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瓒 逸笔草草,淡烟疏柳望中赊

来源 :中华儿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irsto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艺术家的鲜明个性,往往会清晰地显现在其作品中;艺术家的思想和修行,更会构成其创作的品位和灵魂;艺术家独特的人生轨迹和经历,也会使其作品拥有突出的个人风格特点。元四家之一的倪瓒,拥有卓尔不群的性格,拥有浪游江南五湖三泖的曲折,再加上超人的天赋,最终造就了独一无二的云林山水。
  倪瓒(130l―1374),原名珽。字元镇,号云林、幼霞等,别号极多,常用的有云林子、荆一民、朱阳馆主、萧闲仙卿、净名居士等。
  倪瓒生于元成宗大德五年正月十七,出生在江苏无锡梅里祗陀村。他的高祖倪汲、曾祖父倪淞都是厚德长者,隐而弗耀。他的祖父倪椿、父亲倪炳勤于治生,富甲一方,赀雄乡里,为当地有名的大富豪。
  倪瓒早年丧父,从小得长兄倪昭奎抚养,生活极为舒适,无忧无虑。倪昭奎又为倪瓒请来同乡“真人”王仁辅为家庭教师。倪瓒强学好修,刻意文史,浸习诗文书画。富裕的家庭影响和道教的教育熏陶,养成了倪瓒不同寻常的生活态度,他清高孤傲,洁身自好,不问政治,不愿管理生产,自称“懒瓒”,自号“倪迂”,常年浸习于诗文诗画之中,和儒家的入世理想迥异其趣,故而一生未仕。
  倪瓒的青年时期,勤奋好学,还喜欢广交名流高士,与诗人、书画家、隐士及释道中人来往频繁。倪瓒家中有一座三层的藏书楼“清閟阁”,内藏经、史、子、集、佛经、道籍千余卷。倪瓒每日在楼上读书作诗,除精心研读典籍外,对佛道书籍也多有涉猎。“清閟阁”内还藏有历朝书画名作,倪瓒对这些名作朝夕把玩,心摹手追,尤其对董源的《潇湘图》、李成的《茂林远岫图》、荆浩的《秋山图》,潜心临摹,揣摹其神韵气质。同时,他常外出游览,精细地观察自然界种种现象,见到有价值的景和物即随手描绘,认真写生,归后往往画卷盈笥。倪瓒注意继承传统技法,博采各家所长,勤奋地学习,为他后来在绘画上的创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元至正初年,官府输租日重,百姓渐受捐税之苦,天下已是乱象日生。倪瓒因其长兄的去世,也变成了一般的儒户,家庭经济日渐窘困。倪瓒后来加入了全真教,其孤僻猖介的性格更加突出,超脱尘世逃避现实的思想也更强烈,这种思想也自然反映到他的画上,作品呈现出苍凉古朴、静穆萧疏的意向。
  倪瓒始终认为自己不是一个俗人,他的洁癖很重,书房每天都要打扫,他专门养了两个童子给他扫书房,要求一刻也不能停。书房的门口有一棵梧桐树,倪瓒早晚让人用水洗,结果就把树给洗死了。张士诚的弟弟张士信曾带重金,向倪瓒求画不得,怀恨在心,有一天在湖上见到了倪瓒,命人抓着倪瓒,打了他几十鞭子。倪赞一声不吭。后来旁人问他为什么,他说:“我和他一说话自己就变俗了。”
  元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倪瓒卖去田宅,疏散家财,浪迹太湖一带,寄居于友宅佛寺。那个时期,他行踪飘泊无定,足迹遍及江阴、宜兴、常州、吴江、湖州、嘉兴、松江一带,以诗画自娱。明洪武七年,倪瓒一病不起,客死于他乡。
  倪瓒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他工于诗词,擅长书法,谙熟音律,特别是他的绘画成就,与黄公望、吴镇、王蒙相埒,被尊称为“元四家”,开创逸品山水之新高度。倪瓒擅长山水、竹石,多以水墨为之,他的画作,多取于太湖附近景色,疏林缓坡,浅水平岭,意境清远萧疏,简中寓繁,似嫩实苍,充满雅静之意。明代江南人以有无收藏倪瓒的画而分雅俗。
  倪瓒的画,意境空旷静远,格致幽淡天然,笔墨秀雅简净。在画法上,倪瓒独创了“折带皴”,以细笔勾勒,干墨皴擦,意象若有若无,笔墨若淡若疏,以简御繁,以枯含润,以荒率寓浑穆。在构图上,倪瓒创立了一河两岸,即近坡、中水、远丘的三段式结构模式。在画风上,他营造了一种特有的清幽、洁净、恬淡的审美形式,以简胜繁,以少胜多,以有限的艺术语言,包容无限的思想內涵。中国传统山水画的远近法,通常分为近、中、远景,而倪瓒的山水画作品,大胆舍弃“中景”,而从“近景”直接跳跃到“远景”,是一种全新的创造。
