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由于受到中国传统历史人文、学校封闭的建筑架构和科层制的行政管理模式、教师教学授课、科研工作性质等重要因素的制约和影响,教师普遍形成了个人主义教师文化,这种文化一方面有利于教师个性和专业特色的发展,另一方面不利于信息的传播和影响教师的心理状态,影响教学工作。为了弥补个人主义教师文化的缺陷,我们应该在个人主义教师文化和合作主义教师文化中寻求一种张力,确保教师的主体地位,弘扬其主体精神,使教师在自我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合作,在彼此尊重的条件下追求和而不同,从而进一步推动教师文化的转型与建设。
关键词:个人主义 教师文化 转型策略
一、个人主义教师文化形成的原因
教师文化是在学校教师群体内形成的独特的价值观、共同的思想和信念、职业精神和行为准则、规范等。在一般学校里,最常见的教师文化是个人主义教师文化,这种文化的形成受多重因素的影响,作者归纳为以下三点:
(一)传统文化的影响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传统文化中的这种文人品格使得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倾向于“独善其身”“独上高楼”“孤芳自赏”来保持自己在某一学科或专业的优势,这就使得作为知识分子的教师个体之间很少去沟通和交流教学的相关情况与问题,教师们“内察自省”不会主动去干预其他老师的教学工作,这就导致了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甚少,促进了教师个人主义文化的发展。
(二)学校的建筑建构和管理模式
学校教室这种封闭的“蛋箱式”结构使得老师在自己所管辖的班级里独立地开展教学工作,习惯依靠自己一人的力量来解决教学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独自摸索经验,不愿意将自己在教学工作中存在的实质性问题暴露于同行面前,更不愿意与同行教师讨论教学中存在的状况与问题,不愿意与其他教师产生碰撞或摩擦,也很难主动地向同行请教教学经验或寻求帮助。这种封闭的教学环境使得教师的教学心理与趋于封闭的状态,教师依靠“蛋箱式”封闭的教室环境来避免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之处暴露于外,同时也使自己成功的教学经验不会外流,保持自己在某一学科的自信心。
科层制的学校管理模式进一步加速了个人主义教师文化的形成。因為这种管理模式有着严格的规章制度、明确的职责分工、严厉的奖惩制度,而且升迁和奖惩都是“个体式”的。采用“量化考评”的方式来对教师进行监督和控制,在应试教育背景下,主要体现在班级的升学率上。教师在这种学校制度文化中,瓦解了教师之间的合作意识,彼此之间形成了一种竞争关系,导致教师个体通过保留教学经验和教学资料及信息来提高自己的竞争优势,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这种过于强调竞争的学校管理模式进一步恶化了教师之间相互隔绝、排斥的关系,助推了这种个人主义教师文化的滋生。
(三)教师教学的工作形式和属性
就教师而言,教学工作具有复杂不稳定性和难以预测性。这就进一步增强了教师的个人主义文化趋势。教师大部分的工作是面对在性别、性格、学习能力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的学生,教学工作的开展必须因材施教,而且学生在各个方面的表征都处于不断变化之中,这种教学对象和教学工作的不确定性使得教师处于一个错综复杂的教学环境之中,教师难免会受到缺乏安全感等其他消极因素的影响,为了寻求这种“安全感”并保护自己的教学隐私,教师在自己“蛋箱式”教室里树立起个人的专业或学科知识权威,为了避免让自己的私人教学工作受到同行教师的干扰,从而不情愿向同行教师公开自己的真实教学过程,而且教师之间已经默认了一种“不干涉主义”的交往原则,教师一般不会轻易地闯进其他教师的教学领地,不会主动地与其他学科教师进行合作与交流探讨,这进一步恶化了教师个人主义文化的倾向。
二、个人主义教师文化存在的合理之处和弊端
从理性主义方面讲,个人主义教师文化应该是一种“中性”文化,对于这种文化,我们应当用“扬弃”的方式加以变革,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一)有利于教师个性和专业特色的发展
教师独处的品质对于教师独立思考问题能力的培养和批判思维方式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价值,个人主义教师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发展教师的个性特征并塑造出自己的专业学科知识特色。教师具有的这种独处的品质,是教师个人性格特征和专业知识特色形成和塑造的源泉,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教师文化肯定独处的存在价值和作用,鼓励各学科教师通过独处的过程来发现和重新认识自我,挖掘自己的个性特征,培育自己的专业学科特色,从而促进各学科教师的个性和专业特色的发展。
