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公共艺术体现的是公共空间民主、开放、交流、共享的精神和态度。公共艺术的设计,应该考虑与世界、与环境、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本文就此做出了相关的探讨。公共艺术成为了一个日益时髦的话题。在这一领域中,批评家们可以更为容易地动用其他人文学科的资源来讨论公共艺术。比如说,公共艺术与民主问题,现代艺术的开放性,艺术家的主观与外部客观条件的关系,公共艺术的功能性,文化传承与公共艺术等等。但是我们发现这些外部的理论观看却让艺术家自身迷失在那些概念语词的海洋里不能远航,而这些理论对具体的公共艺术实践产生的影响可以说是微乎其微。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更为接近公共艺术的本质?如何才能让一些艺术家不再往这些水泥与钢筋混凝土构筑的城市脸上添伤疤?笔者无意谴责这是批评家的过错,而是想对公共艺术的观念本身做一些简单的再思考。
关键词:公共艺术设计理念时代性
一、公共性还是艺术性?
(一)公共艺术的概念
研究公共艺术,首先要了解公共的含义。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对公共领域和公共性的问题做过专门的研究,“公共”这个概念在西方是社会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公共性本身表现为一个独立的领域,即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是相对立的,它讨论的是公共的事物。公众领域是指国家和社会之间的公共空间,就是指“政治权利之外,作为民主政治基本条件的公民自由讨论公共事务,参与政治的活动空间。”
(二)何为公共艺术?
与其他艺术形式进行对比之后,我们大概可以这样说,公共艺术和其他样式的艺术不太具有可比性。其艺术语言也极其丰富,包括雕塑、壁画、装置、景观、小品、城市家具等,就近几年的发展来看,其造型包括水景造型、灯光造型、动态的装置和造型、烟雾造型、多媒体、水泊和山体边坡的保护和装饰等。如果单从表现方式及材料的角度很难体现出公共艺术的特殊性。总的说来,它是现代艺术的组成部分,它的产生和以往的现代艺术流派①差不多,是观念先行的,也就是说先有了这个“公共性”的概念,而后到了中国,它与城市雕塑和景观设计相结合才形成了中国的公共艺术。这基本上是中国的经济建设与民主观上升趋势在艺術领域内的反映。
前面已经谈到,公共艺术不同于传统的艺术形式(国画、油画、版画、雕塑)那样通过表现形式和材料的运用作为自我确立的标志。大致上,可以这么说,公共艺术是现代发达社会的观念产物,它是随着现代城市的建设以及民众聚居所形成的公共空间的出现而出现的。因此,公共艺术的任务就是在公共空间中通过对现代城市环境的艺术再创造而形成集体的审美对象。
二、公共艺术的语言性
公共艺术的语言可以说是多个领域思想与技术的结合,当人们试图去界定这种艺术的具体样式时会感到异常的困难。于是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它是代表艺术发展的一种文化现象,是艺术家面对艺术时的思想态度。这种有点“后现代理论”意味的解释还认为,公共艺术是现代艺术在设计领域内综合地从整体上将艺术与社会联系的广泛艺术行为,因此它几乎涵盖了人类的一切生活状态。再反观这种说法的时候,我们会觉得公共艺术是人类历史上艺术发展所采取的终极形式。逻辑上讲,当一切都能被说成是公共艺术内容的时候,一切又都不是公共艺术。换句话讲,当我们把公共艺术的内涵扩大的时候,实际上是消解了公共艺术概念本身。在西方,公共艺术产生于大地艺术从郊外环境向城市的过渡,实际上,是自然和谐观念的反映和表现。
科技的发展为公共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手段与媒介。表面上看起来这是艺术进步的现象,但是其背后隐藏着无限的危险。科学的抽象理性之美往往给原本就是灰色调的城市增加冷滞的感觉。公共艺术在传统文化的显示与传承时应起到主导性的作用。
公共艺术的观念实际上总是如同语言幽灵般变动不居,在批评家们的使用当中其文化涵义总是随着语境的变化而变化,但是当下有关公共艺术的讨论显然过多通过对公共性概念的讨论来界定公共艺术的文化内涵,而忽视了其作为艺术的本质,从而对公共艺术实践的现实意义影响不大。
总之,公共艺术全面的发展不仅是公共艺术家个人的能力能达到的,其中还需要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景观设计等多个学科专家共同打造,同时也要提高公民的审美水平和艺术修养,这样才能从艺术、环境、他人多个方面发展。要作到公共艺术与世界及他人的共生,创造艺术的城市空间,既要利用城市的地域特点,还要结合传统和现代的有效元素,以可持续发展的观点进行设计,才能不断为人类提供更好的艺术空间。
关键词:公共艺术设计理念时代性
一、公共性还是艺术性?
