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文化大革命”中,造反派为罗织罪状,往往勒令被迫害者以文字的形式交代“罪行”。造反者意欲从字里行间找寻到蛛丝马迹,以便捕风捉影,栽赃罪名;而写作者则希冀通过文字表述来逃脱这种捉捕,以致文字不免诚惶诚恐,避重就轻。今天看来,这种荒谬的“猫鼠游戏”着实令人哭笑不得。
本文是已故作家周楞伽(1911—1992)于“文革”期间写就的自我检举文章。文中记述了自己解放后写作“黑文”的经历,列举了自己发表在各类刊物上的所谓“毒草”。诚如这篇文章的整理者周允中所言,“在‘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里,阅读这份检查交代,难免不令人怵目惊心。为了弥合这种罕见的时代鸿沟,发表这份交代自然有相当的社会意义,这不啻是一份认识时代悲剧的极佳教材”。鉴于此,作为周楞伽之子,周允中不避繁冗,将这份自父亲旧信中偶然翻检到的文史资料略加整理发表。
我于1956年5月底被安排分配到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当编辑。当时的古典是新文艺出版社的一个组,但和新文艺隔开,分处两个编辑室,出版物也用古典的名义,不用新文艺出版社的名义。我和刘金(整理者按:当时是新文艺出版社小说组编辑,“文革”以后,任上海市委宣传部文艺处处长,“文革”初期因为责编长篇小说《战斗中的青春》,最早被上海出版界揪了出来。)素不相识,到古典后经钱伯城(按:时任古典文艺编辑室组长,“文革”以后任上海古籍出版社总编辑,获国务院特殊津贴,现为上海文史馆馆员)介绍才认识的。但他因我耳朵听不见,也无话可说,并未和我交谈。这时新文艺出版社的社长就是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李俊民。
有一天,刘金叫我到新文艺编辑室,说李俊民要我修改一部稿子,就是茅珵的《监狱里的斗争》。我说我对新文艺作品已经抛荒多年,改不来了。他说,拿去看了再说,把稿子交给我,就没再说别的话。后来,他派新文艺的编辑江鹜、郑嘉治来和我谈话,我刚看了稿子,觉得文笔生硬,结构散漫,形象不突出,对他们说要改写,他们没有表示,好像怀疑我没有修改的能力。不久,我患肺结核病,在家休养,花了约一个月时间,修改重写了开头一部分,约三万字,交给郑嘉治。他看后对李俊民说我修改得不好,主要是没有监狱生活的经验,李俊民就来信,叫我停止修改,把作者原稿退还新文艺编辑室。但因我已花费了相当的劳动,补偿我修改费每千字五元,共计150元。我因修改未成,不好意思接受,退了回去。后来,钱伯城对我说,会计科已发出,退回无法销账,我原有唯利是图的思想,也就老实不客气地收了下来,不久,古典脱离新文艺,独立出版,搬到永嘉路,我就没有再见过刘金的面。
我在1957年用周夷的笔名替古典文学出版社注释的《剪灯新话》和补校的《绿窗新话》,都是提倡神鬼迷信,宣扬色情恋爱的封建糟粕。除此以外,我还用柳文英的笔名,在《山西师范学院院报》1957年第四期上,发表过一篇《崔怀宝月下闻筝考》。在《光明日报》副刊《文学遗产》上发表过《谈裴铏的??传奇??》(1957年12月15日)、《明代的传奇小说》(1958年2月23日)、《谈关汉卿的杂剧》(1958年6月29日),都是美化古人,宣扬封建毒素的毒草,但均系投稿被采用,和编者并不相识,也无信件往来。此后该刊有四年多,没有发表过我的黑文,直到1963年2月3日才发表了我的一篇《评??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但并非我自动投稿,而是旧中华上编(按:即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文革”以后改名上海古籍出版社)一组(按:即第一编辑室)组长受该刊特约,叫我写了送去发表的。
