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德育是全面发展教育一个重要方面,它是学校一切工作的归宿和最终目的。诚然,德育有相对的独立性。小学有思想品德课、有进行道德教育的班会及其他措施等,但这些以直接进行道德教育为目的的上课或活动,毕竟在时间上是有限的,在内容上也是不足以完成德育的。因此,要把德育渗透到各学科中去,特别是作为人文学科的语文课。
关键词 小学 语文 渗透 德育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当作外在的、附加的任务,应当注意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在日常教学工作之中。”语文课,不仅要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民族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掌握基本技能,还要利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利用它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优势,适时地向学生渗透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不能单纯地传授知识,也不能脱离知识空谈德育。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文道统一,寓德于文呢?
一、正确把握教材,找准德育切入点
语文学科不仅集工具、知识、能力、文学欣赏于一体,更重要的是一门思想教育学科。它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拓宽,它不仅是人的交际、思维、生活的工具,还是人们认知世界、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工具,同时又有着强烈的人文因素,对学生人格的熏陶、情感的潜移默化、社会责任感的形成等,都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篇文章都蕴涵着丰富的德育内容,有的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介绍祖国的文明古迹;有的讲述人物坚强不屈的精神;有的是通俗易懂的童话,寓深刻的道理于活泼生动的故事中;有的使学生明白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革命先烈们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有的通过一首诗歌,描绘幸福的生活,让学生珍惜时光,热爱生活……无一不是作者某种思想感情的宣泄,其间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内容。这些都是语文学科得天独厚的教书育人的有利条件。我们应该充分把握好语文学科的优越性,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找准德育切入点,加强德育渗透。
1.激发学生的真挚情感。情感是导之以行的基础。让受教育者获得真挚的情感是教育成功的关键所在,是提高德育渗透效果的保证。语文教材中,所选的作品大都是内容精湛、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它们本身就是一块块情感的天地。我们要充分利用其中的情感因素,通过情感式的教学,采用巧妙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深层情感,使学生能更深刻地感受到文章蕴含的真、善、美,从而培养学生爱祖国、爱自然、爱生活的真挚情感,使学生在学习中不单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技能,而且不断得到思想品德的熏陶。在教学《虎门销烟》时,要让学生认识到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培养学生爱祖国、抵御外侮的精神和拒接毒品的意识。通过影像资料,面对虎门销烟的壮观,激发学生心底的真挚情感,使学生感受到林则徐抵御外侮的决心和斗志,从而对他产生崇敬之情,自觉追求真、善、美,树立远大的目标,并决心为之而奋斗。
2.引导学生的朗读热情。阅读教学是进行德育渗透的主要场所。作者的写作意图贯穿在全篇课文的字里行间,有的明确,有的含蓄。学生通过朗读,才能身临其境,才能受到文章中人物思想的感染与熏陶,从而接受德育。所以,引导学生养成朗读的习惯,有利于他们体验祖国语言文字的音韵美,加深对课文内容、思想感情的品味,并培养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情操。课文《赶海》介绍了“我”童年赶海的乐趣。在教学第三自然段时,我先让学生围绕省略号展开想象。人们赶海时干了什么?怎么有趣呢?从而读出三个“有的”有趣的场面。然后我放手让学生围绕“趣”字自读课文,找找文中的句子,相信哪些地方是有趣的,接着组织学生合作学习,互读自己感到有趣的内容,最后集体交流,抓住关键词句朗读感悟。其中,课后练习4的四句话我重点让学生来朗读体悟,对“嘿”“哎”“咦”“哦”这几个语气词通过练读、个别读、齐读等形式,体会并朗读出小作者赶海时喜悦、惊讶、欢快的心情。在教学第四自然段时,我出示美丽的画面:夕阳西下,人们三三两两满载而归的情景,把孩子们带入优美的情境,这时音乐响起,孩子们齐读,把自己看到的、想象到的通过自己的理解读出来,渐入佳境,达到乐于学习,乐于朗读的境界。学生在朗读中得到了美的享受,激发了他们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思想情感。
3.通过习作教学,调动德育情感。写作固然要有精熟的技巧,但更要有进步的思想和高尚的人格。教师要让学生懂得写好文章不仅要有好的语言素质和写作技巧,更要有好的人品。其次,在作文教学时,我们要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也可以利用写作教学,调动学生的情感进行德育渗透。
教学三年级下册习作一,因为这是一篇看图作文,所以我先让学生看插图,说一说插图上画了什么,再让学生用连贯的语言描述图意,初步懂得看图作文的方法,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我引导学生理解第一组连环画讲述的是小熊劝小猴不要在文物古迹上乱涂亂画,学生从图意中知道小猴乱涂乱画的行为是不对的,但是小猴能知错就改,还是一个好孩子。学生在读写的结合中受到了思想的熏陶。我在作文讲评时,不但找优秀作品,让学生在交流学习中取长补短,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调动习作积极性,而且找一些学困生的作文,发掘其优点,以表扬促进学困生心理健康成长,让他们感受学习的快乐,增强学习的信心。可以说,德育伴随着写作的整个过程,学生在写作的同时也受到了很好的教育。
二、创设各种情境,营造德育渗透氛围
