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画坛向来不乏熱闹,于今尤甚。画家们在面对纸墨的时候,什么样的心态都有,笔下的作品自然泥沙俱下。当作画成为炫技献媚的手段、画作成为谋利进爵的工具的时候,唯一缺席的是艺术。画家之间比拼的不再是艺术水准,而是生活水平;敬畏的不再是大自然和载入美术史册的丹青手笔,而是腰包与头衔;琢磨的不再是入古出新,而是人事网络。如是等等,不一而足。这样发展下去,真的有点糟糕。
名利之风并非只刮入了当下画坛,事实上代不鲜见;澡雪之士绝非只产自昔时,眼下也有踪迹可觅。但若站在古今坐标上作一纵横鸟瞰,单就画家心态而言,则还是当下更“多元”一些。小文不惮浅陋,试作如下扫描。
一、为钱画
坦白地说,当下许多画家是为钱而画画的。衣食住行,哪样都要和钱说事,画家没钱,会面临无穷无尽的尴尬。画画卖钱,古来有之,没什么不好意思的;卖画致富,理应提倡,没什么好指指点点的。问题是,画作的精神文化属性毕竟是第一位的,单纯强调其商品属性,则艺术评价体系势必要出乱子。令人担忧的是,在当下画界,市场标尺竟然成了衡量画家成功与否的首要凭据,谁的画卖得最贵,卖得最多,谁就是最令人羡慕的榜样。在画得好而卖得差与画得差而卖得好之间,画家们的内心或许会倾向于前者,行动上却要毫不犹豫地飞奔投入后者的怀抱。钱的诱惑力实在太大了,有了钱,宅豪车香、妻娇妾美、画集奢华、彩声如潮,人生至此,夫复何求。至于画得好不好,劝君也莫要迂阔天真,拿钱去艺术界买一些舆论倾向,不说唾手可得,也绝非难事。雪片也似的媒体与羊群也似的评论家,正眼巴巴地等待着一沓沓钞票去滋润他们干涸的喉舌。
恕我尖刻,用“癫狂柳絮、轻薄桃花”来形容时下一部分书画媒体和评论家,也许并不过分。名分芜杂的各式报刊,原本就是冲着一个钱字而办,一旦缺少收益,便会饥不择路;而部分貌似傲骨嶙峋、学识渊博的评论家们,心里最在意的反倒是包裹着车马费的大红包,只要有钱喂着,便会恬不知耻。有一些所谓的“著名评论家”,宏论滔滔、著述成堆,却没有一篇文章真正搔着现实的痒处、触及时风的痛点。这样的评论家,往往好为大言,乐于在一些艰涩而又苍白的概念之间作无聊缠绕,对现实症结却不敢也不能亮出自己的药石之言。在书画圈里,这样的评论家往往俗名很大,天天都在打飞的赶场子,忙着出席各式各样的学术活动,收取数额不一的出场费、辛苦费,文章发得满天飞,却没有人记得他究竟都写了些什么。
用钱可以轻松收买媒体与评论家,画家的心思不得不在严酷的现实面前,倾力筹谋自己的润格如何快速蹿升。为钱而画,就不得不迎合俗世所好,画得满满的、艳艳的、具有某种象征意味(譬如一轮红日象征飞黄腾达,满壁青崖象征大有靠山,等等)的。就眼下而言,很大一部分画作的归宿,最终将指向礼品消费市场。腰缠万贯的老板要批项目、包工程、钻空子,脑满肠肥的官员要装门面、扮风雅、谄上峰,而书画既可“避贿”,又能“增值”,自然成为绝佳礼品。只有屁颠屁颠地迫近这部分需求的选购标准,画家的作品才可能实现真金白银的价值最大化。
在世俗风尚与个性风骨之间作选择,一部分画家会痛苦得辗转反侧,而更多的画家是毫不犹豫的。因为他们深深懂得,钱比艺术更实惠、更紧要,更让人义无反顾。
二、为名画
