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高校毕业生人数居高不下,逐年递增,就业严峻的状态依然存在,特别是文科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更加凸显。为了使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得到缓解,本文从国家、社会、学校、家庭以及学生自身等方面分析就业问题产生的原因,针对问题提出思考性建议,促使文科女大学生就业现状得到改善。
一、引言
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2019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834万,再创历史新高。大学生就业是国家、社会、高校以及每个学生家庭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特别是文科专业女大学生就业更是难点中的难点,不容忽视。了解当前文科专业女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在就业中存在的因素,多角度的思考如何有效缓解文科专业女大学生就业问题,使其更好地促进和提升文科专业女大学生就业。
二、文科专业女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
(一)国家相关制度不健全性
我国目前对女大学生就业的细则和相应法则还不够完善。在女性生育哺乳期间,用人单位需要提供《劳动法》中规定的包括保胎假、产前休假、产假在内的一系列假期,劳动人员相应减少,且还要负担女性职工孕产期的部分费用,这也给单位增添了成本负担,相较而言,用人单位会选择男性的情况也会更多。同时,国家对产假确实有相应的规定和制度,但在各行业中,个别企业潜在地存在着因女性生育哺乳而产生的辞退、与其解除劳动或者聘用合同等问题,也严重影响女性择业和就业。2015年10月,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允许普遍二孩政策,二孩政策实行后,现行的生育保险保障制度和政策也不健全和统一,甚至不同省市地区、不同性质的企业生育保险制度也不相同,这些都是影响女大学生就业的制度因素。
(二)社会企业招聘需求导向性
2019年,全国高职院校扩招100万,也就意味着高校应届毕业生人数只增不减,应聘者数量也越来越多,竞争更加激励。在招聘面试时,企业的选择性更占据主导地位,而企业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在这种形势背景下,企业对用人成本也会尽最大限度做最低考量。而相较于男性,女性的退休年龄相对较小,且女性生育期间会出现工作中断的现象,因此,雇佣女性职工所消耗费用比雇佣男职工高。所以部分企业更多倾向于招聘男职工,以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比如出差。从性别差异性来讲,男性大多存在于优势岗位之中,存在的就业机会相比于女性则更多。
(三)学校对文科大学生的培养滞后性
1.学校在文科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国家對大学生的扩招,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攀升。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社会人才需求和学生自身素质,某些高校培养人才模式惯性思维严重,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中考虑和设置的不充分不灵活,不及时按照实际社会需求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对文科大学生职业规划等教学内容设置不合理,致所培养的文科专业学生缺乏实践动手能力,使学生与市场脱节,造成就业困难现象。同时,学校对文科大学生科学素质教育关注和投入较为薄弱,对文科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还需要加强。其次,部分高效不注重学科之间的交叉学习,主观上减少文科大学生接触其他学科的机会和平台,而学生自身更不愿意主动学习非专业学科知识,使其思维模式受到限制。再次,高校缺乏高水平文科大学教学的师资力量,而高校通过各类方式和手段引进文科类专业教师又存在年龄、经验不足,高校培养文科类专业教师的平台不够健全,也是导致文科专业女大学生专业知识水平不强的原因。
2.文科专业的就业局限性。
文科生大多重理论轻实践,文科生的专业理论性较强,但应用性相对偏弱,在就业竞争中占据不了明显优势。再者,部分文科女大学生专业不易对口,就业面狭窄,难以满足岗位要求。有的女大学生则选择提升学历增强自身就业竞争力,但文科女博士,面临的生活焦虑也随学历的提升而増大。
(四)家庭因素
女生在择业中会比男生有更多的客观条件。文科女大学生在选择工作地点时大多会考虑家庭及父母等因素,甚至直接选择回乡就业,然而高质量的企业多存在于省会、沿海等一、二线城市,选择回乡就业的文科女大学生则大多报考当地公务员或者事业单位,这也在某种程度上缩小了就业空间,其次,女生在择业中,还要顾及男朋友的就业选择,从而导致就业范围变窄。
(五)学生自身因素
1.文科女大学生缺少正确的就业观。
目前多数文科女大学生缺乏正确的择业意识。随着国家和社会的发展,社会主要矛盾也在发生着变化,人们的生活质量逐渐提高,较多的大学生对职业缺少全面的了解,对未来职业工作的选择缺少合理的判断。当前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稳定的事业单位、国家机关、国企等,“铁饭碗”思想束缚了大学生的就业观,一些思想意识落后和能力不足的文科女大学生甚至有毕业直接回归家庭的想法,直接选择缓就业或不就业。
2.文科女大学生自身能力不足。
文科女大学生在就业中缺少竞争力,她们更加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往往忽略甚至排斥实践技能的锻炼,在实践过程中容易空谈理论,存在着专业素质水平缺乏、责任意识欠缺等问题,这也严重阻碍了文科女大学生职业选择的自主性。
3.文科女大学生创新意识不足。
