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如何利用现有的文本资源,选择教学内容,是困扰当前小学语文教师的一个重要话题。作者结合实例,重点探讨了《不知疲倦的人》中排比句的教学。
【关键词】语文课堂 阅读 排比句教学
一、引言
基于阅读背景材料,教师在阅读教学时最大程度地利用文本所提供的内容信息、语言形式和情感因素,选择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对学生的阅读和表达进行有序的训练,旨在逐步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思维品质,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
语文教学是从汉语学习的特点出发,在提炼文章重要信息的基础上,进一步推敲词、句、段的结构,以及词、句、段的组合与文章主旨或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不仅要读懂作者说了什么,更要知道作者是怎么说的,和作者为什么这樣说。
二、案例片段
……
(一)学习课文《不知疲倦的人》第二段1.(出示第二节)指名读。
思考:为什么分成两种颜色?(出示:什么时候,陈景润在干什么)
2.3人合作读,体会句式。
3.小结排比句。这样的句式出现了几次?像这样3个或者3个以上,相同句式组成的句子称为排比句。24课我们已经接触到了排比句。24课中的排比句是由3个或3个以上结构相同的词组组成的。今天我们学到的是排比句的另一种形式,是由分句组成的。词组之间的符号是逗号,分句之间的符号用分号。请同学们圈出分号,把这两个关键词语写在第二节的旁边。(出示: 排比句(句式相同 3句以上)分号圈出)……
过渡:课文中还有一节也用来排比句,快速阅读课文,找找哪一节也用了排比句……
(二)学习课文第五节
1(出示第五节)默读用浪线划出排比句。
2.交流判断:这句句子是不是排比句呢?我们一起来判断。首先看一看,句式是否相同?是什么句式?第二个要点是,3次以上,有几句分句?
3.朗读背诵。小组接龙读四句分句——根据提示背诵。
……
三、分析反思
《不知疲倦的人》讲的是陈景润绝不轻易放过一分一秒的时间,不知疲倦地学习和工作的故事。文章按“总——分——总”的结构记叙,先总写陈景润是一个不知疲倦的人(第1节);再撷取了陈景润生活、工作中的几组镜头,向我们展示了陈景润不知疲倦、孜孜以求、争分夺秒的工作、生活状态(2-5节);最后写陈景润终于摘取数学皇冠上的宝石——“哥德巴赫猜想”(最后一节)。
三年级是整个小学阶段语文学习的一个分水岭,通过前两年的语言文字的学习,学生积累了认字、读文的基本能力。因此本课的词语教学我采用不同的方法,可以用找近义词的方法来理解词语的意思。如先理解“疲倦”再到“不知疲倦”的意思;从分析“攀”的字形,从而理解字义,用事物演示的方法理解“一沓”。课文的内容比较简单,学生一读就懂。文章结构很清楚,但朗读没有什么特点。这样的文章该怎么上。最终,我把重点放在排比句的教学:
排比是一种富于表现力的修辞方法,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密切关联的句子或句子成分排列起来。排比的句子包含三项或三项以上的相关的内容,他们的关系是并列或递进的。一般情况下,各部分又常用共同或相近的提示语。运用排比句,可方便地集成作文材料,能使思想内容层层深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因此,排比句读起来感到琅琅上口,有一股强大的力量,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在教学排比句时,我分了以下几个环节:1读,感知排比句的句式结构,2读,讲解排比句的概念,这个概念是在学生旧知的基础上出发。3读,感受排比句的作用。这并不意味排比句的教学结束了,在教学第5节时,我还对排比句进行了复习巩固,让每个学生真正明确排比句的几个要点。最后,我还请学生自己学习写排比句,让他们真正掌握排比句。
这里说到写排比句,就不得不说练习的设计要有坡度,试教时,我就是出示了填空,叫学生写。和前面的教学就毫无关联,经过凌老师的分析,这次我教学中,先出示第5课的课文,帮助学生重温写作材料,再请一个同学先完成第一分句,让学生分析句式,然后再让学生自己写,这样的练习设计既考虑到教学与练习之间难度的逐级提升,也考虑不同层次学生完成练习的需要,进而达成化难为易之目的;一个练习的设计既要考虑学生的已有能力,又要考虑对新任务的准备程度,进而符合学生由低到高的认知规律。为此,练习设计要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减缓题目坡度,采取“低起点,小梯度,多训练,分层次”的方法,对一些难度较大的题目适当增加“台阶”,将教学目标分解成若干递进层次,逐层落实,逐级攀升,逐渐提高。
最后,要说说这堂课中,我多次让学生在课堂中动动笔。读书动笔,能够帮助记忆,积累资料,特别是能够加深理解,透彻把握书中精髓。“革命老人”徐特立曾说:“买书不如借书,借书不如抄书”,更是强调读书要动笔。对于提高写作能力来说,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基础训练方法,是老师在教学中不可忽视的!