(一)公共艺术的概念
研究公共艺术,首先要了解公共的含义。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对公共领域和公共性的问题做过专门的研究,“公共”这个概念在西方是社会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公共性本身表现为一个独立的领域,即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是相对立的,它讨论的是公共的事物。公众领域是指国家和社会之间的公共空间,就是指“政治权利之外,作为民主政治基本条件的公民自由讨论公共事务,参与政治的活动空间。”
(二)何为公共艺术?
与其他艺术形式进行对比之后,我们大概可以这样说,公共艺术和其他样式的艺术不太具有可比性。其艺术语言也极其丰富,包括雕塑、壁画、装置、景观、小品、城市家具等,就近几年的发展来看,其造型包括水景造型、灯光造型、动态的装置和造型、烟雾造型、多媒体、水泊和山体边坡的保护和装饰等。如果单从表现方式及材料的角度很难体现出公共艺术的特殊性。总的说来,它是现代艺术的组成部分,它的产生和以往的现代艺术流派①差不多,是观念先行的,也就是说先有了这个“公共性”的概念,而后到了中国,它与城市雕塑和景观设计相结合才形成了中国的公共艺术。这基本上是中国的经济建设与民主观上升趋势在艺術领域内的反映。
前面已经谈到,公共艺术不同于传统的艺术形式(国画、油画、版画、雕塑)那样通过表现形式和材料的运用作为自我确立的标志。大致上,可以这么说,公共艺术是现代发达社会的观念产物,它是随着现代城市的建设以及民众聚居所形成的公共空间的出现而出现的。因此,公共艺术的任务就是在公共空间中通过对现代城市环境的艺术再创造而形成集体的审美对象。
二、公共艺术的语言性
公共艺术的语言可以说是多个领域思想与技术的结合,当人们试图去界定这种艺术的具体样式时会感到异常的困难。于是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它是代表艺术发展的一种文化现象,是艺术家面对艺术时的思想态度。这种有点“后现代理论”意味的解释还认为,公共艺术是现代艺术在设计领域内综合地从整体上将艺术与社会联系的广泛艺术行为,因此它几乎涵盖了人类的一切生活状态。再反观这种说法的时候,我们会觉得公共艺术是人类历史上艺术发展所采取的终极形式。逻辑上讲,当一切都能被说成是公共艺术内容的时候,一切又都不是公共艺术。换句话讲,当我们把公共艺术的内涵扩大的时候,实际上是消解了公共艺术概念本身。在西方,公共艺术产生于大地艺术从郊外环境向城市的过渡,实际上,是自然和谐观念的反映和表现。
科技的发展为公共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手段与媒介。表面上看起来这是艺术进步的现象,但是其背后隐藏着无限的危险。科学的抽象理性之美往往给原本就是灰色调的城市增加冷滞的感觉。公共艺术在传统文化的显示与传承时应起到主导性的作用。
公共艺术的观念实际上总是如同语言幽灵般变动不居,在批评家们的使用当中其文化涵义总是随着语境的变化而变化,但是当下有关公共艺术的讨论显然过多通过对公共性概念的讨论来界定公共艺术的文化内涵,而忽视了其作为艺术的本质,从而对公共艺术实践的现实意义影响不大。
总之,公共艺术全面的发展不仅是公共艺术家个人的能力能达到的,其中还需要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景观设计等多个学科专家共同打造,同时也要提高公民的审美水平和艺术修养,这样才能从艺术、环境、他人多个方面发展。要作到公共艺术与世界及他人的共生,创造艺术的城市空间,既要利用城市的地域特点,还要结合传统和现代的有效元素,以可持续发展的观点进行设计,才能不断为人类提供更好的艺术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