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曾是军人。在近30年的军旅生涯中,记忆最深刻的是军人对信的特殊情感,那是一种怎样的企盼和渴望啊。随着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信,虽然从人们生活中逐步退出,但时代留给我们的记忆毕竟是那样的美好和温馨。
一
1978年冬,我们几百名小伙子入伍来到了海军驻渤海湾某部。那里的天真冷,风真大。我们这些从来没有离开过家,没有离开过父母,也从没有出过远门的农村孩子,突然来到新天地,感到一切都是那么新奇,那么陌生。
新兵训练很艰苦很紧张。穿着厚厚棉衣和重重的大头毛皮靴踢正步,一天下来,两腿跟灌了铅似的。迎着风喝着沙喊“一二一”,嗓子生疼生疼。
但是,我们不畏缩,步子踢得还那么有劲,嗓子喊得还是那么响亮。
只是,夜深人静时,我们想家、想父母、想伙伴,想家乡的小路和一草一木。有时,想得粗壮壮的小伙子眼眶里溢满了泪花。
这种想念,在难得的空闲时间里,全倾泻在了信上。军营有句话,叫“新兵信多”,一点不假。新兵连的3个月,每个人都写了一百多封信。每当通信员背着大袋子信来时,新兵们那欢乐劲儿就别提了,把通信员簇拥得透不过气来。自然,收到信的,喜形于色,欢天喜地,没有收到信的,满脸地焦急、失望,甚至沮丧,有的还恨恨地说:“怎么搞的?!”
班上有个孤儿性格属于很“粗”的那种,见面擂你一拳,疼得让你掉眼泪,那是对你好。平时,他言语极少,与大家有些合不来。平心而论,当时瘦瘦弱弱的我,挺“怵”他的。他小学没毕业(实际上是没念过书),不知怎么也入伍过了关。我和他在新兵连大通铺上挨着睡。入伍半个多月了,他没有收到一封信。这些,大家并没在意,但我知道。每次,看到通信员来了,他总是远远地躲开。他心里挺那个的,表面似乎没什么,但心里非常可怜。我也是男子汉,能体会到他心里的那种孤独。说实话,我又不敢安慰他,他害怕人家看不起。一天,在旁边没人的时候,他拿来一本厚厚的信纸,一沓厚厚的信封和几十张八分钱的邮票找到我:“给我写几封信!”尽管他脸上不自然,但口气依然是命令式的。我很同情他,加上不敢违拗,就赶紧接了过来:“写给谁?”
“大姑、二姑、表叔、表姐。”顿了一下,他又说:“还有李哥。”
“李哥是谁?”
“伙伴。”
“你说吧,”我铺开信纸,拿起笔,趴在了床铺上。
“你看着写吧。”他不假思索地说。
“我——”我愣住了。
“说说咱这儿的情况。”说完,他转身就出去了。他怕人看见我在为他代写信。啥年代了?小伙子觉得脸上挂不住。入伍以来,他把我这个挨着睡觉的老乡加战友,当成了知心朋友。他是观察、揣摩了好多天才下这个决心的,否则,岂能张得开口?可是,他的亲戚我又不认识,写什么呢?
就像复印了似的,开头统一是:“您好!身体好!工作好!全家好吧?”接着是“我们在这里一切都好,有礼堂、有浴池、有飞机、有火车……请放心。”末了,又都是清一色的“希望多来信。”我把字写得很大,看着一张纸似乎很满实际上没多少字。信写好后,我让他看,他真是连瞄都没瞄一眼,就连声说:“行啊,行啊!”待我封好信,他拿去邮寄时,我发现他脸上第一次露出了入伍以来从没有过的幸福感。
从此,他不再躲避通信员了,而是和大家一样企盼着、期望着和渴望着。
在一起工作的两年多时间里(后来,他调别的单位了),我就这样悄悄为他代写家信百余封。
信,使他孤寂的心灵得到了慰藉和满足,也给他增添了无穷的信心与力量。
二
1981年春节,我回京郊老家探亲。快归队时,姑姑非要带我和她——我现在的爱人去相对象。我们互不认识,互不了解。在乡政府的南墙根外,我们见面了。由于以前从没见过,两人冷不丁地往一块一站,都尴尬得要命,再灵巧的嘴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20分钟,不冷不热,不咸不淡地结束了,临了谁也没说个行不行的。她说:算了吧。我说:以后再说吧。
姑姑生气了:“瞧你俩儿这酸劲!爱算不算、成不成的,自己写信,再不管了。”
很快,我回到了部队。记得清清楚楚的,那天晚上,因没地儿找柴草,我没有点着火墙(东北冬天的取暖方式),屋子里冰天雪地一般,我冻得在地上走溜溜,一会儿练打拳,一会儿“蹦高高”,“活动”得身体倒是热乎了,可更睡不着。干什么去呢?对,给她写封信吧。
原本,这封信是想写“拜拜”的。可自己功不成名不就的,家境又不好,人家是小学教师,而且我还听说,自己上门追求和亲属、朋友介绍对象的不下几十个,都没成功,咱有啥资格说“算了”?
