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深蓝到阿尔法狗人机大战20年进化史

来源 :科学大观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GSKYK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工智能是对人的意识、思维的信息过程的模拟,使得机器能像人那样思考,甚至超过人的智能。自1956年这个概念被提出并确立以来,这个领域就被视为人类最高的梦想之一。
  而现在无疑又是一个人工智能历史上最重要的时刻。
  向AlphaGo的
  “惊人一手”脱帽致敬
  围棋和国际象棋在复杂程度上不属于一个量级,围棋是一种变数极多、充满不确定的竞技,每一步棋的可能性都是一个几乎无法穷尽的量级,一回合有250种可能,而一盘棋可以长达150回合。
  也就是说,AlphaGo是无法以“深蓝”的方式获胜的,以蛮力“强记”,或以“固定”程序逻辑决策,或穷极所有可能性进行筛选,这些在围棋中都是不可能的。
  围棋问题与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是相通的,国人甚至将“博弈”围棋视为洞悉人性、参悟人生的过程。然而,现在下围棋的却是一个机器,意味着这个机器除拥有超强的记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还要拥有创造力甚至个性。
  “感觉就像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在下棋一样,该弃的地方也会弃,该退出的地方也会退出,非常均衡的一个棋风,真是看不出出自程序之手。”柯洁说,AlphaGo有好几次落子极其“非常规”,许多专业棋手都表示“看不懂”。而聂卫平(九段)甚至表示自己想要对AlphaGo的“惊人一手”脱帽致敬,因为它“用不可思议的下法辟立了围棋常识之外的新天地”。也就是说,这不是AlphaGo从既往棋局中“复制”过来的,而是自己“创造”的战术打法。
  实际上,AlphaGo的最主要工作原理就是近几年人工智能领域最为热门的“深度学习”(DeepLearning),也就是通过模仿人类大脑神经网络,让机器模拟人脑的机制进行记忆、学习、分析、思维、创造……
  人工智能将从实验走向商用
  人工智能越来越近。显然,它并不会只用来下棋,实际上它正掀起一轮轮产业变革、经济变革甚至社会变革。
  小米科技创始人、董事长雷军表示,自己既是围棋爱好者,也写了10年程序,因此,他坚信机器战胜人只是时间问题,但是并未想到会如此快,因为之前科学家们都认为,至少还要等数年,人工智能才能够在围棋上打败人类。
  “AlphaGo和人类的这场对弈,本身的历史意义是超越胜负的。AlphaGo赢了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如果AlphaGo学会故意输的话……谢天谢地,这一幕还没有发生。”雷军半开玩笑地说。
  而国内的人工智能领域,百度无疑走在前列。百度公司创始人、CEO李彦宏表示,这场AlphaGo上演的“人机大战”是人工智能技术一次很好的科普,会让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这个技术。“但是,当人工智能未来进入实用阶段时,智能搜索、无人驾驶汽车、智能机器人……这些才是社会和经济真正需要的东西。而未来5~10年正是中国人工智能发展的黄金时间,从过去学术讨论阶段开始进入到商用阶段的关键时期。”他说。
  李彦宏表示,作为国内一直致力于人工智能研究的互聯网公司,百度开发了包括智能机器人、无人驾驶汽车、语音识别等技术和产品。比如,由深度学习实验室(IDL)研发的智能预估技术已经在百度外卖投入实际应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和深度学习正在帮助百度的外卖骑士更快为你送餐。
  从兴奋的现实到忧伤的未来
  当人工智能一次又一次超越想象地达到新高度,人类对它的担忧也越来越浓烈:人造世界会像天然世界一样,很快就会具有自制力、适应力以及创造力,也随之失去我们的控制吗?异常强大的人工智能会不会被坏人操纵而无法控制地作恶?人类会不会被机器人“惯得”越来越没有斗志,无所事事呢?伟大的科学家史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特斯拉的创始人埃隆·马斯克(ElonMusk)也都鲜明地提醒人们要警惕人工智能的发展。
  关于人工智能的种种忧虑,首先就是:“机器人替代人做各种各样的工作,我会失业吗?”实际上,制造业、零售业、运输业等已经开始大量地使用机器人,而翻译官、速记员、设计师、厨师、司机、记者和作曲家……也都已经有了“机器人同行”。
  比如,作为全球最大的电子产品代工制造商——富士康已经在开发和大量使用工业机器人,富士康的目标是到2020年,其在中国的工厂要实现30%的生产自动化。目前,仅仅在富士康的昆山产区,机器人就已经“抢走”了6万工人的岗位。
  “对超级人工智能的担心就像现在去担心火星的人口会不会过多一样,但现在我真的不知道。其实,我觉得很多人还是不太理解人工智能是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全球人工智能领域最权威的学者之一、百度公司首席科学家吴恩达说。
  科技没有善恶,有善恶的只是掌握科技的人。或许我们可以信了凯文·凯利,因为他说,“可怕”的事情终会发展,但“这却是最美妙的结局”。
其他文献
