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当代建筑的美观设计

来源 :建筑科学与监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gaow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路途中一直伴随着各色建筑的同步发展,可以说建筑本身也凝结着人类文明和科学技术的结晶,是人类智慧的体现。当今的建筑学经过了近三十五年的飞速发展和技术积累,已经摆脱了曾经的理论贫乏的窘迫局面,转而进入了各种观点与形式百花争鸣的时代,不再缺乏各失的理论和复杂的形式,而是要回归建筑的本真,将建筑的美观这一重要命题再度体现出来,创造出更丰富、更新颖、更美观的建筑形象。
  【关键词】 建筑 美观 设计
  【中图分类号】 TU-026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727-5123(2009)03-008-02
  
  早在两千多年前,西方美学的鼻祖——柏拉图就在苦苦地追寻“什么是美?”,继而西方美学界便锲而不舍地进行着关于“意义”与“本质”的艰辛探索,在这探索道路上不断迸发出美学的火花,而美学真正所蕴含的“美”不仅包括广义上的美观,也涵盖了文化美和真正的艺术美。现代主义明确的提出“形式服从功能”,而建筑作为现代生活的发生器,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文化、思想甚至宗教信仰都密切相关,基于此,建筑在日常生活中为人们提供的功能需求就决定了建筑本身所拥有的形式,也可以说是人们的生活需求方式决定了建筑的自身形式,反过来,建筑的形式又能客观地反映并影响人们的生活,建筑形式与建筑功能是一个统一辨证的关系。由此看来,建筑之美不单单是广义的“美观”而已,功能“美”、意义“美”、文化“美”更赋予其深刻内涵。
  
  1美学的整体认识
  
  我们日常所说建筑的美观主要是在探讨建筑的内外部结构的“艺术性”体现这一问题。但是通常人们都把建筑的美观放在建筑的功能后面,成为一种“尽可能实现的美观”或者说“条件允许下的美观”。随着时代的进步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艺术审美要求的提升,建筑的美观需求变得更加迫切,而且美观本身就是一个因人而异的抽象概念,不同的人对于建筑美观有着截然不同的观点和认识,不同时代也有着不同的审美观点。正如60年代的人们喜欢古朴的木质装饰,而80年代的更喜欢现代感更强的建筑风格。因此建筑的风格必然要丰富多样。而要真正地做到这一点,不光是建筑师本身艺术修养的提高,能更加准确地把握设计美学观,形成自己独特的建筑设计风格,提升自己建筑设计的质量,自然以上都是必要的前提,但是更多的要依赖全民素质的提高,对于相关历史、文化、艺术的认知度的提高。否则,再美观的建筑也成为无人欣赏的废墟。建筑的另一大特点是具有大众的观赏性,这一点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建筑只要完成,那么其外观、内景的布局就自然而然的以固定的形象呈现在我们的面前。我们也看到了不少建筑设计者的水平有限,一味的按照自己独断的理解去设计建筑,使得该建筑成为了个人设计,无人欣赏的摆设。这就是违背了建筑要满足大众口味的要求而造成的。日常的建筑设计中也存在着多种风格和各式美学主义,如:解构主义、现代主义、古典主义等等,大部分都存在着对建筑美观的考虑,有着广泛的哲学、伦理学等的学术理论基础。而建筑师作为建筑的缔造者,应该摆脱各种主义的条条框框带来的限制,更多的从自身专业技术角度出发去解决这一问题。构建更多贴近现实,能体现艺术魅力,彰显建筑风格的优秀作品。
  