我给她写了封实打实的信。信上,我如实说了自己“自然条件”如何如何不好,如实说了家庭如何如何贫困,如实说了几乎没有提干的可能性和可能很快退伍回乡的情况。信写完了,满封沮丧的情绪。我一边封信封一边想,吓,也得把她吓跑。
哪想到,原想吓跑的她,很快回信。她在信上说,以前上门的、人家介绍的,没有一个说自己这么不好的。你可是,把自己说得一文不是,真是“傻”得实在。后来才知道,她重病的父亲在医院病床上看了我写的信后,一拍大腿:“上哪找这么实在的人去?”她非常敬重父亲,听父亲这样说,就来信明确表态:“如你不嫌弃,我们接着谈谈?”
我们就这样“谈”了起来。
我们就这样相爱了。
恋爱的岁月,是人生最美好的。我们谈情说爱全靠信。信,成了我们的真正“红娘”。
那写不够、盼不够的信呦!
我们约好了通信的时间和数量。每月,我们互相都能收到4封信。每当夜深人静时,我一个人坐在灯光下,在信上与她“约会”。此刻,感情说不出的激动,好像她就坐在面前,我们似在面对面地谈心。每当接到来信,心里总会涌上一股无以言状的幸福感,用甜蜜陶醉幸福激动形容,一点不过分。此时,什么艰苦、寂寞、寒冷、忧愁全都不在话下。
爱情的力量是巨大的。
恋爱后,我们互相鼓励。那一年,我参加了师报道组,写啊写,从不知道累,一年就在全国40多家报刊发表稿件180多篇,荣立了三等功,后被破格提干,还被驻地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吸收为会员。
我给她回信:多亏了结识你,多亏了你的信!
1983年,我们喜结连理。婚后,特别是有了女儿后,我们的信,凭添了一份“滋味”。
我们用信倾诉思念,诉说忧愁。
每封信,都是一份甜蜜,都是一个故事。我把信一封封地珍藏起来。后来,因工作变动,几经搬家,一次次地扔东西,可爱人的信至今一封不少!
1985年,爱人来信说,女儿会叫爸爸了,经常在梦里童音切切地喊“爸——爸”,有时还笑醒。一次,女儿作梦了,半夜里翻上摸下。爱人被惊醒,问干什么呢?女儿说爸爸回来了。爱人说没有,她不信,说是给藏起来了。直到她连床底下都看了,确信真的没来时,揉揉眼睛,哭着说:我,又作梦了?
我的女儿呦!
三
这是一个荒无人烟的孤岛,只有0.04平方公里,是某飞行部队的“天然靶场”。部队在上面设置了供飞机轰炸和射击用的靶场,有两位战士长年在岛上维护靶标。其环境的恶劣,条件的艰苦,尤其是寂寞,令人难以想象。
冬天,岛与陆地之间结了冰,人不能走船不能行,战士们要很长时间(4个月左右)被“封闭”在岛上。岛上过冬的粮食和蔬菜早已备好,只是精神生活更加单调枯燥。他们只能一遍又一遍地看那些不知看了多少遍的信和念了多少遍的旧报纸。
1984年初春,我上岛采访。让我感触最深的,是战士们像盼月亮盼星星那样盼信。他们每人都珍藏着亲人、同学和女朋友的来信,装订得整整齐齐、平平展展,是用手绢和塑料布(岛上潮湿)双层包着的。在征得同意后,我参观了他们各自的“心爱之物”。他们在书信集上标着页数,在每封信的首页上标着时间、序号。岛上的报纸都“毛”了,字迹有些模糊不清。但是,战士们都把信保存得好好的。
这天傍晚,孤岛早早地被大雾淹没了。雾浓得似厚厚的棉絮,撕一把,能攥出水来,把人挤压得透不过气,整个胸膛闷得难受。站在这浓浓的大雾中,头发一会儿就湿透了,衣服很快潮到了最里边,凉得侵骨。透过浓雾,望着海那边连队的灯光,只有一点点黄乎乎的感觉。此时,我感到自己就像被世界抛弃了似的,心里异常孤独、寂寞,甚至莫名地害怕。老兵小殷说:“岛上,几乎都是这样的天气。”我心里暗暗问自己:在这么个环境下,战士们最多的已经呆了10年!那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和意志啊!
