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职学生的创造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由职业能力、创造思维能力、创新方法能力、创造环境掌控能力和创造精神五个维度构成。在此基础上,分析探讨了高职学生创造能力的提升路径。
关键词:创造能力;高职学生;结构;提升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2-0018-02
创造能力是人类大脑思维功能和社会实践能力的综合体现,是教育培养和社会实践的结果,是人类创造新事物的综合能力,需要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和锻炼。
一、问题的提出
近些年来,随着产业的升级、经济的转型和技术的发展,各个环节、各个层面都需要大量的具有创造能力的人才,包括一线的技术创新型和技能创新型人才。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中明确指出:“要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由此,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创造能力的培养,应提到新的高度来认识与把握。
为更好地培养高职学生的创造能力,增强创造能力培养的可操作性,有必要了解创造能力的结构构成。在国务院和教育部发布的有关大学生创造能力、创新能力培养的文件中,对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这两个词语没有严格地进行区分使用,而是指向同一个目标,因而在教育领域,提到较多的是创新能力,并且大部分是针对中小学生和普通大学生展开的研究。陈若松认为,创新能力是指主体在创新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创新思维能力与创新智力化能力和创新人格化能力的内在整合体。余华东认为,创新能力主要包括创新思维能力、非智力因素、创新实践能力。王立认为,创新能力主要由创新意识、创新基础、创新智能、创新方法和创新环境等构成。温寒江等认为创新能力包括创新精神、创造性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及动手能力。张志勇认为创新能力包括创新感知能力、创新想象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创新实践能力。但是个人认为创造能力与创新能力还是有区别的,创造能力的提法更适合高职院校学生,因为它更强调创造的执行过程。本研究拟从创造能力产品的形成过程中体现出所需的各种能力出发得出创造能力的构成维度,在此基础上探讨高职学生创造能力的提升路径。
二、高职学生创造能力结构分析
高职学生的创造能力是一种与职业相关的能力,是在职业领域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思维,并付诸实践,最终以新作品形式表现,在整个过程中体现出来的能力。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结合创造能力的产品形成过程,本研究认为创造能力由职业能力、创造思维能力、创新方法能力、创造环境掌控能力和创造精神构成,如图1所示。
1.职业能力
职业能力是在从事职业活动过程中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体现,包括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基本职业能力和关键能力,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的广度、深度决定了职业能力的可拓展空间。经调查发现,职业能力强的学生更易于发现实践过程中的问题和不足,实践能力强的学生在创造过程中更易于实现创造成果。
2.创造思维能力
创造思维能力是发明或发现一种新方式、新角度处理某种事情或某种事物的理性思维活动能力,重在“求新、求异”,具有发散性、灵活性、独创性等特点,主要包括逻辑思维能力和非逻辑思维能力两种形式,包括逆向思维、侧向思维、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等多种思维方向,可通过创新思维训练进行培养。
3.创新方法能力
创新方法能力指的是创新过程中采用特殊的方法和技巧的能力,包括在信息知识的海洋中搜寻、判断、提取有用信息,利用信息工具,对信息资源及信息技术有效利用和创新,并用适当的方式表达创造性设想,以及在实践过程中根据社会的变化和解决问题的需要不断调整完善知识结构的能力。
4.创造环境掌控能力
创造成果的生成离不开创造环境,而作为从事创造活动的主体必须具备创造环境的掌控能力。创造环境包括创造硬件环境和创造软件环境,主要涵盖创造实践实验条件、营造创造氛围、建立激励机制、处理团队协作关系等。
5.创造精神
创造精神是指要具有能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信息、技能和方法,提出新方法、新观点的思维能力和进行发明创造、改革、革新的意志、信心、勇气和智慧。创造精神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现代人应该具备的素质,包括创新意识、创新兴趣、创新胆量、创新决心,以及相关的思维活动,包括好奇心、探究兴趣、求知欲,对新事物的敏感性,对真知的执着追求,对发现、革新、开拓、进取的使命责任和敢于冒险、坚持不懈、百折不挠精神。
三、提升高职学生创造能力路径分析
1.端正学校、教师、学生对高职学生创造能力培养的认识
