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指出:英语学习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英语的主要方式之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已被打破,出现了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其中,小组合作学习成为英语课堂教学中用得较多的一种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是在教学过程中,以学习小组为教学基本组织形式,教师与学生之间彼此通过协调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并以小组总体表现为主要奖励的一种教学策略。
有效的合作学习对学生的智力、情感以及培养社会合作精神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然而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有一部分的小组合作学习只重形式,不求实效,存在着很多问题。
一、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
1.合作学习的内容没有探讨价值,有些不需要讨论的问题,教师却组小组织讨论,合作学习没有素材。如在听过的一节英语公开课中,教师安排学生共同合作完成新单词的查询注释工作,笔者以为这本应该让学生课前预习完成的事情,根本没必要放入到课堂中进行探讨,挤占课堂时间。
2.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过程,问题提出后马上让学生进行小组探讨,思维较慢的学生还没有来得及思考,一些素质好能力强的学生已经说出了答案。久而久之思维慢的学生逐渐养成一种不勤于思考、不善于思考的依赖性,并对合作学习失去兴趣。从而导致学生合作学习的参与个别化。这种只有个别学生“积极”参与的合作学习是无实际意义的,学生的个性思维得不到发展。
3.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不够,对于一些问题学生需要充分的时间去讨论,但教师只给不到一分钟时间,学生还没有说上两句话,就草草收场,学生的探究以没有结果结束。
4.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合作不够主动,小组成员分工不明确,不知道如何去讨论,合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够。
5.教师不能及时介入学生的合作探究,当学生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教师不能驾驭课堂,课堂纪律难以控制,教学任务难以完成。如有一些教师为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完全让学生进行交流合作,自己则站在那袖手旁观,或埋头做自己的事情,或在黑板上写下面要讲的知识,对学生们在合作学习中的表现,及他们在合作过程中是否遇到困难等情况置之不理。缺乏教师的精心组织和指导,合作学习也只能流于形式,成为自由化的学习。
6.学习的结果应该是一个小组成员共同努力的结果,因此要以合作小组的总成绩、总体表现作为奖励评价的依据,评价的重心应由鼓励学生个体竞争转为大家合作达标。但很多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存在这样的问题,开展小组活动后常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全班性的汇报交流,但小组代表站起来一发言就是“I think……”、 “Myopinionis……”,往往不是代表本组意见,而是代表个人意见。教师对小组汇报的评价也常常是“Excellent”、 “Youdoa goodjob”。显然,学生的不正确发言方式与教师的不科学评价有着必然的联系。从而导致合作学习评价的片面性,其主要表现为:一是偏重于对学生个体的评价,忽略了对学生所在小组集体的评价;二是偏重对合作学习中的学术性目标的评价,忽略了对合作学习中的合作技能目标的评价;三是偏重于对小组合作学习结果的评价,忽略了对学习过程与方法的评价。教师很少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参与程度以及创新意识、实践能力进行评价,特别是很少关注那些平时性格内向、沉默少语的学生。这种不公正、不全面的评价极易挫伤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更不可能很好地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
二、合作学习中问题产生的原因
1.学生心理因素:部分学生缺乏自信,认为同学们比自己高明,缺乏发掘、发现问题的能力,盲从于“老师说的”和“书上写的”,不敢提出异议与不同看法。
2.学生情感因素:怕在老师或同学面前出错而被人瞧不起,产生恐惧感。认为学习枯燥无味,学而无用,缺少目标和动力,产生厌烦感。
3.教师方面的因素:首先,过分强调师道尊严,强调教的权威,认为学生只是无知的个体,老师就是权威,师生的关系只能是上下关系,而非朋友关系。其次,教学过程中关心的是教学进度,不是学生了解多少或懂了多少;注意的是领导的评价,或是公开课的效果,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三、克服困难、增强小组合作学习实效性的策略
1.树立正确的合作学习理念
明确什么是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以现代社会心理学、教育社会学、认知心理学等为基础,以研究与利用课堂教学中的人际关系为基点,以目标设计为先导,以师生、生生、师师合作为基本动力,以小组活动为基本教学方式,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以标准参照评价为基本手段,以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增强班级内的好学气氛、形成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社会技能为根本目标的一种极富创意与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教师开展合作学习不是为了给人一个课堂气氛活跃的表面影响,而是要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让每个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自身的价值,体验成功或进步的喜悦,增强合作精神,提高合作能力等。教师要明确自己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不能让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2.小组学习基本前提是有明确的、有价值的讨论主题。而思维情景是点燃学生合作学习的动力源。教师应从学生原有的知识和体验出发,设法挖掘原有认知和课本内容的联系,设置有趣味性、知识性、层次性和可讨论性的问题,为学生的合作探究提供操作平台,让学生入情入境,对学习任务产生浓烈的兴趣和强烈的探索欲望,积极地利用旧知探索新知。
3.培养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合作学习的课堂气氛活跃,教师对课堂的组织管理比传统教学的组织管理难度更大,很容易使课堂教学产生看似热闹实则混乱的局面。这就要求教师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使课堂“活而有序”。这些习惯主要有:1.合理分工,明确职责。2.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以避免小组交流中“人云亦云”盲目从众的现象。3.积极参与、踊跃发言,学会尊重、认真倾听的习惯。