(二)重视教师的学科主体性和专业自主权,推动教师的自主自我发展
在推动教师由被动发展方式向自主自我发展方式行为变化过程中,重要的影响因素不免有以下几项:教师的主体地位、主体意识、自我发展意愿以及自我发展能力等。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教师文化对这些重要影响因素的产生和成熟达到了一定程度上的积极促进作用。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教师文化一方面有助于各学科教师能够遵循个人的想法和意愿对教学实践工作进行探索与创新,另一方面这种宽松自由没有外界干扰的氛围很有可能促使教师在教学理念和方法上实现创新,这样才能保护教师的主体性和专业自主权,推进教师进行自主自我的发展。
(三)不利于信息的传播和影响教师的心理状态
个人主义教师文化的弊端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这种教师文化以个人主义为核心,将自己的利益看得最重要,这会导致教师在知识分享和信息传播的环节中难免会“留一手”,从而保障自己在短时间内的信息优越性,然而,从长远来看,这种个人主义教师文化不利于各学科教师专业知识文化的积累和提高,最终只会导致“井蛙观天”的现象发生。此外,个人主义教师文化虽然有助于排除外界对教师教学授课工作过程的干扰和影响,达到保护教师教学授课相关隐私的目的,从而保护教师的教学工作隐私,但与此同时,这种文化所带来的行为模式也骤减了教师从外界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渠道和方法,从而不利于教师获取和收集与自己专业和学科发展相关的信息和资料,这无疑对教师和教学的发展都是有害的。其二,从心理情感层面出发,个人主义教师文化导致教师的心智处于孤立、封闭的状态,这容易使教师产生职业孤独感,而且教师之间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沟通与交流,很难从同行那里获得情感认同和支持。 三、个人主义教师文化转型策略探析
当今世界是一个合作发展的世界,教师文化也不例外。合作主义教师文化分为人为合作和自然合作两个层面,我们应该积极吸取合作主义教师文化的积极成分,而不是全面地否定个人主义教师文化或全面地肯定合作主义教师文化。为了能够在以“个人主义”为核心教师文化和以“合作主义”为核心的教师文化中寻求一种张力,我们需要做到以下三点
(一)确保教师的学科主体位置,倡导教师主人翁精神
教师教学授课的工作劳动极具有个性化的特征,这种特征以教师的语音、思维、品格等其他表现形式影响着学生。确保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有利于教师在自由宽松的氛围中创新教学方式和方法,并反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教学活动的提高,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弘扬教师的主体精神,有利于促使教师树立主人翁意识,更加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发展自己的个性特征和培育专业特色。
(二)教师应该在实现自我发展的基础上积极寻求合作
作为一位育人者,每个教师都应该具有自己的教学特色,并在此基础上吸收和借鉴其他老师的合理成分,使个人的专业知识文化水平得到提升的目的。从教育实践的点出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难以预料的状况和困难,向其他教师寻求帮助是最好的途径之一。因为不同学科的教师拥有着不同的学术研究专业背景、行为导向模式、认知逻辑思维方式、教学授课经验方法等,这些因素汇集形成了一种差异化、多元的场面。即便是处在相同学校、年级和学科的不同教师,也会在授课流程选择、授课内容和授课方式安排上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恰好是这两名老师彼此学习的一种宝贵资源。在追求自我发展的基础上实现教师之间的彼此合作,有利于资源的分享和经验的交流,可以使教师个人的认知结构得到改善和提升,同时,教师之间的人际关系也会得到提温,彼此之间更加理解和认同,从而获取更多的感情支持。尤其是那些性格比较内向的老师,融洽的合作氛围可以使其摆脱教学工作中出现的焦虑感和孤独感,使其在情感上有所依靠。
(三)在彼此尊重的条件下追求和而不同
只有思想不同的人才能擦出灿烂的火花,倘若各位教师的思想彼此相同或相似,丝毫没有个人特征和专业特色,那么再多的合作也只能是流于形式的表面工作,因此,教师相互之间的合作应该是自愿和自主的,应该以专业水平的共同提升为目的来展开合作,即使教师的合作主义文化与个人主义文化两者之间存在着种种冲突,我们也应该看到两者之间的互补之处。这就要求我们不要用“非此即彼”的眼光来看待这个问题,不应该用对立的思维来处理这两者的关系,而是在积极发展教师合作主义文化的同时,给予个人主义文化一定的包容与肯定,在尊重差异的条件下发展合作,在追求个性的条件下兼顾共性,“不同”使教师之间能够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从而实現最高层次的“同”。
