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6年7月5日,城口县高观镇中心敬老院,天朗气清。
这天,我到这里采访敬老院“院办经济”模式。
中午刚过,一阵乱哄哄的猪叫引起了我的注意。
“该喂猪了!”院长范开德起身,把我引向猪圈。
来到猪圈门口,一股熟悉的味道飘来。
范开德笑了笑,说:“味道有点臭哟!”
我说:“不怕,我也来自农村!”
进到猪圈,我一下懵了,猪棚上面六具黑色的棺材迎面撞进视线。
“这些空棺材是为老人们准备的,每天看看它们,老人才睡得着觉!”范开德立即解释。
见我神情有所缓和,范开德开始给我介绍他们的养殖场:“我们养了二十几头猪……”
此刻,在这个小小的猪圈里,我瞬间明白了这个重庆最偏远区县、最偏远乡镇探索“院办经济”的真谛——让老人活着有肉吃、“走”了有棺材睡。
向死而生
早上8点,从城口县城出发,沿任河逆流而上。
一个半小时后,我来到了高观镇敬老院,见到了范开德。
2000年3月,40岁的范开德被调到敬老院当院长。
报到那天,范开德至今难忘。
租来的破烂房子、16位面色蜡黄的老人、脏乱的居住环境……眼前的一切让范开德皱起眉头:“当时国家受财力所限,对五保老人的补助每月只有十几元,敬老院通常一周只能吃上一次荤菜,吃的还是人家卖不掉的肥肉。”
不久后,一位老人的离世更触动了范开德的心。
“院长,我的棺材到了没?”年近80岁的刘道忠弥留之际紧紧拽着范开德的手,“怕没棺材睡,我不敢闭眼呀!”
“已经派人去镇上买了,您放心!”范开德说。
过了大半个小时,只听院坝里有人喊:“来了来了,棺材来了!”
看到棺材的那一刻,老人闭上眼睛安详离世。
此情此景,让范开德想到了自己的老父亲。
父亲曾对他说过一句话:“老人都是向死而生的,你既然是院长,怎么也要让老人们活着有尊严,即使他们哪天离去,也要走得有尊严。”
“向死而生,更要好好活!”这成了范开德探路“院办经济”的初衷。
探路“院办”
“吃饭了、吃饭了!”
中午12点过,厨师陈洪秀就开始张罗老人,声音响亮。
“大部分老人的耳朵都不好使,要大声点才行!”陈洪秀说。
敬老院也给我添了双筷子。
“哇,这么丰盛!”走进食堂,看着满桌子菜,我有些吃惊。
“菜都是地里刚摘的,猪是自己养的,吃得放心!”范开德自豪地说。
让老人吃好,这是当初探路“院办经济”的主要目标之一。
当年,在农技站工作过的范开德决定带着老人自力更生。
“这些老人都是种地老手,就算住进了敬老院也老惦记着种地!”范开德说。
于是,范开德开始行动——流转土地。
这天,范开德来到70岁的周云富家。
周云富家境还算宽裕,儿女在外打工,家里土地撂荒了好几年。
“我们家的5亩地你们免费拿去种!”听明范开德的来意后,周云富爽快地说。
土地有了着落,范开德又通过县民政局申请了一部分资金,开始养猪。
随后,范开德又建了一座小鱼塘,从县里批发鱼来卖,卖鱼赚到的差价就用来改善老人的日常生活。
种菜、养猪、卖鱼……“院办经济”开始慢慢壮大。
两年后,老人们过上了每天能吃两顿肉的生活。
“年底时,院里还会给每位老人发100元过年红包。” 范开德说。
如今,敬老院的种植面积从几亩扩大到现在的20多亩,养猪规模也增加到了20多头,实现了自给自足。
配套管理
与“院办经济”配套的,还有完善的管理。
吃过午饭,我继续跟老人们拉家常。
其间,61岁的王太学一脸灿烂。
“听说您刚来,还适应吗?”我问道。
“说实话,还不太适应!”王太学笑得像个孩子。
王太学刚来不到一个月,由于敬老院有严格的管理规范,对生活散漫的王太学来说是个挑战。
“出去两个小时以上还要请假!”王太学已好几次违反了这条纪律。
于是,王太学被院长“约谈”了。
“这有个适应过程!”范开德说。
为帮助王太学尽快适应,范开德出了个主意。
“你身体硬朗,不如担任生产组组长?”范开德提议。
王太学爽快地点了头。
“官职”加身后,王太学立马“本分”了。
“现在,每天都带着生产组的人劳动——要管别人,自己就不好意思违纪了!”王太学不好意思地笑了。
现在,敬老院入住老人已增加到42名,为更好管理,敬老院将老人交叉分成生产、安全、后勤、卫生、饲养、学习、娱乐、调解8个小组。
“每位老人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和爱好,自愿报名分组!”范开德说。
王利有擅长调解,报名参加调解组。
王世原擅长养猪,报名参加饲养组。
黄耀安爱唱山歌,报名参加娱乐组。
…………
“分组管理主要是让他们多活动,有机会锻炼身体!”范开德说,此外,敬老院又专门请了3名厨师和护理人员,照顾老人的衣食住行。
“其实,给老人分组,还有一个目的,就是让他们找到存在感,哪怕只有一点点。”范开德说。
慢慢的,敬老院“院办经济”的名声传开了,引得不少人夸赞。
“获得肯定后,老人们都很自豪!”范开德说。
安享晚年
聊了会儿天之后,老人们各自回房休息。
其中一对老人引起了我的注意——他们形影不离,很是亲密。
我问道:“他们是在谈恋爱吗?”
