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可能永远不会超越美国?

来源 :名人传记·财富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dfox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智库指出中国可能永远不会超越美国,其最重要并最肯定的因素是中国的老龄化问题。在过去的30年中,中国的人口增长对中国的发展非常有利,但是,今后30年的中国人口变化,将不利于中国的经济发展。人口从有利于发展到不利于发展的转折点将在2015年左右出现并难以看到尽头。
  
  作者简介
  石述思,工人日报要闻部主任。曾参与央视著名栏目对话、经济半小时、大家、艺术人生的策划,参与央视财富论坛、APC、年度经济人物、年度法制人物的策划及总撰稿,并多次担任凤凰卫视及地方电视台谈话主要嘉宾,以及《环球企业家》等商业杂志年度活动的评委。
  
  美国智库最近尖锐指出:中国可能永远不会超越美国,起码在未来10~15年。根源竟是未来老龄化加剧带来的劳动力缺失。
  在中美关系日益紧张的今天,这条言论自然高度警觉,但这次,我毋宁相信是一个深切的提醒。先从一个真实的故事说起。
  我的一个朋友在珠三角拥有一家不小的电子企业,营业额过亿,员工数千,是当地利税大户。春节过后,外销订单不断,沐浴着经济转暖的春风,但他的半数机器却停止了转动,原因是招不来工人。
  他发动亲友满世界招人,甚至对本企业职工宣布:能招来一个员工重赏200元,且报销新员工火车票。他也跑上街头,拿着薪酬从优、五险具备的标语跑到深圳各大劳务市场,碰到农民工模样的就先满脸堆笑地递烟,谦恭地问:没找到工作到我公司来吧,工资好商量。可是,收效依旧不大,目前缺工数百。
  曾经身处社会底层,整日加班加点、收入微薄、社保不全、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维护的农民工兄弟似乎一夜之间混成了爷。
  有人说,随着农民收入的提高和城市化的提速以及东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企业向中西部大量转移,越来越多的农民工选择就近择业,而不再迷信“要想富,就走沿海打工路”的传统信条。也有人说,这是东部企业在为过去对农民工在收入、社保、权益维护的欠账进行的一次迟到的总体埋单。
  更重要的是,由于受过更好教育、有着更多自主意识和更多选择空间的新生代农民工的崛起,他们的追求已经不仅仅满足于打工挣血汗钱,甚至享受法定的权益,而以城市新市民的姿态登场,要求活得更有尊严、更加幸福。这次觉醒孕育了整整30年,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全面复苏全面垂临。而东部沿海的企业显然对此准备不足。
  尤其是伴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经营普遍陷入困顿的企业非但没有做好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的准备,一方面将大量资金盲目进入股市楼市狂捞快钱,另一方面借就业困局拼命压低拖欠职工收入,甚至对抗劳动法肆意践踏职工合法权益。更可悲的是,部分为了保GDP目标的地方政府对此大开方便之门,而没有为后危机时代整体产业升级做好必要政策环境准备。
  平心而论,尽管农民工开始学会用脚投票,对未来的打工生活提出更高的要求,但放眼未来,随着中国经济全面升级转型,真正能受到青睐的却是新技术工人,而这方面的培训,政府和企业却都明显滞后。因此,目前企业缺工更多是结构性的。此乃近忧。
  另一个警钟更值得我们关注。据悉,中国第一人口大省河南全省劳动力供应总量增速在逐年降低,预计三年后会出现拐点。也就是说,届时中国劳动力供应将从“无限供给”到“有限剩余”过渡。此乃远虑。
  这和美国智库指出中国可能永远不会超越美国的理由暗合:最重要并最肯定的因素是中国的老龄化问题。在过去的30年中,中国的人口增长对中国的发展非常有利,但是,今后30年的中国人口变化,将不利于中国的经济发展。人口从有利于发展到不利于发展的转折点将在2015年左右出现并难以看到尽头。1985年,19~29岁的中国人口为总劳动力人口的47%。但是,2030年,这一数字将降为26%。在2035年,可怕的2.8亿人口的年龄将在65岁以上。
  美国人甚至宣布:前一个挑战美国的对手——日本,曾面对过同样的问题,在过去15年内,日本经济没有发展。在未来15年及之后,中国人口结构将越来越像今天的日本。显然,没有人希望美国人的预言成真。
  目前,靠劳动力红利支撑起来的粗放经济发展模式依旧有着广袤的生存土壤和强大的惯性,中国经济转入靠自主知识产权、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铺就的快车道还缺少足够的经济社会基础。但我们的确没有退路。但愿今年波及全国的用工荒能引起我们真正的重视,并形成有效的行动。我们还有时间打破这个魔咒——首先学会让劳动者真正有尊严地工作和生活。(编辑/若邻)
其他文献
