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运动损伤是指由于从事体育运动而在运动过程中发生的各种损伤。随着现代体育项目运动水平的不断提高,对运动员身体和心理等相关条件的要求也随之不断提高。为了不断提高训练水平,训练量越来越大,强度越来越高,对运动员的各方面能力也相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运动损伤的发生机率也相应增大。
如果发生了运动损伤,破坏了运动训练的系统性,运动员将无法承担较大强度的训练和比赛,导致运动成绩和运动水平的下降,而且长期的损伤还会给运动员带来生理和心理上的巨大痛苦和压力,从而使运动员训练和比赛的欲望降低。近年来,许多名有极高天赋的优秀运动员受伤病困扰,无法在大赛中发挥出应有实力,提前结束了职业生涯。伤病原因是影响众多优秀运动员运动寿命的重要因素。
在对众多运动员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在平时的训练过程中,拉伤、脱臼和骨折等严重的急性损伤所占比重大约不到5%,更多的是对关节、肌肉等造成的慢性、劳损性的损伤,这严重地影响了训练强度、训练量的提高,造成了很大的困扰。为了不断提高训练水平,这些慢性的运动损伤如何预防和康复已经成为运动员提高成绩和延长运动寿命的重要课题,我们有必要进行深入研究:
一、慢性运动损伤的成因:
1、在运动损伤出现前,没有受到运动损伤困扰,训练开始前不重视热身,训练结束后不重视“冷身”,一天的训练收尾后,不重视如果恢复。大多数人过分依赖于体感,在未出现不适前,认为自己是足够健康的,对于运动后恢复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肌肉是否疼痛、体力是否充沛的主观感受上。
2、在运动损伤的初期,因为还不足够影响训练水平和运动表现,被认为是训练水平和运动表现提高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小问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使运动损伤得到掩盖,错过了最容易治疗的阶段,并隐藏了真正出现运动损伤的原因。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演化为慢性运动损伤,在训练过程中无意识的动作变形,最后恶化到影响训练水平和运动表现时,又不知所措,不了解如何正确对待,不仅影响了运动表现,也影响了生活质量。
3、运动负荷量和运动负荷强度安排不合理。为了提高训练水平和运动表现,又缺乏对运动训练原理的了解,错误地加大运动负荷量和负荷强度,没有给身体足够的恢复时间,造成过度训练和过度疲劳。
二、慢性运动损伤的预防:
1、在正式训练开始前,应充分热身。提到热身,已经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但如何正确热身,并真正起到热身的作用,在很多人心中还是模糊的概念,其对待热身的态度只是为了让身体感觉发热,而在夏季气温较热时,更是直接忽略。
因此,这里就不得不谈到热身的目的:在运动的初期,身体有一个“惰性”过程,被动使用。在运动开始一段时间后,逐渐动员参与进来,所以热身主要目的为调动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提高肌肉的力量、弹性和灵活性,并提高关节韧带的机能,增强韧带的弹性,使关节腔内的滑液增多,使全身血液循环加快,心脏泵血能力提高,精神专注,最终给身体一个信号“要开始运动了”。这时开始正式训练,身体的各个机能才会主动参与工作。
那么,一个完整的热身需要怎么做呢?
首先,无论天气是否寒冷,尽量穿长衣长裤,进行5-10分钟慢跑,需要注意的是,不要时间过长,避免消耗大量体能,在正式训练前产生疲惫感。其次,慢跑结束后,进行每组1 0-1 5秒,一共3-5组的全身各部位的动态拉伸。需要注意的是,不要过分拉伸,训练前过分拉伸会导致肌肉力量下滑,使关节稳定性降低。最后进行3-5组的短距离加速跑,每组间歇可以以呼吸恢复平稳为标准。在这些准备工作都结束后,慢走2-3分钟进行调整,之后正式进入训练。
2、训练结束后的“冷身”:所谓“冷身”,顾名思义,就是让身体“变凉”。训练结束时人体的各项机能仍然处于较高的水平,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恢复到运动前的状态。在运动过程中,为了满足运动需要,血液从内脏各个器官中流入全身各部位肌肉的毛细血管中,以实现提高肌肉功能、运送氧气等作用。
但在运动结束后,肌肉中的血液短期难以回流,存在于毛细血管中。此时,由运动训练过程中造成的肌肉纤维、毛细血管破损等原因,血液渗出,延长了软组织的恢复时间,增加了身体疲劳、肌肉酸痛感,并且因为训练本身对内脏功能的要求,内脏长时间缺少血液,造成内脏的压力过大,很多运动员存在的肠胃病、肝肾功能不良、尿血等都源自于此。
那么,如果做好运动后的“冷身”呢?
