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小姐与大画家

来源 :上海采风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rcomak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出生画家的家庭,在别人看来,这种家庭的孩子长大做画家,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其实正相反,因为自懂事起,听见的、看见的都是画,真想逃出去。自小我就是个坐不住的人,父亲说,你安安静静坐上五分钟,我就给你买冰激凌。就这样我也多半得不到这个奖赏。那时的我从来没有想到去画画。我喜欢戏剧和电影。如果不是父亲的过世和文化大革命,我恐怕一生都会浸淫在戏剧和电影里。”
  见到傅益瑶是在由朵云轩主办的“朵云雅集”上。她的亮相也是戏剧化和电影式的。当她化着极具个性的明艳妆容,穿着亮色纤丽洋装,脚蹬细高跟鞋,身姿娉婷地款款登场,在座的所有人,几乎都不敢相信她已然“奔七”的年纪。
  “从小我就喜欢看家里人画画,自己有时也画,但小时候我的理想是做演员。那个时候我的姐妹里面,大姐得宠,二姐恃宠,我争宠,妹妹拒宠。我一直很爱表现,也比较外向。我总是说,画得出就做大画家,画不出就做大小姐。”傅益瑶是傅抱石的三女儿,她有两个哥哥、两个姐姐和一个妹妹,他们无一例外,全都是画家。“父亲曾告诉我说,要‘日月同光’,不要‘和光同尘’,什么意思呢?就是要有自己的理想,不要过于接近芸芸众生。父亲对我说:我不愿你做‘和光同尘’的人,也许这容易得多,我希望你懂得什么叫‘日月同光’,像屈原那样,虽然很难,但人生的意义就大不相同了。”
  这些年来,傅益瑶一直活跃于中日两地的水墨画坛,在日本寺院画障壁画,用画笔描绘日本的各种民间祭,也画中国传统的水墨山水,临摹父亲的作品,追缅他的笔墨与画格。对于傅益瑶来说,笔墨情致是她与父亲之间的独特“沟通”。2015年,是画坛巨匠傅抱石先生逝世五十周年,作为女儿的傅益瑶自然也希望能够藉此机会,表达并传递自己对于父亲的怀想与纪念。
  “爸爸说的话我一直没有忘记,爸爸叫我做的事我正在做。若要问现在画画对于我是什么,那么最由衷的回答是:它既不是职业,也不是消遣,它是我自身的成长。因为有它,我才会不断地发现新的自己。”
  父亲给了我三样好东西
  “一个人一生最幸运的是得到三样东西——好父亲、好老师、好朋友。父亲虽然和我相处还不到二十年,但我觉得人生这最幸运的三样事,父亲都给了我。”
  在傅益瑶的记忆里,爸爸傅抱石是一个很直率质朴的人,他把家庭当作责任,每天关门关窗都是他做。和孩子谈人生道理,他也不直接说你要怎么样,而是谈他自己的体会,说他小时候是怎么过来的,他是怎么认识做人的,凡事推心置腹。
  “我从小就不喜欢画画,水墨画都是墨,黑色的,而我喜欢洋式的东西。”年少时候的傅益瑶特别爱漂亮,总是喜欢一些时髦的东西,“画画太苦了,每次看到父亲驼着背在画桌边画画,我就觉得父亲一生的艰辛都在里边了”。身为大画家的父亲竟也纵容了小女儿的任性。“父亲有句名言,品性是可以打出来的,才气却是打不出来的。因此在我的记忆里,父亲从来没有勉强过我学什么或者要求我将来成为什么,他只是慈和而热情地把我接纳到他的生活里,使我在认识他的同时,熟悉他的人文思想和艺术气质。”
  傅家客厅里有一张小沙发凳,一直放在傅抱石的大沙发旁边,就是在这张凳子上,傅益瑶津津有味地聆听着父亲的高谈阔论。“我们家从来就有一种清谈之风,有客人时,总会谈到深夜,谈的不外乎文、艺、史、哲,就是没有客人,父亲也会对我们谈各种有趣的事。他的记忆力极好,历史典故都倒背如流。我记得最好的散文诗词都是父亲像讲故事一样口传身教给我的。当时我并不理解,可是,后来每当我提笔画画,父亲的教训总会在恰到好处的时候跳出来,给我打开困境。对我来说,真可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不过一心想当电影明星、当戏剧演员的傅益瑶,到底没有如她自己所幻想的那样学习表演艺术。这确实是因为父亲的反对。傅抱石认为,无论将来做什么,都要把中文底子打好,中文包罗万象,是做好一切学问的基础,于是他建议女儿学中文。就这样傅益瑶最终进入了南京师范学院,读的是古典文学。