  2建筑美观的具体操作
  
  有人曾经对建筑的美感做了一个解释:“建筑美就是要达成心灵的宁静与享受。”这是从人自身的欣赏角度去说的,而对建筑本体而言,要强调其美感,就是要有构建良好的空间、造型和居住环境。建筑美感是与实用性、经济性相关联的,与人的心理慰籍、精神愉悦以及安全感等也是密不可分的,因此仅仅把美观作为建筑艺术创作的唯一要求,反而会变成一种束缚。而要实现建筑美观包涵的众多内容,我们不得不凭借高速发展的科技力量,科技是建筑发展的动力,是实现建筑各项功能主要驱动。
  2.1科技与美观兼顾。科技的发展让新时期的各个行业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建筑业的变化则体现得更加深刻,特别是电脑技术的成熟发展,工业材料的进步,以及各种高科技设计软件系统给建筑设计带来了质的飞跃。在高质量的大型建筑施工过程中,再也看不到传统的万人施工场面,看到不传统笨重而难看的格式建筑材料。当技术已经变得成熟之后,艺术的光芒则更加闪耀,设计中艺术的成分会越来越重,建筑的美感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我们可以放眼全世界,百层高楼已经在世界各地拔地而起,2008年的北京奥运上的鸟巢和水立方也让我们的眼球得到了充分地享受,这样的建筑既美观实用,其中包含的艺术、人文理念也让人折服。这一切的实现,无不依托着强大的科技支撑。
  而在日常的建筑业中,一方面,建筑师要更多地利用艺术表现形式和建筑形式的竞争来打动业主以便获得项目施工;另一方面,广大的受众则根据自身的需求而更加注重建筑形式以及艺术表现形式来满足自己个性化的要求和审美趣味。要实现这两者的兼顾从而达到技术与艺术并重,实用与美观兼顾则需要依靠成熟的技术条件,这些条件也是建筑美的本源。建筑艺术是一门多领域交叉的学科,其中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的结合显得更为突出。我可以打开历史的篇章,每一次科学技术的重大突进,都会引发设计观念的大变革,推动设计文化的不断发展,而历史上的每个重要时期也都会涌现一大批具有代表意义的象征性建筑。例如中国长城、埃及金字塔、罗马斗兽场等等,它们都是一个时期的象征,也体现了一个时期的艺术特点和科技水平。科技发展到了当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科学与艺术的融合。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思想重新兴起,艺术与技术的结合又必须要从新的角度去思考,即如何将建筑与人们的生活机密结合,满足人们的各式需求,包括美学感受。技术和艺术是统一辨证的关系,孤立的技术毫无使用价值,而独立的艺术要有相应的载体得以充分体现,只有将它们紧密的结合起来,技术则具备了艺术的价值体现,而艺术则因技术的力量更加出彩。两者缺一不可,互为依托。
  2.2建筑要符合美的要求。我们不难发现历史长河中乃至当今的建筑中不泛极具艺术表现力的建筑,但是却并不“美”,例如:战场上破旧的建筑,可能他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彰显战争的残酷,但是它并不美,相信大家都认同这一点。因为建筑艺术要表达是建筑的某种隐藏涵义,或者想要倾诉什么内涵,而建筑的美则是表现在形体的整体和谐和布局精致。实际上早就有人将建筑的美归纳为“恰当、匀称、表达、优美”,这几个方面基本表达了人们对建筑美的认识,也是对建筑美的要求标准。那么,要让一座建筑获得人们需要的美感,首先要从整体着手,要具备完整性,不仅在功能和结构的角度去考虑这一点,而且要从建筑物所能表现出的视觉效果上去体现整体的和谐。当代建筑随着科技的进步发展,审美观也在随之发生变化,除了传统的基本美学元素之外,已更注重建筑空间的布局和建筑艺术的象征意义,并强调主观的审美见解和建筑构图规律的结合,而不同的结合方式会带来迥然不同的建筑风格,这也就促成了当今建筑艺术领域里出现各式的流派风格。人的审美取向具有强烈的社会性,尤其当代人强调个性的发挥,这就不可避免地促使建筑审美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建筑艺术风格的多元化,也与经济形态、社会意识形态的多元化一样,是时代的需要。为艺术思潮对于流派高低的评估制定标准,往往取决于人们不同的审美趣味。只要建筑具有强烈的表现力,能够满足人们的某种心理需求就能够达到建筑艺术所要追求的意义,就具备了审美的价值。
  我国当代的美学构想要体现和谐社会的要求;建设部重申了建筑方针,并赋予其新的内涵,其中关于“适用、经济、美观”中的“美观”是如下阐述的:“美观”是建筑艺术的美。应当将外观和内在空间相结合,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应当体现地域特点和民族文化,要处理好传统风貌和外来文化的关系,处理好开放型社会和民族精神的关系;要考虑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以及新观念的综合,突出时代精神。美观并不是豪华,而是以适用、经济为前提。特别要强调,中国还是发展中国家,我们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城乡差别、地区差别较大,环境和资源压力较大,经济并不富裕,就是富裕了,也绝不能不顾环境和资源条件追求豪华。特别是在当前一些地方不顾财力盲目建设,追求高标准建筑,建筑领域奢侈浪费和急功近利有滋长蔓延之势的情况下,有必要重申在“在可能条件下注意美观”。
  安藤忠雄曾说过:建筑空间应注重人的“使用”,给人情感、心理留有必要的位置。人们喜欢怎样去生活,就会怎样的建筑空间。建筑功能是根据不同人群的年龄、工作特点、生活方式、爱好等做出的各种空间延伸,从而产生多种多样的建筑形式。从以上的话中我们不难理解,建筑是以服务于人为根本的,人们只会选择适合自己生活的建筑,而人对建筑的需求是建筑存在并发展的根源。正因为人的生活丰富多彩,建筑空间就出现了无限的变化,具有其存在的意义,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这是永恒不变的主题。
  
