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四川省大英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办学历史悠久,1982年由普通高中转向职校教育,办校三十多年来,先后被评为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艺教先进单位、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项目建设学校等。2013年以来,有贵州习水职中、乐至县职中、中江县职中及乐山市十余所职业学校前来参观交流。
一所普通的中职学校能够打造出具有一流办学条件,鲜明办学特色,显著办学成效的职教品牌,其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改革教培模式 彰显学校特色
据了解,2006年大英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还处于无多少生源、无成熟师资、无设施设备、无规范管理模式的“四无”境地。当时,省、市的相关领导到学校视察,对大英职业教育相对落后感到担忧。学校的决策者们开始从困境中寻求出路,从危难中寻求生机。
“结合学校实际,我们围绕‘基础能力建设、专业课程建设、校企合作机制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四大建设目标,着力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努力形成我校鲜明的办学特色。”校长唐光国说,学校要发展,要做强做大,如果一成不变,是会停滞不前的。因此,大英中职校在办学过程中,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创优势、以创新促发展”的工作思路,探索并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
通过这几年的教改尝试, 大英中职校基本形成了“一条主线,两个结合,三个阶段”的“123”人才培养模式。“一条主线”是指以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社会适应能力、潜在发展能力的培养为主线。“两个结合”是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教学与实际生产相结合。“三个阶段”是指专业入门教育、职业认识形成阶段;专业强化熟练、职业意识形成阶段;专业综合运用、职业能力形成阶段。各专业在“123”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融入专业特色,凸显了“全程式工学结合+双证融通”、“多方向、订单式”、“校企共育、分段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主题。
此外,学校把专业建设作为事业发展的核心工作来抓,根据经济结构调整面向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建立了符合行业企业人力资源需求、与区域经济结构相适应的专业结构,建立了预测服务机制,增强专业适应性。
在教学模式改革方面,学校围绕“实用性、实践性、生动性”构建具有职业教育特点、满足职业教育需要的课堂教学模式,努力营造“主动、手动、互动、能动”的教学场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对学习、生活以及未来工作的激情与动力。通过建立理实一体教室,将教室搬进车间等手段,在四个重点建设专业中深入开展项目教学和岗位教学的实践探索。教学中普遍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教学手段,形成了具有职教特色的“动态课堂”教学模式。此外,还将学生3年的学习过程分为6个学习层级,包括:基础学习、职业体验、专业学习、岗位训练、定向学习和顶岗实习,让学生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提高。
通过这些努力,大英中职校育人质量显著提高。近3年来,该校学生在省级技能大赛中1人获一等奖,2人获二等奖;在市级技能大赛中,27人获一等奖,42人获二等奖,32人获三等奖,成绩名列全市第一。
推进校企合作 拓展就业渠道
“企业实践,可以让我们有更多的机会去尝试不同的工作,去扮演不同的角色,从而发现自己的潜力和兴趣。这次去遂宁市雪莱特参加工学交替实践活动,丰富了自我成长的阅历,增长了见识,也让我意识到自己的不足。”2013年7月5日,该校学生刘发波在实训结束后说了这样一段话。在他眼里,如今的学习已经不再是完全以理论课堂为主,更多的是走进实训基地,走进工厂,走入生产一线进行实际操作了。
为确保学生有一条好的就业之路,学校先后与县内飞亚汽车零部件厂、大英腾达服装有限公司、中国死海旅游度假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以及包括索尼、台湾伟创、华硕、格力空调等企业在内的30多家知名企业签订了实习和用人协议,形成了学生“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就业佳”的良性循环氛围。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对接生产和教学环节,形成了“教师与师傅合一,学生与学徒合一,作品与产品合一,理论与实践合一”的“四合一”人才培养策略。
据悉,在今年实施的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中,遂宁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购买了1.1万人次的人才培训。其中,大英中职校就承担了350人次的培训任务。
同时,学校确立了“引企入校”及“办校入企”两种方式,与县内大英齐辉机械等十余家企业及县外二十余家企业有了良好的合作。“引企入校”包括“入校办厂模式”、“入校办车间模式”和“入校办班模式”,与此同时,学校创造性地提出了把学校办到当地工业园区去、办到旅游景区去、办到农业产业园区去、办到社区去、办到乡村去的发展思路。让学生工学交替,半工半读,促进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教学与实作的结合。
