会结构急剧变化、社会矛盾凸显的阶段。
发展面临新机遇
——我省正处于经济增长的上升期,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推进,将推动投资、消费持续扩大,发展的动力进一步增强。改革开放力度加大,市场化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逐步显现,民营经济蓬勃发展,发展的活力进一步焕发。
当前,世界经济和我国经济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国际国内贸易和投资日趋活跃,产业转移步伐加快,区域合作明显增强,发展的空间进一步扩大。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大生态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对科技教育投入,支持西部地区发展特色经济、优势经济,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统筹城乡发展,成渝经济区纳入国家重点区域布局。我省正处于经济增长的上升期,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推进,将推动投资、消费持续扩大,发展的动力进一步增强。改革开放力度加大,市场化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逐步显现,民营经济蓬勃发展,发展的活力进一步焕发。
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新的发展阶段,发展不足、结构不优、人均水平低、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等矛盾和问题仍然存在。我省还有460万低收入贫困人口,167万绝对贫困人口,36个国定贫困县;全省人均生产总值不足全国的70%,人均耕地面积0.68亩,仅为全国的51%,人均矿产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的60%,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比全国高20%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比全国高30%以上。未来十多年,我省还将先后迎来劳动年龄人口、总人口和老年人口三大高峰,每年新增劳动力100万人左右,大中专毕业生50多万人,需要安置转业军人2万多人,就业压力、资源环境压力可能进一步加剧。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只有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委的决策部署上来,凝聚到“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四川”上来,振奋精神,昂扬斗志,乘势而上,知难而进,才能推动经济社会实现新的跨越。
发展明确新目标
——总体目标是力争一年有新进展、三年有新突破、五年上新台阶。具体目标:力争今年全省GDP突破1万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总收入占GDP的比重增加1个百分点。2009年GDP超过1.2万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000美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突破1000亿元。2011年GDP达1.5万亿元以上,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200亿元。
根据省情和发展阶段,省第九次党代会明确了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力争一年有新进展、三年有新突破、五年上新台阶。根据这一目标,必须把发展的着力点放在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上,把发展的取向放在建设一个人民生活殷实、环境优美、安居乐业、幸福安康的社会上。力争今年全省GDP突破1万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总收入占GDP的比重增加1个百分点。“三年有新突破”,2009年GDP超过1.2万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000美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突破1000亿元,提前完成“十一五”规划主要目标。“五年上新台阶”,到2011年GDP达1.5万亿元以上,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200亿元,比2000年接近翻两番;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5:45:40,万元GDP综合能耗降低20%左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7.5%。达到这一目标后,我省将初步建成国家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和西部经济强省,基本实现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阶段性目标,初步建立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现机制。
实现省第九次党代会的目标,我们必须转变发展模式,在更高水平、更高层次、更高阶段上推进跨越式发展:由注重总量的追赶,转向总量和质量提升相结合的跨越;由注重扩大投入的追赶,转向重视科技和体制创新的跨越;由注重经济为主的追赶,转向经济、社会、生态、文化的全方位跨越。
发展确立新途径
——在培育优势特色产业和重点区域上取得新突破;在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利用上取得新突破;在城乡、区域、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发展上取得新突破。
为圆满完成省第九次党代会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围绕“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四川”,突出“奔富裕、求发展、促和谐、树新风”四项任务,着力推进“四个跨越”,今后5年,我们要努力在关系全局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取得新突破。
在培育优势特色产业和重点区域上取得新突破。围绕建设国家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和西部经济强省,充分发挥我省资源、产业的比较优势,实现从传统的支柱产业结构向更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优势产业结构转变,大力培育竞争力强的优势特色产业。一是以水电、天然气、生物质能源为主的清洁能源产业;二是以发电设备、重型装备、工程机械为主的装备制造业;三是以电子信息、钒钛稀土新材料、航空航天、生物工程、核技术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四是以川酒、川猪、川茶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产业;五是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相结合的旅游产业;六是社会效益好、经济效益高的文化产业。同时,改造提升传统工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加快建设“通江达海”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以14条进出川公路为重点,全面建设进出川运输大通道,扩建双流国际机场、九黄机场,建成康定机场,完成嘉陵江、岷江渠化和长江航道整治,新建和改造输气管道2800公里,形成对外通达、对内畅通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着力打造综合实力强的重点区域。加快成都经济区的建设和发展,依托成都高新区、绵阳科技城和成德绵高技术产业带,走集聚型城市发展之路,优化提高成都特大型中心城市的质量,到2011年城镇化水平达到40%左右。共建成渝经济区,培育国家新的增长极。
