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什么是细节描写?写好细节有哪些注意项?
师:所谓细节描写,指对人物、环境、物件等的细微部分所作的具体而细致的描写。人们常说:故事情节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历史,而细节则是人物的血肉。可见,细节在人物塑造中具有重要作用。
细节要细。对此,大师们有许多精辟的见解:
高尔基认为,它是“微小而具有特征的事物”。
莫泊桑认为,它是“别人没有发现过和没有写过的细微特征”。
契訶夫认为,它是“组织起来,让人看完之后,一闭上眼睛,就可以看见整个画面的琐碎细节”。
朱自清认为,它是“一言一动之微,一沙一石之细”。
下面请看三个范例:
1.吴敬梓《儒林外史》中有一段描写:
“严监生病重得一连三天不能说话。晚间挤了一屋的人,桌上点着一盏灯;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接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大侄走上前来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二侄走上前来问道:‘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哪里,不曾吩咐明白?’他把两眼睁得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奶妈抱着儿子插口道:‘老爷想是因两位舅爷不在眼前,故此惦念。’他听了这话,两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赵氏慌忙揩揩眼泪,走近上前道:‘老爷!别人都说的不相干,只有我能知道你的心事。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评析】
这是一处绝妙的细节。严监生临死时,总是断不了气,却一个劲儿地伸出两个手指头——原来他是看到灯盏里点着两茎灯草,怕费油。多烧一茎灯草就会使他断不了气,多么高明的画师啊!看似未加任何感情色彩的语言,却活生生地刻画出一个吝啬鬼的丑陋形象。这种如同素描般的细节描写的水平,不是随随便便就能达到的,必须下一番苦功夫。
2.作家叶倾城笔下一个患了老年痴呆症的外婆形象:
“幸亏老外婆还认识一个人——自己的女儿。每次看到她,脸上都会露出笑容,叫她‘毛毛,毛毛’。黄昏时候搬个凳子坐在楼下,唠叨着:‘毛毛怎么还不放学呢?’——连毛毛的女儿都已经大学毕业了。家人吃准了外婆的这一点,以后她再说要回自己的家,就恫吓她:‘再闹,毛毛就不要你了。’外婆就会立刻安静下来。”
【评析】
上面文段中的几个细节(比如“脸上都会露出笑容”“黄昏时候搬个凳子坐在楼下”等),使每个读者都震撼于母爱的力量——失去记忆的老人,大脑皮层存留的唯一印象就是女儿,并由女儿的高兴与不高兴来决定她的行为。
3.《一夜的工作》中有一笔描写:
“我也站起来,没留意把小转椅的上部带歪了。总理过来把转椅扶正,就走进里面去了。”
【评析】
作者写起身与周总理告辞时“把小转椅的上部带歪了”,总理见了,“走过来把转椅扶正”。这的确是一件很小的事,按说,转椅不正,坐的人再扶一下就行了,坐过的人根本用不着再去扶正——因而作者完全没有在意这些。可是,周总理不是这样,他在工作了一个通宵、十分疲劳并已起身要去休息的这个特定情况下,竟然转回来把它扶正了再离去。我们总听到这样的说法——于细微处见精神,那么这个微不足道的生活细节,不正体现了总理平易近人的高贵品质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吗?
