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岁的老陈:留城难,回乡也难

来源 :当代工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ttleE10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离过年还有一个月,56岁的陈远喜没回农村老家,但这个时节留在城里也没活儿干。白天自己的出租屋里不烧火,他一般在房东的小屋里打麻将,输赢都不多,就是个意思,消磨时间。麻友们大多和他年纪差不多,也都是住在附近的外地工友,年底本就是打工淡季,他们又是这个年纪,淡季就显得愈发淡了。
  50岁以后,打了十几年工的陈远喜开始觉得工作不好找了,“招工的不看你干活儿咋样,就卡着年龄,只要50岁以下的。”陈远喜憋着一口气,“我就干给他们瞧瞧,看我还能干不能干。”
  他39岁从本溪市桓仁县的山村来到沈阳务工,各种力气活儿都干过,年过半百仍不服输,说啥也得试试。有时经过能力展示,老板最终会点头。不过,陈远喜心里明白,随着年纪越来越大,他挣钱的道儿会越来越少。
  这不是个例,高龄农民工难找工作已经是普遍现象,但这只是这个群体生存困境的一个方面而已。陈远喜更忧心的是未来,“钱没挣够,将来怎么养老?在哪养老?”这个群体曾经怀揣勤劳致富的梦想,试图在城市里改变命运,谁料,他们用尽了一辈子的力气打工赚钱,却未富先老,留城难,回乡也难,陷进了无处养老的困局。
  135元的最高兴
  陈远喜记不清自己是哪年离开家的,只知道那年大儿子刚17,如今儿子已经34岁,算算时间大约是2000年。“老家地太少,四口人两亩田,一人只合五分地,怎么种都只够糊口,啥钱也不剩。”本溪市桓仁县是辽宁有名的山区,田少山多、风景秀美,好多地方现在成了旅游胜地,可陈远喜的老家在山区里的山区,至今仍是穷乡僻壤。
  村里能出来的几乎都出来打工了,陈远喜也跟着老乡来到沈阳,一直租房,住过虎石台,住过文官屯,在望花附近打工。
  他没手艺,只能靠力气,到木材厂卸车、装窑。“那时候木材厂大部分是福建人开的,我净给他们打工了。”陈远喜说,他不怕累,最怕的是工钱少,“最开始25元一天,还不供饭,一天下来只够自己生活的钱。”大伙要求老板涨工资,可2000年前后,正是东北下岗潮影响最大的时期之一,也是民工潮最汹涌的阶段,人力市场上最不缺的就是卖力气的人,哪那么容易涨工钱?
  没办法,只能这么熬着,没有固定休息日,有活儿就干,干一天挣一天钱,没活儿时就闲着。即便这样,陈远喜也觉得比老家有奔头,“毕竟见到钱了”,第二年,他把爱人和大儿子带了过来。爱人和大儿子进了毛衣厂打工,小儿子留在老家念职业中专,他继续在木材厂干活。一家三口都挣钱,陈远喜开始觉得日子有指望了,更让他高兴的是,老板不再按天发钱而是按件计费,干的多就能挣的多。
  “我力气大,干活儿快,一天就能挣上近100元。”至今想起来,陈远喜仍然会忍不住带上笑意,“最多那次,我连干了将近一天一夜,挣了135元,可把我乐坏了!”那天下工后,陈远喜饭都没吃,直奔电话亭,马上给老家打了个电话,专门报告这个喜讯。打了十几年工,这一天被陈远喜描述为最高兴的一天。
  两个房子的争吵
  一个不到20平方米的小平房,隔出一小块作厨房,剩下的当卧室,主要家具是个旧电视柜,上面放着一些杂物和一个老式的大后脑勺电视机,柜子对面是一铺小炕,铺着蓝花的地板革,炕角有个大电飯锅,里面还有半锅米饭。屋里唯一可以站的地方就是炕和电视柜中间的窄窄一条,那也是通向厨房的走道。这就是陈远喜住了好几年的出租房,房租每月100多元。
  刚出来打工时,陈远喜从未想过定居沈阳,“那时就想出来挣钱,挣够了钱回老家。”这是他那一代农民工的普遍想法,所以,在城里人沉浸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拼命买房让财产保值甚至增值的时候,他们中的很多人仍然保留着多年前的经济思维,只知道拼命省吃俭用,盼着攒够回村富足生活的钱。可没想到,就是这样的想法,让陈远喜痛失了在沈阳买房的机会和一个原本美满的家庭。
  “二零零几年的时候,虎石台吴三家子有个平房,两间屋,两万多元能买下来,我媳妇要买,我不同意。”那时爱人第一次张罗买房,理由很简单,一家人在沈阳生活需要有个住处,两个儿子越来越大,将来会需要婚房。陈远喜反对的原因更简单,他坚持认为没有必要,因为“迟早是要回老家的,买房没用,再说,租房多便宜,何必花这个冤枉钱?”
  妻子最终没拧过他,那没买的房子却升了值——吴三家子拆迁,平房变成了楼房,价格不知翻了多少。陈远喜因此被埋怨了很久。这也成了他后来离婚的原因之一。
  第二个原因,也是导火索,就是第二次张罗买房子。2012年,妻子又动了买房的心思,还是在虎石台,这回看的是两室一厅的楼房,房价40万,手里钱只够首付,需要每月还贷款2000元。陈远喜再次坚决反对,理由是还款压力太大,“偏点的地方五六百就能租个楼房,40万能租多少年呢?本来就没钱,还要月月还贷款,搞的日子这么紧干啥?”
