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企业信访工作是党和政府在基层工作的形象和窗口,妥善处理好企业信访问题,既是保持企业稳定,维护职工工作激情和创造性,完成各项任务、实现各项目标的重要基础,也是落实党和政府的政策,促进社会和谐,提升人民幸福指数的重要保证。企业信访案件往往是历史遗留错综复杂,信访诉求常常因人而异千差万别,信访问题处理每每千头万绪,直接面对和处理的难度非常大。经过长期的信访工作实践总结,因情施策,巧用资源,可以高效处理信访问题,做好企业信访工作。
一、面对面真诚交流,全面了解信访情况
接待信访人员、了解信访诉求,是信访工作开展的第一步。把信访人员接待好,开展好交流,不仅可以把信访问题搞清楚,打下解决问题的基础,还可以让信访者深刻感受到问题得到了认真的受理和高度的重视,消除他们心中的积怨,留下了良好的印象,为信访者配合进行问题处理奠定基础。
一是热情接待,全员沟通。来访者多来多沟通,少来少沟通,不需要推荐代表,给予充分的权利尊重。沟通场地应安排与来访人数相应的会议室或其它相对独立的场所,使其情绪不受外部群众感染,避免事态扩大,也利于他们一些“隐私”问题倾诉。
二是认真倾听,平等交流。来访者心理都自我感觉委屈,在交流中易情绪波动,出现过激、偏执的语言或动作,此时信访工作人员一定要心态平和,不急不燥,通过微笑面对、保持倾听、幽默说理等方式,营造平等、和谐的对话氛围,在听取他们每一个意见建议的基础上,也做了消火顺气工作。忌用强硬态度、粗放语言、行政手段等去“以强制强”。
三是换位思考,了解真象。人都有避重就轻、趋利避害的本能,来访人员虽然一般不会故意捏造事实无中生有,但把小事大说、少事多说、轻事重说以引起信访单位重视的情况不可避免会存在,如直接否定,易引起来访者的不信任、甚至对立情绪,因此在交流中宜采用换位思考的方式,结合提供的书证,通过对方立场的视角去帮助分析、推理问题,适时交流看法,消除自相矛盾、出入事实的节点,把问题的来龙去脉了解清楚。
四是尊重事实,弹性处理。系统了解情况后,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根据国家法规政策,说法明理,对完全没有政策依据、信访诉求不成立的,告知继续向相关部门、律师咨询政策,反之则告知需向主管领导汇报、需要进一步调查事实及研究回复的时间后,委婉结束来访接待的交流工作。
二、分析评估情况,查找引发信访的根源
调查核实群众反映的问题后,应对问题进行一个系统的评估分析,找出引发信访问题的根源。评估一般包括三种情况:
一是合法性评估,查是否为政策认识分歧引起。根据信访问题发生时间和空间环境,将信访问题与法国家法规政策进行比对,核实、查找是否有不合规之处。由于很多信访问题均历史时间长、案情复杂,往往要经过大量的网络搜索和查找法规汇编,但一定要把问题搞清楚。除未按政策规定执行会引发信访外,政策规定不明确、前后政策有差异也会造成群众认为政策执行不到位,成为信访的诱因。
二是合理性评估,查是否由不合情理因素引起。将来访者的问题,与当时同情况的个体相比、与现同情况的个体相比,检验问题是否合理,并查引发不合情理的原因是什么,支撑不合理的因素是否成立,其责任主体是谁,是否经得住检验等。“不患寡而患不均”,同一身份群体受到不同待遇、同一情况获得不同结果的人员,如这种不同的差异过大,明显失之公平,就容易形成这类信访的主体。
三是经济性评估,查是否为经济困难所迫引起。将来访者的诉求,对来访者当前的生活状况、家庭经济条件等进行一个对比,对来访者的主要诉求、通过信访可能达到的目的效果等也可以进行一个预判。对没有正当理由,既不合法又不合情理,且又坚持信访的人员,一定要进行经济性评估,以期帮助其解决实际困难不再信访。
三、灵活运用处理方式,协同各方力量对症处理
“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找到了引发信访问题的根本原因后,解决问题就容易多了,只要找到最适合的处理方法,就能达到问题处理的最佳效果,使问题从根本上解决。