在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利用上取得新突破。围绕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搞好生态保护。深入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重点生态建设工程,2011年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4%。加强环境治理,重点整治工业、城市和农村污染源,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2011年长江干流出川断面达到II类水质标准,大中城市空气质量稳定在II级。合理利用资源,加强对水、土地、矿产等自然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加快推进重点城市、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工作,积极发展绿色产业、环保产业,建立资源循环利用体系。
在城乡、区域、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发展上取得新突破。围绕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支持力度,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推进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公共资源和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培育城乡对接的市场和产业体系,建立城乡兼顾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选择不同类型地区开展统筹城乡发展试点。加大对老少边穷地区的扶持力度,建立优势互补、协作互助和政府扶持的区域协调机制,促进区域共同发展。加大对社会事业的投入力度,精心实施“十大惠民行动”,努力扩大就业,构建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机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健全城乡低保制度,建立社会救助体系。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完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
发展进入新阶段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由中低收入地区向中等收入地区加速迈进;工业化中期加速过渡、并逐步实现工业化;社会结构急剧变化、社会矛盾凸显。
“十五”期间,我省经济进入快速持续增长的上升期,年均增长11.2%;2005年,全省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479.5亿元,比2000年增长1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净利润321.9亿元,比2000年增长3.8倍。从2003年起,全省GDP连续4年迈上千亿元台阶,2006年达到8637亿元,居全国第九位,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降低到18.6%,工业化率达到36.4%,城镇化率达到34.3%,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一个十分重要的时期。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加速阶段;是由中低收入地区向中等收入地区加速迈进的阶段;是工业化中期加速过渡、并逐步实现工业化的阶段;是社会结构急剧变化、社会矛盾凸显的阶段。
发展面临新机遇
——我省正处于经济增长的上升期,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推进,将推动投资、消费持续扩大,发展的动力进一步增强。改革开放力度加大,市场化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逐步显现,民营经济蓬勃发展,发展的活力进一步焕发。
当前,世界经济和我国经济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国际国内贸易和投资日趋活跃,产业转移步伐加快,区域合作明显增强,发展的空间进一步扩大。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大生态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对科技教育投入,支持西部地区发展特色经济、优势经济,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统筹城乡发展,成渝经济区纳入国家重点区域布局。我省正处于经济增长的上升期,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推进,将推动投资、消费持续扩大,发展的动力进一步增强。改革开放力度加大,市场化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逐步显现,民营经济蓬勃发展,发展的活力进一步焕发。
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新的发展阶段,发展不足、结构不优、人均水平低、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等矛盾和问题仍然存在。我省还有460万低收入贫困人口,167万绝对贫困人口,36个国定贫困县;全省人均生产总值不足全国的70%,人均耕地面积0.68亩,仅为全国的51%,人均矿产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的60%,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比全国高20%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比全国高30%以上。未来十多年,我省还将先后迎来劳动年龄人口、总人口和老年人口三大高峰,每年新增劳动力100万人左右,大中专毕业生50多万人,需要安置转业军人2万多人,就业压力、资源环境压力可能进一步加剧。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只有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委的决策部署上来,凝聚到“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四川”上来,振奋精神,昂扬斗志,乘势而上,知难而进,才能推动经济社会实现新的跨越。
发展明确新目标