近些年来,在我国仍存在轻视高职教育的倾向,甚至认为入读高职的都是落榜学生,培养出来的都是三流人才,对高职学生的创造能力,社会、学校、教师就更加持怀疑态度。高职学生自己也认为毕业以后从事的是一线技能工作,只需按部就班,不需要创新,自己也没能力创新。殊不知创造能力是可以培养的,而且是有类别有层次的。在当今快速发展年代,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除了需要大量有创造能力的管理人才、科技人才,还需要有大批具有创造能力的一线应用技能型人才,而承担这一培养任务的就是高职院校。根据创造能力的普遍存在性、可开发性和高职学生的生理条件和心理条件,培养高职学生的创造能力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端正学校、教师、学生对高职学生创造能力培养的认识态度,关系着高职院校是否能够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一线人才。
2.加强职业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实践能力的培养
职业能力是进行创新思维的基础,实践能力是创造性设想得以实现获得创造成果的保证,实践能力包括一般实践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随着能力本位专业教学改革的推行,基于岗位需求的高职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已有大幅度提高。但随着岗位的变更和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流程的出现,培养学生可迁移的职业能力和可创造的实践能力仍是当前面临的重大课题。 3.丰富知识结构,拓宽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创造能力的培养需要以丰富的知识经验为基础,不是空中楼阁。知识经验越丰富,思维就越有广度和深度,也就越有助于人们创造水平的提高和创造潜力的发挥。因而在高职学生创造能力培养过程中强调以一两个有着相当深度的专业知识为主,同时还要有广泛的相邻相关学科的知识以及人文科学知识,形成交叉互补的结构。从而在创造过程中能够很容易扩散思维,能站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高度来看待问题解决问题。
4.开设创新教育课程,加强创造性思维训练
创造性思维是创造能力的核心内容。由于我国传统教育体制的原因,大部分学生都是循规蹈矩,思维过度僵化,对待问题容易形成思维定势,因而开设创新教育课程,加强创造性思维训练是十分有必要的。国内有些高职院校已开设了这门课,事实证明,受过创造性思维专门训练的学生,其创造性思维能力、品质都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但是有很多学校开设的创新教育课程是选修课,学生的普及面还不够广,因此创造性思维训练还需要融入各个学科的课程课堂教学中,渗透到各个学科的专业实践中。
5.提升信息素质,提高信息方法能力
在创造能力培养过程中,捕捉信息、加工信息、提取信息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尽管现在科技的高速发展、影视的普及和全球互联网的实现,使学生接触到了更为广泛的信息,有更多获取信息的渠道,但是对信息的需求、识别、评价、利用、交流以及管理创新仍还需要加强培养。计算机类和电子类专业学生信息素质相对较好,其他专业亟待加强。通过提高学生的信息意识,培养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技术的能力,强化有效利用信息资源和恰当使用、表达信息的方法,提升高职学生的信息素质,加强创新技能技巧的训练,提高创新方法能力。
6.培养创造精神,增强创造素质
创造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创造素质的核心内容。培养学生的使命责任意识、问题意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实践,敢于探索,执着追求,不屈不挠,克服困难,破解难题,力求成功。创造精神的培养需要贯穿高职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需要在学校的各个层面、各个学科、各门课程以及各个环节、各种情景的教育教学环节中体现。这就需要学校的所有教职工对高职学生创造能力培养高度肯定和重视。
7.营造创新校园文化,激发创造兴趣
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除了在课堂内通过各种途径得以实施外,更多的是要借助于课外的各种机会加以丰富和深化,这就要求学校提供适合培养创新精神的氛围、环境和载体—创新的校园文化。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创造活动,如广泛开展技能大赛、设计竞赛、作品展览、成果展示、辩论会、创意写作等创新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可以邀请兄弟院校师生和企业专家参与指导,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实践活动,提倡组建跨领域跨学科学生整合团队参与各项比赛,搭建展示师生创造成果的平台,建立鼓励创造、激励创造的有效机制,激发他们的创新兴趣和创造动机。
知识经济时代,创造能力已成为竞争能力的代名词,也是衡量人才质量的重要标准。培养高职学生的创造能力是国家的需要、民族的需要、社会的需要,也是提高自身就业创业能力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陈若松.论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及其功能[J].湖北社会科学,2005,(1).
[2]彭杰.高职学生创造力的培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2,(14).
[3]匡磊.经管类大学生创造能力现状调查与改善研究[D].青岛:青岛大学,2012.
[4]夏新颜.论大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06,(18).
