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为团队负责人,本文以天津市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教学团队建设的历史沿革、目标定位,团队设置特色、创新性改革措施四个方面谈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市级;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团队建设
天津农学院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教学团队是水产科学系水产养殖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的教学团队,一直承担着水产动物营养学、饲料学基础理论和饲料检测的实践课程的教学任务,负责7门专业基础课、主干课程和部分专业选修课的教学工作。2014年获批市级教学团队。
1.历史沿革
团队紧密跟踪社会需求和水产学科发展前沿和动态,积极开展教学和科学研究,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加强专业建设,积极探索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水产人才的培养模式逐步形成了“依托实践教学基地和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教学团队”的发展模式,伴随着天津农学院的成立,教学团队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①单课程初期摸索阶段(1976-1980年),由闫月磷教授单独开设,由于资料、师资不足等原因以讲座形式开设;
②理论-科研有机结合的教学阶段(1980-1987年),初步形成由谢宝华教授、刘茂春教授、闫月磷教授、荣长宽教授等人组成的营养团队,注重产学研紧密结合,以科研促教学,先后开发了天农7#中国对虾人工配合饲料和天农13#鲤鱼人工配合饲料,并分别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③理论-实践-科研一体化的教学阶段(1987-1997年),进入了课程充实阶段,由留日教师王基炜教授主讲鱼类营养学课程,由席玉琴高级实验师主讲实验课,丰富了理论和实践内容,为教学团队注入了新的活力;一如既往的与产学研基地緊密联系,共同承担科研和教学的双重任务;
④教学团队整体建设和提升阶段(1997-现在),由白东清教授负责,课程进入优化阶段,进一步增加实践教学环节,2001年增加了“饲料添加剂”、“饲料加工工艺与设备”专业理论课和饲料分析与品质检测、饲料纯成分分析等独立实验课,随着学科发展和专业的不断拓宽,增设了研究生课程和水族营养课程,形成了多层次的课程群体系,教学团队的优势得以体现,自此团队建设进入了整体建设快速发展和提升阶段。在保证课程体系协调发展的同时,注重队伍建设,派3名教师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1人入选市级领军人才,2人入选市级中青年骨干创新人才,1人入选青年优秀教师,中青年教授队伍显著增强,同时团队内部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相互促进、共同发展。通过课程群的建设,积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凝集团队力量,资源共享,根据水产养殖专业的特点,重点突出地方特色的教学内容,实验实践环节,增加实验课学时、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内容和比例也大幅度增加;以科研带动教学,以教学促进科研,促进科研水平和教学能力的协调发展的作用;在教学手段上,利用先进的网络教学平台,不断丰富教学信息,并结合拍摄照片、录像制作成多媒体课件,提高学生直观性和学习兴趣。团队整体进入共同促进,共同提高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状态。
2.目标定位
本教学团队将继续以“课程群加教学团队”建设理念为指导,凝神聚力,加强通识教育与个性化培养的融通,拓宽基础与强化实践的融通,逐步实现以下目标:
(1)进一步完善“一元化、渐进式、多层次、开放式”的教学体系和模式,在保持现有综合性、创新性实验课程建设的同时,再增设2门综合实验课程,进一步提高综合性、创新性实验比例,继续发展教师-研究生-本科生协同教学模式,增加科技小组数量,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继续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共建市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探索实习与就业结合之路。定期聘请企业领导到学校向学生全面介绍企业性质、发展现状及创业体会,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升学生创业激情。
(3)继续推进和完善《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院级精品课程的建设,加强理论教学、实验课和教学实习三大环节的有机联系,强化研究性教学资源建设,并在此基础上,重点培育实践类课程,计划申报1门天津市级精品课程。
(4)继续抓好主干课程教材的建设,引进国内外优秀教材,积极创造条件鼓励教师主编和参编高质量主干课程教材,完成《饲料检测与质量安全控制》出版工作。不断更新多媒体教学课件,增加饲料原料图片及实验录像内容,进一步充实实验内容,形成立体化教材体系。
(5)持续建设和推广数字化教学资源,保持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资源库、课程配套网络教材、数字化生产实习系统的长期建设,完善教学资源库系统的架构和信息检索能力,提供方便快捷的资源获取方式,推进教学资源的共享,使之成为能够为多层次教学——科研共享的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资源库。
3.团队设置特色
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教学团队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实现了多学科合作、多层次教学和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秉承创新型、现代化教学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逐步形成自身的教学改革特色。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教学团队经过了42年的建设和发展,形成了一支团结合作、锐意进取、勇于创新的战斗集体。团队由6名教师和4名实验教师组成,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合理,管理严格,教学活动井然有序,已形成特色鲜明的传帮带团队。
(1)形成开放型、多元化的教学团队