关键词:个人主义 教师文化 转型策略
一、个人主义教师文化形成的原因
教师文化是在学校教师群体内形成的独特的价值观、共同的思想和信念、职业精神和行为准则、规范等。在一般学校里,最常见的教师文化是个人主义教师文化,这种文化的形成受多重因素的影响,作者归纳为以下三点:
(一)传统文化的影响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传统文化中的这种文人品格使得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倾向于“独善其身”“独上高楼”“孤芳自赏”来保持自己在某一学科或专业的优势,这就使得作为知识分子的教师个体之间很少去沟通和交流教学的相关情况与问题,教师们“内察自省”不会主动去干预其他老师的教学工作,这就导致了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甚少,促进了教师个人主义文化的发展。
(二)学校的建筑建构和管理模式
学校教室这种封闭的“蛋箱式”结构使得老师在自己所管辖的班级里独立地开展教学工作,习惯依靠自己一人的力量来解决教学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独自摸索经验,不愿意将自己在教学工作中存在的实质性问题暴露于同行面前,更不愿意与同行教师讨论教学中存在的状况与问题,不愿意与其他教师产生碰撞或摩擦,也很难主动地向同行请教教学经验或寻求帮助。这种封闭的教学环境使得教师的教学心理与趋于封闭的状态,教师依靠“蛋箱式”封闭的教室环境来避免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之处暴露于外,同时也使自己成功的教学经验不会外流,保持自己在某一学科的自信心。
科层制的学校管理模式进一步加速了个人主义教师文化的形成。因為这种管理模式有着严格的规章制度、明确的职责分工、严厉的奖惩制度,而且升迁和奖惩都是“个体式”的。采用“量化考评”的方式来对教师进行监督和控制,在应试教育背景下,主要体现在班级的升学率上。教师在这种学校制度文化中,瓦解了教师之间的合作意识,彼此之间形成了一种竞争关系,导致教师个体通过保留教学经验和教学资料及信息来提高自己的竞争优势,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这种过于强调竞争的学校管理模式进一步恶化了教师之间相互隔绝、排斥的关系,助推了这种个人主义教师文化的滋生。
(三)教师教学的工作形式和属性
就教师而言,教学工作具有复杂不稳定性和难以预测性。这就进一步增强了教师的个人主义文化趋势。教师大部分的工作是面对在性别、性格、学习能力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的学生,教学工作的开展必须因材施教,而且学生在各个方面的表征都处于不断变化之中,这种教学对象和教学工作的不确定性使得教师处于一个错综复杂的教学环境之中,教师难免会受到缺乏安全感等其他消极因素的影响,为了寻求这种“安全感”并保护自己的教学隐私,教师在自己“蛋箱式”教室里树立起个人的专业或学科知识权威,为了避免让自己的私人教学工作受到同行教师的干扰,从而不情愿向同行教师公开自己的真实教学过程,而且教师之间已经默认了一种“不干涉主义”的交往原则,教师一般不会轻易地闯进其他教师的教学领地,不会主动地与其他学科教师进行合作与交流探讨,这进一步恶化了教师个人主义文化的倾向。
二、个人主义教师文化存在的合理之处和弊端
从理性主义方面讲,个人主义教师文化应该是一种“中性”文化,对于这种文化,我们应当用“扬弃”的方式加以变革,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一)有利于教师个性和专业特色的发展
教师独处的品质对于教师独立思考问题能力的培养和批判思维方式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价值,个人主义教师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发展教师的个性特征并塑造出自己的专业学科知识特色。教师具有的这种独处的品质,是教师个人性格特征和专业知识特色形成和塑造的源泉,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教师文化肯定独处的存在价值和作用,鼓励各学科教师通过独处的过程来发现和重新认识自我,挖掘自己的个性特征,培育自己的专业学科特色,从而促进各学科教师的个性和专业特色的发展。
(二)重视教师的学科主体性和专业自主权,推动教师的自主自我发展