[5]李艺潇.高职学生创造力培养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8.
(责任编辑:刘辉)
关键词:创造能力;高职学生;结构;提升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2-0018-02
创造能力是人类大脑思维功能和社会实践能力的综合体现,是教育培养和社会实践的结果,是人类创造新事物的综合能力,需要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和锻炼。
一、问题的提出
近些年来,随着产业的升级、经济的转型和技术的发展,各个环节、各个层面都需要大量的具有创造能力的人才,包括一线的技术创新型和技能创新型人才。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中明确指出:“要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由此,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创造能力的培养,应提到新的高度来认识与把握。
为更好地培养高职学生的创造能力,增强创造能力培养的可操作性,有必要了解创造能力的结构构成。在国务院和教育部发布的有关大学生创造能力、创新能力培养的文件中,对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这两个词语没有严格地进行区分使用,而是指向同一个目标,因而在教育领域,提到较多的是创新能力,并且大部分是针对中小学生和普通大学生展开的研究。陈若松认为,创新能力是指主体在创新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创新思维能力与创新智力化能力和创新人格化能力的内在整合体。余华东认为,创新能力主要包括创新思维能力、非智力因素、创新实践能力。王立认为,创新能力主要由创新意识、创新基础、创新智能、创新方法和创新环境等构成。温寒江等认为创新能力包括创新精神、创造性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及动手能力。张志勇认为创新能力包括创新感知能力、创新想象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创新实践能力。但是个人认为创造能力与创新能力还是有区别的,创造能力的提法更适合高职院校学生,因为它更强调创造的执行过程。本研究拟从创造能力产品的形成过程中体现出所需的各种能力出发得出创造能力的构成维度,在此基础上探讨高职学生创造能力的提升路径。
二、高职学生创造能力结构分析
高职学生的创造能力是一种与职业相关的能力,是在职业领域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思维,并付诸实践,最终以新作品形式表现,在整个过程中体现出来的能力。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结合创造能力的产品形成过程,本研究认为创造能力由职业能力、创造思维能力、创新方法能力、创造环境掌控能力和创造精神构成,如图1所示。
1.职业能力
职业能力是在从事职业活动过程中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体现,包括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基本职业能力和关键能力,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的广度、深度决定了职业能力的可拓展空间。经调查发现,职业能力强的学生更易于发现实践过程中的问题和不足,实践能力强的学生在创造过程中更易于实现创造成果。
2.创造思维能力
创造思维能力是发明或发现一种新方式、新角度处理某种事情或某种事物的理性思维活动能力,重在“求新、求异”,具有发散性、灵活性、独创性等特点,主要包括逻辑思维能力和非逻辑思维能力两种形式,包括逆向思维、侧向思维、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等多种思维方向,可通过创新思维训练进行培养。
3.创新方法能力
创新方法能力指的是创新过程中采用特殊的方法和技巧的能力,包括在信息知识的海洋中搜寻、判断、提取有用信息,利用信息工具,对信息资源及信息技术有效利用和创新,并用适当的方式表达创造性设想,以及在实践过程中根据社会的变化和解决问题的需要不断调整完善知识结构的能力。
4.创造环境掌控能力
创造成果的生成离不开创造环境,而作为从事创造活动的主体必须具备创造环境的掌控能力。创造环境包括创造硬件环境和创造软件环境,主要涵盖创造实践实验条件、营造创造氛围、建立激励机制、处理团队协作关系等。
5.创造精神
创造精神是指要具有能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信息、技能和方法,提出新方法、新观点的思维能力和进行发明创造、改革、革新的意志、信心、勇气和智慧。创造精神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现代人应该具备的素质,包括创新意识、创新兴趣、创新胆量、创新决心,以及相关的思维活动,包括好奇心、探究兴趣、求知欲,对新事物的敏感性,对真知的执着追求,对发现、革新、开拓、进取的使命责任和敢于冒险、坚持不懈、百折不挠精神。
三、提升高职学生创造能力路径分析
1.端正学校、教师、学生对高职学生创造能力培养的认识
近些年来,在我国仍存在轻视高职教育的倾向,甚至认为入读高职的都是落榜学生,培养出来的都是三流人才,对高职学生的创造能力,社会、学校、教师就更加持怀疑态度。高职学生自己也认为毕业以后从事的是一线技能工作,只需按部就班,不需要创新,自己也没能力创新。殊不知创造能力是可以培养的,而且是有类别有层次的。在当今快速发展年代,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除了需要大量有创造能力的管理人才、科技人才,还需要有大批具有创造能力的一线应用技能型人才,而承担这一培养任务的就是高职院校。根据创造能力的普遍存在性、可开发性和高职学生的生理条件和心理条件,培养高职学生的创造能力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端正学校、教师、学生对高职学生创造能力培养的认识态度,关系着高职院校是否能够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一线人才。