因政策认识分歧引起的,按有利群众的原则进行处理。政策认识分歧引起的信访,在性质上“谁都没有错”, 双方往往各执一词,各有道理,谁都很难说服谁,没有“纠正错误”、“依法处理”的解决途径,处理起来比较棘手。同时这类信访常常涉及面广,问题处理不好会导致重复上访、越级上访等现象,形成“信访持久战”,甚至发生过激行为。因此“疑罪从无”,按“有利群众”原则进行处理,使信访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因不合情理因素引起的,相对消除或缩小这种不合理状态。这类信访问题虽有一定的内因,系攀比心理导致心态失衡引起,但仅通过内心疏导也难以解决问题,需要将外因一并治理,使这种这合情理的因素相对消除或差距缩小,达到信访者心理的接受度,才能使信访问题得以解决。例如,某企业前期军转干部认为其待遇是企业工资+省平补贴标准,企业没有执行到位,形成了信访事件,但企业从军转部门了解,并没有这一政策规定,分析“心态不平”是主要诱因,因此企业采取了年初调薪、年度体检、八一慰问、内退自愿、岗位调整等“六条”改善性措施,使军转干部在心理、情感上得到很好的抚慰,稳定了军转干部队伍。
因经济困难所迫引起的,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困难人人都难免会遭遇,但有的能够战胜困难,有的在遭遇困难后难以克服,又找不到可获得帮助的资源和可以救济的途径,因此产生信访后只有解决实际困难才能解决信访问题。要解决信访者的实际困难,需要协同各方面的力量,在企业内部要依靠企业行政、工会等力量,同时还要充分依靠政府、社会等多方力量。如某企业1993年辞职的张女士,于2006年向企业提交报告,理由是系被动离职等原因要回企业上班。经企业查证,该女士离职的辞职报告、补偿金支付凭据等存档在案,手续完备。后经了解到,张女士系单身又带有一个子女,没有工作,生活来源无保障,帮助他向政府部门申请了低保,利用社会力量妥善解决了这一信访问题。
在处理过程中,不是每一个信访者都满意你的处理意见,“得陇望蜀”情况肯定存在,在企业处理意见作出后,还需要进行充分政策解释和情感交流,进一步说明企业所作最大努力和面临的难处,争取信访者的理解和认可,消除信访者残存的心里期望,彻底解决问题。(作者单位:四川长虹光电有限公司)
一、面对面真诚交流,全面了解信访情况
接待信访人员、了解信访诉求,是信访工作开展的第一步。把信访人员接待好,开展好交流,不仅可以把信访问题搞清楚,打下解决问题的基础,还可以让信访者深刻感受到问题得到了认真的受理和高度的重视,消除他们心中的积怨,留下了良好的印象,为信访者配合进行问题处理奠定基础。
一是热情接待,全员沟通。来访者多来多沟通,少来少沟通,不需要推荐代表,给予充分的权利尊重。沟通场地应安排与来访人数相应的会议室或其它相对独立的场所,使其情绪不受外部群众感染,避免事态扩大,也利于他们一些“隐私”问题倾诉。
二是认真倾听,平等交流。来访者心理都自我感觉委屈,在交流中易情绪波动,出现过激、偏执的语言或动作,此时信访工作人员一定要心态平和,不急不燥,通过微笑面对、保持倾听、幽默说理等方式,营造平等、和谐的对话氛围,在听取他们每一个意见建议的基础上,也做了消火顺气工作。忌用强硬态度、粗放语言、行政手段等去“以强制强”。
三是换位思考,了解真象。人都有避重就轻、趋利避害的本能,来访人员虽然一般不会故意捏造事实无中生有,但把小事大说、少事多说、轻事重说以引起信访单位重视的情况不可避免会存在,如直接否定,易引起来访者的不信任、甚至对立情绪,因此在交流中宜采用换位思考的方式,结合提供的书证,通过对方立场的视角去帮助分析、推理问题,适时交流看法,消除自相矛盾、出入事实的节点,把问题的来龙去脉了解清楚。
四是尊重事实,弹性处理。系统了解情况后,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根据国家法规政策,说法明理,对完全没有政策依据、信访诉求不成立的,告知继续向相关部门、律师咨询政策,反之则告知需向主管领导汇报、需要进一步调查事实及研究回复的时间后,委婉结束来访接待的交流工作。