【学生佳作】
凝眸深处
江苏 徐亦陆
如今回到乡下,那间房子已经搬空,只剩一黑一彩两张照片挂在墙上。
我一直觉得曾祖母是个不苟言笑的人,对曾祖父似乎也是半冷不热的态度。我出生时,她已经是行将就木的老人了,起码在我对她那少得可怜的记忆中是这样的。听别家的老人说,曾祖父、曾祖母是没什么感情的。我不清楚那时的传统,只听说那时很多人家的婚姻都是家长包办的。隔壁家的老奶奶也曾摆着手对我说,哪管什么感情啊,找个伴过日子而已。我记得曾祖父、曾祖母晚年平淡得过分的相处模式,好像是那么回事,但又不愿相信。
“怎么会没有感情呢?只是在看不见的地方吧。”我困惑地回头盯了一阵,曾祖父闭着眼睛缩在竹椅里,老旧的台扇吱嘎吱嘎地转。
两位老人的房间是我探索的禁地,但在我把家里的厨房、仓库乃至羊圈都彻查了一通之后,还是趁着家中人不在时,偷偷打开了曾祖父那个红漆衣橱,那雕刻的花纹里积了一层灰。
无趣,无趣。翻看曾祖父那些又旧又破又土气的衣物本来就没什么意思,而且没翻几下就见了底,露出垫底的旧报纸。不过闲着也是闲着,我想顺手扯张报纸出来看看是哪一年的——也许比我年纪都大呢,于是用指甲挑开被压得极平整的边缘,发黄的旧纸张终于掀开来。
两层报纸夹缝中露出一个纸角,我用手指一捻,发现厚薄与报纸不同。换用左手托住报纸和上面的衣物,小心翼翼地揪着那角把小纸片抽出来……
一张彩色照片,上面的人像并不陌生,正是曾祖父和曾祖母,两人的眉目都已苍老,想来照了并没有几年。曾祖母脸上依旧是不露一丝笑意,曾祖父倒是悄悄弯起嘴角,眼里却还隐了一份无奈。
照片背面用毛笔颤颤悠悠写着曾祖母的名字,是曾祖父特有的笔体,磕绊的边缘,利落的笔锋。墨迹看上去有些时候了,不知是不是曾祖父一拿到相片就迫不及待写上了这几个字;说不定,还是瞒着曾祖母偷偷藏在这报纸夹层里的。
翻到正面,凑近了细细寻找细节,到底是能发现些什么的。曾祖母打理得一丝不苟的发髻,曾祖父微微右倾的身体;她按住衣角的右手,他在背后偷偷伸去的左手……我一遍又一遍用目光梳理两人的轮廓,仿佛连白色的背景也能盯出什么不寻常之处来。
之后,便是被回家来的曾祖父抓了个正着。我也不遮遮掩掩地打听曾祖母的事了,干脆直接挽着曾祖父的手臂追问。他从我手里拿过相片,仔细放回原处。 我从没听过这么别扭的爱情,那一段年轻任性的岁月,还有最终都没拍成的结婚照,那碗私下里热了又热的粥。
我无法辩驳大人口中的是非,但总算弄清了他们之间是有情的;就算是藏在盲点后的感情,也不能忽视。
我以前总喜欢把曾祖父的一张相片翻出来,放在曾祖母的黑白照旁边,总少不了招来大人一顿呵斥。如今,这两张风格迥异的相片总算摆在了一起,看着看着,总觉得曾祖母会走到彩色的那张里去,而曾祖父又试图溜到那个黑白的框里。
记忆的盲点,目光的盲点,终不能代表爱情的盲点。若不细细凝视,世间又哪来那么多的爱呢?
【名师微点评】
“记忆的盲点,目光的盲点……若不细细凝视,世间又哪来那么多的爱呢”——本文作者怀一腔真情,用细腻的笔触带我们走进了两位老人的情感世界,让我们感受到了老一辈人身上平淡、内敛而又真挚的爱。
全文详略安排很有讲究:略写“曾祖父、曾祖母晚年平淡得过分的相处模式”,对于“这两张风格迥异的相片总算摆在了一起”也一语带过,而是聚集笔墨大写特写“我凝视那一张彩色照片”。该部分因细节出彩而让人心动——只要细细品读“上面的人像并不陌生,正是曾祖父和曾祖母”以下三段文字,自可深切地体会到这一点。你看,无论是“悄悄地弯起嘴角,眼里却还隐了一份无奈”,还是“磕绊的边缘,利落的笔锋”,抑或“曾祖母打理得一丝不苟的发髻,曾祖父微微右倾的身体;她按住衣角的右手,他在背后偷偷伸去的左手”,均是“凝视”之后的所得,是对题意“凝眸深处”的充分落实。此外,欲扬先抑的构思,“总觉得曾祖母会走到彩色的那张里去,而曾祖父又试图溜到那个黑白的框里”的妙笔,也为全篇增色不少。
【规律总结】
◆成功的细节描写都是客观事物与作者主观感情的有机结合。
◆成功的細节描写离不开作者仔细的观察和大胆的想象。
◆成功的细节描写总是将形象的画面与生动的语言结合在一起。
【常见失误】
1.细节不真实,编造的痕迹明显。这是不留心观察生活、不注意生活积累造成的失误。
