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货币银行学》是金融学、国际贸易等热门辅修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在充分认识《货币银行学》课程在辅修专业开设现状的基础上,采取相应措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将有效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并为专业后续课程的开展奠定良好基础。
关键词:货币银行学 教学质量 互动式教学
《货币银行学》课程是理论经济学、金融学、国际贸易学等诸多经济学本科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该课程涵盖的内容主要包括:货币制度、货币政策、金融市场以及金融体系监管等,涉及到较多的理论知识。课程培养目标在于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货币、银行和信用的基本理论,把握金融体系运行的基本机制,并掌握相应的实际问题分析能力,进而为经济类专业学生学习其他知识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金融学、国际贸易学等热门辅修专业中,《货币银行学》也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然而,辅修专业在开设这门课程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包括:教材的选定不甚科学、教学内容的覆盖面窄、教学手段缺乏足够的灵活性和有效性、考核方式的针对性有待于加强。在下文的分析中,我们首先对辅修专业的发展现状进行简要描述,进而给出提升辅修专业《货币金融学》课堂授课质量的对策。
一、辅修专业的发展现状
辅修专业制度是高等学校为培养宽口径、复合型的人才,改革创新教育机制、提升学校教学质量而推出的学生培养举措。教育部2005年9月施行《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明确指出,鼓励并引导高校实施主辅修制这一创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然而,经过多年发展,辅修专业的学生培养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具体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多源于就业压力选择辅修专业,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半数以上的学生选择辅修专业的最初动机是为毕业时多一项选择,有29.7%的学生选择辅修专业是因为对主修专业缺乏足够兴趣(杨慧,2011)。这导致很多同学对所选专业缺乏足够了解,在辅修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对该专业缺乏足够的兴趣,进而降低了专业学习的动机和积极性,造成辅修专业学习的半途而废。
2、辅修专业的课程设计不合理
学生需要同时学习多门主修、辅修课程,造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疲于应付,进而使学习任务难以保质保量完成。同时,本科双学位教育缺乏有效的质量监控体系和学生评价机制。很多学生面对同时开设的大量课程时,无法做到区分主次、有的放矢;尤其是,在辅修课程成绩不被纳入学生考核体系的情况下,学生认真学习辅修课程的动力明显不足,错误地认为辅修就是为了拿辅修证,背离了辅修专业开设的初衷。
3、课程内容有待于进一步清晰
辅修课程往往是在参考主修课程的基础设置的,未能有效结合辅修专业的培养目标、学生的知识结构,进行适当调整。尤其是很多辅修课程的设计过多偏重理论而忽视了学生实践的需要,学生在进入工作岗位之后,不能很快地进入工作角色,进而对辅修专业学生的就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这势必会影响到辅修专业的发展。
二、提升辅修专业《货币金融学》课堂授课质量的对策
1、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开展互动式教学
由于辅修专业更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且学生的专业背景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在授课方式上应避免授课内容的过分理论化。比如,可以以近期财经热点新闻作为课程内容的引入点,让学生分小组在课堂上展开互动讨论,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在互联网较为普及的大环境下,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尤为必要。尤其是在大学生专业背景、知识结构以及个人兴趣存在明显差异的情况下,那些个人兴趣浓厚、认知能力较强的学生更想获得教材以外的信息,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教与学的沟通渠道能够满足这些学生的创造性学习需求(赵何敏,2007)。进一步地,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增加教学实践环节,安排模拟股票、外汇交易等试验环节,使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实际操作业务的切身感受和感性认识,增强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2、科学合理的确定课程内容
《货币银行学》课程的知识容量丰富,涵盖面广泛,与后续开设的许多专业课存在交叉、重叠,因此,教师需要科学合理地确定课程讲解的重点;尤其是在很多辅修专业的学生以就业为导向的情况下,及时补充更新课程内容也十分必要。同时,教师应将授课大纲、授课方式以及指定阅读资料告知学生,使学生对课程进度做到提前准备。教师要根据实际需要选择教材,在为学生讲清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的前提下,鼓励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关注“金融热点问题”,通过课外阅读扩展自己的知识面和知识储备。
3、实施科学有效的课程评价机制
在教学效果的检验上,更加注重学生的专业思维能力和实际问题分析能力,采取课堂讨论、课程论文、讲台展示等多种方式综合考察学生对于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这种评价方式可以促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学习书本以外的知识。很多学生尤其是辅修专业学生在学习《货币金融学》这一课程时,往往通过“考前突击”过关,这种学习方式不利于学生经济学思维的形成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因此,将考核时间分散化,通过不定期的作业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对出现的问题及时修正反馈,也是保证授课质量的一条有效途径。
三、总结
《货币银行学》是金融、国贸、财务管理等热门辅修专业开设的基础课程,熟练掌握课程内容能为学生学好其他专业课程打下良好基础。在认清课程开设现状的基础上,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提升辅修专业《货币银行学》的课堂授课质量,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促进相关辅修专业的良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段军山.“货币银行学”精品课程改革研究与实践.中国远程教育,2011年第3期
[2]趙何敏.“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的创新与互动.中国大学教学,2007年第7期
[3]金洪,朱晓俊.应用型本科院校货币银行学教学模式研究.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1卷第4期