一是继续加强现有师资的对外交流与培训,有计划地派遣中青年教师到国内外重点大学和研究机构访问和学习,特别是参与高水平科研项目的研究;二是派出专业课教师到企业的技术岗位进行一年以上的锻炼,参与企业的技术或技术管理工作;三是从企业聘任一批有丰富实践经验并有工程师以上职称的技术人员为客座教授,每学期为学生开设一定数量的讲座报告,在毕业设计时,从企业选择相关的实际题目作为学生的毕业论文课题,并聘请企业的技术人员作为指导教师,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2) “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的师资队伍 结合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建立吸引人才的激励机制,通过内培外引,建立学科方向人才小高地;通过高地人才建立专业与课程教学团队,把学科中的科研优势转化为教学资源,促进教学与科研的融合,推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和研究,使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协调发展,以学科建设提升专业建设水平。
(3)具有教育创新意识和“双师型”素质的教学团队
要培养高素质人才,需要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从转变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教育观念入手,通过学习、培训及传帮带,使教师具有教育创新意识及技能,能在教学过程中开发学生的个性潜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塑造创新意识、培养创新人格。实践教学是培养创新性应用型人才的关键环节。确立以“能力为中心”的创新性高等工程人才培养理念,进一步强化和提升“双师型”素质教学团队的实践教学能力,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技术操作能力。
4.创新性改革措施
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团队能够树立较先进的教学理念,注重教学改革,积极推进研究性教学和研究性学习,有效形成了“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努力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1)更新教育观念,注意教学内容改革。本课程建设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扩大知识面,拓宽专业口径,培养高素质人才,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奠定必要的基础。
重视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教學质量的全面提高,有赖于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在理论与实验教学中我们做到教学的形式和内容与培养人才过程中的定位相适应,理论联系实际、因材施教,注重能力培养。
(2)改革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依据学科特点、考虑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特点、教师自身优势、教学自然条件、教学时数、预期效果等诸多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确定了优化的教学方法,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参与机会,通过师生互动,实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并重的目的。因此教学中做到教师讲授与学生自学相结合,多种媒体互相结合。教师讲授难点和重点,讲授必须掌握和要求的内容;学生自学了解熟悉、易懂的内容。课堂上多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等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潜能。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团队合理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改革落后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合理、适时、有效地采用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手段。目前为止,团队全体教师已编制了全套多媒体课件,并已成功地使用,教学效果好。为了使其它院校全面了解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教学团队,同时也使资源共享,我们已将课程相关的教学大纲、教学方案、实验指导、复习资料、参考书及文献目录上网,并免费开放。从而可网上征求学生对课程的意见并及时解决,提高了教学效果。
(3)企业参与实践教学
多年来坚持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办学思路,与多家企业保持良好科研合作关系,以“互利、共享、共生”的生态学原理为指导,通过“竞争致和谐”的教育过程,实现“因材施教、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促进学生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协调发展。生态化教育实现了教育资源从单一向多元的转变,充分利用全社会的资源来培养人才,将高校的人才培养过程、科学研究过程与企业的生产过程有机结合起来,全时空、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形成系统化的合作教育。在合作的方式和内容上,由单纯的教学实习、合作教育向共同进行人才培养、研究开发、生产经营全方位的合作转变;从单一的人员培训、技术转让、咨询服务和单项技术的联合攻关向技术、资金、人才三位一体,共建多种经济技术实体的合作模式转变;从教学、科研两个中心向产学研一体化合作转变。通过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实现了教育资源多元化的配置与高校、企业、政府三方合作培养人才,并且提高了教学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促进了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的紧密结合。经过多年实践,教学质量显著提高,获得天津市教学成果二等奖等在内的共计8项奖励。
(4)建立科学、有效的教学评价和激励机制
根据创新性应用型的教育规律和课程特点,建立科学、有效的教学评价机制来保证教师队伍的稳定、整体水平的提高和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建立教学与科研间相对平衡的教师激励与评价机制,激发教师进行教学创新和改革的积极性。
对核心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教学课程逐门建立院/系的教学质量标准与评估体系,并以此作为教学工作的绩效考核重要依据之一。
参考文献:
[1] 白东清,徐海龙,李丽,方珍珍,孙金辉,乔秀亭. 上好一堂专业课所悟. 课程教育研究,2015 ( 5) : 5.
[2] 白东清,戴伟,朱国霞,方珍珍,崔培,乔秀亭. 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课程建设及教学改革初探,科技创新导报,2015( 8) : 125-126.
[3] 白东清,李丽,朱国霞,方珍珍,崔培,陈成勋,乔秀亭. 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科学导论教育论坛,2014 ( 25) : 8-9.
