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婚的丈夫志强,是一个干部家庭的孩子。
早年,公公长期在外地工作,一年回家一两次,因为分居,公公婆婆感情不和。我们婚前,二老才生活在一个屋檐下。然而,长期安静自在的生活方式突生变化,对于公婆来说,一时都难以适应。
志强自幼随母亲生活,对父亲的认知仅停留在称谓上。参加工作后,志强终于迎来了阖家团圆的曙光。但是,这一线曙光尚未灿烂,便被家庭矛盾的乌云淹没。
公婆似有世仇,我嫁入其家5年,几乎没见过他们亲热地说话。公公不多言语,婆婆是大喉咙,平时在单位也属领导层的人物,常常是说上两句公公不搭理,婆婆就吼,然后是冷战,再就是十天半月不说话。虽没有提及离婚,家里那种冷冰冰的滋味,实在叫人难受。
我曾私下问过公公,既然两人无法相处,为何还要勉强?公公说:“儿子都结了婚,还要闹离婚,会让旁人耻笑。”
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在外人看来,这个家似乎是和睦的,只有身在其中的人,才会感受到它表面平静的同时又暗涛汹涌的局面。
我暗暗使劲,希望我们的细心、孝顺,能让这个家变得幸福起来。然而,生活不是传统的戏剧,没有大团圆的结局。日子一久,志强对父母的不满日渐增强,常常借酗酒发泄,使得他与父母间的关系变得紧张起来。我更是每天要小心翼翼地应对3个人,唯恐哪一句话不合时宜,就会引发事端。
那段时间,志强对我还没有大的不满,虽然没对我表示什么,但他酗酒的次数越发频繁,与父母的对立情绪也越来越浓。我能感受到他的处境,可我却无力改变,只能默默祈祷上苍,让我像那些准妈妈一样,能自豪地挺起小腹,给这个家带来欢笑。那段时期的家,犹如一座弹药库,稍不小心,就会引发一场毁灭性的爆炸。
也许是我诚挚的祈祷感动了上苍,在结婚的第二年,我终于怀上了孩子。这一消息,使这个家有了笑声,有了前所未有的和谐。公婆不再为家务事斤斤计较,志强的脸上也有了喜色。
10个月后,我的女儿呱呱坠地,长得竟有些像她奶奶。我悄悄瞄了一眼婆婆,刚刚翻涌的喜悦之情浮现脸颊,便被婆婆阴郁的表情凝固。是的,志强是独生子,我断了夫家的香火。
月子里,我不敢奢望如其他女人一般,等着婆婆每天做好三餐,端到床前;也不能奢望丈夫每天给孩子洗晒尿布,半夜起来给孩子热奶。我尽可能自己去做这些事,但求这个家能继续维持难得的和谐,让我时时紧张的心,能有所舒缓。
可是,这样的日子的确很短暂。在孩子尚差几天满月时,公婆不知因何又起争执,婆婆一气之下远走老家。志强在酒后与公公又起口角,公公盛怒之下,将我们一家三口逐出家门。我和志强搬离了公婆四室一厅的家,租了一间18平方米的简易房,过起自己的日子。
我不怕吃苦,也不怕受累,只求心情的坦然和放松。志强却始终不能释怀,想不通他这个独子竟会落得如此处境。他频繁地借酒消愁,精神低迷委顿,几乎每天都带着满身的酒气回家。我眼看着他在颓废消沉,却无力拯救他,只能在夜深人静时,暗自垂泪。在孩子一岁多时,志强因酒后开车,离我而去。
忐强的尸骨未寒,婆婆便领着几个亲戚来我的住处搬东西,甚至连床上的一块铺板也搬走,全不顾我们母女今后的生活。她说我才20多岁,肯定还会再嫁,不能让别人落了便宜。那一刻,我的心好似落入冰窟,为我的婚姻,为我的孩子,为我曾经的家。志强已经去了,我的家也没了。
也就是从那一天起,我与公婆的情分已尽,以后的数年,再没有与他们有过联系,他们也从未看望过自己的孙女,也许至今都不晓得孙女的模样。
两年后,经表姐介绍,与华结婚,再一次做了媳妇。
从内心讲,我并不希冀再婚,对家的恐惧,使我惧怕走进婚姻。可是,每当孩子生病时,身边一个帮手都没有,我就感到特别的凄凉。
我需要婚姻。
华是个英俊的男人,因妻子在外轻浮,寻找有钱人,而忍痛割爱与其分手。华与表姐是同窗好友,表姐热情地为我们牵起了红线。当表姐征询我的意见时,曾经的生活经历,使我感觉自己已具备宽容和忍让的心理素质,就淡淡地告诉表姐,只要对方人品不差,跟谁结婚都无所谓。于是,在与华见过两次面后,我们便领了结婚证。对于我和华来说,这场婚姻,不是为自己,而是走过漫长的孤独之后,需要身边有一个体贴的人。