有了钱才能更好地“培植”名,有了名就能更多地“招徕”钱,名利从来辅车相依、不可切分。画家如过江之鲫,而市场份额毕竟有限,所以只能让一部分“名角”先富起来。有了名,作品“每平方尺多少钱”这个硬指标才会节节攀升,画家才会频频出镜、前呼后拥、赢得鲜花掌声。所以画家没有不想成名的,为了成名,甚至可以不择手段。
大体说来,画家成名的途径有如下数种:在官方主办的重大美术展事中入选、获奖;拜入某个声名显赫、山头高耸、弟子枝分叶布的所谓“书画大师”的门墙,先进圈儿,再竭力侍奉,期求得到提携;在官办美术团体或专业美术机构踞有重要席位;在专业美术学院或知名综合性院校的美术学院身居要职,占领学术高地;有过硬的政治背景或雄厚的资金背景作支撑;自办媒体、拍卖机构,或与诸多有影响力的媒体、拍卖机构互惠互利、关系密切;在政府机构扼要部门担任核心职位,业余酷好丹青;食客三千,豢养有颇具规模的评论家“啦啦队”等等。
画家欲要于上述成名途径中有所作为,必须以心思活泛、人情练达、逢迎有方为前提。并不是每个成名心切的画家都具备这种综合斡旋能力的,所以,部分不得门径而入的画家,转而将心思放在绘画题材的选取之上。譬如有人专画“革命”、“前卫”意识浓烈、视觉冲击力巨大的“现代水墨画”,专门让人看不懂,似有高深莫测、石破天惊之效;有人专画某一固定题材,自号“鸡王”、“猫王”、“鹰王”、“虎王”、“狐狸王”、“蔬菜王”等;有人专画裸女,丰乳肥臀,搔首弄姿;有人专画政治领袖,哪个在位画哪个;有人专画重大历史革命题材,场面宏大,表情肃穆,技法繁琐,辄以“学院派画风”自诩云云。
黄宾虹曾说,中国画学是有“人格”的,这种人格主要表现在“多读书、广见闻、有胸襟、勤习苦”等方面。其中,他特意指出,如果能够做到“不贪浮誉、轻售图财、心无俗虑”等,便是一个“有胸襟”的画家。若拿这些标准对照当下画家,可能要令人大失所望。然而,假使真按宾翁的标准做到了“有胸襟”,则或许要被讥为与时代格格不入的冬烘先生。这便是令人啼笑皆非的画界之怪现状。
三、为官画
为官画的目的无他,也是名、利二字。眼皮子活的画家都很明白,向当权者献殷勤,为权杖在握者作画,会换来大把大把的好处,甚至能改变命运、鱼跃龙门。当官者稍有暗示,言辞间略作微妙表达,画家便应当像孙行者领略菩提祖师那三下击打一般,赶紧携画登门。有了这般颖悟通透,不愁博不得官员欢心。
为官作画,首先要有谦恭的心态,讲得难听点,便是要有奴性。文人艺术家的那股子清高孤傲的劲儿,是万万使不得的。有些画家怀揣着如饥似渴的名利野心,也深谙为官作画的诸般妙处,却就是控制不住自己,总要在官员面前张扬个性、展露才华,最终的结果往往令人沮丧。
揣摩官员或官方机构的艺术品喜好,从而在画面上予以戮力迎合,成为时下一部分画家的重要课题之一。譬如时刻观察官方推出什么重大活动,宣传什么典型人物,一有动静,便即搜索捕捉、付诸实施,伏案描绘,迅速发表。这样的画作,当然容易在官方主办的美术展览中受到青睐。如是为官而画,日积月累,便成为又红又专的画家;或许在某个机缘凑巧的当口儿,就被提拔为自己心仪已久的某级美术官员。
当了美术官,除非特别不上进,一般情况下卖画是不愁的,价格还不会低。操权柄、富润金,扬名立万,充分品尝了绘画所带来的现实甘果——做画家做到这个份上,算是众人心目中的成功者了。至于百年之后能否写入美术史,谁去关心那些扯淡的事呢?