文科生学习主要以上课以听为主,靠教师的讲授来接受知识,被动接受,过于依赖课堂和教师。由于长期拘泥于文本知识,不善于甚至不愿意独立思考,有些学生甚至认为大学课堂遇到一些已经学过的问题,则习惯于用原有的固有思维去审视问题,使自身创新思维能力得不到锻炼和提升。另外,学校为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育实践创新型人才,而设立的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大部分文科学生对创新创业项目缺乏认识,有的即使参加了,也是在指导教师的被动指导下进行,兴致不高,缺乏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4.文科女大学生缺乏学习其他学科的主动性。 大多数文科大学生对待除专业外的其他学科十分冷漠,只知道学习单一的专业知识,而对自然科学知识基本不涉猎,不会主动地去提升自己的科学素质水平。同时,在院校学生社团方面,大多学生对参与娱乐性、文艺性组织和活动兴趣较强,对学校的课外科技类活动和科技科研项目的关注度及参与度极低。
从以上多种因素影响下,文科女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就业问题中的难点问题,高校就业工作人员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来改善和缓解这一状况。
三、提高文科女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思考
(一)政府要继续完善、调整和制定有利于女大学生就业的政策,拓宽就业渠道。
政府要建立健全男女平等的法律法规,让男女享有平等的权利与机会;建立健全男女平等的生育保险和工作补偿等就业保障制度,使企业不仅能在吸收女大学生进入工作岗位时减轻负担,帮助企业减少雇佣女性的风险和压力,也能减少女性生育期给企业带来的损失;建立健全求职、招聘、工资社保待遇等方面的法规,完善就业平等的法律法规,完善男女在家劳务、生育等方面的社會保障。同时,政府还要适当加强对就业性别歧视行为的监管和惩罚力度,为劳动力市场人才招聘工作创造平等的条件,以保证女大学生在就业求职过程中获得更好的对待。
(二)高校要健全和完善文科大学生的人才培养体系。
1.高校需科学合理地制定符合文科专业特点的大学生人才培养计划。结合社会发展和就业岗位的实际需要,高校要合理调整文科专业所修课程,进行教学模式改革,适当合理增加专业实践课程,侧重培养文科大学生的专业知识素质和专业实践能力,让学生积累更多的理论和实践知识,使培养的人才符合社会需求,增强其就业竞争力。
2.高校要注重高水平文科大学生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高校应加强学校文科专业建设,注重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齐头并进,引进高水平文科教师教学队伍,同时还要积极搭建文科专业教师培训进修、科研实践等学习提升平台,提高文科专业教师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和能力。
3.高校应在大学生的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上加大投入力度。首先,高校的大学生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教师队伍还不够健全,缺乏专职教师,大多高校没有配备专门的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教师,多数以高校辅导员或其他教辅教师担任课程教师。其次,高校对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还不够全面和系统,不够精细化,个别高校只能以“一对多”的就业指导形式开展指导服务,而不能充分地指导每一个学生。
4.高校要打造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辅相成的教育模式。高校在注重第一课堂教育教学的同时,要通过大学生党支部、学生组织、学生社团的引领作用,开展与第一课堂相呼应的第二课堂活动,使学生在第二课堂的实践活动中能有效结合专业知识提升自我能力,不断了解和完善职业生涯规划,从而为更好地适应就业环境打下基础。
(三)文科女大学生需要重视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增强对就业岗位的认知和适应能力。
高校文科女大学生应积极转变传统观念,应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就业观。在大学生期间,应充分考虑就业形势,及时合理地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值。同时,应理性看待家庭环境因素的带来的影响,正确看待自我价值的实现和社会需求的关系,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积极响应“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特岗教师”、“选调生”等国家基层就业政策。
高校文科女大学生应加强自我创新精神的培养。大胆创新,敢于突破常规,拓宽自身视野,树立远大的理想和目标,通过自主创业实现就业。
在学好本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高校文科女大学生应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实践活动中,广泛参与到相关企业实习实践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提高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为未来的工作打下基础。
高校文科女大学生应消除自卑心理,培养良好的就业心态。在积极应对就业压力的同时,要学会进行心理调节,在求职中受挫时要冷静、坦然面对,客观分析原因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正确看待就业竞争中的矛盾与冲突。同时,要防止“缓就业、慢就业、不就业”的不良心理,树立自立自强的观念,主动提升自我综合能力并积极主动地找寻就业渠道。