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有活动展现情境,有音乐渲染情境,有画面再现情境,有感人故事唤起情境……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道德情景,让学生进人情境中自主的感受和体验,并通过与同学的交流形成自己的道德认识,把学生带入到情境中去,将心比心地感受情景主体的喜怒哀乐,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亲”,从而引起学生的共鸣,做到人境悟情。
在教学《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这篇课文时,在学习第一、二自然段时,首先,我引导学生理解小骆驼委屈的原因:小骆驼的驼峰、脚掌、睫毛很难看。其次,我创设了表演情境,和学生通过演一演骆驼妈妈和小骆驼,让小骆驼表达委屈,从而为下文感悟自豪奠定情感基础。在学习第三、四、五自然段时,我并不急着让学生读课文,而是创设了一系列情境:我先让学生来说沙漠,然后出示有关沙漠的图片,并绘声绘色地介绍沙漠。接着让学生找有关沙漠的词句,再通过朗读读出词句所描绘的意思,最后让学生说一说沙漠给你留下的印象。目的是让学生明白沙漠的环境恶劣。乘势追问:小骆驼和妈妈来到环境恶劣的沙漠后,会有哪些新的感受呢?这样,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通过质疑明确了两个问题:骆驼的脚掌、睫毛在沙漠中各有什么作用?小骆驼为什么事而感到自豪呢?从感受沙漠环境的恶劣,再到质疑的问题,无不是在为下文精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打基础。为此,我在教学第三、四自然段时,主要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以及视频、图片来理解小骆驼的驼峰、脚掌、睫毛在沙漠中的作用,从而更好地体会小骆驼的自豪。这样,学生能够感悟小骆驼在沙漠中的作用,理解小骆驼不再委屈,而是深感自豪。最后在讨论美与丑时,学生已不会仅仅从一个人的外表来评判了。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创设各种情境,引导学生从情节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全过程进行剖析,在理解文脉的基础上,把握小骆驼的感情发展,从而以情激情,掀起学生情感上的波澜,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三、正确研究教材,处理好二者关系
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获得最基本的语文素养,而且要让学生从中受到思想品德教育,这是语文的性质与地位所决定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注意和兼顾到一些道德和思想品质教育,这是语文教师应尽的责任与义务。然而,语文教学毕竟应该以语文教育为主,我们不能因为强调德育而冲淡了语文教育的本色和主体。所以,在教学实践中,只有正确地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才不至于喧宾夺主。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除了要正确把握好教材,找准德育切入点,还要认真研究教材,处理好德育与语文教学两者之间的关系,不能主次不分,本末倒置。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关键,引导学生分析文章最能感动自己、震撼自己的语言文字,从中加深体会,产生共鸣,在潜移默化中教育学生、影响学生、塑造学生。通过突出文章中的闪光点,使学生发现其光辉,且深切地感悟到其道理的正确或精神的可贵,让他们把这些精神的种子撒播到自己的心田,让德育的花朵永不凋零。
四、正确分析学生,深化德育效果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人的童年是怎样度过的,童年时代由谁引路,周围世界中进入了他的头脑和心灵的东西,都决定着他今后成为什么样的人。因此,在孩子开始观察、开始认识、开始评价周围世界的时候就应该开始着手培养他们优秀的品质,因为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等正是在儿童时期形成的。”如今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深得父母的宠爱,生活条件优越,养尊处优,缺乏对他人的关爱与分享、奉献与感恩的品质,意志力和抗挫折能力薄弱,叛逆,容易与教师唱反调……这些都给我们的教育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我们的宣教代替学生的德育实践,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与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体验德育魅力。处于主导地位的教师,应该珍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德育渗透工作才能被学生愉悦地接受。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教育培养的目标。如果我们能够认真地去分析、研究学生,进而区别对待,并结合课文内容适时地渗透思想政治教育,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就是成功的,就达到培养人才的目的。
在小學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要不断地探索、研究和积累,让德育与语文教育融为一体,在促进小学生德育素质良好提高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其实,德育就像春天的细雨,不知不觉地洒落在学生那幼小的心田里,起到润物无声的教育作用,催开美丽多姿的花朵、结出丰硕之果。
关键词 小学 语文 渗透 德育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当作外在的、附加的任务,应当注意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在日常教学工作之中。”语文课,不仅要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民族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掌握基本技能,还要利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利用它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优势,适时地向学生渗透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不能单纯地传授知识,也不能脱离知识空谈德育。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文道统一,寓德于文呢?