目前,该校已为社会培养输送了近2万名初、中级实用型人才,使学生通过3年的学习真正做到了“就业有路、创业有道、升学有门”。
一所普通的中职学校能够打造出具有一流办学条件,鲜明办学特色,显著办学成效的职教品牌,其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改革教培模式 彰显学校特色
据了解,2006年大英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还处于无多少生源、无成熟师资、无设施设备、无规范管理模式的“四无”境地。当时,省、市的相关领导到学校视察,对大英职业教育相对落后感到担忧。学校的决策者们开始从困境中寻求出路,从危难中寻求生机。
“结合学校实际,我们围绕‘基础能力建设、专业课程建设、校企合作机制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四大建设目标,着力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努力形成我校鲜明的办学特色。”校长唐光国说,学校要发展,要做强做大,如果一成不变,是会停滞不前的。因此,大英中职校在办学过程中,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创优势、以创新促发展”的工作思路,探索并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
通过这几年的教改尝试, 大英中职校基本形成了“一条主线,两个结合,三个阶段”的“123”人才培养模式。“一条主线”是指以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社会适应能力、潜在发展能力的培养为主线。“两个结合”是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教学与实际生产相结合。“三个阶段”是指专业入门教育、职业认识形成阶段;专业强化熟练、职业意识形成阶段;专业综合运用、职业能力形成阶段。各专业在“123”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融入专业特色,凸显了“全程式工学结合+双证融通”、“多方向、订单式”、“校企共育、分段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主题。
此外,学校把专业建设作为事业发展的核心工作来抓,根据经济结构调整面向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建立了符合行业企业人力资源需求、与区域经济结构相适应的专业结构,建立了预测服务机制,增强专业适应性。
在教学模式改革方面,学校围绕“实用性、实践性、生动性”构建具有职业教育特点、满足职业教育需要的课堂教学模式,努力营造“主动、手动、互动、能动”的教学场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对学习、生活以及未来工作的激情与动力。通过建立理实一体教室,将教室搬进车间等手段,在四个重点建设专业中深入开展项目教学和岗位教学的实践探索。教学中普遍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教学手段,形成了具有职教特色的“动态课堂”教学模式。此外,还将学生3年的学习过程分为6个学习层级,包括:基础学习、职业体验、专业学习、岗位训练、定向学习和顶岗实习,让学生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提高。
通过这些努力,大英中职校育人质量显著提高。近3年来,该校学生在省级技能大赛中1人获一等奖,2人获二等奖;在市级技能大赛中,27人获一等奖,42人获二等奖,32人获三等奖,成绩名列全市第一。
推进校企合作 拓展就业渠道
“企业实践,可以让我们有更多的机会去尝试不同的工作,去扮演不同的角色,从而发现自己的潜力和兴趣。这次去遂宁市雪莱特参加工学交替实践活动,丰富了自我成长的阅历,增长了见识,也让我意识到自己的不足。”2013年7月5日,该校学生刘发波在实训结束后说了这样一段话。在他眼里,如今的学习已经不再是完全以理论课堂为主,更多的是走进实训基地,走进工厂,走入生产一线进行实际操作了。
为确保学生有一条好的就业之路,学校先后与县内飞亚汽车零部件厂、大英腾达服装有限公司、中国死海旅游度假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以及包括索尼、台湾伟创、华硕、格力空调等企业在内的30多家知名企业签订了实习和用人协议,形成了学生“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就业佳”的良性循环氛围。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对接生产和教学环节,形成了“教师与师傅合一,学生与学徒合一,作品与产品合一,理论与实践合一”的“四合一”人才培养策略。
据悉,在今年实施的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中,遂宁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购买了1.1万人次的人才培训。其中,大英中职校就承担了350人次的培训任务。
同时,学校确立了“引企入校”及“办校入企”两种方式,与县内大英齐辉机械等十余家企业及县外二十余家企业有了良好的合作。“引企入校”包括“入校办厂模式”、“入校办车间模式”和“入校办班模式”,与此同时,学校创造性地提出了把学校办到当地工业园区去、办到旅游景区去、办到农业产业园区去、办到社区去、办到乡村去的发展思路。让学生工学交替,半工半读,促进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教学与实作的结合。
目前,该校已为社会培养输送了近2万名初、中级实用型人才,使学生通过3年的学习真正做到了“就业有路、创业有道、升学有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