  “父亲说,打下一个中文的基础,将来做什么都行。肚子里有书,画出来才会好,所谓‘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越往后越知道,中国的那些东西,看上去没有用,都是深山古庙里的人搞的,真的去学了,对人生都是有用的。而且‘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个器不是笔墨纸,说到最根本,是我自己,我得把我自己先变成这个锋利的器。”
  傅益瑶说话有引经据典的习惯,一半是父亲在世时候的熏养,一半则源于求学道路上的积淀。
  “现在作为水墨画家,我最喜欢创作的是诗意画。优秀的中国诗词有这一种伟大的美质,那就是永远不失去理想、信念和情操。只有这样的美质和自然融为一体,才会出现历史上那许许多多精彩的诗作。而如何表现这意境,才是判断水墨画家本领的准则。父亲教我念诗时,总是说一定念到有味道才行。这‘味道’二字便是我创作诗意的出发点。每当我品到一首诗的味道时,诗人似乎就会和我站在同一个环境里,欣赏着同一种风景,发出同样的感叹,我隐约地觉得我和诗人重叠起来。”
  这“重叠”既是傅益瑶创作诗意的手段,也是她获取灵感的窗户。日本著名美术评论家河北伦明先生看了她的系列作品《圆仁入唐求法巡礼图》(25幅)时,惊讶地对她说:“这些画让我觉得你好像一直跟在他身边。”
  “有人说我爸爸认为不能卖画。其实不是。画家不卖画,好比演员不登台,怎么吃饭?我爸爸的意思是不能为‘卖’而‘画’。他一直说,‘笼鸡有食刀汤近,野鹤无粮天地宽’,要是提起笔来想着此画赠某某权贵,必得重赏,此画鬻某某富豪,必得厚利,那还怎么落得下去笔呢?”在傅益瑶眼中,他们家是“上桌雅,下桌俗”,饭桌上只谈文艺,爸爸妈妈背着她们商量柴米油盐。
  “我爸爸不许我跟人借钱,他说,不知饥馑不能成人,没钱坐车就走路。后来到了日本,没钱的时候我就想起他这个话来,没钱坐车就走路,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我爸爸很抓紧时间,要是一天没做他自己想做的事,到晚上就会感叹:今天算是白吃饭了!他不喜欢过年过节,他说那些都是浪费时间的日子。他很不喜欢春节拜年这件事,不拜年,不串门,只串书店。”   父亲的这些习惯,后来也都深深影响了傅益瑶。
  总理要你学画!
  1962年,傅抱石应中共浙江省委邀请到杭州修养作画。还在上高二的傅益瑶和姐姐也一起跟着去了。傅抱石喜欢看戏,有一天邀请方请他们全家看苏昆的《西园记》。周恩来总理就坐在他们前一排。休息时,总理过来和傅抱石亲切握手交谈。
  “总理问我和姐姐是不是也画画,爸爸说我姐姐正在音乐学院学钢琴,又指着我说:我的这个女儿呢,就喜欢演戏,不喜欢画画。总理说,为什么不学画画呢?音乐、戏剧固然好,可你学画更有利,有个画家爸爸条件更好嘛!如果你是别人的女儿,我就不说了,可是你看你爸爸,走的地方比我还多,笔下出来的都是好东西。像你爸爸一样画祖国河山,多有意义!如果我是你们,我就画画了。”
  傅抱石于是对傅益瑶说,听到啦?总理要你学画!尽管当时非常激动,然而在此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傅益瑶依然没有丝毫想学画的念头,父亲也没有再特意提起要她学画。
  “后来我学中文,父亲对我说,只要你肚子里装着书,画画才是最好的。我便想到爸爸可能还是希望我画画的。不过我拿起画笔已是爸爸过世以后的事情。”
  傅益瑶大学毕业时正值“文革”,她被分配到苏北最贫困的一个乡村当教师,此时,父亲已经离开了她和她的全家。在最苦闷的时候,傅益瑶开始在毛边纸上临摹父亲的绘画,父亲的形象就好像在画里时时闪烁。就是从这时开始,她决心追随父亲的足迹,从事绘画。“我小时候,最喜欢站在父亲的画桌边盯着他画画。父亲从来不让别人看他画画,可是对我非但不在意,反而常讲些画理、画论让我感兴趣。”那些景象,成了傅益瑶心中最温馨的回忆。“我临摹爸爸画的时候,就好像看到了他。我没有想过要做什么大画家,我只是觉得通过这样的方式怀念父亲,这是我最愉快的事情。”
  也许是太熟悉父亲的用笔的缘故,傅益瑶临摹父亲的作品,总能得到长辈们的夸奖,她自己也很满足。但是慢慢地她发现,自己越学父亲反而离父亲越远。特别是到日本后,那千奇百怪、琳琅满目的艺术现象,给她的精神带来了极大的紊乱,经过好几年痛苦的挣扎,傅益瑶终于回到了父亲的教训之下,那就是“富胸中之丘壑,娴古人之技法”。在纯净了自己的思想之后,追寻自己的题材和笔法,就成了她朝斯夕斯,终身不弃的使命。