一、正确把握教材,找准德育切入点
语文学科不仅集工具、知识、能力、文学欣赏于一体,更重要的是一门思想教育学科。它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拓宽,它不仅是人的交际、思维、生活的工具,还是人们认知世界、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工具,同时又有着强烈的人文因素,对学生人格的熏陶、情感的潜移默化、社会责任感的形成等,都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篇文章都蕴涵着丰富的德育内容,有的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介绍祖国的文明古迹;有的讲述人物坚强不屈的精神;有的是通俗易懂的童话,寓深刻的道理于活泼生动的故事中;有的使学生明白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革命先烈们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有的通过一首诗歌,描绘幸福的生活,让学生珍惜时光,热爱生活……无一不是作者某种思想感情的宣泄,其间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内容。这些都是语文学科得天独厚的教书育人的有利条件。我们应该充分把握好语文学科的优越性,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找准德育切入点,加强德育渗透。
1.激发学生的真挚情感。情感是导之以行的基础。让受教育者获得真挚的情感是教育成功的关键所在,是提高德育渗透效果的保证。语文教材中,所选的作品大都是内容精湛、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它们本身就是一块块情感的天地。我们要充分利用其中的情感因素,通过情感式的教学,采用巧妙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深层情感,使学生能更深刻地感受到文章蕴含的真、善、美,从而培养学生爱祖国、爱自然、爱生活的真挚情感,使学生在学习中不单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技能,而且不断得到思想品德的熏陶。在教学《虎门销烟》时,要让学生认识到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培养学生爱祖国、抵御外侮的精神和拒接毒品的意识。通过影像资料,面对虎门销烟的壮观,激发学生心底的真挚情感,使学生感受到林则徐抵御外侮的决心和斗志,从而对他产生崇敬之情,自觉追求真、善、美,树立远大的目标,并决心为之而奋斗。
2.引导学生的朗读热情。阅读教学是进行德育渗透的主要场所。作者的写作意图贯穿在全篇课文的字里行间,有的明确,有的含蓄。学生通过朗读,才能身临其境,才能受到文章中人物思想的感染与熏陶,从而接受德育。所以,引导学生养成朗读的习惯,有利于他们体验祖国语言文字的音韵美,加深对课文内容、思想感情的品味,并培养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情操。课文《赶海》介绍了“我”童年赶海的乐趣。在教学第三自然段时,我先让学生围绕省略号展开想象。人们赶海时干了什么?怎么有趣呢?从而读出三个“有的”有趣的场面。然后我放手让学生围绕“趣”字自读课文,找找文中的句子,相信哪些地方是有趣的,接着组织学生合作学习,互读自己感到有趣的内容,最后集体交流,抓住关键词句朗读感悟。其中,课后练习4的四句话我重点让学生来朗读体悟,对“嘿”“哎”“咦”“哦”这几个语气词通过练读、个别读、齐读等形式,体会并朗读出小作者赶海时喜悦、惊讶、欢快的心情。在教学第四自然段时,我出示美丽的画面:夕阳西下,人们三三两两满载而归的情景,把孩子们带入优美的情境,这时音乐响起,孩子们齐读,把自己看到的、想象到的通过自己的理解读出来,渐入佳境,达到乐于学习,乐于朗读的境界。学生在朗读中得到了美的享受,激发了他们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思想情感。
3.通过习作教学,调动德育情感。写作固然要有精熟的技巧,但更要有进步的思想和高尚的人格。教师要让学生懂得写好文章不仅要有好的语言素质和写作技巧,更要有好的人品。其次,在作文教学时,我们要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也可以利用写作教学,调动学生的情感进行德育渗透。
教学三年级下册习作一,因为这是一篇看图作文,所以我先让学生看插图,说一说插图上画了什么,再让学生用连贯的语言描述图意,初步懂得看图作文的方法,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我引导学生理解第一组连环画讲述的是小熊劝小猴不要在文物古迹上乱涂亂画,学生从图意中知道小猴乱涂乱画的行为是不对的,但是小猴能知错就改,还是一个好孩子。学生在读写的结合中受到了思想的熏陶。我在作文讲评时,不但找优秀作品,让学生在交流学习中取长补短,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调动习作积极性,而且找一些学困生的作文,发掘其优点,以表扬促进学困生心理健康成长,让他们感受学习的快乐,增强学习的信心。可以说,德育伴随着写作的整个过程,学生在写作的同时也受到了很好的教育。
二、创设各种情境,营造德育渗透氛围
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有活动展现情境,有音乐渲染情境,有画面再现情境,有感人故事唤起情境……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道德情景,让学生进人情境中自主的感受和体验,并通过与同学的交流形成自己的道德认识,把学生带入到情境中去,将心比心地感受情景主体的喜怒哀乐,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亲”,从而引起学生的共鸣,做到人境悟情。