战士们告诉我,他们之间有个不成文的约定,每个星期都要把信通读一遍,要不就是一个念一个听,经常是半夜半夜的,念着念着泪水就出来了。这晚,是战士们规定的读信的日子,我要求参加,他们同意了。
昏暗的煤油灯下,战士小申按顺序拿起一封信,看了一眼:“这是我妈妈写的。”当说到“我妈妈”时,他的声音立刻变了调,屋里的气氛一下子凝重起来。顿了一下,他充满感情地念道:“申儿,妈知道又到封岛的季节了,所以今天和你多‘说’会儿话……”
海浪似乎不再喧嚣,整个孤岛都沉浸在思念中。我平生第一次经受这样的场面,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撼,泪水无声地流了下来。
就要下岛了,战士们交给我一大摞写好未寄出的信,托我帮助转寄出去。3双手紧紧地握在一起:“老刘,这可是我们一个冬天的思念啊!”我,一名军报记者,给他们——两名战士庄重地还了个军礼。
这个故事,后来在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频道“八一”专题节目中播出,那天在八一厂,一同收听的一屋子人,全都泪水满面。他们为战士的铁血柔情感动了。
四
她叫李雁,是一家大型国有企业的财务总监。他叫张涛,是某舰艇部队一位中尉副连职军官。
他俩是从小学到高中的同学。高中毕业后,一个考上了北京财经学院,一个考上了海军舰艇学院。在分手前,他们说:我们通信吧!
他们开始了通信。他们开始谈入学的感受、谈对人生的理解、谈理想、谈学习,后来,慢慢地谈起了恋爱。
毕业后的第二年,两颗年轻的心跳动在了一起,“每人每月必须写两封信,每封不少于3页纸以上,字迹必须工工整整”的约定也就形成了。
她把写信的日期定在每月的10日和20日,说是为了躲避那让人受不了的圆圆的月亮。她说,一到这两个日子,就谢绝一切活动,闭门在信上与心上人谈恋爱。她说,每次写信,都能看见他含情脉脉地坐在对面,其情其感,难以描述,每每罢笔(她说,真不想罢笔,就这样写,就这么写下去,也不尽情)。完了,都泪水涟涟,泪水浸湿了信纸,模糊了字迹。装信前,捧着信,似捧着一颗心,狂吻不止。她说她每次写完信半个小时平静不下来,半个小时不敢见人,怕人“笑话”。
啥也甭说,小伙子就知道这信是怎么写成的。有人说,有时男人比女人还脆弱,这话一点不假。他每每接到信,好久好久才打开,一撇一捺地看。这个风里摔浪里滚的小伙子,这个不知啥叫苦和累的小伙子,就怕看心上人的信,就怕给心上的人写信。他说,每次,都像没了魂似的。
后来,他们有了可爱的小女儿,仍是两地分居。李雁说:如果说这是苦的话,真苦,如果说是甜的话,也真甜。
直到几年后妻子随军来到一起,他们每月两封信,每封信3页纸以上的约定才告一段落。那是一大撂“两地书”,他们整整齐齐装订在了一起。一次,他们夫妻让我看了看情书的厚度,足有半尺厚。两口挺自豪:这是我们的秘密,也是我们的“精神财富”。为此,他们被部队和驻地政府评为模范家庭。
五
她是位出纳员,名叫吴姗,人长得苗条、秀气,一双水灵灵地大眼睛着实令人喜爱。她的未婚夫是某军司令部参谋,帅帅气气,勃勃英姿。
他的“红线”,是吴姗当军长的伯伯给牵的。
他们的“墨水”都比较多,信自然写得够级别。
她说他的信像诗,能让人回味无穷。他说她的信像歌,能让人柔肠百转。
他们的每一封信都有编码,过一段时间,都要被工工整整地装订起来。在封面上,各自留下一段话。吴姗已经有两本了。在第一本上,她这样写的:这是我的初恋,也是我将获得的永远的心。这是我的男子汉说给我的话,我要永远永远把他珍藏着。在封面的下边,她还标上:第一集(001—100),意思是这集容纳的是他写给她的一百封情书。
吴姗把信收藏在保险柜里。一次,领导看到厚厚的两大本,问是什么,并随口说了句,别乱放东西。她心里说,这可不是随随便便的东西,对我来说,太重要了。后来,保险柜空间不够用,她都不知把这些信放哪了,担心丢,担心“泄密”。好在她还负责文件柜的保管,悄悄腾地方收藏好“秘密”。
小伙子呢?每年有很长时间随部队野外训练,每到一地,都写信,但不寄,回来后统一邮寄。原因担心她回信丢失,重要的是部队保密纪律不允许。他就提前告诉她信依然寄到机关。在一时收不到信的日子里,他就把姑娘从前的来信“回顾”一下。一回,他们走在路上,突然下起了雨,指挥员又没下达停止前进的口令,结果,人和全付武装都湿透了,那些信也不例外。一到宿舍地,别人抓紧晒衣被,他呢?先找个背人的地方一张一张地晒信、烤信。别人笑他,他说:这东西,宝贝着呢。结果,信干了,身上的衣服却没来得及整治好,启程时,就他的衣服是半湿的。
后来,他在信上对她说起这件事,她感动也得什么似的。现在,这对情人的“秘密”文件在天天加厚,双方感情在天天加深。