总之,对文科女大学生就业问题进行多角度的剖析,针对国家、社会、家庭、学校以及学生自身等方面原因提出行之有效地解决措施,对于文科大学生培养、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以及实现大学生自身价值有着极其重要作用。(作者单位: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一、引言
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2019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834万,再创历史新高。大学生就业是国家、社会、高校以及每个学生家庭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特别是文科专业女大学生就业更是难点中的难点,不容忽视。了解当前文科专业女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在就业中存在的因素,多角度的思考如何有效缓解文科专业女大学生就业问题,使其更好地促进和提升文科专业女大学生就业。
二、文科专业女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
(一)国家相关制度不健全性
我国目前对女大学生就业的细则和相应法则还不够完善。在女性生育哺乳期间,用人单位需要提供《劳动法》中规定的包括保胎假、产前休假、产假在内的一系列假期,劳动人员相应减少,且还要负担女性职工孕产期的部分费用,这也给单位增添了成本负担,相较而言,用人单位会选择男性的情况也会更多。同时,国家对产假确实有相应的规定和制度,但在各行业中,个别企业潜在地存在着因女性生育哺乳而产生的辞退、与其解除劳动或者聘用合同等问题,也严重影响女性择业和就业。2015年10月,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允许普遍二孩政策,二孩政策实行后,现行的生育保险保障制度和政策也不健全和统一,甚至不同省市地区、不同性质的企业生育保险制度也不相同,这些都是影响女大学生就业的制度因素。
(二)社会企业招聘需求导向性
2019年,全国高职院校扩招100万,也就意味着高校应届毕业生人数只增不减,应聘者数量也越来越多,竞争更加激励。在招聘面试时,企业的选择性更占据主导地位,而企业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在这种形势背景下,企业对用人成本也会尽最大限度做最低考量。而相较于男性,女性的退休年龄相对较小,且女性生育期间会出现工作中断的现象,因此,雇佣女性职工所消耗费用比雇佣男职工高。所以部分企业更多倾向于招聘男职工,以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比如出差。从性别差异性来讲,男性大多存在于优势岗位之中,存在的就业机会相比于女性则更多。
(三)学校对文科大学生的培养滞后性
1.学校在文科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国家對大学生的扩招,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攀升。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社会人才需求和学生自身素质,某些高校培养人才模式惯性思维严重,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中考虑和设置的不充分不灵活,不及时按照实际社会需求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对文科大学生职业规划等教学内容设置不合理,致所培养的文科专业学生缺乏实践动手能力,使学生与市场脱节,造成就业困难现象。同时,学校对文科大学生科学素质教育关注和投入较为薄弱,对文科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还需要加强。其次,部分高效不注重学科之间的交叉学习,主观上减少文科大学生接触其他学科的机会和平台,而学生自身更不愿意主动学习非专业学科知识,使其思维模式受到限制。再次,高校缺乏高水平文科大学教学的师资力量,而高校通过各类方式和手段引进文科类专业教师又存在年龄、经验不足,高校培养文科类专业教师的平台不够健全,也是导致文科专业女大学生专业知识水平不强的原因。
2.文科专业的就业局限性。
文科生大多重理论轻实践,文科生的专业理论性较强,但应用性相对偏弱,在就业竞争中占据不了明显优势。再者,部分文科女大学生专业不易对口,就业面狭窄,难以满足岗位要求。有的女大学生则选择提升学历增强自身就业竞争力,但文科女博士,面临的生活焦虑也随学历的提升而増大。
(四)家庭因素
女生在择业中会比男生有更多的客观条件。文科女大学生在选择工作地点时大多会考虑家庭及父母等因素,甚至直接选择回乡就业,然而高质量的企业多存在于省会、沿海等一、二线城市,选择回乡就业的文科女大学生则大多报考当地公务员或者事业单位,这也在某种程度上缩小了就业空间,其次,女生在择业中,还要顾及男朋友的就业选择,从而导致就业范围变窄。
(五)学生自身因素
1.文科女大学生缺少正确的就业观。
目前多数文科女大学生缺乏正确的择业意识。随着国家和社会的发展,社会主要矛盾也在发生着变化,人们的生活质量逐渐提高,较多的大学生对职业缺少全面的了解,对未来职业工作的选择缺少合理的判断。当前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稳定的事业单位、国家机关、国企等,“铁饭碗”思想束缚了大学生的就业观,一些思想意识落后和能力不足的文科女大学生甚至有毕业直接回归家庭的想法,直接选择缓就业或不就业。
2.文科女大学生自身能力不足。
文科女大学生在就业中缺少竞争力,她们更加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往往忽略甚至排斥实践技能的锻炼,在实践过程中容易空谈理论,存在着专业素质水平缺乏、责任意识欠缺等问题,这也严重阻碍了文科女大学生职业选择的自主性。
3.文科女大学生创新意识不足。