首先,在运动结束后,进行5-10分钟的慢跑,使身体逐渐变凉,运动功能逐渐平稳下来。然后进行每组20-30秒,3-5组的全身各部位的静态拉伸。此时拉伸放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使紧张的肌肉松弛缓解,恢复弹性,并使肌肉毛细血管中的血液回流,减少因为肌肉纤维、毛细血管破损引起的出血。同时也降低了乳酸的堆积,减少了训练后的肌肉酸痛感。
3、一天训练结束后的恢复:训练结束后的恢复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快恢复进程,并检验是否在运动过程中造成了轻微的运动损伤。可进行每组30秒,3-5组的全身各部位的静态拉伸,在拉伸过程中留意是否存在有紧张、疼痛的部位。如发现有异常部位,应仔细判断原因。酸胀痛为训练后的正常表现,只要能随着时间推移而减轻即可。如出现针刺痛,应高度重视,避免拉伤。在睡前,应养成泡脚习惯,加快血液循环,提高恢复速度。除此之外,应注意合理调整饮食,使营养均衡,即满足于身体营养需要,又不过量饮食,造成内脏的压力,防止其对长期运动产生不良影响。
三、慢性运动损伤的康复:
1、排查运动损伤出现的原因:
①是否因运动中错误动作导致:应注重运动过程中动作的正确性,规范性,在掌握正确工作前,不盲目提高运动量和强度。
②是否因力量不均衡导致:在运动训练过程中,应注意对称性:对侧肌肉力量的平衡,上下肢肌肉力量的平衡,腰腹肌力量的平衡。由此,才可以保证脊柱的健康发展,体态的正确。
③是否因运动量或运动强度不合理导致:合理调整运动量和强度,使训练长期平稳提高。
2、采取积极的治疗手段:通过按摩、拉伸、热敷使局部血液循环加快,使营养物质运送畅通,并排走运动后产生的垃圾:乳酸、淤血等。通过按摩激活因出现运动损伤而产生“惰性”的肌肉,从而使肌肉的使用合理化,使肌肉恢复柔软。另外,在非急性拉伤的运动损伤出现时,应更重视拉伸的作用,并非人们误以为的疼了就不能拉、不敢拉。此时恢复肌肉的弹性是非常关键的。也可采用电针治疗,达到缓解肌肉疼痛、局部消炎等效果。
慢性运动损伤的预防和康复是一项需要长期重视和系统的工作,应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对运动训练出现损伤的预防和运动后出现的损伤表现出足够的重视和细致的对待。只有这样,才能保障训练水平和运动表现的不断提高,免受运动损伤的困扰。
如果发生了运动损伤,破坏了运动训练的系统性,运动员将无法承担较大强度的训练和比赛,导致运动成绩和运动水平的下降,而且长期的损伤还会给运动员带来生理和心理上的巨大痛苦和压力,从而使运动员训练和比赛的欲望降低。近年来,许多名有极高天赋的优秀运动员受伤病困扰,无法在大赛中发挥出应有实力,提前结束了职业生涯。伤病原因是影响众多优秀运动员运动寿命的重要因素。
在对众多运动员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在平时的训练过程中,拉伤、脱臼和骨折等严重的急性损伤所占比重大约不到5%,更多的是对关节、肌肉等造成的慢性、劳损性的损伤,这严重地影响了训练强度、训练量的提高,造成了很大的困扰。为了不断提高训练水平,这些慢性的运动损伤如何预防和康复已经成为运动员提高成绩和延长运动寿命的重要课题,我们有必要进行深入研究:
一、慢性运动损伤的成因:
1、在运动损伤出现前,没有受到运动损伤困扰,训练开始前不重视热身,训练结束后不重视“冷身”,一天的训练收尾后,不重视如果恢复。大多数人过分依赖于体感,在未出现不适前,认为自己是足够健康的,对于运动后恢复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肌肉是否疼痛、体力是否充沛的主观感受上。
2、在运动损伤的初期,因为还不足够影响训练水平和运动表现,被认为是训练水平和运动表现提高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小问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使运动损伤得到掩盖,错过了最容易治疗的阶段,并隐藏了真正出现运动损伤的原因。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演化为慢性运动损伤,在训练过程中无意识的动作变形,最后恶化到影响训练水平和运动表现时,又不知所措,不了解如何正确对待,不仅影响了运动表现,也影响了生活质量。
3、运动负荷量和运动负荷强度安排不合理。为了提高训练水平和运动表现,又缺乏对运动训练原理的了解,错误地加大运动负荷量和负荷强度,没有给身体足够的恢复时间,造成过度训练和过度疲劳。
二、慢性运动损伤的预防:
1、在正式训练开始前,应充分热身。提到热身,已经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但如何正确热身,并真正起到热身的作用,在很多人心中还是模糊的概念,其对待热身的态度只是为了让身体感觉发热,而在夏季气温较热时,更是直接忽略。
因此,这里就不得不谈到热身的目的:在运动的初期,身体有一个“惰性”过程,被动使用。在运动开始一段时间后,逐渐动员参与进来,所以热身主要目的为调动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提高肌肉的力量、弹性和灵活性,并提高关节韧带的机能,增强韧带的弹性,使关节腔内的滑液增多,使全身血液循环加快,心脏泵血能力提高,精神专注,最终给身体一个信号“要开始运动了”。这时开始正式训练,身体的各个机能才会主动参与工作。
那么,一个完整的热身需要怎么做呢?