基金项目:受天津农学院高校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引导发展项目“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实践教学团队建设”(项目编号20170210)
关键词:市级;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团队建设
天津农学院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教学团队是水产科学系水产养殖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的教学团队,一直承担着水产动物营养学、饲料学基础理论和饲料检测的实践课程的教学任务,负责7门专业基础课、主干课程和部分专业选修课的教学工作。2014年获批市级教学团队。
1.历史沿革
团队紧密跟踪社会需求和水产学科发展前沿和动态,积极开展教学和科学研究,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加强专业建设,积极探索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水产人才的培养模式逐步形成了“依托实践教学基地和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教学团队”的发展模式,伴随着天津农学院的成立,教学团队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①单课程初期摸索阶段(1976-1980年),由闫月磷教授单独开设,由于资料、师资不足等原因以讲座形式开设;
②理论-科研有机结合的教学阶段(1980-1987年),初步形成由谢宝华教授、刘茂春教授、闫月磷教授、荣长宽教授等人组成的营养团队,注重产学研紧密结合,以科研促教学,先后开发了天农7#中国对虾人工配合饲料和天农13#鲤鱼人工配合饲料,并分别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③理论-实践-科研一体化的教学阶段(1987-1997年),进入了课程充实阶段,由留日教师王基炜教授主讲鱼类营养学课程,由席玉琴高级实验师主讲实验课,丰富了理论和实践内容,为教学团队注入了新的活力;一如既往的与产学研基地緊密联系,共同承担科研和教学的双重任务;
④教学团队整体建设和提升阶段(1997-现在),由白东清教授负责,课程进入优化阶段,进一步增加实践教学环节,2001年增加了“饲料添加剂”、“饲料加工工艺与设备”专业理论课和饲料分析与品质检测、饲料纯成分分析等独立实验课,随着学科发展和专业的不断拓宽,增设了研究生课程和水族营养课程,形成了多层次的课程群体系,教学团队的优势得以体现,自此团队建设进入了整体建设快速发展和提升阶段。在保证课程体系协调发展的同时,注重队伍建设,派3名教师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1人入选市级领军人才,2人入选市级中青年骨干创新人才,1人入选青年优秀教师,中青年教授队伍显著增强,同时团队内部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相互促进、共同发展。通过课程群的建设,积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凝集团队力量,资源共享,根据水产养殖专业的特点,重点突出地方特色的教学内容,实验实践环节,增加实验课学时、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内容和比例也大幅度增加;以科研带动教学,以教学促进科研,促进科研水平和教学能力的协调发展的作用;在教学手段上,利用先进的网络教学平台,不断丰富教学信息,并结合拍摄照片、录像制作成多媒体课件,提高学生直观性和学习兴趣。团队整体进入共同促进,共同提高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状态。
2.目标定位
本教学团队将继续以“课程群加教学团队”建设理念为指导,凝神聚力,加强通识教育与个性化培养的融通,拓宽基础与强化实践的融通,逐步实现以下目标:
(1)进一步完善“一元化、渐进式、多层次、开放式”的教学体系和模式,在保持现有综合性、创新性实验课程建设的同时,再增设2门综合实验课程,进一步提高综合性、创新性实验比例,继续发展教师-研究生-本科生协同教学模式,增加科技小组数量,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继续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共建市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探索实习与就业结合之路。定期聘请企业领导到学校向学生全面介绍企业性质、发展现状及创业体会,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升学生创业激情。
(3)继续推进和完善《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院级精品课程的建设,加强理论教学、实验课和教学实习三大环节的有机联系,强化研究性教学资源建设,并在此基础上,重点培育实践类课程,计划申报1门天津市级精品课程。
(4)继续抓好主干课程教材的建设,引进国内外优秀教材,积极创造条件鼓励教师主编和参编高质量主干课程教材,完成《饲料检测与质量安全控制》出版工作。不断更新多媒体教学课件,增加饲料原料图片及实验录像内容,进一步充实实验内容,形成立体化教材体系。
(5)持续建设和推广数字化教学资源,保持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资源库、课程配套网络教材、数字化生产实习系统的长期建设,完善教学资源库系统的架构和信息检索能力,提供方便快捷的资源获取方式,推进教学资源的共享,使之成为能够为多层次教学——科研共享的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资源库。
3.团队设置特色
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教学团队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实现了多学科合作、多层次教学和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秉承创新型、现代化教学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逐步形成自身的教学改革特色。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教学团队经过了42年的建设和发展,形成了一支团结合作、锐意进取、勇于创新的战斗集体。团队由6名教师和4名实验教师组成,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合理,管理严格,教学活动井然有序,已形成特色鲜明的传帮带团队。
(1)形成开放型、多元化的教学团队
一是继续加强现有师资的对外交流与培训,有计划地派遣中青年教师到国内外重点大学和研究机构访问和学习,特别是参与高水平科研项目的研究;二是派出专业课教师到企业的技术岗位进行一年以上的锻炼,参与企业的技术或技术管理工作;三是从企业聘任一批有丰富实践经验并有工程师以上职称的技术人员为客座教授,每学期为学生开设一定数量的讲座报告,在毕业设计时,从企业选择相关的实际题目作为学生的毕业论文课题,并聘请企业的技术人员作为指导教师,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2) “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的师资队伍 结合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建立吸引人才的激励机制,通过内培外引,建立学科方向人才小高地;通过高地人才建立专业与课程教学团队,把学科中的科研优势转化为教学资源,促进教学与科研的融合,推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和研究,使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协调发展,以学科建设提升专业建设水平。