在推动教师由被动发展方式向自主自我发展方式行为变化过程中,重要的影响因素不免有以下几项:教师的主体地位、主体意识、自我发展意愿以及自我发展能力等。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教师文化对这些重要影响因素的产生和成熟达到了一定程度上的积极促进作用。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教师文化一方面有助于各学科教师能够遵循个人的想法和意愿对教学实践工作进行探索与创新,另一方面这种宽松自由没有外界干扰的氛围很有可能促使教师在教学理念和方法上实现创新,这样才能保护教师的主体性和专业自主权,推进教师进行自主自我的发展。
(三)不利于信息的传播和影响教师的心理状态
个人主义教师文化的弊端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这种教师文化以个人主义为核心,将自己的利益看得最重要,这会导致教师在知识分享和信息传播的环节中难免会“留一手”,从而保障自己在短时间内的信息优越性,然而,从长远来看,这种个人主义教师文化不利于各学科教师专业知识文化的积累和提高,最终只会导致“井蛙观天”的现象发生。此外,个人主义教师文化虽然有助于排除外界对教师教学授课工作过程的干扰和影响,达到保护教师教学授课相关隐私的目的,从而保护教师的教学工作隐私,但与此同时,这种文化所带来的行为模式也骤减了教师从外界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渠道和方法,从而不利于教师获取和收集与自己专业和学科发展相关的信息和资料,这无疑对教师和教学的发展都是有害的。其二,从心理情感层面出发,个人主义教师文化导致教师的心智处于孤立、封闭的状态,这容易使教师产生职业孤独感,而且教师之间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沟通与交流,很难从同行那里获得情感认同和支持。 三、个人主义教师文化转型策略探析
当今世界是一个合作发展的世界,教师文化也不例外。合作主义教师文化分为人为合作和自然合作两个层面,我们应该积极吸取合作主义教师文化的积极成分,而不是全面地否定个人主义教师文化或全面地肯定合作主义教师文化。为了能够在以“个人主义”为核心教师文化和以“合作主义”为核心的教师文化中寻求一种张力,我们需要做到以下三点
(一)确保教师的学科主体位置,倡导教师主人翁精神
教师教学授课的工作劳动极具有个性化的特征,这种特征以教师的语音、思维、品格等其他表现形式影响着学生。确保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有利于教师在自由宽松的氛围中创新教学方式和方法,并反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教学活动的提高,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弘扬教师的主体精神,有利于促使教师树立主人翁意识,更加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发展自己的个性特征和培育专业特色。
(二)教师应该在实现自我发展的基础上积极寻求合作
作为一位育人者,每个教师都应该具有自己的教学特色,并在此基础上吸收和借鉴其他老师的合理成分,使个人的专业知识文化水平得到提升的目的。从教育实践的点出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难以预料的状况和困难,向其他教师寻求帮助是最好的途径之一。因为不同学科的教师拥有着不同的学术研究专业背景、行为导向模式、认知逻辑思维方式、教学授课经验方法等,这些因素汇集形成了一种差异化、多元的场面。即便是处在相同学校、年级和学科的不同教师,也会在授课流程选择、授课内容和授课方式安排上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恰好是这两名老师彼此学习的一种宝贵资源。在追求自我发展的基础上实现教师之间的彼此合作,有利于资源的分享和经验的交流,可以使教师个人的认知结构得到改善和提升,同时,教师之间的人际关系也会得到提温,彼此之间更加理解和认同,从而获取更多的感情支持。尤其是那些性格比较内向的老师,融洽的合作氛围可以使其摆脱教学工作中出现的焦虑感和孤独感,使其在情感上有所依靠。
(三)在彼此尊重的条件下追求和而不同
只有思想不同的人才能擦出灿烂的火花,倘若各位教师的思想彼此相同或相似,丝毫没有个人特征和专业特色,那么再多的合作也只能是流于形式的表面工作,因此,教师相互之间的合作应该是自愿和自主的,应该以专业水平的共同提升为目的来展开合作,即使教师的合作主义文化与个人主义文化两者之间存在着种种冲突,我们也应该看到两者之间的互补之处。这就要求我们不要用“非此即彼”的眼光来看待这个问题,不应该用对立的思维来处理这两者的关系,而是在积极发展教师合作主义文化的同时,给予个人主义文化一定的包容与肯定,在尊重差异的条件下发展合作,在追求个性的条件下兼顾共性,“不同”使教师之间能够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从而实現最高层次的“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