期间,他们都经受住了别人各种方式方法的追求,但都没打动他们的心。他们对爱情的执著,让人感动,被传为佳话。
1993年元旦,他们“拜天地”。
六
汪伟,一个虎实墩墩的小伙子,百八十斤重的炮弹,在他手里跟玩“球”似的。军里举行装弹比赛,他参加5次,次次夺得冠军。
然而,就这么个小伙子,一提起未婚妻和未婚妻来的信,一下子变得腼腆起来,脸红得像“关公”,话也不灵,手脚也不知往哪放了。但是,你分明能感觉到那眉宇间流露出的发自内心的喜悦和幸福感。
小伙子告诉我,他是在山东上军校时,在与地方大学生搞联谊活动时“挂”上线的。他说他被“分配”教她学游泳,他说她游泳没怎么学会,相互间却都有了点那个意思。
他们互相留了姓名和通信地址。
以后的事儿,就都依靠信来谈了。不久,小汪军校毕业被分配到某潜艇部队当副枪炮长,她呢,则留校继续深造。姑娘学的是中文,两年前就在市报上发表诗歌了。人说她的诗和她的人一样,清新、娟秀。认识小伙子后,她的诗气大长,专门为他写了一首《给你》:“给不了你天给不了你地\因为我没有那个能力\但我可以给你我的心\因为这心属于我自己\不知你怎样去认为\这颗心比天比地都珍贵\天大地大也有方圆\这心没有规矩\此生你拥有了这颗心\整个世界都是你的。给不了你金给不了你银\因为我没有那个能力\因为这爱属于我自己\不知你接受不接受\这份爱比金比银都珍贵\金贵银贵毕竟有价\这爱没法描绘\此生你拥有了这份爱\整个世界都是你的。”这首诗后来在报纸发表了,引起许多青年人的共鸣。
从此,她每封信都附上一首诗。小伙子说,每次看信,心里都像“蜜”一样甜。他说每次不把她的诗琢磨透了,就不“入库”,有时信竟随身好几天。在姑娘的鼓励下,小伙子粗壮壮的装弹手也学起了写诗。
每一首诗,她都是老师。再后来,他们就联名发表诗,让人好不羡慕。
小伙子到部队一年就带出了一帮硬梆梆的人马,年底立了功。他把军功章庄严地放在了那撂她来的信、她改的诗稿上。
小伙子对记者说:我们一年多没见面了,可又好像天天在一起。这些,可多亏了信呀!
七
她,又早早地等候在公路边上了。
她叫施芳,是燕郊某镇公路对面那所山村小学的教师。她每个星期六下午4时都在这儿等候。
她在等那“突突”的摩托车声,在等那邮递员老郝朗朗的笑声。
她在等信!她在等她在边防当连长的丈夫的来信。
他们结婚3年了,几乎每星期六,她都能收到丈夫的信。春天,他随信寄来好看的花图片;夏天,他随信寄来好看的叶子;秋天,他随信寄上几颗花籽。小学校只有3名教师,另两位是乡办教师,吃住在家里。因为学校小,那些大学校的规矩都“自由”了,她就在安排教学的同时,把时间都奉献在信上了。纯朴的村民要给她找做伴的,她婉言谢绝。她心里说,我有信做伴。每当夜幕降临,山村静悄悄的时候,她数家珍似的一封封看丈夫的信,掰着手指头计算下个星期信的到来。
丈夫算计好了大概星期六收到信,他怕她孤单。邮递员郝师傅告诉她,星期六下午4时等信,他怕她着急。
为了这星期六下午4时,她把去20里的婆家和10里的娘家都安排在了星期天,早晨紧紧张张地去,晚上紧紧张张地回。别人问她累不累,她每次都是笑着摇摇头。
春去冬来,她几乎没断过。邮递员郝师傅心疼她,天再不好,身体再不舒服,星期六下午4时也“雷打不动”。
一个大雪天,施芳接过信,发现郝师傅脸上有块乌紫乌紫的,知道路滑摔跤了。她感动得掉了泪:“郝师傅,以后我不等了,瞧您……”还没容她说完,郝师傅就朗朗笑了:“除非天上下刀子,就咱这身板,没事儿。”
时隔不久,施芳要随军了。她说,一是该解决下一代问题了,要不,爷爷,奶奶和姥姥,该急疯了。二是不忍心再麻烦老郝师傅了。
临走,施芳和她丈夫一起,专程去看望郝师傅,送给她一件军用大衣,以示感谢。告别时,她深深地给郝师傅鞠了个躬,她丈夫庄严地举起右手,给郝师傅敬了军礼。
一
1978年冬,我们几百名小伙子入伍来到了海军驻渤海湾某部。那里的天真冷,风真大。我们这些从来没有离开过家,没有离开过父母,也从没有出过远门的农村孩子,突然来到新天地,感到一切都是那么新奇,那么陌生。
新兵训练很艰苦很紧张。穿着厚厚棉衣和重重的大头毛皮靴踢正步,一天下来,两腿跟灌了铅似的。迎着风喝着沙喊“一二一”,嗓子生疼生疼。
但是,我们不畏缩,步子踢得还那么有劲,嗓子喊得还是那么响亮。
只是,夜深人静时,我们想家、想父母、想伙伴,想家乡的小路和一草一木。有时,想得粗壮壮的小伙子眼眶里溢满了泪花。
这种想念,在难得的空闲时间里,全倾泻在了信上。军营有句话,叫“新兵信多”,一点不假。新兵连的3个月,每个人都写了一百多封信。每当通信员背着大袋子信来时,新兵们那欢乐劲儿就别提了,把通信员簇拥得透不过气来。自然,收到信的,喜形于色,欢天喜地,没有收到信的,满脸地焦急、失望,甚至沮丧,有的还恨恨地说:“怎么搞的?!”
