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社会的变革、经济的发展、文化科技的繁荣,广大中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如何培养中学生的正确价值观、提高中学生社会责任感,是摆在学校教育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也给我们语文课程改革带来了重大困惑。作为语文教师应该积极转变思想,更新观念,根据学生学情特点因材施教,创设良好的人文环境、建构新型师生关系,结合语文教材,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课程改革真正适应于现代教育,适应于社会发展。
[关键词]语文教学 社会责任感 个性教育 教材解析
《论语》中记载“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以仁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①这句话反映了当时读书人的社会道义责任。新课程标准也提出“将学生培育成有社会责任感,负责任的公民”。那么,我们当代中学生的道德现状责任感是怎样的呢?
据笔者调查,从总体情况来看,他们普遍热爱祖国,关心社会,讲文明、讲道德,是一个良好的群体。但由于受各种不同因素的影响,部分学生在道德认识、行为和责任感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以自我为中心,不关心集体,不关心社会,缺乏社会责任感,自私自利,缺乏合作精神,有些中学生做事缺乏认真负责的态度,“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有的学生不愿意做班干部,怕影响自己的学习;有的不愿意帮助别人,有利的事抢着干,难办的事推给别人,没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急功近利,思想浮躁,不重品位和人格,只求索取,不重回报。以上的表现,都是他们责任感淡泊所致。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培养一种认真的责任心,是解决许多问题的教育手段。”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学生的责任心、责任感。下面浅谈一下个人从教学实践中得来的粗浅看法:
一、尊重学生,培养社会责任感的前提
尊重是对人格的承认,也是人格实现的基本条件,没有尊重就不可能有真实社会责任感的养成。信任学生,相信人性向善性的存在和个体人格自我发展的力量,从根本上反对灌输、强迫,倡导平等对话、启发引导。“责任感并不是从外部强加给人的职责,而是对自我所关切的恳求的反应”,21世纪是一个“学习化”时代。教育工作的重心从传授知识,转向塑造学习者的人格,只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传统观念中,教师的职责就是“传道授业解惑,”把学生当作瓶子,让教师不断地往里面灌输东西,无视学生主体作用,无视学生的自由和尊严,所有这些,都制约着学生个体的发展和创造力的发挥,制约着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就应该抛弃旧的传统观念,树立新的教育观念,与学生建立兄弟式或者朋友式的平行关系,要建立一种类似于西方柏拉图对话录那样的对话式的教学,而不是强调自己是道德楷模、知识源泉,语文教育不应是压制或者压迫教育,教育的动力应该来源于学生自己。只有这样,才能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发掘教材的教育作用,主动构建社会责任感
在中学的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的蕴涵深刻哲理的文章,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去理解生活,发现生活中的责任,并且主动去担当它,使学生的生活成为有责任感的生活,使责任感的教育成为活生生的生活的教育。
(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正确就会对人生和价值的取向不正确。如果认为人生就是为了享乐,他们就没有什么追求,没有人生的奋斗目标,就会得过且过,不会奋发图强,努力创业,更不会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了。若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他们就会努力拼搏,为自己、为他人、为社会尽职尽责。因此,要用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引导学生,培养他们爱祖国、爱人民、爱家乡的思想情操,养成诚实、奉献、俭朴、勇敢、合作、进取、有爱心等良好习惯。若他们能养成这样良好的心理品质、行为习惯,那责任感离他们也就不远了。
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这样反映人生价值取向的文章,如有先国家而后私仇、宽宏大度的《廉蔺传》。文中叙述了战国时赵国的使臣蔺相如,在与秦王作斗争时,敢于冒着生命危险,与之针锋相对,寸步不让;对于要羞辱自己的廉颇将军,却一让再让。他在自己的利益和国家的利益相矛盾时,他毅然选择了国家的利益。教师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就要引导学生学习蔺相如这种爱国的情怀,当自己的利益和国家的利益相矛盾时,应以国家的利益为重,当自己的利益与集体的利益相矛盾时,应以集体的利益为重。让学生认识到个人的价值只有在对祖国、对集体、对人民有作为时才能得到真正的体现,从而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同样应让他们具备《行道树》中“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唯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中所渗透的“人生的价值不仅是索取,奉献也是一种快乐”的品质。
(二)培养学生的爱心。