  倪瓒一生都在太湖一带度过,日日与秀丽清远的湖山相依相伴,他对太湖清幽独秀的山光水色,细心观察,领会其特点,加以集中和提炼概括,创造了新的构图形式,新的笔墨技法,因而逐步形成新的艺术风格。倪瓒的作品个性鲜明,笔墨奇峭简拔,特别是他的三段式结构,近景一脉土坡,傍植树木三五株,茅屋草亭一两座,中间上方空白以示淼淼的湖波,明朗的天宇,远处淡淡的山脉,画面静谧恬淡,境界旷远,此种格调,前所未有。
  倪瓒的绘画作品传世较多,主要有《水竹居图》(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渔庄秋霁图》(上海博物院藏)、《容膝斋图》、《江岸望山图》(台湾故宫博物院藏)、《幽涧寒松图》、《怪石丛篁图》、《竹枝图》(故宫博物院藏》等。
  《水竹居图》創作于元至正三年八月,时倪瓒43岁,是其有年款作品最早的一幅山水画。倪瓒根据友人叙述景州城东有水竹之胜景想象而作,此图写水光竹色的幽居景致,平静的水面环绕着一段坡石,几株大树簇生其上,枝叶扶苏。树后一岸边空地上,树间茅舍掩映,屋后竹林茂密。远处高大山坡下,林木葱郁,相比而生。整个画面以青绿重色敷染,弥散着幽静、清凉的气氛,画中笔墨沉实,赋形具体,为画家中年时期的代表作之一。
  倪瓒创作于55岁的《渔庄秋霁图》,充分展现了他成熟的画风,成为其代表作。《渔庄秋霁图》为纸本水墨,纵96厘米,横47厘米。画面分为上、中、下三段,上段远景为平缓而连绵的山峦,缓缓展开;中段中景大片留白,不着一笔,以虚为实,全作阔远平静的湖面;下段为近景,坡岸上几棵树木参差错落,枝叶稀疏。整幅画不见飞鸟,不见帆影,不见舟楫,更不见人迹,一片空旷孤寂之境凸现于画幅。画的中右方以小楷长题沟通了上段和下段的景物,使整幅图画浑然一体,达到了诗、书、画的完美结合。整个画面安静、空旷而孤寂,让人仿佛抽离了复杂的现实,在其中可以感受到倪瓒的孤独和清高,感受到他淡淡的寂寞,感受他隐藏在孤寂中的理想。
  在山水画之外,倪瓒所画竹石也极负盛名,其代表作有《竹枝图》、《梧竹秀石图》等。《竹枝图》为墨笔,纵33.8厘米,横75.8厘米。画中一枝新竹,枝干细而挺,稍带弧曲,竹叶细短而上挺,至梢头略有低垂,疏密有致,优美地展现新篁的秀嫩而生机勃勃。图左自识:“老懒无悰,笔老手倦,画止乎此,倘不合意,千万勿罪。懒瓒。”
  倪瓒写竹,往往超乎于形似之外,他主张作品要表现画家的“胸中逸气”,强调主观意兴的抒发,反对刻意求工、求似,曾云:“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余之竹聊以写胸中之逸气耳!”以自然为自己的创作源泉,但他不刻意追求形似,而是把自然的山水当作自己寄兴抒情的依托,这种提法突出反映了他的绘画创作思想,进一步阐发了苏轼“论画以形似,见于儿童邻”的文人画创作理论,不仅代表了元代绘画创作思想的一般趋向,并且对明清文人影响极大。倪瓒的画为后世所推崇,得到了极高的评价,如清王原祁《雨窗漫笔》云:“云林纤尘不染,平易中有矜贵,简略中有精彩,又在章法笔法之外,为四家第一逸品。”
  漫长的一生,倪瓒既不隐也不仕,漂泊江湖,别人都不了解他,他也不想被人了解,而保持了自己独特的人格。正如他在《安处斋图》中自提诗所写道的那样:“湖上斋居处士家,淡烟疏柳望中赊,安时为善年年乐,处顺谋身事事佳。竹叶夜香缸面酒,菊田春点磨头茶,幽居不作红尘客,遮莫寒江卷浪花。”他的那种孤独,是一种淡意的清高,是一种面对红尘的坦然面对,他在内心为自己的理想留下了一片孤寂的空间,那种淡泊高远将会永远被人称赞。
其他文献
从北京市市区一路向南,公交957路驶进了大兴区西红门镇北路寿宝庄村,下了车,对面就是蒲公英中学,整个行程在不堵车的情况下,至少需要一个半钟头。倘若每天三个小时花在这样的路上,着实让人有些头疼。  很难想象,年逾花甲的蒲公英中学校长郑洪每天都是如此,这条路,她一走就走了近十年,风雨无阻,因为在这个地方,有期盼她身影的500多个孩子和20多位老师。  郑洪说:“我们学生的家长们多半是在建筑业或服务业的
期刊
《高山下的花环》、《英雄儿女》、《保卫延安》、《红旗谱》……建国以来,这些军旅题材文学作品伴随了几代人成长。那些扣人心弦的战斗场景、我军官兵英勇杀敌的闪光形象、军民联合抗敌的鱼水深情,早已牢牢扎根在人们心中。不论何时提起,总能激起大家的满怀豪情。  长期以来,我国军事题材文艺作品走的是一条弘扬主旋律、表现我军将士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创作道路,在不同历史时期,这种品格为军事题材文艺作品赢得了
期刊