  事实上,她会选择前往日本武藏野美术学校进修也是因为父亲。傅抱石早年就在武藏野美术学校求学。“有段时间画画的人都爱去法国,有人建议我爸爸去法国留学,但是徐悲鸿跟我爸爸说,在法国要重新搞一套,你到法国去,你的这身本领得不到进步,反而还会丢了,还是去日本好,日本把中国文化里的东西保存得特别好,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延伸。于是我爸爸后来就去了东京都武藏野美术大学。我去的也是这个学校,算是追随我爸爸。他说去日本就是要把中国文化彻底搞通,而不是把中国文化丢掉,去法国可能会学不好。”
  平山郁夫、吉村贞司、青山杉雨、河北伦明这些日本第一流的文化人都是傅益瑶在日本时候的良师益友。河北伦明临终前一个月,曾特别绝望、特别悲哀地对她说,日本是个没有文化的国家了,当娱乐文化变成民族文化,这个民族就是一群腐烂之人,再没有一点点价值了。“他一边喝酒,一边不停地说:没有希望,没有希望……”傅益瑶顿了顿,“我们中国也得有这样的反思才好。”
  令傅益瑶感到快慰的是,“在走自己的路子的时候,反而更能融入父亲的特色,我似乎和父亲有了新的对话。”自小父亲最严厉管束她的就是古典文学和历史知识的学习,这些滋养在而今则帮助她大大地拓宽了创作领域,使她逐渐确立了自己的创作分野,那就是障壁画、民间祭和诗意。
  日本地方小、地价高,傅益瑶的画室也就那么点大,画大画的时候根本无法铺开,不过“整个画都在我心里,我说它叫‘云动山不动,纸动人不动’,我用这个方法来画那些很大的画”。创作中每每遇到窘境,她总会想起小时候父亲不断叮嘱她的一句名言: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父亲总是说,当你效仿他人的时候,看起来似乎是起点很高,其实是站在悬空的涯边上,随时都会摔得粉身碎骨。我下决心‘退而结网’之后,经过多次身体力行,我发现了一个我自己的方法,那就是‘养’。当我对画的对象产生亲近感的时候,便是到了可以提笔的时候。”这过程有时很长,像《祖道传东图》《奥州小路》等作品,从定下题到落笔完成都经过四五年。但傅益瑶不觉得这太费时间,因为她经常有八个十个题目在肚子里打滚,这种同时进行的办法,对她特别合适。
  在傅益瑶看来,画水墨和打太极拳一样,如何把持自己的身体也至关重要。她说保持脊骨的挺直是中锋用笔的前提,所以不论是站,还是坐,都要先控制好自己的姿势。为了画大画,她也练出了席地而坐的功夫。“现在无论是日本式的正坐还是趺跏坐,都能坚持很久。这是画在训练我。”这样说着的傅益瑶,确实站得身姿挺拔,昂然如松。
  如今的傅益瑶依旧单身,但她浑不在意,觉得每天有做不完的事,从不感到寂寞,然而对于父亲傅抱石和母亲之间相濡以沫的情感,却也一直深深感佩也深深羡慕。“我妈妈是个开朗乐观的人,是个大小姐,很调皮也很幽默。虽然我外公对我爸爸印象很好,一开始还是担心他太穷了。我爸爸是跟人借了一张存折,才让我外公同意他的求婚的。那时候外公对我爸爸说:我的这个女儿除了是个人以外,什么也不会,你要一生照顾她。我爸爸没食言。”说到此节,傅益瑶笑得爽朗,“我父亲画大画用墨特多,有时来不及磨墨,母亲就上前助力,戏称自己为‘磨墨妇’。父亲的作品,母亲是第一位观众和评判者。很多人不知道,他的很多作品的定名,其实都来自母亲。”
其他文献
由中华艺术宫、上海油画雕塑院、上海艺术研究所共同主办,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协办的“俞云阶与20世纪中国油画”研讨会,在为期三个月重点推出的“俞云阶艺术大展”展出期间举行。来自各学术团体、研究机构的专家、评论家和俞云阶的学生,以及俞先生的公子,共同追忆一代大师的生平点滴,探讨和梳理中国油画脉络。  俞云阶(1917—1992),曾就读苏州美专和中央大学,师从徐悲鸿、颜文良、吕斯白、傅抱石、黄君璧等艺术大
期刊
王勇(上海音乐学院教授):今天在座的,没少看杨学进老师各种各样的音乐会,台前幕后帮了很多忙,但基本上都是观众。上海老歌音乐会,我们做了两年了,不同形态和不同方向都做过一些尝试。召开上海老歌专题研讨会,是非常必要的。我们可以做些回顾、总结、检讨和展望。我从事上海老歌的整理、研究、传播已经整整20年了。为了让很多尘封多年的上海老歌重见天日,我花费很长的时间,钻到中国唱片公司的仓库里,从上万首歌曲中仔细