德国歌德说:“责任就是对自己要求去做的事情有一种爱”。②要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就必须培养学生的爱心。因为他们对父母、对老师、对同学、对事业、对祖国有一份真挚的爱心,才会产生一种责任感。
《心存感激》一文。文中提出了要对父母、对事业、对生命、对生活、对大自然心存感激。③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时就必须要因势利导,结合学生的实际,让学生知道父母的恩情似海深,如果没有了父母,就像迷路的孩子找不到家,断线的风筝在空中飘摇。教育学生对父母要存心感激,引导学生爱父母、爱事业、爱生命、爱生活、爱大自然。只有这样,他们的责任感才会油然而生,才会对父母、对老师、对同学产生责任感以至对集体、对社会产生责任感。如胡适的《我的母亲》、朱自清的《背影》对父母的深情的爱,《黄河颂》《我爱这土地》对祖国的热爱,对民族的忧患意识。《大雁归来》抒发对大自然对大雁的喜爱之情。
(三)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心理品质
要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就要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学生在成长过程吕总会遇到这样那样、或大或小的困难。如果遇到困难就畏缩、害怕和逃避,我们为之努力的事情就会半途而废、前功尽弃。只有迎着困难上,在同困难作斗争的过程中,才能具备持之以恒、不懈努力、坚持到底的意志。
有这样一段话, “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作为一位伟大的作家,茨威格想到的绝不主要是事业的成功者,而是许多历史事件背后给人精神上的震撼和启迪。按照这个价值标准,茨威格当然认为给斯科特作传会更有意义,会给人长久的思考。《鲁宾逊漂流记》中主人公在流落荒岛后,面对困难时的不屈不挠,永不放弃,努力与命运抗争的一种思想感情。曹文轩在《孤独之旅》中写道:少年杜小康,因家庭变故而失学,不得不跟随父亲去放鸭。生活的艰难和精神的孤独压迫着他,同时也锤炼着他的身心。在一场暴风雨后,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遇到失败与挫折,勇敢地去面地面对吧。你会发现阳光就在风雨后。不被困苦所吓倒,以坚忍不拔的心态高挂前进的风帆,你必将——像杜小康一样到达成功的彼岸。《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文中通过记述作者童年时一次爬山“遇险”“脱险”的经历,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在人生道路上,无论遇到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化大为小,就会变难为易,闯过难关,取得胜利。
学生只有具备了顽强的意志品质,才能敢于面对挫折,敢于面对困难,才能吃苦耐劳。工作才不会拈轻怕重,遇到问题才不会推卸责任。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的心理品质。我们教师必须通过一些科学、有效的训练,同时挖掘其深刻的主题,找寻其光辉的点点滴滴,来教育学生,启发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品质,实现和完善她们的人生价值,从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
(四)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
“正确的审美观不是与生俱来的,是通过后天的教育培养才获得的”,学生有正确的审美观,才能分辨出美丑、善恶,才能分辨黑白、是非、真伪,才有助于学生探求人生发展的个性、增进知识、去私忘我、净化感情,使得身心健康。才能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形成健全的人格,为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教学《渔夫与金鱼的故事》时,要让学生认识渔夫的善良的品格,渔夫的品格是美的。认识渔妇的贪婪丑恶的面目,要培养学生扬善弃恶的优良品质,在教学《珍珠鸟》中:“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信赖能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也能创造出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国家、人与生活------的和谐之美;《信客》的诚信之美。《真正的英雄》的成功之美。
在教学《斑羚飞渡》《敬畏自然》《大雁归来》等文章时,让学生体会到自然之美。生态之美。充分利用教材中美的因素,来陶冶学生的性情,包括美的形象、美的意象以及美的语言,从而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引导学生,使学生懂得她们的情操是美的情操;她们的人格是美的人格;她们的品质是美的品质。
第三:除此之外,语文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也必须有高尚的道德品德,有高度的责任感。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来感染学生,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世界是通过形象进入人的意识,儿童年龄越小,他的生活经验越有限,那么生活鲜明的形象对他的影响就越强烈”。⑤作为教师不仅要懂得生活常识,如衣食住行、卫生保健知识等,又要懂得基础知识,如政治、经济、艺术、文学、历史、地理为人师表,爱学生,还要有敬业乐业的精神。这样,教师的讲课就会更精彩,这也是对学生负责任。那么,学生对老师就产生了信任之心,就会听从老师的教诲,教师的教学和教育就会得心应手。教师这样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来感染学生,从而培养学生的高度的责任感。
总之:美国的门肯曾说:“人一旦受到责任感的驱使,就能创造出奇迹来”⑥而责任感是何等的重要啊!因此,作为的语文老师,在教学中,就要培养学生责任感,只有他们有高度的责任感,才有幸福、美好的明天!
