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6月29日至7月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赴香港出席庆祝香港回归祖国15周年大会暨香港特别行政区第四届政府就职典礼。这是胡锦涛第三次踏上香港的土地。
自香港回归以来,每逢重要的日子,中央领导人都会赴港访问,为香港人打气。香港《成报》发表评论说:“胡锦涛主席亲自出席香港回归纪念日活动,是对香港的最大支持;送来大礼,是对港人的最大关怀。”
在胡锦涛动身前两天,中央政府提前公布了向香港送出的大礼。这些挺港惠港措施,涵盖经贸、金融、教育、科技、旅游及粤港合作六方面,其中有“小港股直通车”之称的港股ETF(交易所买卖基金)、放宽人民币兑换上限等措施,均属于惠及香港人的重磅利好。消息传出当天,香港恒生指数尾盘以接近全日最高点收市,大涨195点。
“由于近年香港受到欧债危机等冲击影响,经济停滞,中国大陆除送出优惠政策大礼包,胡锦涛来访可视为北京当局全力维持香港经济繁荣的一个体现。”台湾淡江大学中国大陆研究所所长、“中华港澳之友协会”会长张五岳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中央政府有求必应
祖国内地是香港的坚强后盾。1997年10月,回归才三个月的香港就遭遇了亚洲金融风暴的冲击,差点应验了美国《财富》杂志“香港将死”的咒语。在特区政府与国际“金融大鳄”近一年的对战中,中央政府多次重申“坚持人民币不贬值”,帮助香港笑到了最后。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在1998年的两会记者会上力挺香港:“万一特区需要中央帮助,只要特区政府向中央提出要求,中央将不惜一切代价维护香港的繁荣稳定。”
进入21世纪后,受世界经济大气候拖累,香港经济再次陷入低谷。2001年11月,时任香港特首董建华在赴京述职期间,正式向中央提出两地建立“类自由贸易区”的构想。经过两地长达一年半的磋商,于2003年6月签署了《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在货物贸易自由化、扩大服务贸易市场准入、内地与香港贸易投资便利化等方面着墨甚多。截至今年6月29日,两地已经签署了九个有关CEPA的补充协议。
香港由此真正体会到了“背靠大树好乘凉”的含义。CEPA给香港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活力。2004年到2011年的8年间,香港地区生产总值平均增速达5%,是同期其他发达经济体平均值的近两倍。
当初签订CEPA时,香港刚刚经历了非典的考验。非典肆虐期间,胡锦涛在深圳会见了董建华,特地叮嘱对方列出一个所缺药物的单子。中央很快按照单子内容将药物和医护用品提供给了香港。为给受非典疫情影响的香港旅游业注入“强心剂”,中央政府同年7月应香港请求开放了内地居民赴港澳个人游。现在内地已经成为香港最大的游客来源地。内地居民赴港人数从1997年的236万人次增长至2011年的2810万人次,这是香港人口的4倍。
2008年下半年,国际金融危机来袭,经济高度外向型的香港又一次面临考验。当年底,中央领导人在会见来京述职的香港特首曾荫权时表示,继续全力支持香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挑战,同时还推出了包括金融合作、扶助港企等14项挺港措施,让香港成为人民币结算试点是其中一大亮点。
而当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于2011年8月访港,一口气宣布中央36项惠港政策时,正是欧债危机蔓延、美欧经济低迷、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之际。
“回归以来,香港面临多次挑战,但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香港每次都能渡过难关,这正凸显香港在‘一国’下的优势。”香港《文汇报》这样总结回归15年。
双重回归
15年来,香港与内地的经济融合程度越来越高。根据商务部6月26日公布的数据,内地与香港之间的双边贸易额去年已达2835.2亿美元,是1996年回归前的近六倍。内地与香港互为对方最大的外来投资者。截至2010年底,内地在港累计投资净额1990.6亿美元,约占香港外来投资总额的36%;截至今年5月底,内地实际利用港资5537.67亿美元,占内地累计吸收境外投资的45.6%。
在两地经济融合速度异常之快的同时,人心亦在回归。
香港新任特首梁振英5月底在接受内地媒体联合采访时指出,“回归有两重含义,一是法理上的回归。1997年,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成立特别行政区,通过基本法落实‘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这是法理的回归。”“另一方面,香港毕竟由外国政府管制了100多年,在人心的回归方面,我们还要做大量的工作,这将是一个长期过程,包括香港民众的国民教育,了解我们国家的历史,了解我们国家的发展。”