班上有个孤儿性格属于很“粗”的那种,见面擂你一拳,疼得让你掉眼泪,那是对你好。平时,他言语极少,与大家有些合不来。平心而论,当时瘦瘦弱弱的我,挺“怵”他的。他小学没毕业(实际上是没念过书),不知怎么也入伍过了关。我和他在新兵连大通铺上挨着睡。入伍半个多月了,他没有收到一封信。这些,大家并没在意,但我知道。每次,看到通信员来了,他总是远远地躲开。他心里挺那个的,表面似乎没什么,但心里非常可怜。我也是男子汉,能体会到他心里的那种孤独。说实话,我又不敢安慰他,他害怕人家看不起。一天,在旁边没人的时候,他拿来一本厚厚的信纸,一沓厚厚的信封和几十张八分钱的邮票找到我:“给我写几封信!”尽管他脸上不自然,但口气依然是命令式的。我很同情他,加上不敢违拗,就赶紧接了过来:“写给谁?”
“大姑、二姑、表叔、表姐。”顿了一下,他又说:“还有李哥。”
“李哥是谁?”
“伙伴。”
“你说吧,”我铺开信纸,拿起笔,趴在了床铺上。
“你看着写吧。”他不假思索地说。
“我——”我愣住了。
“说说咱这儿的情况。”说完,他转身就出去了。他怕人看见我在为他代写信。啥年代了?小伙子觉得脸上挂不住。入伍以来,他把我这个挨着睡觉的老乡加战友,当成了知心朋友。他是观察、揣摩了好多天才下这个决心的,否则,岂能张得开口?可是,他的亲戚我又不认识,写什么呢?
就像复印了似的,开头统一是:“您好!身体好!工作好!全家好吧?”接着是“我们在这里一切都好,有礼堂、有浴池、有飞机、有火车……请放心。”末了,又都是清一色的“希望多来信。”我把字写得很大,看着一张纸似乎很满实际上没多少字。信写好后,我让他看,他真是连瞄都没瞄一眼,就连声说:“行啊,行啊!”待我封好信,他拿去邮寄时,我发现他脸上第一次露出了入伍以来从没有过的幸福感。
从此,他不再躲避通信员了,而是和大家一样企盼着、期望着和渴望着。
在一起工作的两年多时间里(后来,他调别的单位了),我就这样悄悄为他代写家信百余封。
信,使他孤寂的心灵得到了慰藉和满足,也给他增添了无穷的信心与力量。
二
1981年春节,我回京郊老家探亲。快归队时,姑姑非要带我和她——我现在的爱人去相对象。我们互不认识,互不了解。在乡政府的南墙根外,我们见面了。由于以前从没见过,两人冷不丁地往一块一站,都尴尬得要命,再灵巧的嘴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20分钟,不冷不热,不咸不淡地结束了,临了谁也没说个行不行的。她说:算了吧。我说:以后再说吧。
姑姑生气了:“瞧你俩儿这酸劲!爱算不算、成不成的,自己写信,再不管了。”
很快,我回到了部队。记得清清楚楚的,那天晚上,因没地儿找柴草,我没有点着火墙(东北冬天的取暖方式),屋子里冰天雪地一般,我冻得在地上走溜溜,一会儿练打拳,一会儿“蹦高高”,“活动”得身体倒是热乎了,可更睡不着。干什么去呢?对,给她写封信吧。
原本,这封信是想写“拜拜”的。可自己功不成名不就的,家境又不好,人家是小学教师,而且我还听说,自己上门追求和亲属、朋友介绍对象的不下几十个,都没成功,咱有啥资格说“算了”?
