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静脉穿刺100例体会

来源 :中国社区医师·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m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探讨小儿静脉穿刺的体会及其临床价值。方法:对2006年1月~2007年1月急诊就诊的婴幼儿100例行头皮等静脉穿刺输液。结果:静脉穿刺成功率为98%。结论:小儿静脉穿刺虽有一定的难度,但只要耐心细致地操作,在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一定能熟练掌握和不断提高穿刺技术。
  关键词 婴幼儿 静脉输液 穿刺技术
  
  资料与方法
  
  对我院2006年1月~2007年1月急诊就诊的婴幼儿100例行头皮等静脉穿刺输液,男45例,女55例,年龄2个月~2岁。
  
  结果
  
  100例婴幼儿头皮及手足等部位静脉穿刺成功率为98%,绝大多数达到了“一针见血”的效果。
  
  讨论
  
  输液前的思想准备及物品准备:①穿刺前排除畏难情绪,耐心细致地寻找血管,不可盲目下针。操作的动作要轻,严格执行操作常规,并取得患儿家长的配合。②应根据患儿的年龄和药物液体量的多少及病情等情况选择合适的头皮针。
  小儿静脉输液常用的部位:①头皮静脉:额静脉、颞静脉及其属支、耳后静脉、耳背静脉、枕静脉。头皮静脉易固定,小儿平卧、侧卧或自由卧位均可,病儿既舒适又可避免受凉。穿刺方向沿血管朝上、下、左、右、前、后对流速均无影响,以操作顺手为宜。常用额静脉及其属支、颞静脉及其属支。耳后耳背及枕静脉也为临床使用。但使用耳后、耳背、枕部静脉一定要把好固定关。②小儿手背部、足部、腹部等处小静脉也是常用的穿刺部位。对于长期输液、体质较差及衰竭的患儿由于长期多处穿刺,血管大量破坏,加之有些抗生素对血管壁的刺激使血管弹性下降,给继续输液带来很大困难,在这种特殊情况下,我们也可以在患儿的腹部皮肤上寻找静脉进行穿刺。在熟悉头皮静脉分布走行的基础上,我们还可以采用指摸去进行静脉穿刺,可取得比较明显的效果。
  鉴别动静脉:①重危、休克及重度脱水的患儿,清楚可见的是动脉,隐约可见与头皮相似的是静脉。动脉回血块,血色是鲜红的,静脉回血慢,血色是暗红的。②若误入动脉,推药阻力大,局部可迅速出现树枝样苍白一片,有反应的患儿有尖叫或出现痛苦貌,拔出针头后出血不止或局部有瘀血现象,针眼压迫时间应长一些。③患儿体质好,病情较轻,可用血管的搏动来判断动静脉。出现搏动的为动脉,没有搏动的即为静脉。然后进一步测定静脉的弹性是否良好,可用手指在血管上划一下,如弹性好血液可迅速推开,即回流,可继续使用此静脉。如弹性不好,局部可出现凹陷或苍白,不能使用。
  穿刺的角度:小儿常用静脉管腔直径小,针头与血管的角度稍大就能把血管穿透,又因其静脉大多数非常表浅,紧贴于真皮下,所以针头穿过皮肤即转为平刺,手持针尾尽量压低减少其角度,同时不使针尖挑起,针尖刺入皮肤动作要快,角度要大,皮肤要绷紧,可减轻疼痛,最后将针头慢而准确地刺入血管腔内,直至有通畅感觉。
  回血的判断:①小儿静脉纤细,要穿刺的血管用肉眼看时有时要比手上拿的针头还要细,刺入的针尖的斜面要紧贴在血管内壁,挤捏针头远端软管即可见回血。②休克的患儿,大量血液潴留在毛细血管里,周围的小血管出现空虚,失水患儿的血流量减少等,都可能抽不出回血来。作为一名操作熟练的基层护士,应有能力凭着自己手上的感觉来鉴别针头是否刺入血管。如确认已进入血管(针头穿入表皮层可感觉组织松了许多,刺入血管时又有一种失去阻力的前方空虚感)即使抽无回血也可先推入少许液体。如局部皮肤不肿不硬即穿刺成功。这时再抽回血大部分患儿可见少量回血(局部微循环得到改善)。
  针头的固定:静脉输液的成功与针头的固定有很大的关系,必须根据点滴的速度调整方向,针尾的衬垫根据情况而定,在胶布还未贴上前,手指始终不能移动,穿刺发际以上的部位应剃发,一方面做到消毒无菌,一方面好固定。针头固定好后,按其塑料管自然方向盘绕一圈用胶布固定可起缓冲作用,不易脱出。
  输液中流速减慢或不滴的原因及处理:针头斜面翘起,紧贴于血管壁,堵塞針头,塑料管弯曲,回血时间较长血凝固,肢体的姿势等都是输液常见的流速减慢或不滴的原因。处理如下:①针头斜面紧贴于血管壁,可放衬垫,调整针头方向或肢体位置。②细小血块堵塞针头,抽取配置好的肝素液将细小血栓推开。一是细小血管流向越来越大的静脉,二是细小血块也可在肝素纤维蛋白等抗凝物质作用下迅速溶解。最近又有新的说法,认为把凝块推入血管,终有造成血栓的危险性,还是重新穿刺好。我们视凝块的大小而定,两种方法兼用。③拔出针头后用干棉球(棉棒)立即压住针眼,局部不要揉擦以防漏血发生皮下血肿或紫癜,保护血管,提高小血管的作用率。
  总之,小儿静脉穿刺虽有一定的难度,但只要耐心细致地操作,在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一定能熟练掌握和不断提高穿刺技术。
其他文献