在教学《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这篇课文时,在学习第一、二自然段时,首先,我引导学生理解小骆驼委屈的原因:小骆驼的驼峰、脚掌、睫毛很难看。其次,我创设了表演情境,和学生通过演一演骆驼妈妈和小骆驼,让小骆驼表达委屈,从而为下文感悟自豪奠定情感基础。在学习第三、四、五自然段时,我并不急着让学生读课文,而是创设了一系列情境:我先让学生来说沙漠,然后出示有关沙漠的图片,并绘声绘色地介绍沙漠。接着让学生找有关沙漠的词句,再通过朗读读出词句所描绘的意思,最后让学生说一说沙漠给你留下的印象。目的是让学生明白沙漠的环境恶劣。乘势追问:小骆驼和妈妈来到环境恶劣的沙漠后,会有哪些新的感受呢?这样,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通过质疑明确了两个问题:骆驼的脚掌、睫毛在沙漠中各有什么作用?小骆驼为什么事而感到自豪呢?从感受沙漠环境的恶劣,再到质疑的问题,无不是在为下文精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打基础。为此,我在教学第三、四自然段时,主要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以及视频、图片来理解小骆驼的驼峰、脚掌、睫毛在沙漠中的作用,从而更好地体会小骆驼的自豪。这样,学生能够感悟小骆驼在沙漠中的作用,理解小骆驼不再委屈,而是深感自豪。最后在讨论美与丑时,学生已不会仅仅从一个人的外表来评判了。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创设各种情境,引导学生从情节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全过程进行剖析,在理解文脉的基础上,把握小骆驼的感情发展,从而以情激情,掀起学生情感上的波澜,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三、正确研究教材,处理好二者关系
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获得最基本的语文素养,而且要让学生从中受到思想品德教育,这是语文的性质与地位所决定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注意和兼顾到一些道德和思想品质教育,这是语文教师应尽的责任与义务。然而,语文教学毕竟应该以语文教育为主,我们不能因为强调德育而冲淡了语文教育的本色和主体。所以,在教学实践中,只有正确地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才不至于喧宾夺主。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除了要正确把握好教材,找准德育切入点,还要认真研究教材,处理好德育与语文教学两者之间的关系,不能主次不分,本末倒置。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关键,引导学生分析文章最能感动自己、震撼自己的语言文字,从中加深体会,产生共鸣,在潜移默化中教育学生、影响学生、塑造学生。通过突出文章中的闪光点,使学生发现其光辉,且深切地感悟到其道理的正确或精神的可贵,让他们把这些精神的种子撒播到自己的心田,让德育的花朵永不凋零。
四、正确分析学生,深化德育效果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人的童年是怎样度过的,童年时代由谁引路,周围世界中进入了他的头脑和心灵的东西,都决定着他今后成为什么样的人。因此,在孩子开始观察、开始认识、开始评价周围世界的时候就应该开始着手培养他们优秀的品质,因为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等正是在儿童时期形成的。”如今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深得父母的宠爱,生活条件优越,养尊处优,缺乏对他人的关爱与分享、奉献与感恩的品质,意志力和抗挫折能力薄弱,叛逆,容易与教师唱反调……这些都给我们的教育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我们的宣教代替学生的德育实践,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与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体验德育魅力。处于主导地位的教师,应该珍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德育渗透工作才能被学生愉悦地接受。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教育培养的目标。如果我们能够认真地去分析、研究学生,进而区别对待,并结合课文内容适时地渗透思想政治教育,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就是成功的,就达到培养人才的目的。
在小學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要不断地探索、研究和积累,让德育与语文教育融为一体,在促进小学生德育素质良好提高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其实,德育就像春天的细雨,不知不觉地洒落在学生那幼小的心田里,起到润物无声的教育作用,催开美丽多姿的花朵、结出丰硕之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