当下画家的创作心态盘根错节、相与咬合、互为因果,呈一锅粥状,严格意义上说,许多时候是不容条分缕析的。上述三个方面,抽样试作切片观察,难免挂一漏万、有失偏颇,兹乞教于方家。然而,一个不刊之论是,有什么样的创作心态,便会有什么样的画面艺术效果,这个是绝对糊弄不了的。宣纸和水墨,既不会为浮薄躁乱的创作心态买单,也不会将高洁孤迥的丹青人格遮蔽,一切都在作品中真相还原,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画家注重现实名利没有错,但在求取名利的过程中,注意把持一个适当的度,时刻节制自己,尽可能地多做一些读书养气的课业,还是可以办到的。心态调整到位了,笔墨自有清正之韵,作为一个画家,尤其是中国画家,这一点尤为重要。
事实上,尽管今日画坛存在种种失常甚至荒谬的心态与做派,但仍然有部分画家饶有艺术气节。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之上,他们愿意更多地将精力投入自己终生挚爱的绘画创作,上溯下探,孜孜求索,脚跟不随流俗转,笔墨求与古人别,业已有了不错的成绩。笔者以为,这才是值得我们效仿的画界栋梁。
(郑志刚/河南省书画院)
名利之风并非只刮入了当下画坛,事实上代不鲜见;澡雪之士绝非只产自昔时,眼下也有踪迹可觅。但若站在古今坐标上作一纵横鸟瞰,单就画家心态而言,则还是当下更“多元”一些。小文不惮浅陋,试作如下扫描。
一、为钱画
坦白地说,当下许多画家是为钱而画画的。衣食住行,哪样都要和钱说事,画家没钱,会面临无穷无尽的尴尬。画画卖钱,古来有之,没什么不好意思的;卖画致富,理应提倡,没什么好指指点点的。问题是,画作的精神文化属性毕竟是第一位的,单纯强调其商品属性,则艺术评价体系势必要出乱子。令人担忧的是,在当下画界,市场标尺竟然成了衡量画家成功与否的首要凭据,谁的画卖得最贵,卖得最多,谁就是最令人羡慕的榜样。在画得好而卖得差与画得差而卖得好之间,画家们的内心或许会倾向于前者,行动上却要毫不犹豫地飞奔投入后者的怀抱。钱的诱惑力实在太大了,有了钱,宅豪车香、妻娇妾美、画集奢华、彩声如潮,人生至此,夫复何求。至于画得好不好,劝君也莫要迂阔天真,拿钱去艺术界买一些舆论倾向,不说唾手可得,也绝非难事。雪片也似的媒体与羊群也似的评论家,正眼巴巴地等待着一沓沓钞票去滋润他们干涸的喉舌。
恕我尖刻,用“癫狂柳絮、轻薄桃花”来形容时下一部分书画媒体和评论家,也许并不过分。名分芜杂的各式报刊,原本就是冲着一个钱字而办,一旦缺少收益,便会饥不择路;而部分貌似傲骨嶙峋、学识渊博的评论家们,心里最在意的反倒是包裹着车马费的大红包,只要有钱喂着,便会恬不知耻。有一些所谓的“著名评论家”,宏论滔滔、著述成堆,却没有一篇文章真正搔着现实的痒处、触及时风的痛点。这样的评论家,往往好为大言,乐于在一些艰涩而又苍白的概念之间作无聊缠绕,对现实症结却不敢也不能亮出自己的药石之言。在书画圈里,这样的评论家往往俗名很大,天天都在打飞的赶场子,忙着出席各式各样的学术活动,收取数额不一的出场费、辛苦费,文章发得满天飞,却没有人记得他究竟都写了些什么。
用钱可以轻松收买媒体与评论家,画家的心思不得不在严酷的现实面前,倾力筹谋自己的润格如何快速蹿升。为钱而画,就不得不迎合俗世所好,画得满满的、艳艳的、具有某种象征意味(譬如一轮红日象征飞黄腾达,满壁青崖象征大有靠山,等等)的。就眼下而言,很大一部分画作的归宿,最终将指向礼品消费市场。腰缠万贯的老板要批项目、包工程、钻空子,脑满肠肥的官员要装门面、扮风雅、谄上峰,而书画既可“避贿”,又能“增值”,自然成为绝佳礼品。只有屁颠屁颠地迫近这部分需求的选购标准,画家的作品才可能实现真金白银的价值最大化。
在世俗风尚与个性风骨之间作选择,一部分画家会痛苦得辗转反侧,而更多的画家是毫不犹豫的。因为他们深深懂得,钱比艺术更实惠、更紧要,更让人义无反顾。
二、为名画
有了钱才能更好地“培植”名,有了名就能更多地“招徕”钱,名利从来辅车相依、不可切分。画家如过江之鲫,而市场份额毕竟有限,所以只能让一部分“名角”先富起来。有了名,作品“每平方尺多少钱”这个硬指标才会节节攀升,画家才会频频出镜、前呼后拥、赢得鲜花掌声。所以画家没有不想成名的,为了成名,甚至可以不择手段。
