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朝云的娘坐在床头绣花。这里祖祖辈辈的人,都是朝事蚕桑,暮绣流云。
入了夜,耳畔传来邻家少妇清越的歌谣,朝云随着歌声,像墙画上月中霜里的天女舞转回袖。母女相依的日子,总要有音符来温暖。
娘赶工时,朝云便望着高高的天窗。窗沿像绵延的沙丘,那里走着牵骆驼的队伍。娘告诉朝云那是西域,许多舞女的画卷就是从那儿传来的……朝云想象着那个如梦如幻的世界,渐渐进入了梦乡。
这里的人们都没有真切地见过那天女般的舞蹈,朝云觉得,或许像墙画上,衣带飘拂,还有着仙子不胜的清怨吧。春风送来了一年又一年,那场舞蹈也在绵长的日子里沉沦得越来越深。
慢慢地,村里人都进了镇上的绣坊。坊间的闲言碎语逼迫得朝云直想逃离,看着女校的学生都去了很远的地方,朝云依然心存儿时对西域舞蹈的幻想。
二三十年代的陆路硝烟弥漫,朝云听着同行学生们低吟的诗,她听不太懂,只有那句“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仿佛有着她的梦,她的归去来兮。
月白风清,缠绵着淹没了老队长柔软的胡琴,他的家在晚阳川的坝头。他坐在门口,倒像当年渭水河岸的姜子牙,苍髯白发,记载着多少银色的过往。胡琴悠扬婉转,朝云仿佛听到了少年时代邻家的歌声,走在寒凉的院落里,依稀回忆着少年墙画上的舞蹈,缓歌慢舞依旧,流转的只有时空。朝云闭上眼睛,故乡的人与事一个个走来又一个个远去,还有那故事里玉容寂寞的舞女。屋里人捧着信鼾声渐起,凉风瑟瑟,朝云裹着外褂坐在屋前的台阶上,十年一觉的梦当真醒了,远行薄情的帽子,却再也摘不掉了。
五更天的时候,朝云站在路口等赶工人的板车,到城里接浆洗活计。后院里柔软的丝弦声缓缓拂去了疲惫,朝云循着弦声,薄暮苍苍,一个女子在那里跳着舞。言语中,朝云方知她幼年远行,到这里追寻世间奇绝的舞姿,却终是怅然若失。晚间,朝云徘徊在院落,回想起女子的话:“如果连舞蹈的意义都不明白,那所跳之舞不过依葫芦画瓢,永远不会是你的。”朝云不知何年何月才能达到那般境地,她思忖着攒够盘缠,回到镇上的绣坊。
驼队本该在十月的时候返程,却因为沿途的战乱而滞留。连浆洗活计也少了许多,更别提有人找她绣花样子了。
村里搭了戏台,朝云请老队长托人教她跳戏台舞,谋个生计。民间的戏台舞没有固定的样式,却也合着朝云的心意。一场舞就是一场情感的流淌,朝云的舞蹈,无声地诉说着从故地到异乡的一幕幕悲喜离合。她与台下的人们渐渐熟识,听着他们讲述过往。食不果腹的日子里,太公庙“渭水河边三千里,功保周朝八百年”的礼赞联依旧没有褪色,见证着台下人卑微而古老的信仰。
朝云曾以为,舞蹈不是依葫芦画瓢,因为每一个舞者,都有自己情感的诉求与寄托。她在台下人观舞的目光里,看到了和她同样的渴求。她把他们的生命故事,也演绎在自己的舞蹈里。
战火纷飞隔断了还乡的路,旧戏台也逃不过湮没的命途。直等到十数年的离乱终了,当初同行的人有不少奔赴了战场,也有的在别处安身立命。朝云坐在台下:“在台上跳了这么多年的舞,还没有坐过这儿,可惜人都散了。”拉胡琴的老队长应道:“还有你呢。”朝云哑然失笑:“观众都没了,我还跳什么呢。”
二十年光陰落尽了硝烟,也染花了鬓发,朝云凝视着挂历上的日子,队里人感叹她年轻的话音永远消散在往事里。老队长已经不在人世,他的女儿送离了朝云,讲起当年的父亲:“后来戏台不办了,听胡琴的就剩他自己了。”朝云又想起了当年和老队长最后的谈话,也许这就是艺人的命途。
还乡的路上,车队借宿在音乐楼边的旅社,月色清凉,朝云走在狭长的走廊里,多年没见人跳舞了,戏台舞跳了这么多年,最熟悉的竟还是少年那张仙袂飘拂的墙画。
月下楼台上,不知从哪里传来乐府的悲歌行:“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一个随着歌乐起舞的姑娘,风骨清绝,如出广寒,恍若是母亲当年的故事,和孩提时的遥想,可惜已是很多年前的事了。
渐入深秋,凉风清寒,独舞的女子停了下来,朝云还伫立在原地,泪水不觉沾湿了衣裳。“你,看懂了我的舞蹈?”朝云摇摇头:“只是想起了自己的过去,想起了亲人。”