[注释]
①中国社科出版社
②上海辞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智慧格言辞典》中的284页
③《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责任感》陈瑞兰
⑤江苏人民出版社《什么是最好的教育》第30页
⑥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智慧格言辞典》中的286页
(作者单位:四川省南充市高坪区胜观中小学)
[关键词]语文教学 社会责任感 个性教育 教材解析
《论语》中记载“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以仁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①这句话反映了当时读书人的社会道义责任。新课程标准也提出“将学生培育成有社会责任感,负责任的公民”。那么,我们当代中学生的道德现状责任感是怎样的呢?
据笔者调查,从总体情况来看,他们普遍热爱祖国,关心社会,讲文明、讲道德,是一个良好的群体。但由于受各种不同因素的影响,部分学生在道德认识、行为和责任感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以自我为中心,不关心集体,不关心社会,缺乏社会责任感,自私自利,缺乏合作精神,有些中学生做事缺乏认真负责的态度,“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有的学生不愿意做班干部,怕影响自己的学习;有的不愿意帮助别人,有利的事抢着干,难办的事推给别人,没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急功近利,思想浮躁,不重品位和人格,只求索取,不重回报。以上的表现,都是他们责任感淡泊所致。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培养一种认真的责任心,是解决许多问题的教育手段。”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学生的责任心、责任感。下面浅谈一下个人从教学实践中得来的粗浅看法:
一、尊重学生,培养社会责任感的前提
尊重是对人格的承认,也是人格实现的基本条件,没有尊重就不可能有真实社会责任感的养成。信任学生,相信人性向善性的存在和个体人格自我发展的力量,从根本上反对灌输、强迫,倡导平等对话、启发引导。“责任感并不是从外部强加给人的职责,而是对自我所关切的恳求的反应”,21世纪是一个“学习化”时代。教育工作的重心从传授知识,转向塑造学习者的人格,只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传统观念中,教师的职责就是“传道授业解惑,”把学生当作瓶子,让教师不断地往里面灌输东西,无视学生主体作用,无视学生的自由和尊严,所有这些,都制约着学生个体的发展和创造力的发挥,制约着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就应该抛弃旧的传统观念,树立新的教育观念,与学生建立兄弟式或者朋友式的平行关系,要建立一种类似于西方柏拉图对话录那样的对话式的教学,而不是强调自己是道德楷模、知识源泉,语文教育不应是压制或者压迫教育,教育的动力应该来源于学生自己。只有这样,才能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发掘教材的教育作用,主动构建社会责任感
在中学的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的蕴涵深刻哲理的文章,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去理解生活,发现生活中的责任,并且主动去担当它,使学生的生活成为有责任感的生活,使责任感的教育成为活生生的生活的教育。
(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正确就会对人生和价值的取向不正确。如果认为人生就是为了享乐,他们就没有什么追求,没有人生的奋斗目标,就会得过且过,不会奋发图强,努力创业,更不会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了。若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他们就会努力拼搏,为自己、为他人、为社会尽职尽责。因此,要用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引导学生,培养他们爱祖国、爱人民、爱家乡的思想情操,养成诚实、奉献、俭朴、勇敢、合作、进取、有爱心等良好习惯。若他们能养成这样良好的心理品质、行为习惯,那责任感离他们也就不远了。
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这样反映人生价值取向的文章,如有先国家而后私仇、宽宏大度的《廉蔺传》。文中叙述了战国时赵国的使臣蔺相如,在与秦王作斗争时,敢于冒着生命危险,与之针锋相对,寸步不让;对于要羞辱自己的廉颇将军,却一让再让。他在自己的利益和国家的利益相矛盾时,他毅然选择了国家的利益。教师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就要引导学生学习蔺相如这种爱国的情怀,当自己的利益和国家的利益相矛盾时,应以国家的利益为重,当自己的利益与集体的利益相矛盾时,应以集体的利益为重。让学生认识到个人的价值只有在对祖国、对集体、对人民有作为时才能得到真正的体现,从而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同样应让他们具备《行道树》中“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唯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中所渗透的“人生的价值不仅是索取,奉献也是一种快乐”的品质。
(二)培养学生的爱心。
德国歌德说:“责任就是对自己要求去做的事情有一种爱”。②要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就必须培养学生的爱心。因为他们对父母、对老师、对同学、对事业、对祖国有一份真挚的爱心,才会产生一种责任感。