“哈哈,对头!”范开德笑了。
原来,为让独身老人能互相照顾,敬老院工作人员当起了“红娘”。他们偷偷观察看谁跟谁走得比较近、性格比较合得来,然后,看准时机,分别找老人谈话,如果愿意互相照顾,就把他们撮合在一起。
如今,敬老院工作人員已经撮合了4对!
为让老人们安享晚年,范开德和工作人员把老人当成了家人。
2013年,老人范明义去世前曾卧床半月。
其间,范开德像亲儿子一般每天守在他身边。
范明义临走前拉着范开德的手,哽咽着说:“院长,没想到我孤苦伶仃一辈子,最后几年还有了你这个‘儿子’,谢谢!”
16年来,范开德一共送走22位老人。
每当院里有老人去世,范开德总会像孝子一样,用酒精擦拭遗体、换上寿衣,请来锣鼓队送上一程。
对老人们临终前的愿望,范开德总是想办法满足。
吴根元老人想去亢谷景区看看,范开德就找来一辆面包车,和几位硬朗的老人轮流背着他去玩了一整天。
难怪百岁老人吴新传总说:“在这儿,我再不用担心死了没人‘送’了。”
下午2点,我和敬老院道别。
透过车窗,望着沿河而建的敬老院。
河水缓缓流过,波光粼粼。
河岸上,敬老院种的豇豆、玉米正在享受日光浴。
远处,青山苍翠、连绵起伏。
院坝里的老核桃树下,几位老人打着盹儿——从表情上看,他们的梦一定很甜。
这天,我到这里采访敬老院“院办经济”模式。
中午刚过,一阵乱哄哄的猪叫引起了我的注意。
“该喂猪了!”院长范开德起身,把我引向猪圈。
来到猪圈门口,一股熟悉的味道飘来。
范开德笑了笑,说:“味道有点臭哟!”
我说:“不怕,我也来自农村!”
进到猪圈,我一下懵了,猪棚上面六具黑色的棺材迎面撞进视线。
“这些空棺材是为老人们准备的,每天看看它们,老人才睡得着觉!”范开德立即解释。
见我神情有所缓和,范开德开始给我介绍他们的养殖场:“我们养了二十几头猪……”
此刻,在这个小小的猪圈里,我瞬间明白了这个重庆最偏远区县、最偏远乡镇探索“院办经济”的真谛——让老人活着有肉吃、“走”了有棺材睡。
向死而生
早上8点,从城口县城出发,沿任河逆流而上。
一个半小时后,我来到了高观镇敬老院,见到了范开德。
2000年3月,40岁的范开德被调到敬老院当院长。
报到那天,范开德至今难忘。
租来的破烂房子、16位面色蜡黄的老人、脏乱的居住环境……眼前的一切让范开德皱起眉头:“当时国家受财力所限,对五保老人的补助每月只有十几元,敬老院通常一周只能吃上一次荤菜,吃的还是人家卖不掉的肥肉。”
不久后,一位老人的离世更触动了范开德的心。
“院长,我的棺材到了没?”年近80岁的刘道忠弥留之际紧紧拽着范开德的手,“怕没棺材睡,我不敢闭眼呀!”
“已经派人去镇上买了,您放心!”范开德说。
过了大半个小时,只听院坝里有人喊:“来了来了,棺材来了!”
看到棺材的那一刻,老人闭上眼睛安详离世。
此情此景,让范开德想到了自己的老父亲。
父亲曾对他说过一句话:“老人都是向死而生的,你既然是院长,怎么也要让老人们活着有尊严,即使他们哪天离去,也要走得有尊严。”
“向死而生,更要好好活!”这成了范开德探路“院办经济”的初衷。
探路“院办”
“吃饭了、吃饭了!”