大体说来,画家成名的途径有如下数种:在官方主办的重大美术展事中入选、获奖;拜入某个声名显赫、山头高耸、弟子枝分叶布的所谓“书画大师”的门墙,先进圈儿,再竭力侍奉,期求得到提携;在官办美术团体或专业美术机构踞有重要席位;在专业美术学院或知名综合性院校的美术学院身居要职,占领学术高地;有过硬的政治背景或雄厚的资金背景作支撑;自办媒体、拍卖机构,或与诸多有影响力的媒体、拍卖机构互惠互利、关系密切;在政府机构扼要部门担任核心职位,业余酷好丹青;食客三千,豢养有颇具规模的评论家“啦啦队”等等。
画家欲要于上述成名途径中有所作为,必须以心思活泛、人情练达、逢迎有方为前提。并不是每个成名心切的画家都具备这种综合斡旋能力的,所以,部分不得门径而入的画家,转而将心思放在绘画题材的选取之上。譬如有人专画“革命”、“前卫”意识浓烈、视觉冲击力巨大的“现代水墨画”,专门让人看不懂,似有高深莫测、石破天惊之效;有人专画某一固定题材,自号“鸡王”、“猫王”、“鹰王”、“虎王”、“狐狸王”、“蔬菜王”等;有人专画裸女,丰乳肥臀,搔首弄姿;有人专画政治领袖,哪个在位画哪个;有人专画重大历史革命题材,场面宏大,表情肃穆,技法繁琐,辄以“学院派画风”自诩云云。
黄宾虹曾说,中国画学是有“人格”的,这种人格主要表现在“多读书、广见闻、有胸襟、勤习苦”等方面。其中,他特意指出,如果能够做到“不贪浮誉、轻售图财、心无俗虑”等,便是一个“有胸襟”的画家。若拿这些标准对照当下画家,可能要令人大失所望。然而,假使真按宾翁的标准做到了“有胸襟”,则或许要被讥为与时代格格不入的冬烘先生。这便是令人啼笑皆非的画界之怪现状。
三、为官画
为官画的目的无他,也是名、利二字。眼皮子活的画家都很明白,向当权者献殷勤,为权杖在握者作画,会换来大把大把的好处,甚至能改变命运、鱼跃龙门。当官者稍有暗示,言辞间略作微妙表达,画家便应当像孙行者领略菩提祖师那三下击打一般,赶紧携画登门。有了这般颖悟通透,不愁博不得官员欢心。
为官作画,首先要有谦恭的心态,讲得难听点,便是要有奴性。文人艺术家的那股子清高孤傲的劲儿,是万万使不得的。有些画家怀揣着如饥似渴的名利野心,也深谙为官作画的诸般妙处,却就是控制不住自己,总要在官员面前张扬个性、展露才华,最终的结果往往令人沮丧。
揣摩官员或官方机构的艺术品喜好,从而在画面上予以戮力迎合,成为时下一部分画家的重要课题之一。譬如时刻观察官方推出什么重大活动,宣传什么典型人物,一有动静,便即搜索捕捉、付诸实施,伏案描绘,迅速发表。这样的画作,当然容易在官方主办的美术展览中受到青睐。如是为官而画,日积月累,便成为又红又专的画家;或许在某个机缘凑巧的当口儿,就被提拔为自己心仪已久的某级美术官员。
当了美术官,除非特别不上进,一般情况下卖画是不愁的,价格还不会低。操权柄、富润金,扬名立万,充分品尝了绘画所带来的现实甘果——做画家做到这个份上,算是众人心目中的成功者了。至于百年之后能否写入美术史,谁去关心那些扯淡的事呢?
当下画家的创作心态盘根错节、相与咬合、互为因果,呈一锅粥状,严格意义上说,许多时候是不容条分缕析的。上述三个方面,抽样试作切片观察,难免挂一漏万、有失偏颇,兹乞教于方家。然而,一个不刊之论是,有什么样的创作心态,便会有什么样的画面艺术效果,这个是绝对糊弄不了的。宣纸和水墨,既不会为浮薄躁乱的创作心态买单,也不会将高洁孤迥的丹青人格遮蔽,一切都在作品中真相还原,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画家注重现实名利没有错,但在求取名利的过程中,注意把持一个适当的度,时刻节制自己,尽可能地多做一些读书养气的课业,还是可以办到的。心态调整到位了,笔墨自有清正之韵,作为一个画家,尤其是中国画家,这一点尤为重要。
事实上,尽管今日画坛存在种种失常甚至荒谬的心态与做派,但仍然有部分画家饶有艺术气节。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之上,他们愿意更多地将精力投入自己终生挚爱的绘画创作,上溯下探,孜孜求索,脚跟不随流俗转,笔墨求与古人别,业已有了不错的成绩。笔者以为,这才是值得我们效仿的画界栋梁。
(郑志刚/河南省书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