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鲜味美的摊黄儿

来源 :烹调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d23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摊黄儿是将调好的面糊,舀在特制的鏊子上烙制而成的一种食品,在华北各地又有煎饼、摊饭、象鼻子等多种叫法。过去普遍流行于农村,偶尔也出现于城镇小吃摊担,现在则食品超市和大型酒楼饭店也时有所见,且颇受食者欢迎。
  制作摊黄儿的用料多为小米面、玉米面、糜米面、高粱面,也可用豆面和荞面,现在市售的摊黄儿则多为小米面和玉米面,再掺以少许白面。面糊的调制有发酵的和不发酵的两种,发面的成品比较松软,不发面的成品则比较筋道。前者用开水将面调稀,晾凉后加入酵面发至起泡并稍有酸味,后者用温水将面调稀。口味有咸有淡有甜,可按需酌加咸盐或白糖。还有加红枣糊的,则味道更加香甜,且富有营养。
  烙制摊黄儿的鏊子俗称“黄儿鏊”,分底盖两部分,均用生铁铸成。底部周边有三只短脚,鏊子呈中间凸起之弧状,光滑油亮;周边隆起,便于舀入面糊烙制。盖子的大小恰好扣住底部,盖顶有环,供取下或扣上。烙制时将鏊子置煤气灶或焦炭炉上,火量适中,待鏊底烤热后,先涂以食油,再舀入调好的面糊,然后加盖烘烤,听见鏊内水汽“滋滋”作响,约1~2分钟即熟,取下盖,用铁铲铲出置箅上,稍凉后折成半圆形即成。合格的成品,色泽焦黄而不糊,味道鲜香,十分惹人喜爱。
  在华北农村,烙制摊黄儿是家庭主妇的拿手好戏。除平时烙制食用外,一般在农历腊月,要集中1~2天时间进行大批量烙制。烙制时要事先调好几大缸面糊,排列好4、5个火炉,架起4、5个鏊子,一个人操作,一天下来即可烙制几大箩筐摊黄儿。记得我年幼时,母亲常安排我将烙好的摊黄儿趁热给邻居的叔叔大爷们送去,一家送一趟,一趟送10个摊黄儿,一天之内往往要跑十来八趟,先后送出去的摊黄儿就有百八十张。当然,邻居也常将他们的摊黄儿给我家送来。年年如此,形成了邻居之间礼尚往来的惯例。同时也促使各家各户努力把摊黄儿做的好上加好,成了质量高低的竞争。烙好的大批摊黄儿,除送人和当日食用外,一箩筐一箩筐地抬到空闲的屋子里贮存起来,以备年前年后慢慢享用。食用时吃多少取多少,只要上笼加热3~5分钟即可,既方便省时,又改善和调剂了生活。
  上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回老家为继母送葬,办完丧事后父亲决定随弟弟到忻县居住,离家时我发现了母亲生前用过的一只“黄儿鏊”,遂顺便带到太原,成了我继承的惟一祖产。此后,每逢有暇且高兴时,我就自己动手烙制摊黄儿,虽然比不上当年母亲烙制的那样鲜香,但也相当可口,且乐趣无穷。
其他文献
本报讯 4月18日-19日,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财会部部长原梅生、人事部副部长樊江波,中国供销集团总裁助理兼战略发展部总经理郭雁民等一行考察辉隆股份。安徽省社党组副书记、
记者在走基层的过程中看到.广东天未农资股份有限公司的农化服务团队为身边的农民亲力亲为,讲解农化知识,以一种认真、热情、专业的服务态度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通过农化团队
在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珍藏30多件排湾人的重要器物之上,雕刻有蛇形花纹图案,它表明直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高山族排湾人中仍保留并传承着蛇图腾崇拜。
近日,央视播放的纪录片《人类星球》,以高清的画面、独到的视角将我们安身立命的地球演绎得美轮美奂,原来属于人类的星球如此美丽。然而,现实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日益强烈地感受到
文日焕,男,朝鲜族,文学博士。现为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本周钾肥市场保持平静弱势状态,市场钾肥实际成交价仍保持原状,小单成交价略高。近期国产钾肥运输状况仍未有明显改善。多数厂家转从兰州、敦煌等其他线路发运。同时.受、天气影
目的:观察芪茵颗粒治疗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茶颗粒,按药物组成比例,每剂19g,每日1剂,分2服,水冲服(由自治区中医院制剂室制作);对照组肝得健(安万特投资有限公司)。2粒,3
中国古代社会主要实行德治 ,现代西方社会则从基本人权的实现到经济发展中对公平的要求 ,也没有离开以道德评价为核心的德治。所以 ,德治和法治相辅相成 ,它们都是现代社会治理的有效手段、工具 ,应该给予其合理的解释 ,不要形而上学地把“德治”机械地等同为儒家提倡的封建主义统治的东西 ,须知“法治”亦有缺憾和遗漏 ,施以德治于国于民有利
当代汉语音韵研究的一个重要趋势是与方言研究相结合。文章以明代竞陵派代表钟惺、谭元春的韵文为研究对象,运用韵文用韵研究法,以《广韵》音系及明代通语韵系做参照系,联系现代天门方言,分析出明代天门方音的如下特点:“in、δn”与“iη、eη”不分;“i”与“ι、ι有分离趋势;入声韵尾处于数而合一的发展阶段。
随着我国对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视,以及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随之我国肥料产业也迎来了大变革时代。尤其是在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大力提倡农田水利建设,滴灌、喷灌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