我给她写了封实打实的信。信上,我如实说了自己“自然条件”如何如何不好,如实说了家庭如何如何贫困,如实说了几乎没有提干的可能性和可能很快退伍回乡的情况。信写完了,满封沮丧的情绪。我一边封信封一边想,吓,也得把她吓跑。
哪想到,原想吓跑的她,很快回信。她在信上说,以前上门的、人家介绍的,没有一个说自己这么不好的。你可是,把自己说得一文不是,真是“傻”得实在。后来才知道,她重病的父亲在医院病床上看了我写的信后,一拍大腿:“上哪找这么实在的人去?”她非常敬重父亲,听父亲这样说,就来信明确表态:“如你不嫌弃,我们接着谈谈?”
我们就这样“谈”了起来。
我们就这样相爱了。
恋爱的岁月,是人生最美好的。我们谈情说爱全靠信。信,成了我们的真正“红娘”。
那写不够、盼不够的信呦!
我们约好了通信的时间和数量。每月,我们互相都能收到4封信。每当夜深人静时,我一个人坐在灯光下,在信上与她“约会”。此刻,感情说不出的激动,好像她就坐在面前,我们似在面对面地谈心。每当接到来信,心里总会涌上一股无以言状的幸福感,用甜蜜陶醉幸福激动形容,一点不过分。此时,什么艰苦、寂寞、寒冷、忧愁全都不在话下。
爱情的力量是巨大的。
恋爱后,我们互相鼓励。那一年,我参加了师报道组,写啊写,从不知道累,一年就在全国40多家报刊发表稿件180多篇,荣立了三等功,后被破格提干,还被驻地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吸收为会员。
我给她回信:多亏了结识你,多亏了你的信!
1983年,我们喜结连理。婚后,特别是有了女儿后,我们的信,凭添了一份“滋味”。
我们用信倾诉思念,诉说忧愁。
每封信,都是一份甜蜜,都是一个故事。我把信一封封地珍藏起来。后来,因工作变动,几经搬家,一次次地扔东西,可爱人的信至今一封不少!
1985年,爱人来信说,女儿会叫爸爸了,经常在梦里童音切切地喊“爸——爸”,有时还笑醒。一次,女儿作梦了,半夜里翻上摸下。爱人被惊醒,问干什么呢?女儿说爸爸回来了。爱人说没有,她不信,说是给藏起来了。直到她连床底下都看了,确信真的没来时,揉揉眼睛,哭着说:我,又作梦了?
我的女儿呦!
三
这是一个荒无人烟的孤岛,只有0.04平方公里,是某飞行部队的“天然靶场”。部队在上面设置了供飞机轰炸和射击用的靶场,有两位战士长年在岛上维护靶标。其环境的恶劣,条件的艰苦,尤其是寂寞,令人难以想象。
冬天,岛与陆地之间结了冰,人不能走船不能行,战士们要很长时间(4个月左右)被“封闭”在岛上。岛上过冬的粮食和蔬菜早已备好,只是精神生活更加单调枯燥。他们只能一遍又一遍地看那些不知看了多少遍的信和念了多少遍的旧报纸。
1984年初春,我上岛采访。让我感触最深的,是战士们像盼月亮盼星星那样盼信。他们每人都珍藏着亲人、同学和女朋友的来信,装订得整整齐齐、平平展展,是用手绢和塑料布(岛上潮湿)双层包着的。在征得同意后,我参观了他们各自的“心爱之物”。他们在书信集上标着页数,在每封信的首页上标着时间、序号。岛上的报纸都“毛”了,字迹有些模糊不清。但是,战士们都把信保存得好好的。
这天傍晚,孤岛早早地被大雾淹没了。雾浓得似厚厚的棉絮,撕一把,能攥出水来,把人挤压得透不过气,整个胸膛闷得难受。站在这浓浓的大雾中,头发一会儿就湿透了,衣服很快潮到了最里边,凉得侵骨。透过浓雾,望着海那边连队的灯光,只有一点点黄乎乎的感觉。此时,我感到自己就像被世界抛弃了似的,心里异常孤独、寂寞,甚至莫名地害怕。老兵小殷说:“岛上,几乎都是这样的天气。”我心里暗暗问自己:在这么个环境下,战士们最多的已经呆了10年!那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和意志啊!