期刊
贾平凹撰文说,我长久生活在北方,最愤慨的是有相当多的人为一个小小的官位尔虞我诈,勾心斗角,斗上位了,又腐败无能,敷衍下级,巴结上司,没有起码的谋政道德。后来去了南方几趟,接触了许多官员,他们在位一心想干一番事业,结果也都干得有声有色。究其原因,他们说,不怕丢官的,丢了官我就去做生意,收入比现在还强哩!这是体制和社会环境所致。  如今对儿女的教育,何尝不像北方干部对待官职的态度呢?人口越来越多,传统
期刊
但凡喜爱电影的观众,特别是中老年电影爱好者,对于陈传熙这个名字必然十分熟悉,稍注意一下字幕就会发现“指挥陈传熙”。上海是中国电影的发祥地,解放后更是中国电影事业的半壁江山,拍摄了无数人们喜闻乐见的电影,其中很多影片的音乐就是陈传熙指挥完成的。他指挥的配乐影片多达六百多部,在这里我仅举几部:《南征北战》《渡江侦察记》《李双双》《林则徐》《聂耳》《红色娘子军》《舞台姐妹》《天云山传奇》……美术影片《牧
期刊
发生于1980年代中期的“先锋文学”运动已经过去三十年了。今天回顾这三十年历程,仍有许多启示和困惑。一般而言,中国的“先锋文学”特指发生在1980年代中期至1990年代初期的一种文学潮流,而且往往以“先锋小说”为代表,文学研究界习惯性地以“1985年”为时间标识。在当时就有所谓“85新潮”这样一个称谓。“85新潮”所指的并非仅仅是文学,而是发生在1985年前后整体性的文化艺术新潮流,包括文学、美术
期刊
北影招待所住着许多外请来的作家,各自都在进行电影文学剧本的创作。肖马带回来一幅画,画的是动物,因别出心栽,引发大家的观赏。狐狸通常是狡猾、奸诈的小动物,可画中的狐狸却神态天真无邪,像孩子般稚趣活泼。大家问肖马谁画的?肖马说:“韩美林。”  肖马介绍说,韩美林原是中央美术学院的高材生,毕业后,因安徽省文联主席赖少其之邀,到了安徽画院当教授。文化大革命的红色风暴,迫使他被下放到省轻工系统,继而又被贬到
期刊
中国艺术报刊文说,摄影艺术门槛低、易于学习和掌握,无疑具有得天独厚的群众性优势。而随着摄影器材、摄影技术和摄影审美的普及,再加上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是创作者、都是传播者”的条件,基层群众已越来越不满足于做“读者”,更希望成为“作者”,拿出自己的作品。但其作品质量还不尽如人意,盲目跟风、过于自由化的创作现象比较突出。群众拍的作品,怎样才是好的影像?大抵有三个评价标准:史料性、评说性和艺术性。你拍的东西
期刊
每年的七月和八月,乃动画片的黄金档期——暑期档。一直以来,鏖战激烈。而今年,在一个月内就杀出两匹国产动画黑马:《大圣归来》的“燃”和《捉妖记》的“萌”令合家欢喜,大小通吃,创造了史无前例的票房奇迹。光《捉妖记》一片,截止本刊发稿时,已突破20个亿。面对这样的“意外”,梳理一下其间的蕴义,大有必要。  有观众表达质疑:之所以有此票房奇迹,乃是因为没有一部好莱坞大片冲击,一旦冲击,国产动画片很可能稀里
期刊
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海派文化发展专项基金成立暨海派文化中心筹建在虹口启动。海派文化的传承发展,将进一步拥有“造血机制”。海派文化是近现代上海以中华传统文化为基础,吸纳吴越文化和其他地域文化,并受到西方近现代经济政治文化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独特文化现象。虹口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海派文化遗存,被赞誉为“海派文化发祥地、先进文化策源地、文化名人聚居地”。据介绍,海派文化发展专项基金由虹口区会同上海
期刊
大凡文艺演出,“一票难求”“座无虚席”“掌声雷动”已属火爆,然而近日,张火丁在上海大剧院上演京剧《锁麟囊》引发的观众热潮,远非一般火爆所能形容。  《锁麟囊》的演出时间安排在今年2月,两场,1月5日才开票。但是从去年12月中旬开始,上海大剧院的客服就不断接到观众电话。面对来自全国各地的“灯迷”们的巨大热情,大剧院赶紧调整了购票方案,甚至到最后不得不推出“限购”措施:一张身份证只能买两张票。一方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