首先,无论天气是否寒冷,尽量穿长衣长裤,进行5-10分钟慢跑,需要注意的是,不要时间过长,避免消耗大量体能,在正式训练前产生疲惫感。其次,慢跑结束后,进行每组1 0-1 5秒,一共3-5组的全身各部位的动态拉伸。需要注意的是,不要过分拉伸,训练前过分拉伸会导致肌肉力量下滑,使关节稳定性降低。最后进行3-5组的短距离加速跑,每组间歇可以以呼吸恢复平稳为标准。在这些准备工作都结束后,慢走2-3分钟进行调整,之后正式进入训练。
2、训练结束后的“冷身”:所谓“冷身”,顾名思义,就是让身体“变凉”。训练结束时人体的各项机能仍然处于较高的水平,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恢复到运动前的状态。在运动过程中,为了满足运动需要,血液从内脏各个器官中流入全身各部位肌肉的毛细血管中,以实现提高肌肉功能、运送氧气等作用。
但在运动结束后,肌肉中的血液短期难以回流,存在于毛细血管中。此时,由运动训练过程中造成的肌肉纤维、毛细血管破损等原因,血液渗出,延长了软组织的恢复时间,增加了身体疲劳、肌肉酸痛感,并且因为训练本身对内脏功能的要求,内脏长时间缺少血液,造成内脏的压力过大,很多运动员存在的肠胃病、肝肾功能不良、尿血等都源自于此。
那么,如果做好运动后的“冷身”呢?
首先,在运动结束后,进行5-10分钟的慢跑,使身体逐渐变凉,运动功能逐渐平稳下来。然后进行每组20-30秒,3-5组的全身各部位的静态拉伸。此时拉伸放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使紧张的肌肉松弛缓解,恢复弹性,并使肌肉毛细血管中的血液回流,减少因为肌肉纤维、毛细血管破损引起的出血。同时也降低了乳酸的堆积,减少了训练后的肌肉酸痛感。
3、一天训练结束后的恢复:训练结束后的恢复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快恢复进程,并检验是否在运动过程中造成了轻微的运动损伤。可进行每组30秒,3-5组的全身各部位的静态拉伸,在拉伸过程中留意是否存在有紧张、疼痛的部位。如发现有异常部位,应仔细判断原因。酸胀痛为训练后的正常表现,只要能随着时间推移而减轻即可。如出现针刺痛,应高度重视,避免拉伤。在睡前,应养成泡脚习惯,加快血液循环,提高恢复速度。除此之外,应注意合理调整饮食,使营养均衡,即满足于身体营养需要,又不过量饮食,造成内脏的压力,防止其对长期运动产生不良影响。
三、慢性运动损伤的康复:
1、排查运动损伤出现的原因:
①是否因运动中错误动作导致:应注重运动过程中动作的正确性,规范性,在掌握正确工作前,不盲目提高运动量和强度。
②是否因力量不均衡导致:在运动训练过程中,应注意对称性:对侧肌肉力量的平衡,上下肢肌肉力量的平衡,腰腹肌力量的平衡。由此,才可以保证脊柱的健康发展,体态的正确。
③是否因运动量或运动强度不合理导致:合理调整运动量和强度,使训练长期平稳提高。
2、采取积极的治疗手段:通过按摩、拉伸、热敷使局部血液循环加快,使营养物质运送畅通,并排走运动后产生的垃圾:乳酸、淤血等。通过按摩激活因出现运动损伤而产生“惰性”的肌肉,从而使肌肉的使用合理化,使肌肉恢复柔软。另外,在非急性拉伤的运动损伤出现时,应更重视拉伸的作用,并非人们误以为的疼了就不能拉、不敢拉。此时恢复肌肉的弹性是非常关键的。也可采用电针治疗,达到缓解肌肉疼痛、局部消炎等效果。
慢性运动损伤的预防和康复是一项需要长期重视和系统的工作,应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对运动训练出现损伤的预防和运动后出现的损伤表现出足够的重视和细致的对待。只有这样,才能保障训练水平和运动表现的不断提高,免受运动损伤的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