《心存感激》一文。文中提出了要对父母、对事业、对生命、对生活、对大自然心存感激。③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时就必须要因势利导,结合学生的实际,让学生知道父母的恩情似海深,如果没有了父母,就像迷路的孩子找不到家,断线的风筝在空中飘摇。教育学生对父母要存心感激,引导学生爱父母、爱事业、爱生命、爱生活、爱大自然。只有这样,他们的责任感才会油然而生,才会对父母、对老师、对同学产生责任感以至对集体、对社会产生责任感。如胡适的《我的母亲》、朱自清的《背影》对父母的深情的爱,《黄河颂》《我爱这土地》对祖国的热爱,对民族的忧患意识。《大雁归来》抒发对大自然对大雁的喜爱之情。
(三)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心理品质
要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就要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学生在成长过程吕总会遇到这样那样、或大或小的困难。如果遇到困难就畏缩、害怕和逃避,我们为之努力的事情就会半途而废、前功尽弃。只有迎着困难上,在同困难作斗争的过程中,才能具备持之以恒、不懈努力、坚持到底的意志。
有这样一段话, “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作为一位伟大的作家,茨威格想到的绝不主要是事业的成功者,而是许多历史事件背后给人精神上的震撼和启迪。按照这个价值标准,茨威格当然认为给斯科特作传会更有意义,会给人长久的思考。《鲁宾逊漂流记》中主人公在流落荒岛后,面对困难时的不屈不挠,永不放弃,努力与命运抗争的一种思想感情。曹文轩在《孤独之旅》中写道:少年杜小康,因家庭变故而失学,不得不跟随父亲去放鸭。生活的艰难和精神的孤独压迫着他,同时也锤炼着他的身心。在一场暴风雨后,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遇到失败与挫折,勇敢地去面地面对吧。你会发现阳光就在风雨后。不被困苦所吓倒,以坚忍不拔的心态高挂前进的风帆,你必将——像杜小康一样到达成功的彼岸。《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文中通过记述作者童年时一次爬山“遇险”“脱险”的经历,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在人生道路上,无论遇到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化大为小,就会变难为易,闯过难关,取得胜利。
学生只有具备了顽强的意志品质,才能敢于面对挫折,敢于面对困难,才能吃苦耐劳。工作才不会拈轻怕重,遇到问题才不会推卸责任。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的心理品质。我们教师必须通过一些科学、有效的训练,同时挖掘其深刻的主题,找寻其光辉的点点滴滴,来教育学生,启发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品质,实现和完善她们的人生价值,从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
(四)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
“正确的审美观不是与生俱来的,是通过后天的教育培养才获得的”,学生有正确的审美观,才能分辨出美丑、善恶,才能分辨黑白、是非、真伪,才有助于学生探求人生发展的个性、增进知识、去私忘我、净化感情,使得身心健康。才能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形成健全的人格,为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教学《渔夫与金鱼的故事》时,要让学生认识渔夫的善良的品格,渔夫的品格是美的。认识渔妇的贪婪丑恶的面目,要培养学生扬善弃恶的优良品质,在教学《珍珠鸟》中:“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信赖能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也能创造出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国家、人与生活------的和谐之美;《信客》的诚信之美。《真正的英雄》的成功之美。
在教学《斑羚飞渡》《敬畏自然》《大雁归来》等文章时,让学生体会到自然之美。生态之美。充分利用教材中美的因素,来陶冶学生的性情,包括美的形象、美的意象以及美的语言,从而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引导学生,使学生懂得她们的情操是美的情操;她们的人格是美的人格;她们的品质是美的品质。
第三:除此之外,语文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也必须有高尚的道德品德,有高度的责任感。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来感染学生,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世界是通过形象进入人的意识,儿童年龄越小,他的生活经验越有限,那么生活鲜明的形象对他的影响就越强烈”。⑤作为教师不仅要懂得生活常识,如衣食住行、卫生保健知识等,又要懂得基础知识,如政治、经济、艺术、文学、历史、地理为人师表,爱学生,还要有敬业乐业的精神。这样,教师的讲课就会更精彩,这也是对学生负责任。那么,学生对老师就产生了信任之心,就会听从老师的教诲,教师的教学和教育就会得心应手。教师这样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来感染学生,从而培养学生的高度的责任感。
总之:美国的门肯曾说:“人一旦受到责任感的驱使,就能创造出奇迹来”⑥而责任感是何等的重要啊!因此,作为的语文老师,在教学中,就要培养学生责任感,只有他们有高度的责任感,才有幸福、美好的明天!
[注释]
①中国社科出版社
②上海辞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智慧格言辞典》中的284页
③《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责任感》陈瑞兰
⑤江苏人民出版社《什么是最好的教育》第30页
⑥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智慧格言辞典》中的286页
(作者单位:四川省南充市高坪区胜观中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