走进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的大厅,映入眼帘的是这么一段话:“忍处恶劣的条件,啃食低矮的青草,提供浓郁的乳汁,充当高原的船舶,不畏艰苦,忍辱负重,不计报酬,但求贡献,这种牦牛精神正是我们科技工作者的追求。”这是第三任所长夏武平生前的至理名言,也是西北高原所秉承的“牦牛精神”。  2014年,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15周年。这些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了不少经济政策和人才政策,但摆在眼前的现实依旧,西部地
期刊
凌晨,重庆江北国际机场,一架刚刚降落的空客A-320客机在航空机电员彭亮的引导下,顺利滑行到435号停机坪。在客机停稳后,航空机电员白浜良上前挡好飞机轮挡,通过耳机通知客机机组松刹车,并询问飞机飞行过程中的技术状况。经过这一系列的程序,机长被允许打开舱门,让旅客下机。  白浜良和彭亮是广州飞机维修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GAMECO)重庆基地的两名机务人员。GAMECO重庆基地承担着南方航空、重庆航
期刊
军事文艺的创作生拉硬扯肯定不行,如何让最广泛的观众接理解、接受、喜爱乃至服膺你的创作理念,在智商和情感上与愿意与编剧交流,产生交集与共鸣,这才是真正的文化软实力。 ——谭晓明  说起眼下前仆后继的各种抗战“雷剧”,谭晓明有点心疼,“影视是门昂贵的艺术,几千万的投入就博人一笑,太浪费了。”对于军事题材影视剧的创作,身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艺术学院(以下简称军艺)文学系副教授、影视教研室主任的谭晓明有自己独
期刊
赵登平将军热爱大海。  每次到部队出差他都不会放过随舰出海的机会,即使闲暇之余,也经常去海边漫步思考。  “大海不仅仅让我知道了什么是辽阔、永恒,更是为我指引了前进的方向,给予我克服困难的力量。”  四十余载从戎生涯,伴随着浓得化不开的“海洋情结”,他从海军最基层的科研人员做起,一步步成长为优秀的共和国海军装备部副部长。这位充满激情的理想主义者和完美主义者,将自己的青春奉献给了大海,他的军人生涯也
期刊
前些时笔者到加拿大访问,导游是位来自中国的移民。他调侃:用不了多久,中国人将把加拿大人都赶到山里去。他讲的现象,在中国移民聚集的国家中带有普遍性。中国人喜欢热闹,因而多居住于城市,尤其是大城市,而西方人喜欢安静,且亲近自然,因而往山里跑。因此反向流动的结果,就是一些城市逐渐成为中国人的天下。  这让我想起中国正处在爆发期的城市病。交通拥挤、房价高企、空气质量下降……城市病在中国的城市中蔓延,特别是
期刊
在军艺上的每一堂课都能带来很多创作灵感。就是在军艺学习期间,他创作完成了现实主义军事题材长篇电视连续剧剧本《爱在八月》  我们不能让好莱坞式的英雄成为他们的精神标杆。英雄并非没有国界,英雄首先是民族的、国家的。和平时代,首要的也应该是弘扬民族品格的英雄情怀。 ——周志方  三月里的春天,鲁迅文学院内,玉兰花含苞待放,第二十二届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开学,50名学员以文学的名义相会在此,他们中间有一个
期刊
吕彤光是二炮装备研究院某室主任兼高工,全军拔尖人才培养对象、全军武器装备技术评审组委员、二炮信息专家组成员。  他先后完成武器装备发展论证、研制、试验和改造任务50余项,主持编写了三项复杂电磁环境系列国军标和两部专著。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两项、二等奖五项,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两次。  首次评审发言被批“打横炮”  2002年6月,吕彤光刚来二炮某研究所不久,就被派去参加一
期刊
历时一年半时间制作的四集纪录片《北上——长征在哈达铺》已登陆央视,回顾这一年半的制作之路,有很多感悟想要分享。  之前,我其实没有执导过革命历史题材的纪录片,很多青年导演会对这类题材产生本能的抗拒,一听“长征”这个词就会觉得这是四五十岁的人做的题材,我也看了很多资料,经历了一个逐渐接受的过程,逐渐找到一些方法让一段宏大的历史变得鲜活起来,并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表达方式。  美国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里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