[4]黄素心.完善国贸专业《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的探索与思考.经济与社会发展,2009年第5期
(责任编辑:罗亦成)
关键词:货币银行学 教学质量 互动式教学
《货币银行学》课程是理论经济学、金融学、国际贸易学等诸多经济学本科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该课程涵盖的内容主要包括:货币制度、货币政策、金融市场以及金融体系监管等,涉及到较多的理论知识。课程培养目标在于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货币、银行和信用的基本理论,把握金融体系运行的基本机制,并掌握相应的实际问题分析能力,进而为经济类专业学生学习其他知识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金融学、国际贸易学等热门辅修专业中,《货币银行学》也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然而,辅修专业在开设这门课程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包括:教材的选定不甚科学、教学内容的覆盖面窄、教学手段缺乏足够的灵活性和有效性、考核方式的针对性有待于加强。在下文的分析中,我们首先对辅修专业的发展现状进行简要描述,进而给出提升辅修专业《货币金融学》课堂授课质量的对策。
一、辅修专业的发展现状
辅修专业制度是高等学校为培养宽口径、复合型的人才,改革创新教育机制、提升学校教学质量而推出的学生培养举措。教育部2005年9月施行《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明确指出,鼓励并引导高校实施主辅修制这一创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然而,经过多年发展,辅修专业的学生培养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具体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多源于就业压力选择辅修专业,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半数以上的学生选择辅修专业的最初动机是为毕业时多一项选择,有29.7%的学生选择辅修专业是因为对主修专业缺乏足够兴趣(杨慧,2011)。这导致很多同学对所选专业缺乏足够了解,在辅修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对该专业缺乏足够的兴趣,进而降低了专业学习的动机和积极性,造成辅修专业学习的半途而废。
2、辅修专业的课程设计不合理
学生需要同时学习多门主修、辅修课程,造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疲于应付,进而使学习任务难以保质保量完成。同时,本科双学位教育缺乏有效的质量监控体系和学生评价机制。很多学生面对同时开设的大量课程时,无法做到区分主次、有的放矢;尤其是,在辅修课程成绩不被纳入学生考核体系的情况下,学生认真学习辅修课程的动力明显不足,错误地认为辅修就是为了拿辅修证,背离了辅修专业开设的初衷。
3、课程内容有待于进一步清晰
辅修课程往往是在参考主修课程的基础设置的,未能有效结合辅修专业的培养目标、学生的知识结构,进行适当调整。尤其是很多辅修课程的设计过多偏重理论而忽视了学生实践的需要,学生在进入工作岗位之后,不能很快地进入工作角色,进而对辅修专业学生的就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这势必会影响到辅修专业的发展。
二、提升辅修专业《货币金融学》课堂授课质量的对策
1、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开展互动式教学
由于辅修专业更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且学生的专业背景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在授课方式上应避免授课内容的过分理论化。比如,可以以近期财经热点新闻作为课程内容的引入点,让学生分小组在课堂上展开互动讨论,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在互联网较为普及的大环境下,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尤为必要。尤其是在大学生专业背景、知识结构以及个人兴趣存在明显差异的情况下,那些个人兴趣浓厚、认知能力较强的学生更想获得教材以外的信息,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教与学的沟通渠道能够满足这些学生的创造性学习需求(赵何敏,2007)。进一步地,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增加教学实践环节,安排模拟股票、外汇交易等试验环节,使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实际操作业务的切身感受和感性认识,增强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2、科学合理的确定课程内容
《货币银行学》课程的知识容量丰富,涵盖面广泛,与后续开设的许多专业课存在交叉、重叠,因此,教师需要科学合理地确定课程讲解的重点;尤其是在很多辅修专业的学生以就业为导向的情况下,及时补充更新课程内容也十分必要。同时,教师应将授课大纲、授课方式以及指定阅读资料告知学生,使学生对课程进度做到提前准备。教师要根据实际需要选择教材,在为学生讲清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的前提下,鼓励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关注“金融热点问题”,通过课外阅读扩展自己的知识面和知识储备。
3、实施科学有效的课程评价机制
在教学效果的检验上,更加注重学生的专业思维能力和实际问题分析能力,采取课堂讨论、课程论文、讲台展示等多种方式综合考察学生对于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这种评价方式可以促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学习书本以外的知识。很多学生尤其是辅修专业学生在学习《货币金融学》这一课程时,往往通过“考前突击”过关,这种学习方式不利于学生经济学思维的形成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因此,将考核时间分散化,通过不定期的作业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对出现的问题及时修正反馈,也是保证授课质量的一条有效途径。
三、总结
《货币银行学》是金融、国贸、财务管理等热门辅修专业开设的基础课程,熟练掌握课程内容能为学生学好其他专业课程打下良好基础。在认清课程开设现状的基础上,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提升辅修专业《货币银行学》的课堂授课质量,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促进相关辅修专业的良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段军山.“货币银行学”精品课程改革研究与实践.中国远程教育,2011年第3期
[2]趙何敏.“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的创新与互动.中国大学教学,2007年第7期
[3]金洪,朱晓俊.应用型本科院校货币银行学教学模式研究.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1卷第4期
[4]黄素心.完善国贸专业《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的探索与思考.经济与社会发展,2009年第5期
(责任编辑:罗亦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