失眠一族的福音来了!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學机器人与工程组4名学生,利用睡眠研究理论,设计了一颗帮助睡眠的“花生”——Somnox 睡眠抱枕,帮助失眠者获得良好睡眠。睡觉前将抱枕抱住,“花生”将会自动启动。通过测量你的呼吸频率,然后创建它自己的平稳呼吸节奏。你的身体会自动跟着这种呼吸节奏,从而帮助你放松,进而安静地睡眠,你可以和它一起蜷缩起来,一觉睡到天亮。同时,Somnox 还配有蓝牙音箱,睡前来段
期刊
事件:2017年国内以BAT为首的科技企业争相发布各自的人工智能发展战略:6月,騰讯宣布对外开放在计算机视觉、智能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的人工智能技术,正式进军AI;7月,百度推出DuerOS和Apollo两个开放平台,向外界宣示All in AI的决心,称百度是一家“人工智能公司”;10月,阿里宣布成立达摩院,三年将投资1000亿元,研究领域涉及量子计算和机器学习等。  点评:人工智能是下
期刊
事件:在人工智能概念火热的今天,智能音箱被视为智能家居入口和家庭人工智能交互的切入點,引发了全球科技企业的争相布局。阿里、百度、京东、小米等中国企业纷纷涉水智能音箱市场,7月4日京东的第6款智能音箱上线,第二天阿里就推出“天猫精灵”,7月26日小米推出其首款人工智能音箱“小米AI音箱”。  点评:诸多科技企业之所以倾力研发智能音箱,是因为智能音箱被认为是智能家居的控制中心。在专家看来,语音是未来人
期刊
事件:在7月5日的2017百度AI开发者大会上,百度创始人李彦宏通过视频直播展示了一段自己乘坐公司研发的无人驾驶汽车的情景。视频中,李彦宏坐在一辆红色汽车的副驾驶座位上,称自己刚刚上五环,正在前往会场的路上,“车处在自动驾驶的状态”,整段视频长约1分钟。  点评:在人工智能技术的驱动下,无人驾驶正在一步步成为现实。百度无人驾驶汽车驶上城市道路进行测试,使大家切身感受到无人驾驶时代正渐行渐近。目前无
期刊
家用安防摄像头一定要固定在墻上的某个位置,戳在那儿站岗才行吗?一款名叫Moon的产品可能打破你的想象。Moon是一个悬浮的360度智能相机。它可以缓缓升起,在底座上方静静地飘浮。它可以在任何方向上平稳旋转,进行全方位的360度扫描。照相机可以从底座上取下,因为有磁性,它可以吸附在任何金属表面。当内置的声音和噪音识别系统感觉到房间里的声音或动作时,它可以探测、旋转,并开始自动记录。它还可以用来进行语
期刊
事件:12月13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明确了人工智能2018—2020年在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突破、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振兴实体经济、建设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方面的重大作用和具体目标。  点评:《计划》从培育智能产品、突破核心技术、深化发展智能制造、构建支撑体系和保障措施等方面详细规划了人工智能在未来三年的重点发展方向和目标,每
期刊
食管癌是我国常見的恶性肿瘤。根据2016年《中华肿瘤杂志》发布的调查结果显示,2012年中国食管癌新发病例数为28.67万,发病率为21.17/10万,食管癌已经成为我国五大癌症之一。  众所周知,癌症的早诊早治有利于患者康复。中山大学医院管理处处长、广东省食管癌研究所所长傅剑华教授表示,早期的食管癌内镜治疗高效微创,手术后3~5天就可以出院,手术费用仅为后期食管癌治疗费用的三分之一,术后并发症也
期刊
对于都市的用户来说,通常要去超市采购东西,但搬运大量的商品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来自波士顿的Piaggio Fast Forward公司带来了一款随行运货机器人,稱为Gita,意大利语意为“短途旅行”的意思。这个机器人看上去就是一个圆柱体,中间是一个圆筒,高66厘米,可以放置18公斤的物品,配有一个可以锁的盖子。Gita拥有零转弯半径,其最高速度为22mph(约35公里每小时),这样的配置使它既灵活
期刊
人工智能的发展不能以牺牲隐私权为代价,收集要授权、使用有界限、存储应保护,是人工智能时代兼顾高度智能化与隐私安全的重要原则。  为保护隐私,人们发布照片或视频时,会打上马赛克覆盖人脸关键敏感信息,但这种模糊处理的方法正面临挑战。不久前,美国一个研究小组开发了一套机器学习算法,通过训练,神经网络可以识别图像或视频中隐藏的信息。让人担忧的是,研究人员用到的只是通用的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方法,并非只有少数人
期刊
腾讯的AI医疗影像平台“腾讯觅影”,正具备了AI+医疗的创新先进性,以及推动整个AI+医疗生态圈发展的开放能力。  科技部在2017年底召开“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暨重大科技项目”启动会,公布了“首批国家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名单”,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 ,BA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标杆企业入选,成为人工智能“国家队”。其中,在AI+医疗的大热方向上,“依靠腾讯公司建设医疗影像国家新一代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