4.提供充裕的合作学习时间
给学生充裕的合作学习时间,是开展合作学习取得实效的前提。没有一定的时间,合作学习将会流于形式。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操作、探究、讨论、交流的时间,确保每个小组成员都有发言的机会和相互补充、更正、辩论的时间,使不同层次学生的智慧都得到发挥。
有效的合作学习对学生的智力、情感以及培养社会合作精神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然而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有一部分的小组合作学习只重形式,不求实效,存在着很多问题。
一、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
1.合作学习的内容没有探讨价值,有些不需要讨论的问题,教师却组小组织讨论,合作学习没有素材。如在听过的一节英语公开课中,教师安排学生共同合作完成新单词的查询注释工作,笔者以为这本应该让学生课前预习完成的事情,根本没必要放入到课堂中进行探讨,挤占课堂时间。
2.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过程,问题提出后马上让学生进行小组探讨,思维较慢的学生还没有来得及思考,一些素质好能力强的学生已经说出了答案。久而久之思维慢的学生逐渐养成一种不勤于思考、不善于思考的依赖性,并对合作学习失去兴趣。从而导致学生合作学习的参与个别化。这种只有个别学生“积极”参与的合作学习是无实际意义的,学生的个性思维得不到发展。
3.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不够,对于一些问题学生需要充分的时间去讨论,但教师只给不到一分钟时间,学生还没有说上两句话,就草草收场,学生的探究以没有结果结束。
4.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合作不够主动,小组成员分工不明确,不知道如何去讨论,合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够。
5.教师不能及时介入学生的合作探究,当学生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教师不能驾驭课堂,课堂纪律难以控制,教学任务难以完成。如有一些教师为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完全让学生进行交流合作,自己则站在那袖手旁观,或埋头做自己的事情,或在黑板上写下面要讲的知识,对学生们在合作学习中的表现,及他们在合作过程中是否遇到困难等情况置之不理。缺乏教师的精心组织和指导,合作学习也只能流于形式,成为自由化的学习。
6.学习的结果应该是一个小组成员共同努力的结果,因此要以合作小组的总成绩、总体表现作为奖励评价的依据,评价的重心应由鼓励学生个体竞争转为大家合作达标。但很多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存在这样的问题,开展小组活动后常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全班性的汇报交流,但小组代表站起来一发言就是“I think……”、 “Myopinionis……”,往往不是代表本组意见,而是代表个人意见。教师对小组汇报的评价也常常是“Excellent”、 “Youdoa goodjob”。显然,学生的不正确发言方式与教师的不科学评价有着必然的联系。从而导致合作学习评价的片面性,其主要表现为:一是偏重于对学生个体的评价,忽略了对学生所在小组集体的评价;二是偏重对合作学习中的学术性目标的评价,忽略了对合作学习中的合作技能目标的评价;三是偏重于对小组合作学习结果的评价,忽略了对学习过程与方法的评价。教师很少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参与程度以及创新意识、实践能力进行评价,特别是很少关注那些平时性格内向、沉默少语的学生。这种不公正、不全面的评价极易挫伤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更不可能很好地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
二、合作学习中问题产生的原因
1.学生心理因素:部分学生缺乏自信,认为同学们比自己高明,缺乏发掘、发现问题的能力,盲从于“老师说的”和“书上写的”,不敢提出异议与不同看法。
2.学生情感因素:怕在老师或同学面前出错而被人瞧不起,产生恐惧感。认为学习枯燥无味,学而无用,缺少目标和动力,产生厌烦感。
3.教师方面的因素:首先,过分强调师道尊严,强调教的权威,认为学生只是无知的个体,老师就是权威,师生的关系只能是上下关系,而非朋友关系。其次,教学过程中关心的是教学进度,不是学生了解多少或懂了多少;注意的是领导的评价,或是公开课的效果,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三、克服困难、增强小组合作学习实效性的策略
1.树立正确的合作学习理念
明确什么是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以现代社会心理学、教育社会学、认知心理学等为基础,以研究与利用课堂教学中的人际关系为基点,以目标设计为先导,以师生、生生、师师合作为基本动力,以小组活动为基本教学方式,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以标准参照评价为基本手段,以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增强班级内的好学气氛、形成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社会技能为根本目标的一种极富创意与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教师开展合作学习不是为了给人一个课堂气氛活跃的表面影响,而是要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让每个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自身的价值,体验成功或进步的喜悦,增强合作精神,提高合作能力等。教师要明确自己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不能让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2.小组学习基本前提是有明确的、有价值的讨论主题。而思维情景是点燃学生合作学习的动力源。教师应从学生原有的知识和体验出发,设法挖掘原有认知和课本内容的联系,设置有趣味性、知识性、层次性和可讨论性的问题,为学生的合作探究提供操作平台,让学生入情入境,对学习任务产生浓烈的兴趣和强烈的探索欲望,积极地利用旧知探索新知。
3.培养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合作学习的课堂气氛活跃,教师对课堂的组织管理比传统教学的组织管理难度更大,很容易使课堂教学产生看似热闹实则混乱的局面。这就要求教师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使课堂“活而有序”。这些习惯主要有:1.合理分工,明确职责。2.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以避免小组交流中“人云亦云”盲目从众的现象。3.积极参与、踊跃发言,学会尊重、认真倾听的习惯。
4.提供充裕的合作学习时间
给学生充裕的合作学习时间,是开展合作学习取得实效的前提。没有一定的时间,合作学习将会流于形式。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操作、探究、讨论、交流的时间,确保每个小组成员都有发言的机会和相互补充、更正、辩论的时间,使不同层次学生的智慧都得到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