中午12点过,厨师陈洪秀就开始张罗老人,声音响亮。
“大部分老人的耳朵都不好使,要大声点才行!”陈洪秀说。
敬老院也给我添了双筷子。
“哇,这么丰盛!”走进食堂,看着满桌子菜,我有些吃惊。
“菜都是地里刚摘的,猪是自己养的,吃得放心!”范开德自豪地说。
让老人吃好,这是当初探路“院办经济”的主要目标之一。
当年,在农技站工作过的范开德决定带着老人自力更生。
“这些老人都是种地老手,就算住进了敬老院也老惦记着种地!”范开德说。
于是,范开德开始行动——流转土地。
这天,范开德来到70岁的周云富家。
周云富家境还算宽裕,儿女在外打工,家里土地撂荒了好几年。
“我们家的5亩地你们免费拿去种!”听明范开德的来意后,周云富爽快地说。
土地有了着落,范开德又通过县民政局申请了一部分资金,开始养猪。
随后,范开德又建了一座小鱼塘,从县里批发鱼来卖,卖鱼赚到的差价就用来改善老人的日常生活。
种菜、养猪、卖鱼……“院办经济”开始慢慢壮大。
两年后,老人们过上了每天能吃两顿肉的生活。
“年底时,院里还会给每位老人发100元过年红包。” 范开德说。
如今,敬老院的种植面积从几亩扩大到现在的20多亩,养猪规模也增加到了20多头,实现了自给自足。
配套管理
与“院办经济”配套的,还有完善的管理。
吃过午饭,我继续跟老人们拉家常。
其间,61岁的王太学一脸灿烂。
“听说您刚来,还适应吗?”我问道。
“说实话,还不太适应!”王太学笑得像个孩子。
王太学刚来不到一个月,由于敬老院有严格的管理规范,对生活散漫的王太学来说是个挑战。
“出去两个小时以上还要请假!”王太学已好几次违反了这条纪律。
于是,王太学被院长“约谈”了。
“这有个适应过程!”范开德说。
为帮助王太学尽快适应,范开德出了个主意。
“你身体硬朗,不如担任生产组组长?”范开德提议。
王太学爽快地点了头。
“官职”加身后,王太学立马“本分”了。
“现在,每天都带着生产组的人劳动——要管别人,自己就不好意思违纪了!”王太学不好意思地笑了。
现在,敬老院入住老人已增加到42名,为更好管理,敬老院将老人交叉分成生产、安全、后勤、卫生、饲养、学习、娱乐、调解8个小组。
“每位老人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和爱好,自愿报名分组!”范开德说。
王利有擅长调解,报名参加调解组。
王世原擅长养猪,报名参加饲养组。
黄耀安爱唱山歌,报名参加娱乐组。
…………
“分组管理主要是让他们多活动,有机会锻炼身体!”范开德说,此外,敬老院又专门请了3名厨师和护理人员,照顾老人的衣食住行。
“其实,给老人分组,还有一个目的,就是让他们找到存在感,哪怕只有一点点。”范开德说。
慢慢的,敬老院“院办经济”的名声传开了,引得不少人夸赞。
“获得肯定后,老人们都很自豪!”范开德说。
安享晚年
聊了会儿天之后,老人们各自回房休息。
其中一对老人引起了我的注意——他们形影不离,很是亲密。
我问道:“他们是在谈恋爱吗?”
“哈哈,对头!”范开德笑了。
原来,为让独身老人能互相照顾,敬老院工作人员当起了“红娘”。他们偷偷观察看谁跟谁走得比较近、性格比较合得来,然后,看准时机,分别找老人谈话,如果愿意互相照顾,就把他们撮合在一起。
如今,敬老院工作人員已经撮合了4对!
为让老人们安享晚年,范开德和工作人员把老人当成了家人。
2013年,老人范明义去世前曾卧床半月。
其间,范开德像亲儿子一般每天守在他身边。
范明义临走前拉着范开德的手,哽咽着说:“院长,没想到我孤苦伶仃一辈子,最后几年还有了你这个‘儿子’,谢谢!”
16年来,范开德一共送走22位老人。
每当院里有老人去世,范开德总会像孝子一样,用酒精擦拭遗体、换上寿衣,请来锣鼓队送上一程。
对老人们临终前的愿望,范开德总是想办法满足。
吴根元老人想去亢谷景区看看,范开德就找来一辆面包车,和几位硬朗的老人轮流背着他去玩了一整天。
难怪百岁老人吴新传总说:“在这儿,我再不用担心死了没人‘送’了。”
下午2点,我和敬老院道别。
透过车窗,望着沿河而建的敬老院。
河水缓缓流过,波光粼粼。
河岸上,敬老院种的豇豆、玉米正在享受日光浴。
远处,青山苍翠、连绵起伏。
院坝里的老核桃树下,几位老人打着盹儿——从表情上看,他们的梦一定很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