  参考文献
  1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3)
  2丁沃沃.适用、坚固与美观——谈学校建筑的设计与建造[J].建筑学报,2004
  3林徽因.建筑之美.团结出版社,2006
  4李砚祖.环境艺术设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其他文献
摘要 水泥搅拌桩适合于处理正常固结的淤泥质土、粉土、素填土及松散砂土等的地基处理,广泛应用于中低层房屋的地基处理,基坑的止水帷幕,公路、市政、铁路的路基处理。本文主要针对水泥搅拌桩施工过程中监理质量控制要点进行阐述。  关键词 水泥搅拌桩;监理控制;检测;讨论  中图分类号 TU755.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727-5123(2009)04-058-02    水泥搅拌桩适合于处理正常固
期刊
摘要 沿黄河岸由于黄河水流的季节性变化,常常形成淤积和河岸滑坡,本文根据自己的观察和实际处理经验,对其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清淤工程建设中滑坡预防和治理措施及对策。  关键词 河岸滑坡;淤积;清淤  中图分类号 TV148.7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727-5123(2009)04-065-02    石嘴山惠农区处黄河流域地区,绵长的堤线存在着土层地质变化复杂、堤防质量参差不齐、个别地段堤身
期刊
摘要 加气混凝土具有轻质、保温隔热的优良特性,是唯一单一材料即满足建筑节能要求的新型墙体材料,但其吸水特性有别于黏土砖,因此,在使用中必须以科学的方法和配套材料才能体现其优良的性能。本文就加气混凝土的特性,阐述了其使用方法。  关键词 加气混凝土;质量;应用  中图分类号 TU76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727-5123(2009)04-042-03
期刊
【摘 要】 随着建设工程的复杂化、大型化、施工及管理的多元化、高标化的发展,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信息化交流和传递已占有一定分量,并促进了管理过程中删繁就简的快捷管理思路、模式。本文探索了项目管理中的信息化管理发展现状及策略。  【关键词】 项目管理;信息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 TU717 【文献标识码】 D 【文章编号】
期刊
摘要 在提出小流域坝系总体布局概念,小流域坝系总体布局合理性评价目的的基础上,探讨了影响小流域坝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条件、形成和发展的阶段及其建设要素等,进而提出了小流域坝系总体布局合理性评价的内容、评价指标体系,以及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 水土保持;小流域坝系;总体布局;合理性评价;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 TV213.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727-5123(2009)04-067
期刊
摘要 地铁机电安装工程施工条件复杂,多专业交叉,协调工作多,为了施工过程的顺利开展,开工前应从技术准备、商务与合同管理、落实健全现场的管理制度等方面做好施工前的准备。  关键词 施工经验;技术准备;合同管理;制度健全;轨行区管理  中图分类号 TU721.1 文献标识码 D 文章编号 1727-5123(2009)04-074-02    地铁机电设备安装工程属地下作业,周围工作场地窄小,通风差、
期刊
摘要 横向比较各国规范以及竖向纵观我国规范的演变,可以深切体会到规范作为上层建筑,必然反映时代社会经济的特色和需要。在这次规范修订中,除了必需从专业的技术角度对安全度作细致分析外,如何从社会经济的角度进行深入探讨可能更为重要。  关键词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可靠度设计  中图分类号 TU714 文献标识码 D 文章编号 1727-5123(2009)04-050-01    对于混凝土结构设计规
期刊
【摘 要】 建筑施工机械在使用过程中的动能即是电能,有可随便的可移动性,但是施工现场的环境条件极差,潜在的用电安全隐患比例也很高。本文针对施工现场环境的恶劣状况,制定出住宅建筑施工现场的临时用电实施方案,提出用电的具体控制措施,对加快施工进度,提高工程质量,安全文明管理带来较佳效益。  【关键词】 现场临时用电;用电方案;安全设置;接地接零保护  【中图分类号】 TU731.6
期刊
【摘 要】 工程监理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随着建筑市场的进一步发展,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和误区. 按照市场运行规律,工程监理必然要向工程项目管理发展.本人探讨一下工程监理与工程项目管理之间的关系,以及发展过程中应具备的条件。  【关键词】 监理;工程项目管理;建筑市场  【中图分类号】 TU716 【文献标识码】 B
期刊
摘要 在公路建设项目的实施工程中,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经常出现工程量的变化、工程进度的变化,以及发包方与承包方在执行合同中的争执等许多问题,引起停工或工期拖延等,于是便发生了工程变更,监理工程师如何处理好变更是一个棘手的问题,本文就此展开论述。  关键词 公路工程;变更;处理  中图分类号 TU721.2 文献标识码 D 文章编号 1727-5123(2009)04-076-02    1 工程变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