二、分析评估情况,查找引发信访的根源
调查核实群众反映的问题后,应对问题进行一个系统的评估分析,找出引发信访问题的根源。评估一般包括三种情况:
一是合法性评估,查是否为政策认识分歧引起。根据信访问题发生时间和空间环境,将信访问题与法国家法规政策进行比对,核实、查找是否有不合规之处。由于很多信访问题均历史时间长、案情复杂,往往要经过大量的网络搜索和查找法规汇编,但一定要把问题搞清楚。除未按政策规定执行会引发信访外,政策规定不明确、前后政策有差异也会造成群众认为政策执行不到位,成为信访的诱因。
二是合理性评估,查是否由不合情理因素引起。将来访者的问题,与当时同情况的个体相比、与现同情况的个体相比,检验问题是否合理,并查引发不合情理的原因是什么,支撑不合理的因素是否成立,其责任主体是谁,是否经得住检验等。“不患寡而患不均”,同一身份群体受到不同待遇、同一情况获得不同结果的人员,如这种不同的差异过大,明显失之公平,就容易形成这类信访的主体。
三是经济性评估,查是否为经济困难所迫引起。将来访者的诉求,对来访者当前的生活状况、家庭经济条件等进行一个对比,对来访者的主要诉求、通过信访可能达到的目的效果等也可以进行一个预判。对没有正当理由,既不合法又不合情理,且又坚持信访的人员,一定要进行经济性评估,以期帮助其解决实际困难不再信访。
三、灵活运用处理方式,协同各方力量对症处理
“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找到了引发信访问题的根本原因后,解决问题就容易多了,只要找到最适合的处理方法,就能达到问题处理的最佳效果,使问题从根本上解决。
因政策认识分歧引起的,按有利群众的原则进行处理。政策认识分歧引起的信访,在性质上“谁都没有错”, 双方往往各执一词,各有道理,谁都很难说服谁,没有“纠正错误”、“依法处理”的解决途径,处理起来比较棘手。同时这类信访常常涉及面广,问题处理不好会导致重复上访、越级上访等现象,形成“信访持久战”,甚至发生过激行为。因此“疑罪从无”,按“有利群众”原则进行处理,使信访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因不合情理因素引起的,相对消除或缩小这种不合理状态。这类信访问题虽有一定的内因,系攀比心理导致心态失衡引起,但仅通过内心疏导也难以解决问题,需要将外因一并治理,使这种这合情理的因素相对消除或差距缩小,达到信访者心理的接受度,才能使信访问题得以解决。例如,某企业前期军转干部认为其待遇是企业工资+省平补贴标准,企业没有执行到位,形成了信访事件,但企业从军转部门了解,并没有这一政策规定,分析“心态不平”是主要诱因,因此企业采取了年初调薪、年度体检、八一慰问、内退自愿、岗位调整等“六条”改善性措施,使军转干部在心理、情感上得到很好的抚慰,稳定了军转干部队伍。
因经济困难所迫引起的,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困难人人都难免会遭遇,但有的能够战胜困难,有的在遭遇困难后难以克服,又找不到可获得帮助的资源和可以救济的途径,因此产生信访后只有解决实际困难才能解决信访问题。要解决信访者的实际困难,需要协同各方面的力量,在企业内部要依靠企业行政、工会等力量,同时还要充分依靠政府、社会等多方力量。如某企业1993年辞职的张女士,于2006年向企业提交报告,理由是系被动离职等原因要回企业上班。经企业查证,该女士离职的辞职报告、补偿金支付凭据等存档在案,手续完备。后经了解到,张女士系单身又带有一个子女,没有工作,生活来源无保障,帮助他向政府部门申请了低保,利用社会力量妥善解决了这一信访问题。
在处理过程中,不是每一个信访者都满意你的处理意见,“得陇望蜀”情况肯定存在,在企业处理意见作出后,还需要进行充分政策解释和情感交流,进一步说明企业所作最大努力和面临的难处,争取信访者的理解和认可,消除信访者残存的心里期望,彻底解决问题。(作者单位:四川长虹光电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