曾在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研究部工作过3年的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强世功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人心回归本身确实要比经济融合速度要慢。只要有商业和资本流通,经济就能很快融合;但身份认同的问题则与香港人所受的教育密切相关。”
香港人虽然是中国公民,但不像内地公民一样行使公民权利,也不用尽公民的义务。另外,香港人在内地考公务员、就业、购房等方面也面临着一些限制,这也会影响到香港人的认同。”与港人曾多有亲身接触的强世功这样认为。
香港《成报》则认为,香港传媒对内地的报道,主要突出负面消息,以致港人对内地官员贪腐、食品做假等耳熟能详,但对国家各方面成就便茫无所知,例如中国在铁路及公路系统建设是世上首屈一指的,类似的正面讯息鲜有人提。不容否认的是,近年内地确实有一些社会不公、贪污腐败等负面事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香港人对内地的认识。
相互学习
在香港和内地交流过程中,也衍生了一些冲突和碰撞,内地富人在港买楼推高房价、孕妇来港生产争夺社会资源、游客素质参差不齐等均助长双方的矛盾,此前甚至发生了内地某教授称香港人是“走狗”,某香港媒体广告称内地人是“蝗虫”的口水仗。而这一切又发生在香港逐渐丧失相对内地优越的经济地位之际,难免会让港人产生焦虑感。
争取香港人归心,内地责无旁贷。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印红标的建议是:“首先是把内地事情搞好。现如今内地经济有了成就,香港人得实惠,也服气。如果内地能实现善治,成功遏止腐败,法治进步,社会矛盾缓和,香港人更会服气。”
至于香港人对于内地的批评声音,印红标认为,“香港与内地应该互相宽容。内地作为一国两制的主体,甚至要宽容香港的不宽容”,因为如此能促进实现善治,
强世功则建议,两地应该同心看待对方的优点,内地人应看到,香港不仅仅是个商业城市,在城市管理、法治、甚至民主自由等方面有很多值得内地学习的地方;而香港人也应认识到,内地体制在规划长远目标、在政府的行政能力和动员能力方面亦有它的优势。
自香港回归以来,每逢重要的日子,中央领导人都会赴港访问,为香港人打气。香港《成报》发表评论说:“胡锦涛主席亲自出席香港回归纪念日活动,是对香港的最大支持;送来大礼,是对港人的最大关怀。”
在胡锦涛动身前两天,中央政府提前公布了向香港送出的大礼。这些挺港惠港措施,涵盖经贸、金融、教育、科技、旅游及粤港合作六方面,其中有“小港股直通车”之称的港股ETF(交易所买卖基金)、放宽人民币兑换上限等措施,均属于惠及香港人的重磅利好。消息传出当天,香港恒生指数尾盘以接近全日最高点收市,大涨195点。
“由于近年香港受到欧债危机等冲击影响,经济停滞,中国大陆除送出优惠政策大礼包,胡锦涛来访可视为北京当局全力维持香港经济繁荣的一个体现。”台湾淡江大学中国大陆研究所所长、“中华港澳之友协会”会长张五岳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中央政府有求必应
祖国内地是香港的坚强后盾。1997年10月,回归才三个月的香港就遭遇了亚洲金融风暴的冲击,差点应验了美国《财富》杂志“香港将死”的咒语。在特区政府与国际“金融大鳄”近一年的对战中,中央政府多次重申“坚持人民币不贬值”,帮助香港笑到了最后。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在1998年的两会记者会上力挺香港:“万一特区需要中央帮助,只要特区政府向中央提出要求,中央将不惜一切代价维护香港的繁荣稳定。”
进入21世纪后,受世界经济大气候拖累,香港经济再次陷入低谷。2001年11月,时任香港特首董建华在赴京述职期间,正式向中央提出两地建立“类自由贸易区”的构想。经过两地长达一年半的磋商,于2003年6月签署了《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在货物贸易自由化、扩大服务贸易市场准入、内地与香港贸易投资便利化等方面着墨甚多。截至今年6月29日,两地已经签署了九个有关CEPA的补充协议。
香港由此真正体会到了“背靠大树好乘凉”的含义。CEPA给香港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活力。2004年到2011年的8年间,香港地区生产总值平均增速达5%,是同期其他发达经济体平均值的近两倍。