  这一次,妻子没有再听他的,两人因此屡屡冲突,最激烈那回不知谁嚷出了离婚,结果就真的离了。妻子带着两个儿子东拼西凑买了房,陈远喜自己单过,租房至今。几年后,两个儿子都到了结婚的年龄,这唯一的一套房怎么也不够前妻和两对儿子儿媳居住。陈远喜也着急,前妻说,实在不行,她搬出去,两个儿子一家一个房间。这并不是个好办法,可几年来,沈阳房价水涨船高,早就不是当年的价钱了,陈远喜就算想买也买不起了。
  到时候再说
  不知从哪一天起,望花的木材厂不像以往那么兴旺了,陈远喜说不清原因,只知道木材“开始整车皮的往南方发”,后来,他打了七八年工的木材厂黄了,他又做了2年防腐木,之后工作就不那么好找了,“年纪大了,又没技术。”陈远喜只好打短工,抠砖、拆迁、搬运都干过,“时常接不上溜”,直到遇到了后老伴。
  离婚时,前妻说,你离了我,再没女人跟你。陈远喜放了狠话,“离了你,我马上就能找一个!”他承认那是气话,可没想到,还真找到了。后老伴是开饭店的,在文官屯有家小铺面,陈远喜决定和她一起干。
  “开店比打工强,我们俩人忙活,一天下来,生意再差,毛收入也有100多元。”在附近租房住的外地工友很多,小店品种多、量大,收费却不高,很受他们欢迎。生意好,店里的活儿自然就多。
  “打工的上工都早,夏天早晨3:30天刚亮就有人来吃饭。我们1:00就得起床,包饺子、熬粥、备菜,一干就是一天。晚上下工时间也不一样,有的晚饭时来,有的半夜11:30才回来吃饭。但再晚我们也不能赶人家,那不是开店的规矩。但凡有一个人吃饭,就不能关门。”陈远喜说,旺季一天睡不了几个小时,最累时,两口子包着饺子就能睡着。
  日子要是一直这么过,倒也不愁生活,可转过年,陈远喜周岁都56了,这样的劳动强度,他坚持不了几年,没有社保,儿子不在身边,将来怎么办?陈远喜不是没有考虑过,但也许是为了面子,这份思虑里的忧愁他并不轻易外露。
  “老了我就回农村去。”在几个外人面前,陈远喜只说老家还有房子,现在多挣钱,将来回老家住,“农村生活花费少,种点地吃的就不愁,房子好好修修,住的也挺舒服。”他说。
  但私下里,他会跟亲近的人倾诉回乡养老的纠结:老家地太少,种地剩不下钱,而且村子太偏僻,干什么都不方便,买啥都费劲,自己进城已经快20年了,回去哪哪都不习惯……
  不过,在这件事上,他其实没什么纠结的余地,因为他没房没社保,城里是留不下的,回乡几乎是他唯一的选择。他必须改变在城里十几年的生活方式,重新适应乡村生活。不过,即便他能适应,未来依然是艰难的。在山里,除了种地,很难有别的收入,儿子不会跟他回去,他唯一的保障是在城里攒下的养老钱,而那也并没有多少。
  但陈远喜不愿多想这些事,有人问他将来回老家生活不便怎么办?生了大病谁照顾?坐吃山空时怎么办?他只回了一句话,“到时候再说!”
  事实上,很多专家学者已经预警:随着中老年农民工退返人群激增,过去农民工福利不完善所积累的心理困惑、现实困难可能会在引发新的社会问题。
  对他们中的很多人来说,回乡,可能只是个开始。
其他文献
第二次技术革命的发展,使电力的广泛应用由可能变为现实,而在电力的应用中又产生了一系列对人类社会生活具有重大影响的技术发明。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一、民事诉讼证据制度的意义rn在民事诉讼制度中,民事诉讼证据制度作为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其执行情况的好坏对民事诉讼程序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同时也能够决
期刊
一、涉案财物的概念rn我国的刑事法律未对涉案财物做出明确定义,学界对刑事涉案财物概念也未达成一致.但从相关法律法规中仍可寻得端倪,刑事涉案财物主要包括三大类:即犯罪分
期刊
随着供给侧改革大幕的拉开,简政、放权、减税、降费成了我国市场经济转型发展的几大关键词。而减税政策事关老百姓的“小钱袋”和国家的“大钱仓”,自然也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税制改革的每一步,都在彰显国家治理的新高度。接下来,不妨一起来回顾一下,那些年我们减过的税。  2600年  要说起我国在减税方面影响最深远的决策,莫过于农业稅的废除。从新中国成立至新世纪伊始,52年间,农民缴纳共计7000多亿公斤
期刊
红场是俄罗斯最著名的广场,位于莫斯科市中心,与克里姆林宫比邻而居,是莫斯科历史的见证,也是俄罗斯人的骄傲。
随着财政法治建设的逐步深化,完善国库管理立法应当被提到议事日程。我国国库管理立法应当更新传统的理论,明确区分国库、公库、金库等基本概念,意识到国库对于地方政府财政
一、民事主体rn民事主体,是指根据法律规定,能够参与民事法律关系,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当事人.民事法律关系主体包括自然人和法人.作为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必须具有
期刊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2012年11月26日,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主办,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承办的“四教授中国画作品展”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展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王玉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