华是个开朗的男人,虽然他喜欢热闹,但他尊重了我的意见。我们没有举办婚礼,也没有告知亲朋好友,静悄悄完成了婚姻大事。
婚后,华带着我去拜访公婆。我当时的心里忐忑不安,像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我不晓得这个婆婆会以怎样的态度待我,又会以怎样的态度待我的女儿。
等见到婆婆,她的温和善良,瞬间便化解了我内心的忧虑。婆婆看见我进门,赶忙放下手中的绣花活,拉着我的手坐下,满是沧桑的脸上蕴含着喜悦。虽然我以为这是因为她的儿子终于走出感情的阴影,有了一个家。但有喜悦,就表明我已被这个家接纳。
婆婆出生在农村,只有小学文化,个头高高的,说话却极斯文。她那精致的五官,与早年的某歌星神似,只不过要苍老许多。想必是抚育4个子女和照顾久病公公的艰辛,使她华发早生,容颜衰老。
华的父亲和兄弟姐妹,都是一家国有企业的职工,婆婆退休前曾在财会室工作。因特殊的工作性质,她每天必须早出晚归,但婆婆从未因子女的拖累,而影响自己的工作。退休后,婆婆在家操持家务,即便是买米、买粮等需要体力的活儿,她也从不让孩子们帮忙,而是独自去做。她总是告诫子女,要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不用为家务分散精力。
由于子女多,家境不好,婆婆一直都保持着勤俭持家的习惯。即便如今4个儿女都已工作、成家,家庭经济情况大变,她还依然保持着这种生活习惯。
我嫁给华时,公公正患病卧床,照顾公公的饮食起居,成为婆婆每天必修的功课。每天要帮助公公翻身、坐起,重复多次这样的动作。婆婆说,只要她每天能看见公公,她心里就安稳,就能看见希望,浑身就有使不完的劲儿。我很感动,夫妻能做到这一步,这才是患难见真情。
再婚后不久,我升任办公室主任。我不仅忙于工作,还要忙于自我充电,交际应酬也增多,经常无暇照顾女儿,华便常带着女儿去公园玩。看着华与女儿的关系越来越融洽,我便不想再生孩子。我感觉此举很对不住华,便与他沟通,并征得了他的同意。婆婆知道我们的决定后,虽然没说什么,但每当看见别人家的漂亮孩子,就会说,你们要是生个孩子,一定会比他们的漂亮。
说归说,一点也不影响婆婆对我女儿的态度。因公公卧床,华的兄弟姐妹的孩子都未让婆婆带。反倒是我的女儿,依靠婆婆更多一些。
女儿生病不能去幼儿园,是婆婆在家看护她。我和华加班不能按时回家,也是婆婆在陪伴她。女儿喜欢画画,婆婆就将女儿的涂鸦贴在墙上,逢人就说这是她孙女的本事。虽然婆婆没有教给女儿文化知识,却教给女儿如何做人;虽然婆婆与女儿没有血缘关系,却让女儿感受到融融亲情的温暖。
前年,公公过世,他临走前望着婆婆,眼中满是依依不舍。我明白那眼光中的成分很多,包含着对婆婆疼爱、感激和不舍,也包含着对子女的期待,期待我们如照顾他一般照顾年迈的婆婆,期待我们如敬重他一般敬重婆婆。
我邀请孤身一人的婆婆搬我那里去,婆婆却拒绝了。她说,你们过好自己的小日子就行了,我一个人倒更自在。我没有勉强婆婆,只要她开心,只要她快乐就好。
平日,我常常提醒华回去看望母亲,逢年过节,更是主动采买东西去看望婆婆。其实,在我的内心,这个婆婆除与我不是血亲外,和生身的母亲并无差别。她的善良、她的勤俭、她的宽容、她的感恩、她的坦率、她的生活态度,使我对人性有了新的感知,对生活有了更深的感悟。
我觉得,在家庭中,人之所以受敬重,并不取决于他的经济地位。我的前任婆婆是名国家干部,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却始终无法走出自己的狭隘和自私。我再婚后的婆婆只是个普通职员,甚至没有多少文化,但在她身上,我却看见许多闪光点。这些闪光点组成了一个耀眼的光环,指引着我的人生之路,使我看到真善美的魅力,明白人生的价值,感悟生命的意义。