战士们告诉我,他们之间有个不成文的约定,每个星期都要把信通读一遍,要不就是一个念一个听,经常是半夜半夜的,念着念着泪水就出来了。这晚,是战士们规定的读信的日子,我要求参加,他们同意了。
昏暗的煤油灯下,战士小申按顺序拿起一封信,看了一眼:“这是我妈妈写的。”当说到“我妈妈”时,他的声音立刻变了调,屋里的气氛一下子凝重起来。顿了一下,他充满感情地念道:“申儿,妈知道又到封岛的季节了,所以今天和你多‘说’会儿话……”
海浪似乎不再喧嚣,整个孤岛都沉浸在思念中。我平生第一次经受这样的场面,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撼,泪水无声地流了下来。
就要下岛了,战士们交给我一大摞写好未寄出的信,托我帮助转寄出去。3双手紧紧地握在一起:“老刘,这可是我们一个冬天的思念啊!”我,一名军报记者,给他们——两名战士庄重地还了个军礼。
这个故事,后来在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频道“八一”专题节目中播出,那天在八一厂,一同收听的一屋子人,全都泪水满面。他们为战士的铁血柔情感动了。
四
她叫李雁,是一家大型国有企业的财务总监。他叫张涛,是某舰艇部队一位中尉副连职军官。
他俩是从小学到高中的同学。高中毕业后,一个考上了北京财经学院,一个考上了海军舰艇学院。在分手前,他们说:我们通信吧!
他们开始了通信。他们开始谈入学的感受、谈对人生的理解、谈理想、谈学习,后来,慢慢地谈起了恋爱。
毕业后的第二年,两颗年轻的心跳动在了一起,“每人每月必须写两封信,每封不少于3页纸以上,字迹必须工工整整”的约定也就形成了。
她把写信的日期定在每月的10日和20日,说是为了躲避那让人受不了的圆圆的月亮。她说,一到这两个日子,就谢绝一切活动,闭门在信上与心上人谈恋爱。她说,每次写信,都能看见他含情脉脉地坐在对面,其情其感,难以描述,每每罢笔(她说,真不想罢笔,就这样写,就这么写下去,也不尽情)。完了,都泪水涟涟,泪水浸湿了信纸,模糊了字迹。装信前,捧着信,似捧着一颗心,狂吻不止。她说她每次写完信半个小时平静不下来,半个小时不敢见人,怕人“笑话”。
啥也甭说,小伙子就知道这信是怎么写成的。有人说,有时男人比女人还脆弱,这话一点不假。他每每接到信,好久好久才打开,一撇一捺地看。这个风里摔浪里滚的小伙子,这个不知啥叫苦和累的小伙子,就怕看心上人的信,就怕给心上的人写信。他说,每次,都像没了魂似的。
后来,他们有了可爱的小女儿,仍是两地分居。李雁说:如果说这是苦的话,真苦,如果说是甜的话,也真甜。
直到几年后妻子随军来到一起,他们每月两封信,每封信3页纸以上的约定才告一段落。那是一大撂“两地书”,他们整整齐齐装订在了一起。一次,他们夫妻让我看了看情书的厚度,足有半尺厚。两口挺自豪:这是我们的秘密,也是我们的“精神财富”。为此,他们被部队和驻地政府评为模范家庭。
五
她是位出纳员,名叫吴姗,人长得苗条、秀气,一双水灵灵地大眼睛着实令人喜爱。她的未婚夫是某军司令部参谋,帅帅气气,勃勃英姿。
他的“红线”,是吴姗当军长的伯伯给牵的。
他们的“墨水”都比较多,信自然写得够级别。
她说他的信像诗,能让人回味无穷。他说她的信像歌,能让人柔肠百转。
他们的每一封信都有编码,过一段时间,都要被工工整整地装订起来。在封面上,各自留下一段话。吴姗已经有两本了。在第一本上,她这样写的:这是我的初恋,也是我将获得的永远的心。这是我的男子汉说给我的话,我要永远永远把他珍藏着。在封面的下边,她还标上:第一集(001—100),意思是这集容纳的是他写给她的一百封情书。
吴姗把信收藏在保险柜里。一次,领导看到厚厚的两大本,问是什么,并随口说了句,别乱放东西。她心里说,这可不是随随便便的东西,对我来说,太重要了。后来,保险柜空间不够用,她都不知把这些信放哪了,担心丢,担心“泄密”。好在她还负责文件柜的保管,悄悄腾地方收藏好“秘密”。
小伙子呢?每年有很长时间随部队野外训练,每到一地,都写信,但不寄,回来后统一邮寄。原因担心她回信丢失,重要的是部队保密纪律不允许。他就提前告诉她信依然寄到机关。在一时收不到信的日子里,他就把姑娘从前的来信“回顾”一下。一回,他们走在路上,突然下起了雨,指挥员又没下达停止前进的口令,结果,人和全付武装都湿透了,那些信也不例外。一到宿舍地,别人抓紧晒衣被,他呢?先找个背人的地方一张一张地晒信、烤信。别人笑他,他说:这东西,宝贝着呢。结果,信干了,身上的衣服却没来得及整治好,启程时,就他的衣服是半湿的。