文科生学习主要以上课以听为主,靠教师的讲授来接受知识,被动接受,过于依赖课堂和教师。由于长期拘泥于文本知识,不善于甚至不愿意独立思考,有些学生甚至认为大学课堂遇到一些已经学过的问题,则习惯于用原有的固有思维去审视问题,使自身创新思维能力得不到锻炼和提升。另外,学校为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育实践创新型人才,而设立的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大部分文科学生对创新创业项目缺乏认识,有的即使参加了,也是在指导教师的被动指导下进行,兴致不高,缺乏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4.文科女大学生缺乏学习其他学科的主动性。 大多数文科大学生对待除专业外的其他学科十分冷漠,只知道学习单一的专业知识,而对自然科学知识基本不涉猎,不会主动地去提升自己的科学素质水平。同时,在院校学生社团方面,大多学生对参与娱乐性、文艺性组织和活动兴趣较强,对学校的课外科技类活动和科技科研项目的关注度及参与度极低。
从以上多种因素影响下,文科女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就业问题中的难点问题,高校就业工作人员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来改善和缓解这一状况。
三、提高文科女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思考
(一)政府要继续完善、调整和制定有利于女大学生就业的政策,拓宽就业渠道。
政府要建立健全男女平等的法律法规,让男女享有平等的权利与机会;建立健全男女平等的生育保险和工作补偿等就业保障制度,使企业不仅能在吸收女大学生进入工作岗位时减轻负担,帮助企业减少雇佣女性的风险和压力,也能减少女性生育期给企业带来的损失;建立健全求职、招聘、工资社保待遇等方面的法规,完善就业平等的法律法规,完善男女在家劳务、生育等方面的社會保障。同时,政府还要适当加强对就业性别歧视行为的监管和惩罚力度,为劳动力市场人才招聘工作创造平等的条件,以保证女大学生在就业求职过程中获得更好的对待。
(二)高校要健全和完善文科大学生的人才培养体系。
1.高校需科学合理地制定符合文科专业特点的大学生人才培养计划。结合社会发展和就业岗位的实际需要,高校要合理调整文科专业所修课程,进行教学模式改革,适当合理增加专业实践课程,侧重培养文科大学生的专业知识素质和专业实践能力,让学生积累更多的理论和实践知识,使培养的人才符合社会需求,增强其就业竞争力。
2.高校要注重高水平文科大学生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高校应加强学校文科专业建设,注重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齐头并进,引进高水平文科教师教学队伍,同时还要积极搭建文科专业教师培训进修、科研实践等学习提升平台,提高文科专业教师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和能力。
3.高校应在大学生的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上加大投入力度。首先,高校的大学生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教师队伍还不够健全,缺乏专职教师,大多高校没有配备专门的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教师,多数以高校辅导员或其他教辅教师担任课程教师。其次,高校对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还不够全面和系统,不够精细化,个别高校只能以“一对多”的就业指导形式开展指导服务,而不能充分地指导每一个学生。
4.高校要打造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辅相成的教育模式。高校在注重第一课堂教育教学的同时,要通过大学生党支部、学生组织、学生社团的引领作用,开展与第一课堂相呼应的第二课堂活动,使学生在第二课堂的实践活动中能有效结合专业知识提升自我能力,不断了解和完善职业生涯规划,从而为更好地适应就业环境打下基础。
(三)文科女大学生需要重视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增强对就业岗位的认知和适应能力。
高校文科女大学生应积极转变传统观念,应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就业观。在大学生期间,应充分考虑就业形势,及时合理地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值。同时,应理性看待家庭环境因素的带来的影响,正确看待自我价值的实现和社会需求的关系,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积极响应“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特岗教师”、“选调生”等国家基层就业政策。
高校文科女大学生应加强自我创新精神的培养。大胆创新,敢于突破常规,拓宽自身视野,树立远大的理想和目标,通过自主创业实现就业。
在学好本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高校文科女大学生应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实践活动中,广泛参与到相关企业实习实践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提高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为未来的工作打下基础。
高校文科女大学生应消除自卑心理,培养良好的就业心态。在积极应对就业压力的同时,要学会进行心理调节,在求职中受挫时要冷静、坦然面对,客观分析原因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正确看待就业竞争中的矛盾与冲突。同时,要防止“缓就业、慢就业、不就业”的不良心理,树立自立自强的观念,主动提升自我综合能力并积极主动地找寻就业渠道。
总之,对文科女大学生就业问题进行多角度的剖析,针对国家、社会、家庭、学校以及学生自身等方面原因提出行之有效地解决措施,对于文科大学生培养、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以及实现大学生自身价值有着极其重要作用。(作者单位: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