当初签订CEPA时,香港刚刚经历了非典的考验。非典肆虐期间,胡锦涛在深圳会见了董建华,特地叮嘱对方列出一个所缺药物的单子。中央很快按照单子内容将药物和医护用品提供给了香港。为给受非典疫情影响的香港旅游业注入“强心剂”,中央政府同年7月应香港请求开放了内地居民赴港澳个人游。现在内地已经成为香港最大的游客来源地。内地居民赴港人数从1997年的236万人次增长至2011年的2810万人次,这是香港人口的4倍。
2008年下半年,国际金融危机来袭,经济高度外向型的香港又一次面临考验。当年底,中央领导人在会见来京述职的香港特首曾荫权时表示,继续全力支持香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挑战,同时还推出了包括金融合作、扶助港企等14项挺港措施,让香港成为人民币结算试点是其中一大亮点。
而当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于2011年8月访港,一口气宣布中央36项惠港政策时,正是欧债危机蔓延、美欧经济低迷、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之际。
“回归以来,香港面临多次挑战,但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香港每次都能渡过难关,这正凸显香港在‘一国’下的优势。”香港《文汇报》这样总结回归15年。
双重回归
15年来,香港与内地的经济融合程度越来越高。根据商务部6月26日公布的数据,内地与香港之间的双边贸易额去年已达2835.2亿美元,是1996年回归前的近六倍。内地与香港互为对方最大的外来投资者。截至2010年底,内地在港累计投资净额1990.6亿美元,约占香港外来投资总额的36%;截至今年5月底,内地实际利用港资5537.67亿美元,占内地累计吸收境外投资的45.6%。
在两地经济融合速度异常之快的同时,人心亦在回归。
香港新任特首梁振英5月底在接受内地媒体联合采访时指出,“回归有两重含义,一是法理上的回归。1997年,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成立特别行政区,通过基本法落实‘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这是法理的回归。”“另一方面,香港毕竟由外国政府管制了100多年,在人心的回归方面,我们还要做大量的工作,这将是一个长期过程,包括香港民众的国民教育,了解我们国家的历史,了解我们国家的发展。”
曾在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研究部工作过3年的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强世功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人心回归本身确实要比经济融合速度要慢。只要有商业和资本流通,经济就能很快融合;但身份认同的问题则与香港人所受的教育密切相关。”
香港人虽然是中国公民,但不像内地公民一样行使公民权利,也不用尽公民的义务。另外,香港人在内地考公务员、就业、购房等方面也面临着一些限制,这也会影响到香港人的认同。”与港人曾多有亲身接触的强世功这样认为。
香港《成报》则认为,香港传媒对内地的报道,主要突出负面消息,以致港人对内地官员贪腐、食品做假等耳熟能详,但对国家各方面成就便茫无所知,例如中国在铁路及公路系统建设是世上首屈一指的,类似的正面讯息鲜有人提。不容否认的是,近年内地确实有一些社会不公、贪污腐败等负面事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香港人对内地的认识。
相互学习
在香港和内地交流过程中,也衍生了一些冲突和碰撞,内地富人在港买楼推高房价、孕妇来港生产争夺社会资源、游客素质参差不齐等均助长双方的矛盾,此前甚至发生了内地某教授称香港人是“走狗”,某香港媒体广告称内地人是“蝗虫”的口水仗。而这一切又发生在香港逐渐丧失相对内地优越的经济地位之际,难免会让港人产生焦虑感。
争取香港人归心,内地责无旁贷。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印红标的建议是:“首先是把内地事情搞好。现如今内地经济有了成就,香港人得实惠,也服气。如果内地能实现善治,成功遏止腐败,法治进步,社会矛盾缓和,香港人更会服气。”
至于香港人对于内地的批评声音,印红标认为,“香港与内地应该互相宽容。内地作为一国两制的主体,甚至要宽容香港的不宽容”,因为如此能促进实现善治,
强世功则建议,两地应该同心看待对方的优点,内地人应看到,香港不仅仅是个商业城市,在城市管理、法治、甚至民主自由等方面有很多值得内地学习的地方;而香港人也应认识到,内地体制在规划长远目标、在政府的行政能力和动员能力方面亦有它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