患者,女,25岁,藏族,于2005年8月30日,因“孕44周,G1P0,LOA,过期妊娠,阴道炎”收住。入院时BP14.6/10.6kPa,心肺(-),已有规律宫缩6小时,胎心音142次/分。内诊:阴道内有多白带,有异味,宫颈管近消失,宫口容1指,胎头S-2.5cm,胎膜未破。入院后经严密观察产程进展,于8月31日9:00Am宫口全开,11:20Am因“孕44周,孕1产0,持续性左枕横位,胎儿宫内
期刊
患者,男,14岁,山西人,排尿异常2个月。  患者自诉上初中后,因包皮过长经常出现尿频、尿急现象,尤其在上课期间,较为频繁;为了不影响同班同学上课注意力,强忍控制排尿次数,近2个月出现排尿异常(有尿意排尿时出现1分钟左右时间的排尿梗阻现象,稍后方可排尿)。口服药物效果不佳,遂来我院求治。既往无肾脏、脑部及脊椎疾患史。查体:发育正常,双侧鼻唇沟对称,伸舌居中,心肺(-),肝肾区无叩击痛。肛门指征:
期刊
摘要目的:研究多层CT灌注成像各参数在急性脑缺血中心梗死区及周围半暗带区的诊断意义。方法:采用16 层螺旋CT对19例急性脑缺血患者行CT灌注成像,分别测量CBF、CBV、MTT、TTP的數值变化,并于1周后再行CT平扫复查。结果:中心梗死区各参数的平均阈值为CBF<15.1%,CBV<25.7%,MTT>253.3%,TTP>106.3%。半暗带区各参数的平均阈值为CBF>34.7%,CBV>6
期刊
摘要 目的:探讨经阴道B超对早孕阴道流血的诊断,及指导临床采取相应治疗措施的价值。方法:采用HDI4000超声诊断仪,对120例妊娠8周以内阴道流血患者采用经阴道B超检查。结果:对先兆流产、子宫异常合并宫内孕、不全流产及未破裂型宫外孕超声图像清晰,特征性强。结论:经阴道超声检查能迅速、准确地诊断先兆流产、宫外孕、胚胎停止发育、不全流产、子宫疾病合并早孕等,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关键词 经阴道超
期刊
摘要目的:提高对气管支气管结核CT表现的认识及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纤支镜等其他方法证实的15例气管支气管结核的CT表现。结果:15例均有不同程度的管腔狭窄、管壁增厚及管腔内壁呈轻度锯齿状或波浪状改变,周围有肿大淋巴结,但无明显包块;病变范围较长,支气管多部位受累。而支气管壁点片状小钙化、肿大淋巴结钙化、肿大淋巴结环状强化,肺内局限性播散病灶,具有特征性诊断意义。结论:气管支气管结核并非少见
期刊
摘要 目的:觀察高血压患者的左室构型与QT离散度(QTd)、校正的QT离散度(QTcd)的关系。方法:分析164例高血压患者左室构型及QTd、QTcd资料。结果:向心性肥厚组、离心性肥厚组的QTd与QTcd明显高于正常构型组与向心性重构组(P<0.01),离心性肥厚组的QTd与QTcd比向心性肥厚组明显增高(P<0.01)。结论:高血压患者左室构型异常的程度与QTd与QTcd增高的程度相一致,随着
期刊
摘要目的:比较CT与X线平片对鼻骨骨折的诊断价值和限度。方法:回顾性对150例X线平片鼻骨侧位检查、120例薄层CT检查和其中85例同时进行X线平片鼻骨侧位及薄层CT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X线平片检查150例,鼻骨骨折64例(43%),可疑骨折23例,未见骨折63例。薄层CT检查120例,阳性102例(85%),阴性18例。其中同时进行X线平片及薄层CT检查85例,X线平片确认鼻骨骨折37例
期刊
摘要 目的:观察普罗布考对急性心肌梗死(MAI)及不稳定心绞痛(UA)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及-9(MMP-9)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AMI患者20例,稳定性心绞痛(UA)患者20例,正常健康体检者20例,采用明胶酶谱法测定其血清可溶性MMP-2及MMP-9浓度,经普罗布考治疗后复查MMP-2及MMP-9的变化。结果:AMI及UA组血清MMP-2及MMP-9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
期刊
资料与方法    我院2004年12月~2006年12月,B超检查后住院行妇科手术67例患者,术后病理诊断为子宫肌瘤者62例。年龄22~54岁,平均42岁,35~50岁占85.47%。维族37例,汉族14例,哈萨克族6例,回族4例,锡伯族1例。就诊原因多为月经量过多,经期延长,紊乱,不孕等或腹部发现肿块,有的是在妇科检查时发现子宫增大、质硬、不规则,部分患者是在体检或其他妇科病行B超检查时被发现
期刊
资料与方法    本组20例行乳腺MRI检查,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癌患者,均为女性,年龄32~65岁,平均49.7岁。   检查方法:使用安科OPEN MARK3000 0.3TMR扫描仪。常规横断位、矢状位、冠状位扫描后,然后采用增强扫描,增强扫描以15秒快速推注造影剂GD-DTPA 15ml。所有患者均加双侧腋窝扫描。  分析病灶分布部位、数目、大小、形态及边缘,信号特点及强化情况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