后来,他在信上对她说起这件事,她感动也得什么似的。现在,这对情人的“秘密”文件在天天加厚,双方感情在天天加深。
期间,他们都经受住了别人各种方式方法的追求,但都没打动他们的心。他们对爱情的执著,让人感动,被传为佳话。
1993年元旦,他们“拜天地”。
六
汪伟,一个虎实墩墩的小伙子,百八十斤重的炮弹,在他手里跟玩“球”似的。军里举行装弹比赛,他参加5次,次次夺得冠军。
然而,就这么个小伙子,一提起未婚妻和未婚妻来的信,一下子变得腼腆起来,脸红得像“关公”,话也不灵,手脚也不知往哪放了。但是,你分明能感觉到那眉宇间流露出的发自内心的喜悦和幸福感。
小伙子告诉我,他是在山东上军校时,在与地方大学生搞联谊活动时“挂”上线的。他说他被“分配”教她学游泳,他说她游泳没怎么学会,相互间却都有了点那个意思。
他们互相留了姓名和通信地址。
以后的事儿,就都依靠信来谈了。不久,小汪军校毕业被分配到某潜艇部队当副枪炮长,她呢,则留校继续深造。姑娘学的是中文,两年前就在市报上发表诗歌了。人说她的诗和她的人一样,清新、娟秀。认识小伙子后,她的诗气大长,专门为他写了一首《给你》:“给不了你天给不了你地\因为我没有那个能力\但我可以给你我的心\因为这心属于我自己\不知你怎样去认为\这颗心比天比地都珍贵\天大地大也有方圆\这心没有规矩\此生你拥有了这颗心\整个世界都是你的。给不了你金给不了你银\因为我没有那个能力\因为这爱属于我自己\不知你接受不接受\这份爱比金比银都珍贵\金贵银贵毕竟有价\这爱没法描绘\此生你拥有了这份爱\整个世界都是你的。”这首诗后来在报纸发表了,引起许多青年人的共鸣。
从此,她每封信都附上一首诗。小伙子说,每次看信,心里都像“蜜”一样甜。他说每次不把她的诗琢磨透了,就不“入库”,有时信竟随身好几天。在姑娘的鼓励下,小伙子粗壮壮的装弹手也学起了写诗。
每一首诗,她都是老师。再后来,他们就联名发表诗,让人好不羡慕。
小伙子到部队一年就带出了一帮硬梆梆的人马,年底立了功。他把军功章庄严地放在了那撂她来的信、她改的诗稿上。
小伙子对记者说:我们一年多没见面了,可又好像天天在一起。这些,可多亏了信呀!
七
她,又早早地等候在公路边上了。
她叫施芳,是燕郊某镇公路对面那所山村小学的教师。她每个星期六下午4时都在这儿等候。
她在等那“突突”的摩托车声,在等那邮递员老郝朗朗的笑声。
她在等信!她在等她在边防当连长的丈夫的来信。
他们结婚3年了,几乎每星期六,她都能收到丈夫的信。春天,他随信寄来好看的花图片;夏天,他随信寄来好看的叶子;秋天,他随信寄上几颗花籽。小学校只有3名教师,另两位是乡办教师,吃住在家里。因为学校小,那些大学校的规矩都“自由”了,她就在安排教学的同时,把时间都奉献在信上了。纯朴的村民要给她找做伴的,她婉言谢绝。她心里说,我有信做伴。每当夜幕降临,山村静悄悄的时候,她数家珍似的一封封看丈夫的信,掰着手指头计算下个星期信的到来。
丈夫算计好了大概星期六收到信,他怕她孤单。邮递员郝师傅告诉她,星期六下午4时等信,他怕她着急。
为了这星期六下午4时,她把去20里的婆家和10里的娘家都安排在了星期天,早晨紧紧张张地去,晚上紧紧张张地回。别人问她累不累,她每次都是笑着摇摇头。
春去冬来,她几乎没断过。邮递员郝师傅心疼她,天再不好,身体再不舒服,星期六下午4时也“雷打不动”。
一个大雪天,施芳接过信,发现郝师傅脸上有块乌紫乌紫的,知道路滑摔跤了。她感动得掉了泪:“郝师傅,以后我不等了,瞧您……”还没容她说完,郝师傅就朗朗笑了:“除非天上下刀子,就咱这身板,没事儿。”
时隔不久,施芳要随军了。她说,一是该解决下一代问题了,要不,爷爷,奶奶和姥姥,该急疯了。二是不忍心再麻烦老郝师傅了。
临走,施芳和她丈夫一起,专程去看望郝师傅,送给她一件军用大衣,以示感谢。告别时,她深深地给郝师傅鞠了个躬,她丈夫庄严地举起右手,给郝师傅敬了军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