(作者单位:上海市杨浦区许昌路第五小学)
编辑/张俊英
【关键词】语文课堂 阅读 排比句教学
一、引言
基于阅读背景材料,教师在阅读教学时最大程度地利用文本所提供的内容信息、语言形式和情感因素,选择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对学生的阅读和表达进行有序的训练,旨在逐步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思维品质,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
语文教学是从汉语学习的特点出发,在提炼文章重要信息的基础上,进一步推敲词、句、段的结构,以及词、句、段的组合与文章主旨或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不仅要读懂作者说了什么,更要知道作者是怎么说的,和作者为什么这樣说。
二、案例片段
……
(一)学习课文《不知疲倦的人》第二段1.(出示第二节)指名读。
思考:为什么分成两种颜色?(出示:什么时候,陈景润在干什么)
2.3人合作读,体会句式。
3.小结排比句。这样的句式出现了几次?像这样3个或者3个以上,相同句式组成的句子称为排比句。24课我们已经接触到了排比句。24课中的排比句是由3个或3个以上结构相同的词组组成的。今天我们学到的是排比句的另一种形式,是由分句组成的。词组之间的符号是逗号,分句之间的符号用分号。请同学们圈出分号,把这两个关键词语写在第二节的旁边。(出示: 排比句(句式相同 3句以上)分号圈出)……
过渡:课文中还有一节也用来排比句,快速阅读课文,找找哪一节也用了排比句……
(二)学习课文第五节
1(出示第五节)默读用浪线划出排比句。
2.交流判断:这句句子是不是排比句呢?我们一起来判断。首先看一看,句式是否相同?是什么句式?第二个要点是,3次以上,有几句分句?
3.朗读背诵。小组接龙读四句分句——根据提示背诵。
……
三、分析反思
《不知疲倦的人》讲的是陈景润绝不轻易放过一分一秒的时间,不知疲倦地学习和工作的故事。文章按“总——分——总”的结构记叙,先总写陈景润是一个不知疲倦的人(第1节);再撷取了陈景润生活、工作中的几组镜头,向我们展示了陈景润不知疲倦、孜孜以求、争分夺秒的工作、生活状态(2-5节);最后写陈景润终于摘取数学皇冠上的宝石——“哥德巴赫猜想”(最后一节)。
三年级是整个小学阶段语文学习的一个分水岭,通过前两年的语言文字的学习,学生积累了认字、读文的基本能力。因此本课的词语教学我采用不同的方法,可以用找近义词的方法来理解词语的意思。如先理解“疲倦”再到“不知疲倦”的意思;从分析“攀”的字形,从而理解字义,用事物演示的方法理解“一沓”。课文的内容比较简单,学生一读就懂。文章结构很清楚,但朗读没有什么特点。这样的文章该怎么上。最终,我把重点放在排比句的教学:
排比是一种富于表现力的修辞方法,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密切关联的句子或句子成分排列起来。排比的句子包含三项或三项以上的相关的内容,他们的关系是并列或递进的。一般情况下,各部分又常用共同或相近的提示语。运用排比句,可方便地集成作文材料,能使思想内容层层深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因此,排比句读起来感到琅琅上口,有一股强大的力量,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在教学排比句时,我分了以下几个环节:1读,感知排比句的句式结构,2读,讲解排比句的概念,这个概念是在学生旧知的基础上出发。3读,感受排比句的作用。这并不意味排比句的教学结束了,在教学第5节时,我还对排比句进行了复习巩固,让每个学生真正明确排比句的几个要点。最后,我还请学生自己学习写排比句,让他们真正掌握排比句。
这里说到写排比句,就不得不说练习的设计要有坡度,试教时,我就是出示了填空,叫学生写。和前面的教学就毫无关联,经过凌老师的分析,这次我教学中,先出示第5课的课文,帮助学生重温写作材料,再请一个同学先完成第一分句,让学生分析句式,然后再让学生自己写,这样的练习设计既考虑到教学与练习之间难度的逐级提升,也考虑不同层次学生完成练习的需要,进而达成化难为易之目的;一个练习的设计既要考虑学生的已有能力,又要考虑对新任务的准备程度,进而符合学生由低到高的认知规律。为此,练习设计要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减缓题目坡度,采取“低起点,小梯度,多训练,分层次”的方法,对一些难度较大的题目适当增加“台阶”,将教学目标分解成若干递进层次,逐层落实,逐级攀升,逐渐提高。
最后,要说说这堂课中,我多次让学生在课堂中动动笔。读书动笔,能够帮助记忆,积累资料,特别是能够加深理解,透彻把握书中精髓。“革命老人”徐特立曾说:“买书不如借书,借书不如抄书”,更是强调读书要动笔。对于提高写作能力来说,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基础训练方法,是老师在教学中不可忽视的!
(作者单位:上海市杨浦区许昌路第五小学)
编辑/张俊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