在荧屏上或在现实生活中都曾发生过这样的事情:许多坠入爱河的男女在星空下互相吐露真爱誓言,让爱人知道自己是多么的爱他(她)……聪慧的打工妹吴雨就独具慧眼从中发现一个巨大的商机,开办了全国第一家“爱情盟誓厅”,使恋爱中的情人们有了一个地方可以对爱人盟誓,见证他们的爱情。目前,吴雨的生意红红火火,月利润达2万多元。    《流星花园》带来的商机    今年26岁的吴雨原是一名工人。一天,她与室友正在看电
期刊
近年来,中华老字号全聚德在体制、机制、营销、管理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创新举措,从而走上了规模化、现代化和连锁化的经营道路。门店数量从集团组建初期的3家发展到如今的70多家,并于2007年作为中国餐饮行业的首家上市公司,成功登陆A股市场。  全聚德,十几亿中国人都熟悉这个名字,在世界上也有相当知名度。可谁知道它的前身叫什么?它的创始人是谁?经历了怎样艰苦奋斗历程?    “德聚全”变成“全聚德”   
期刊
从一个毫不起眼的推销员到一个杰出的企业家,成为IMB公司的创始人,并被尊为“计算机之父”,托马斯·沃森的经历坎坷而又辉煌。  在经济大萧条时期,很多企业都在裁员,他却反其道而行之,大量雇用职员。这种反传统智慧使IBM在5年之后赢得了美国联邦社会保障厅的大单,公司规模得以迅速扩大,逐步成长为世界大企业。    今天,“IBM”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蓝色巨人,走过20世纪90年代的网络低迷,如今的它又重新
期刊
美国极具历史意义的黑人总统奥巴马访问中国,此次访华为中国希望创业的人们带来了一些有益的借鉴。他的成功秘诀对我们很有帮助。    拥抱科技  回过头来看奥巴马的成功,你会发现,有效地利用当前科技是他最为聪明的决定。奥巴马不是第一个借用科技的总统——罗斯福安抚美国民众的“炉边谈话”,肯尼迪的电视辩论都利用了当时的高科技,但是,新一代网络的弹性让奥巴马在社交网上成了数百万人的“粉丝”,之前没有一位总统候
期刊
他爱好写作,喜欢安静,有点书生气,结婚后还一直不知道挣钱养家。  无奈之下,父亲在挨着国道的村里废弃的闲院子里,给他找了个看厕所的活,希望他一边看守厕所一边写作,好歹挣点钱。  国道上人来人往,很少有人停下来休息,所以他的厕所生意极为冷清,他还是几乎不能养活自己。  有天早上,他站在闲置的院子里发呆,忽然拿起一个纸板,写上了“免费停车”的字样,放到路边。  傍晚的时候,还真有停下来的司机问咋回事?
期刊
春天,一个充满绿色的季节。  绿色是地球家园的生命之色、希望之色。因为有了绿色,大地生机勃勃,万物欣欣向荣;因为有了绿色,人类在这个孤独的星球上繁衍不息,创造出绚烂多彩的文明奇迹。然而,当人类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进行大规模工业化、城市化建设以来,地球环境不断恶化,各种自然灾害和人类疾病日益增多、日益严重。阳光不再明媚,河水开始枯竭,地球的绿色逐渐萎缩,人类的头顶笼罩上了一层阴云。每个人都听到了大自然
期刊
作者简介  冯仑,万通地产董事长。    民营企业要想在复杂的社会转型期、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规避风险、安度危机,保持稳定的发展,民营企业的老板就必须避免容易犯的十大错误。    一、让别人成为自己的决策者   谁在支配民营企业家的思考?通常,媒体、分析师、标杆的报道、分析和行动非常容易影响到民营企业家,进而演变为民营企业的举措。老板们在经营企业的时候可以参考前三者的意见,但不要让别人成为自己的决策者
期刊
有别于一手房,二手房交易流程长,涉及主体多,法律关系错综复杂,纠纷时常发生,风险无处不在。二手房交易中不断上演的离奇案例,让人感叹房市无小事,处处需留心。    案例一  业主高先生欲出售出租房屋,于2007年1月3日询问租客彭小姐是否愿意购买,彭小姐未表态。3月10日,高先生以100万元的价格将房屋卖与屈小姐。4月3日,房屋过户至屈小姐名下,屈小姐支付了全部房款。其后楼市进入疯狂期,房价与日俱增
期刊
花50元钱,就能为自己出本自传,或者把自己辛苦写就的小说、诗歌集、个人博客,印成一本“单行本”。这个对许多普通人来说,是那样遥不可及的“铅字梦”,如今却变成了可能。上海小伙龚鸣就在“个性出书”中找到了财路。    出书的梦想    龚鸣的父亲当过知青,在北大荒待了10多年。回沪后,他一直对北大荒有一种特别的感情,工作之余就把当年的点点滴滴记录下来。前几年,他把这些文章整理了一下,想出一本文集。可是
期刊
一年一度的福布斯全球富豪榜于3月10日发布,上榜的女富豪无疑成为一大亮点。比女富豪更为庞大、同样不失精彩的一个群体,则是富豪们的“内人”们,她们中的大多数并没有走到商业舞台正中央显露身手,却分明是商业变迁史上一股不可或缺的力量。  我们选择了近100位中国富豪的“贤内助”样本进行分析,从中发现了12种有趣的现象。    1.富豪择偶的时代印记  在近100个样本当中,柳传志(妻子龚国兴)、宗庆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