2.所选细节平淡,缺乏典型意义,起不到应有作用。这是辨别、取舍细节的能力较差造成的失误。
3.细节选择不当,不能表现甚至有损于人物形象。这与对文章整体把握的欠缺密切相关。
4.细节虽好,但描写不力,如同厨艺不精,糟蹋了美味的食物一样。这是因阅读太少、缺乏对范例的积累与借鉴而出现的失误。
师:所谓细节描写,指对人物、环境、物件等的细微部分所作的具体而细致的描写。人们常说:故事情节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历史,而细节则是人物的血肉。可见,细节在人物塑造中具有重要作用。
细节要细。对此,大师们有许多精辟的见解:
高尔基认为,它是“微小而具有特征的事物”。
莫泊桑认为,它是“别人没有发现过和没有写过的细微特征”。
契訶夫认为,它是“组织起来,让人看完之后,一闭上眼睛,就可以看见整个画面的琐碎细节”。
朱自清认为,它是“一言一动之微,一沙一石之细”。
下面请看三个范例:
1.吴敬梓《儒林外史》中有一段描写:
“严监生病重得一连三天不能说话。晚间挤了一屋的人,桌上点着一盏灯;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接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大侄走上前来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二侄走上前来问道:‘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哪里,不曾吩咐明白?’他把两眼睁得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奶妈抱着儿子插口道:‘老爷想是因两位舅爷不在眼前,故此惦念。’他听了这话,两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赵氏慌忙揩揩眼泪,走近上前道:‘老爷!别人都说的不相干,只有我能知道你的心事。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评析】
这是一处绝妙的细节。严监生临死时,总是断不了气,却一个劲儿地伸出两个手指头——原来他是看到灯盏里点着两茎灯草,怕费油。多烧一茎灯草就会使他断不了气,多么高明的画师啊!看似未加任何感情色彩的语言,却活生生地刻画出一个吝啬鬼的丑陋形象。这种如同素描般的细节描写的水平,不是随随便便就能达到的,必须下一番苦功夫。
2.作家叶倾城笔下一个患了老年痴呆症的外婆形象:
“幸亏老外婆还认识一个人——自己的女儿。每次看到她,脸上都会露出笑容,叫她‘毛毛,毛毛’。黄昏时候搬个凳子坐在楼下,唠叨着:‘毛毛怎么还不放学呢?’——连毛毛的女儿都已经大学毕业了。家人吃准了外婆的这一点,以后她再说要回自己的家,就恫吓她:‘再闹,毛毛就不要你了。’外婆就会立刻安静下来。”
【评析】
上面文段中的几个细节(比如“脸上都会露出笑容”“黄昏时候搬个凳子坐在楼下”等),使每个读者都震撼于母爱的力量——失去记忆的老人,大脑皮层存留的唯一印象就是女儿,并由女儿的高兴与不高兴来决定她的行为。
3.《一夜的工作》中有一笔描写:
“我也站起来,没留意把小转椅的上部带歪了。总理过来把转椅扶正,就走进里面去了。”
【评析】
作者写起身与周总理告辞时“把小转椅的上部带歪了”,总理见了,“走过来把转椅扶正”。这的确是一件很小的事,按说,转椅不正,坐的人再扶一下就行了,坐过的人根本用不着再去扶正——因而作者完全没有在意这些。可是,周总理不是这样,他在工作了一个通宵、十分疲劳并已起身要去休息的这个特定情况下,竟然转回来把它扶正了再离去。我们总听到这样的说法——于细微处见精神,那么这个微不足道的生活细节,不正体现了总理平易近人的高贵品质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吗?