(摘自《百姓故事》)
早年,公公长期在外地工作,一年回家一两次,因为分居,公公婆婆感情不和。我们婚前,二老才生活在一个屋檐下。然而,长期安静自在的生活方式突生变化,对于公婆来说,一时都难以适应。
志强自幼随母亲生活,对父亲的认知仅停留在称谓上。参加工作后,志强终于迎来了阖家团圆的曙光。但是,这一线曙光尚未灿烂,便被家庭矛盾的乌云淹没。
公婆似有世仇,我嫁入其家5年,几乎没见过他们亲热地说话。公公不多言语,婆婆是大喉咙,平时在单位也属领导层的人物,常常是说上两句公公不搭理,婆婆就吼,然后是冷战,再就是十天半月不说话。虽没有提及离婚,家里那种冷冰冰的滋味,实在叫人难受。
我曾私下问过公公,既然两人无法相处,为何还要勉强?公公说:“儿子都结了婚,还要闹离婚,会让旁人耻笑。”
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在外人看来,这个家似乎是和睦的,只有身在其中的人,才会感受到它表面平静的同时又暗涛汹涌的局面。
我暗暗使劲,希望我们的细心、孝顺,能让这个家变得幸福起来。然而,生活不是传统的戏剧,没有大团圆的结局。日子一久,志强对父母的不满日渐增强,常常借酗酒发泄,使得他与父母间的关系变得紧张起来。我更是每天要小心翼翼地应对3个人,唯恐哪一句话不合时宜,就会引发事端。
那段时间,志强对我还没有大的不满,虽然没对我表示什么,但他酗酒的次数越发频繁,与父母的对立情绪也越来越浓。我能感受到他的处境,可我却无力改变,只能默默祈祷上苍,让我像那些准妈妈一样,能自豪地挺起小腹,给这个家带来欢笑。那段时期的家,犹如一座弹药库,稍不小心,就会引发一场毁灭性的爆炸。
也许是我诚挚的祈祷感动了上苍,在结婚的第二年,我终于怀上了孩子。这一消息,使这个家有了笑声,有了前所未有的和谐。公婆不再为家务事斤斤计较,志强的脸上也有了喜色。
10个月后,我的女儿呱呱坠地,长得竟有些像她奶奶。我悄悄瞄了一眼婆婆,刚刚翻涌的喜悦之情浮现脸颊,便被婆婆阴郁的表情凝固。是的,志强是独生子,我断了夫家的香火。
月子里,我不敢奢望如其他女人一般,等着婆婆每天做好三餐,端到床前;也不能奢望丈夫每天给孩子洗晒尿布,半夜起来给孩子热奶。我尽可能自己去做这些事,但求这个家能继续维持难得的和谐,让我时时紧张的心,能有所舒缓。
可是,这样的日子的确很短暂。在孩子尚差几天满月时,公婆不知因何又起争执,婆婆一气之下远走老家。志强在酒后与公公又起口角,公公盛怒之下,将我们一家三口逐出家门。我和志强搬离了公婆四室一厅的家,租了一间18平方米的简易房,过起自己的日子。
我不怕吃苦,也不怕受累,只求心情的坦然和放松。志强却始终不能释怀,想不通他这个独子竟会落得如此处境。他频繁地借酒消愁,精神低迷委顿,几乎每天都带着满身的酒气回家。我眼看着他在颓废消沉,却无力拯救他,只能在夜深人静时,暗自垂泪。在孩子一岁多时,志强因酒后开车,离我而去。
忐强的尸骨未寒,婆婆便领着几个亲戚来我的住处搬东西,甚至连床上的一块铺板也搬走,全不顾我们母女今后的生活。她说我才20多岁,肯定还会再嫁,不能让别人落了便宜。那一刻,我的心好似落入冰窟,为我的婚姻,为我的孩子,为我曾经的家。志强已经去了,我的家也没了。
也就是从那一天起,我与公婆的情分已尽,以后的数年,再没有与他们有过联系,他们也从未看望过自己的孙女,也许至今都不晓得孙女的模样。
两年后,经表姐介绍,与华结婚,再一次做了媳妇。
从内心讲,我并不希冀再婚,对家的恐惧,使我惧怕走进婚姻。可是,每当孩子生病时,身边一个帮手都没有,我就感到特别的凄凉。
我需要婚姻。
华是个英俊的男人,因妻子在外轻浮,寻找有钱人,而忍痛割爱与其分手。华与表姐是同窗好友,表姐热情地为我们牵起了红线。当表姐征询我的意见时,曾经的生活经历,使我感觉自己已具备宽容和忍让的心理素质,就淡淡地告诉表姐,只要对方人品不差,跟谁结婚都无所谓。于是,在与华见过两次面后,我们便领了结婚证。对于我和华来说,这场婚姻,不是为自己,而是走过漫长的孤独之后,需要身边有一个体贴的人。