——总体目标是力争一年有新进展、三年有新突破、五年上新台阶。具体目标:力争今年全省GDP突破1万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总收入占GDP的比重增加1个百分点。2009年GDP超过1.2万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000美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突破1000亿元。2011年GDP达1.5万亿元以上,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200亿元。
根据省情和发展阶段,省第九次党代会明确了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力争一年有新进展、三年有新突破、五年上新台阶。根据这一目标,必须把发展的着力点放在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上,把发展的取向放在建设一个人民生活殷实、环境优美、安居乐业、幸福安康的社会上。力争今年全省GDP突破1万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总收入占GDP的比重增加1个百分点。“三年有新突破”,2009年GDP超过1.2万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000美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突破1000亿元,提前完成“十一五”规划主要目标。“五年上新台阶”,到2011年GDP达1.5万亿元以上,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200亿元,比2000年接近翻两番;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5:45:40,万元GDP综合能耗降低20%左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7.5%。达到这一目标后,我省将初步建成国家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和西部经济强省,基本实现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阶段性目标,初步建立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现机制。
实现省第九次党代会的目标,我们必须转变发展模式,在更高水平、更高层次、更高阶段上推进跨越式发展:由注重总量的追赶,转向总量和质量提升相结合的跨越;由注重扩大投入的追赶,转向重视科技和体制创新的跨越;由注重经济为主的追赶,转向经济、社会、生态、文化的全方位跨越。
发展确立新途径
——在培育优势特色产业和重点区域上取得新突破;在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利用上取得新突破;在城乡、区域、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发展上取得新突破。
为圆满完成省第九次党代会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围绕“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四川”,突出“奔富裕、求发展、促和谐、树新风”四项任务,着力推进“四个跨越”,今后5年,我们要努力在关系全局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取得新突破。
在培育优势特色产业和重点区域上取得新突破。围绕建设国家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和西部经济强省,充分发挥我省资源、产业的比较优势,实现从传统的支柱产业结构向更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优势产业结构转变,大力培育竞争力强的优势特色产业。一是以水电、天然气、生物质能源为主的清洁能源产业;二是以发电设备、重型装备、工程机械为主的装备制造业;三是以电子信息、钒钛稀土新材料、航空航天、生物工程、核技术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四是以川酒、川猪、川茶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产业;五是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相结合的旅游产业;六是社会效益好、经济效益高的文化产业。同时,改造提升传统工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加快建设“通江达海”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以14条进出川公路为重点,全面建设进出川运输大通道,扩建双流国际机场、九黄机场,建成康定机场,完成嘉陵江、岷江渠化和长江航道整治,新建和改造输气管道2800公里,形成对外通达、对内畅通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着力打造综合实力强的重点区域。加快成都经济区的建设和发展,依托成都高新区、绵阳科技城和成德绵高技术产业带,走集聚型城市发展之路,优化提高成都特大型中心城市的质量,到2011年城镇化水平达到40%左右。共建成渝经济区,培育国家新的增长极。
在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利用上取得新突破。围绕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搞好生态保护。深入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重点生态建设工程,2011年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4%。加强环境治理,重点整治工业、城市和农村污染源,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2011年长江干流出川断面达到II类水质标准,大中城市空气质量稳定在II级。合理利用资源,加强对水、土地、矿产等自然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加快推进重点城市、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工作,积极发展绿色产业、环保产业,建立资源循环利用体系。
在城乡、区域、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发展上取得新突破。围绕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支持力度,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推进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公共资源和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培育城乡对接的市场和产业体系,建立城乡兼顾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选择不同类型地区开展统筹城乡发展试点。加大对老少边穷地区的扶持力度,建立优势互补、协作互助和政府扶持的区域协调机制,促进区域共同发展。加大对社会事业的投入力度,精心实施“十大惠民行动”,努力扩大就业,构建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机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健全城乡低保制度,建立社会救助体系。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完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