二人相对,只觉似曾相识。
入了夜,耳畔传来邻家少妇清越的歌谣,朝云随着歌声,像墙画上月中霜里的天女舞转回袖。母女相依的日子,总要有音符来温暖。
娘赶工时,朝云便望着高高的天窗。窗沿像绵延的沙丘,那里走着牵骆驼的队伍。娘告诉朝云那是西域,许多舞女的画卷就是从那儿传来的……朝云想象着那个如梦如幻的世界,渐渐进入了梦乡。
这里的人们都没有真切地见过那天女般的舞蹈,朝云觉得,或许像墙画上,衣带飘拂,还有着仙子不胜的清怨吧。春风送来了一年又一年,那场舞蹈也在绵长的日子里沉沦得越来越深。
慢慢地,村里人都进了镇上的绣坊。坊间的闲言碎语逼迫得朝云直想逃离,看着女校的学生都去了很远的地方,朝云依然心存儿时对西域舞蹈的幻想。
二三十年代的陆路硝烟弥漫,朝云听着同行学生们低吟的诗,她听不太懂,只有那句“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仿佛有着她的梦,她的归去来兮。
月白风清,缠绵着淹没了老队长柔软的胡琴,他的家在晚阳川的坝头。他坐在门口,倒像当年渭水河岸的姜子牙,苍髯白发,记载着多少银色的过往。胡琴悠扬婉转,朝云仿佛听到了少年时代邻家的歌声,走在寒凉的院落里,依稀回忆着少年墙画上的舞蹈,缓歌慢舞依旧,流转的只有时空。朝云闭上眼睛,故乡的人与事一个个走来又一个个远去,还有那故事里玉容寂寞的舞女。屋里人捧着信鼾声渐起,凉风瑟瑟,朝云裹着外褂坐在屋前的台阶上,十年一觉的梦当真醒了,远行薄情的帽子,却再也摘不掉了。
五更天的时候,朝云站在路口等赶工人的板车,到城里接浆洗活计。后院里柔软的丝弦声缓缓拂去了疲惫,朝云循着弦声,薄暮苍苍,一个女子在那里跳着舞。言语中,朝云方知她幼年远行,到这里追寻世间奇绝的舞姿,却终是怅然若失。晚间,朝云徘徊在院落,回想起女子的话:“如果连舞蹈的意义都不明白,那所跳之舞不过依葫芦画瓢,永远不会是你的。”朝云不知何年何月才能达到那般境地,她思忖着攒够盘缠,回到镇上的绣坊。
驼队本该在十月的时候返程,却因为沿途的战乱而滞留。连浆洗活计也少了许多,更别提有人找她绣花样子了。
村里搭了戏台,朝云请老队长托人教她跳戏台舞,谋个生计。民间的戏台舞没有固定的样式,却也合着朝云的心意。一场舞就是一场情感的流淌,朝云的舞蹈,无声地诉说着从故地到异乡的一幕幕悲喜离合。她与台下的人们渐渐熟识,听着他们讲述过往。食不果腹的日子里,太公庙“渭水河边三千里,功保周朝八百年”的礼赞联依旧没有褪色,见证着台下人卑微而古老的信仰。
朝云曾以为,舞蹈不是依葫芦画瓢,因为每一个舞者,都有自己情感的诉求与寄托。她在台下人观舞的目光里,看到了和她同样的渴求。她把他们的生命故事,也演绎在自己的舞蹈里。
战火纷飞隔断了还乡的路,旧戏台也逃不过湮没的命途。直等到十数年的离乱终了,当初同行的人有不少奔赴了战场,也有的在别处安身立命。朝云坐在台下:“在台上跳了这么多年的舞,还没有坐过这儿,可惜人都散了。”拉胡琴的老队长应道:“还有你呢。”朝云哑然失笑:“观众都没了,我还跳什么呢。”
二十年光陰落尽了硝烟,也染花了鬓发,朝云凝视着挂历上的日子,队里人感叹她年轻的话音永远消散在往事里。老队长已经不在人世,他的女儿送离了朝云,讲起当年的父亲:“后来戏台不办了,听胡琴的就剩他自己了。”朝云又想起了当年和老队长最后的谈话,也许这就是艺人的命途。
还乡的路上,车队借宿在音乐楼边的旅社,月色清凉,朝云走在狭长的走廊里,多年没见人跳舞了,戏台舞跳了这么多年,最熟悉的竟还是少年那张仙袂飘拂的墙画。
月下楼台上,不知从哪里传来乐府的悲歌行:“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一个随着歌乐起舞的姑娘,风骨清绝,如出广寒,恍若是母亲当年的故事,和孩提时的遥想,可惜已是很多年前的事了。
渐入深秋,凉风清寒,独舞的女子停了下来,朝云还伫立在原地,泪水不觉沾湿了衣裳。“你,看懂了我的舞蹈?”朝云摇摇头:“只是想起了自己的过去,想起了亲人。”
二人相对,只觉似曾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