(3)具有教育创新意识和“双师型”素质的教学团队
要培养高素质人才,需要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从转变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教育观念入手,通过学习、培训及传帮带,使教师具有教育创新意识及技能,能在教学过程中开发学生的个性潜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塑造创新意识、培养创新人格。实践教学是培养创新性应用型人才的关键环节。确立以“能力为中心”的创新性高等工程人才培养理念,进一步强化和提升“双师型”素质教学团队的实践教学能力,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技术操作能力。
4.创新性改革措施
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团队能够树立较先进的教学理念,注重教学改革,积极推进研究性教学和研究性学习,有效形成了“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努力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1)更新教育观念,注意教学内容改革。本课程建设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扩大知识面,拓宽专业口径,培养高素质人才,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奠定必要的基础。
重视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教學质量的全面提高,有赖于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在理论与实验教学中我们做到教学的形式和内容与培养人才过程中的定位相适应,理论联系实际、因材施教,注重能力培养。
(2)改革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依据学科特点、考虑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特点、教师自身优势、教学自然条件、教学时数、预期效果等诸多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确定了优化的教学方法,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参与机会,通过师生互动,实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并重的目的。因此教学中做到教师讲授与学生自学相结合,多种媒体互相结合。教师讲授难点和重点,讲授必须掌握和要求的内容;学生自学了解熟悉、易懂的内容。课堂上多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等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潜能。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团队合理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改革落后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合理、适时、有效地采用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手段。目前为止,团队全体教师已编制了全套多媒体课件,并已成功地使用,教学效果好。为了使其它院校全面了解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教学团队,同时也使资源共享,我们已将课程相关的教学大纲、教学方案、实验指导、复习资料、参考书及文献目录上网,并免费开放。从而可网上征求学生对课程的意见并及时解决,提高了教学效果。
(3)企业参与实践教学
多年来坚持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办学思路,与多家企业保持良好科研合作关系,以“互利、共享、共生”的生态学原理为指导,通过“竞争致和谐”的教育过程,实现“因材施教、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促进学生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协调发展。生态化教育实现了教育资源从单一向多元的转变,充分利用全社会的资源来培养人才,将高校的人才培养过程、科学研究过程与企业的生产过程有机结合起来,全时空、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形成系统化的合作教育。在合作的方式和内容上,由单纯的教学实习、合作教育向共同进行人才培养、研究开发、生产经营全方位的合作转变;从单一的人员培训、技术转让、咨询服务和单项技术的联合攻关向技术、资金、人才三位一体,共建多种经济技术实体的合作模式转变;从教学、科研两个中心向产学研一体化合作转变。通过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实现了教育资源多元化的配置与高校、企业、政府三方合作培养人才,并且提高了教学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促进了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的紧密结合。经过多年实践,教学质量显著提高,获得天津市教学成果二等奖等在内的共计8项奖励。
(4)建立科学、有效的教学评价和激励机制
根据创新性应用型的教育规律和课程特点,建立科学、有效的教学评价机制来保证教师队伍的稳定、整体水平的提高和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建立教学与科研间相对平衡的教师激励与评价机制,激发教师进行教学创新和改革的积极性。
对核心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教学课程逐门建立院/系的教学质量标准与评估体系,并以此作为教学工作的绩效考核重要依据之一。
参考文献:
[1] 白东清,徐海龙,李丽,方珍珍,孙金辉,乔秀亭. 上好一堂专业课所悟. 课程教育研究,2015 ( 5) : 5.
[2] 白东清,戴伟,朱国霞,方珍珍,崔培,乔秀亭. 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课程建设及教学改革初探,科技创新导报,2015( 8) : 125-126.
[3] 白东清,李丽,朱国霞,方珍珍,崔培,陈成勋,乔秀亭. 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科学导论教育论坛,2014 ( 25) : 8-9.
基金项目:受天津农学院高校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引导发展项目“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实践教学团队建设”(项目编号2017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