华是个开朗的男人,虽然他喜欢热闹,但他尊重了我的意见。我们没有举办婚礼,也没有告知亲朋好友,静悄悄完成了婚姻大事。
婚后,华带着我去拜访公婆。我当时的心里忐忑不安,像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我不晓得这个婆婆会以怎样的态度待我,又会以怎样的态度待我的女儿。
等见到婆婆,她的温和善良,瞬间便化解了我内心的忧虑。婆婆看见我进门,赶忙放下手中的绣花活,拉着我的手坐下,满是沧桑的脸上蕴含着喜悦。虽然我以为这是因为她的儿子终于走出感情的阴影,有了一个家。但有喜悦,就表明我已被这个家接纳。
婆婆出生在农村,只有小学文化,个头高高的,说话却极斯文。她那精致的五官,与早年的某歌星神似,只不过要苍老许多。想必是抚育4个子女和照顾久病公公的艰辛,使她华发早生,容颜衰老。
华的父亲和兄弟姐妹,都是一家国有企业的职工,婆婆退休前曾在财会室工作。因特殊的工作性质,她每天必须早出晚归,但婆婆从未因子女的拖累,而影响自己的工作。退休后,婆婆在家操持家务,即便是买米、买粮等需要体力的活儿,她也从不让孩子们帮忙,而是独自去做。她总是告诫子女,要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不用为家务分散精力。
由于子女多,家境不好,婆婆一直都保持着勤俭持家的习惯。即便如今4个儿女都已工作、成家,家庭经济情况大变,她还依然保持着这种生活习惯。
我嫁给华时,公公正患病卧床,照顾公公的饮食起居,成为婆婆每天必修的功课。每天要帮助公公翻身、坐起,重复多次这样的动作。婆婆说,只要她每天能看见公公,她心里就安稳,就能看见希望,浑身就有使不完的劲儿。我很感动,夫妻能做到这一步,这才是患难见真情。
再婚后不久,我升任办公室主任。我不仅忙于工作,还要忙于自我充电,交际应酬也增多,经常无暇照顾女儿,华便常带着女儿去公园玩。看着华与女儿的关系越来越融洽,我便不想再生孩子。我感觉此举很对不住华,便与他沟通,并征得了他的同意。婆婆知道我们的决定后,虽然没说什么,但每当看见别人家的漂亮孩子,就会说,你们要是生个孩子,一定会比他们的漂亮。
说归说,一点也不影响婆婆对我女儿的态度。因公公卧床,华的兄弟姐妹的孩子都未让婆婆带。反倒是我的女儿,依靠婆婆更多一些。
女儿生病不能去幼儿园,是婆婆在家看护她。我和华加班不能按时回家,也是婆婆在陪伴她。女儿喜欢画画,婆婆就将女儿的涂鸦贴在墙上,逢人就说这是她孙女的本事。虽然婆婆没有教给女儿文化知识,却教给女儿如何做人;虽然婆婆与女儿没有血缘关系,却让女儿感受到融融亲情的温暖。
前年,公公过世,他临走前望着婆婆,眼中满是依依不舍。我明白那眼光中的成分很多,包含着对婆婆疼爱、感激和不舍,也包含着对子女的期待,期待我们如照顾他一般照顾年迈的婆婆,期待我们如敬重他一般敬重婆婆。
我邀请孤身一人的婆婆搬我那里去,婆婆却拒绝了。她说,你们过好自己的小日子就行了,我一个人倒更自在。我没有勉强婆婆,只要她开心,只要她快乐就好。
平日,我常常提醒华回去看望母亲,逢年过节,更是主动采买东西去看望婆婆。其实,在我的内心,这个婆婆除与我不是血亲外,和生身的母亲并无差别。她的善良、她的勤俭、她的宽容、她的感恩、她的坦率、她的生活态度,使我对人性有了新的感知,对生活有了更深的感悟。
我觉得,在家庭中,人之所以受敬重,并不取决于他的经济地位。我的前任婆婆是名国家干部,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却始终无法走出自己的狭隘和自私。我再婚后的婆婆只是个普通职员,甚至没有多少文化,但在她身上,我却看见许多闪光点。这些闪光点组成了一个耀眼的光环,指引着我的人生之路,使我看到真善美的魅力,明白人生的价值,感悟生命的意义。
(摘自《百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