【学生佳作】
凝眸深处
江苏 徐亦陆
如今回到乡下,那间房子已经搬空,只剩一黑一彩两张照片挂在墙上。
我一直觉得曾祖母是个不苟言笑的人,对曾祖父似乎也是半冷不热的态度。我出生时,她已经是行将就木的老人了,起码在我对她那少得可怜的记忆中是这样的。听别家的老人说,曾祖父、曾祖母是没什么感情的。我不清楚那时的传统,只听说那时很多人家的婚姻都是家长包办的。隔壁家的老奶奶也曾摆着手对我说,哪管什么感情啊,找个伴过日子而已。我记得曾祖父、曾祖母晚年平淡得过分的相处模式,好像是那么回事,但又不愿相信。
“怎么会没有感情呢?只是在看不见的地方吧。”我困惑地回头盯了一阵,曾祖父闭着眼睛缩在竹椅里,老旧的台扇吱嘎吱嘎地转。
两位老人的房间是我探索的禁地,但在我把家里的厨房、仓库乃至羊圈都彻查了一通之后,还是趁着家中人不在时,偷偷打开了曾祖父那个红漆衣橱,那雕刻的花纹里积了一层灰。
无趣,无趣。翻看曾祖父那些又旧又破又土气的衣物本来就没什么意思,而且没翻几下就见了底,露出垫底的旧报纸。不过闲着也是闲着,我想顺手扯张报纸出来看看是哪一年的——也许比我年纪都大呢,于是用指甲挑开被压得极平整的边缘,发黄的旧纸张终于掀开来。
两层报纸夹缝中露出一个纸角,我用手指一捻,发现厚薄与报纸不同。换用左手托住报纸和上面的衣物,小心翼翼地揪着那角把小纸片抽出来……
一张彩色照片,上面的人像并不陌生,正是曾祖父和曾祖母,两人的眉目都已苍老,想来照了并没有几年。曾祖母脸上依旧是不露一丝笑意,曾祖父倒是悄悄弯起嘴角,眼里却还隐了一份无奈。
照片背面用毛笔颤颤悠悠写着曾祖母的名字,是曾祖父特有的笔体,磕绊的边缘,利落的笔锋。墨迹看上去有些时候了,不知是不是曾祖父一拿到相片就迫不及待写上了这几个字;说不定,还是瞒着曾祖母偷偷藏在这报纸夹层里的。
翻到正面,凑近了细细寻找细节,到底是能发现些什么的。曾祖母打理得一丝不苟的发髻,曾祖父微微右倾的身体;她按住衣角的右手,他在背后偷偷伸去的左手……我一遍又一遍用目光梳理两人的轮廓,仿佛连白色的背景也能盯出什么不寻常之处来。
之后,便是被回家来的曾祖父抓了个正着。我也不遮遮掩掩地打听曾祖母的事了,干脆直接挽着曾祖父的手臂追问。他从我手里拿过相片,仔细放回原处。 我从没听过这么别扭的爱情,那一段年轻任性的岁月,还有最终都没拍成的结婚照,那碗私下里热了又热的粥。
我无法辩驳大人口中的是非,但总算弄清了他们之间是有情的;就算是藏在盲点后的感情,也不能忽视。
我以前总喜欢把曾祖父的一张相片翻出来,放在曾祖母的黑白照旁边,总少不了招来大人一顿呵斥。如今,这两张风格迥异的相片总算摆在了一起,看着看着,总觉得曾祖母会走到彩色的那张里去,而曾祖父又试图溜到那个黑白的框里。
记忆的盲点,目光的盲点,终不能代表爱情的盲点。若不细细凝视,世间又哪来那么多的爱呢?
【名师微点评】
“记忆的盲点,目光的盲点……若不细细凝视,世间又哪来那么多的爱呢”——本文作者怀一腔真情,用细腻的笔触带我们走进了两位老人的情感世界,让我们感受到了老一辈人身上平淡、内敛而又真挚的爱。
全文详略安排很有讲究:略写“曾祖父、曾祖母晚年平淡得过分的相处模式”,对于“这两张风格迥异的相片总算摆在了一起”也一语带过,而是聚集笔墨大写特写“我凝视那一张彩色照片”。该部分因细节出彩而让人心动——只要细细品读“上面的人像并不陌生,正是曾祖父和曾祖母”以下三段文字,自可深切地体会到这一点。你看,无论是“悄悄地弯起嘴角,眼里却还隐了一份无奈”,还是“磕绊的边缘,利落的笔锋”,抑或“曾祖母打理得一丝不苟的发髻,曾祖父微微右倾的身体;她按住衣角的右手,他在背后偷偷伸去的左手”,均是“凝视”之后的所得,是对题意“凝眸深处”的充分落实。此外,欲扬先抑的构思,“总觉得曾祖母会走到彩色的那张里去,而曾祖父又试图溜到那个黑白的框里”的妙笔,也为全篇增色不少。
【规律总结】
◆成功的细节描写都是客观事物与作者主观感情的有机结合。
◆成功的細节描写离不开作者仔细的观察和大胆的想象。
◆成功的细节描写总是将形象的画面与生动的语言结合在一起。
【常见失误】
1.细节不真实,编造的痕迹明显。这是不留心观察生活、不注意生活积累造成的失误。
2.所选细节平淡,缺乏典型意义,起不到应有作用。这是辨别、取舍细节的能力较差造成的失误。
3.细节选择不当,不能表现甚至有损于人物形象。这与对文章整体把握的欠缺密切相关。
4.细节虽好,但描写不力,如同厨艺不精,糟蹋了美味的食物一样。这是因阅读太少、缺乏对范例的积累与借鉴而出现的失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