2.加强职业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实践能力的培养
职业能力是进行创新思维的基础,实践能力是创造性设想得以实现获得创造成果的保证,实践能力包括一般实践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随着能力本位专业教学改革的推行,基于岗位需求的高职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已有大幅度提高。但随着岗位的变更和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流程的出现,培养学生可迁移的职业能力和可创造的实践能力仍是当前面临的重大课题。 3.丰富知识结构,拓宽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创造能力的培养需要以丰富的知识经验为基础,不是空中楼阁。知识经验越丰富,思维就越有广度和深度,也就越有助于人们创造水平的提高和创造潜力的发挥。因而在高职学生创造能力培养过程中强调以一两个有着相当深度的专业知识为主,同时还要有广泛的相邻相关学科的知识以及人文科学知识,形成交叉互补的结构。从而在创造过程中能够很容易扩散思维,能站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高度来看待问题解决问题。
4.开设创新教育课程,加强创造性思维训练
创造性思维是创造能力的核心内容。由于我国传统教育体制的原因,大部分学生都是循规蹈矩,思维过度僵化,对待问题容易形成思维定势,因而开设创新教育课程,加强创造性思维训练是十分有必要的。国内有些高职院校已开设了这门课,事实证明,受过创造性思维专门训练的学生,其创造性思维能力、品质都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但是有很多学校开设的创新教育课程是选修课,学生的普及面还不够广,因此创造性思维训练还需要融入各个学科的课程课堂教学中,渗透到各个学科的专业实践中。
5.提升信息素质,提高信息方法能力
在创造能力培养过程中,捕捉信息、加工信息、提取信息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尽管现在科技的高速发展、影视的普及和全球互联网的实现,使学生接触到了更为广泛的信息,有更多获取信息的渠道,但是对信息的需求、识别、评价、利用、交流以及管理创新仍还需要加强培养。计算机类和电子类专业学生信息素质相对较好,其他专业亟待加强。通过提高学生的信息意识,培养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技术的能力,强化有效利用信息资源和恰当使用、表达信息的方法,提升高职学生的信息素质,加强创新技能技巧的训练,提高创新方法能力。
6.培养创造精神,增强创造素质
创造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创造素质的核心内容。培养学生的使命责任意识、问题意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实践,敢于探索,执着追求,不屈不挠,克服困难,破解难题,力求成功。创造精神的培养需要贯穿高职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需要在学校的各个层面、各个学科、各门课程以及各个环节、各种情景的教育教学环节中体现。这就需要学校的所有教职工对高职学生创造能力培养高度肯定和重视。
7.营造创新校园文化,激发创造兴趣
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除了在课堂内通过各种途径得以实施外,更多的是要借助于课外的各种机会加以丰富和深化,这就要求学校提供适合培养创新精神的氛围、环境和载体—创新的校园文化。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创造活动,如广泛开展技能大赛、设计竞赛、作品展览、成果展示、辩论会、创意写作等创新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可以邀请兄弟院校师生和企业专家参与指导,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实践活动,提倡组建跨领域跨学科学生整合团队参与各项比赛,搭建展示师生创造成果的平台,建立鼓励创造、激励创造的有效机制,激发他们的创新兴趣和创造动机。
知识经济时代,创造能力已成为竞争能力的代名词,也是衡量人才质量的重要标准。培养高职学生的创造能力是国家的需要、民族的需要、社会的需要,也是提高自身就业创业能力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陈若松.论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及其功能[J].湖北社会科学,2005,(1).
[2]彭杰.高职学生创造力的培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2,(14).
[3]匡磊.经管类大学生创造能力现状调查与改善研究[D].青岛:青岛大学,2012.
[4]夏新颜.论大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06,(18).
[5]李艺潇.高职学生创造力培养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8.
(责任编辑:刘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