1961秋天起至1962年年底止,我又开始在报刊上放毒,1961年在《江海学刊》九月号上发表《??典论论文??齐气辨》,1962年在《学术月刊》七月号上发表了《谈李商隐的风貌》,也都是投稿关系,连编者是谁都不知道。1961的秋天,我写了两篇有关《文心雕龙》的黑文,由反革命分子陈向平(按:时任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副所长兼副总编辑)介绍送到《文汇报》去发表。第一篇《说镕裁》原来的署名是华严,但陈向平送去时,竟把我做汉奸文人用过的已经臭了的“周楞伽”的笔名告诉了《文汇报》编者郑心永,编者在打完小样送来时,竟改上了这臭名,我当时没有反对的表示,这说明我有替自己汉奸文人的臭名翻案,想继续在新社会里使用的意图,于是,这篇黑文在8月11日的《文汇报》上发表了。然而这名字毕竟太臭,因而引起社会舆论的不满,编者只好在9月14日发表第二篇《谈情采》时,改用了柳文英的笔名。后来,我又自动寄去了一篇《论修辞》,发表于11月12日,用的署名是周华严。我和《文汇报》的编者郑心永并不认识,他虽然先后发表了我的三篇黑文,却从未和我通过信。1962年《文汇报》第三版开辟《说林》一栏,专载数百字的短文,他忽然来信向我征稿,我一共替他写了11篇黑文,因有索引,所以并不难查,兹将篇名、署名、发表日期列表如下:
另外在1962年10月24日,还发表了一篇较长的黑文《蒲松龄的聊斋俚曲集》,是为推荐《蒲松龄集》写的,也是一棵美化封建僵尸的毒草。
在1961—1962年内,我还用萧剑周的笔名在《羊城晚报》副刊《晚会》上放毒,所写的都是宣扬封、资的黑货,也都是投稿被采用的,不知道编者是谁。他们发表后寄来剪报,我未保留,所以究竟发表了多少篇,以及具体篇名、发表日期都记不起来了。“文化大革命”初期,我曾在资料室查《羊城晚报》,预备开张清单交前工作组(按:指市委宣传部派来的工作组),以便查考批判,但在查报时,工作组通知资料室,不许我查,所以并未查全,这张单子在抄家时被抄走,现在只记得有如下的几篇:1.《谈??江湖奇侠传??》,2.《陈梦雷的冤案》,3.《??中山狼??杂剧的幕后》,4.《蒲松龄与聊斋》,5.《最初的画报》,6.《邵飘萍与林白水之死》,7.《林译小说的辩证》,8.《左翼作家与影评》。好在资料室有《羊城晚报》可以查,凡是1961—62年内用萧剑周署名的黑文,都是我写的。此外在1962年3月初的该报另一副刊《花地》上,我还发表了一篇解释鲁迅旧诗《秋夜有感》的黑文章,具体篇名也记忆不起来了(按:篇名为《鲁迅??秋夜有感??新探》)。 1962年初,《少年文艺》忽然来信,向我征稿,要我写些历史故事,我在唐人裴铏作的《传奇》里面选了一篇《韦自东》翻成白话寄给他们,发表在二月号上,题名下编者加了“降妖记”三字,其实内容并不切合。不久该刊就派了个名叫刘远东的编辑来和我联系,除了提出稿件内容要求之外,没谈别的什么,也无话可谈。后来该刊因我的文笔带鸳蝴派旧小说气息,不合新文艺体裁,叫他把我写的四篇稿子统统带来,退回给我,见我态度冷淡,从此绝迹不来,以后《少年文艺》上,就没有我写的黑文了。
1963年,我又用柳文英的笔名给香港《大公报》副刊《艺林》,写了两篇无聊的封建考据文章:《西施的下落问题》和《锦瑟诗辨》(按:是《锦瑟诗发微》)。该报远在海外,我从未想到为他们写稿,因刘拜山(时任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副总编辑,系原上海市委书记刘述周的兄长)、富寿荪(时任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编辑,后为上海师范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特约教授,上海文史馆馆员)在该刊上搞《唐人绝句选讲》,常有报纸和稿费寄来,我见了眼红,也想捞点稿费,就自动寄了稿子去,很快就被采用了。编者陈凡来了两封信,第二封信上竟说“此地有人说你的真名是周楞伽”,我也不知道是谁告诉他的,又觉得香港是个国际关系复杂的地方,既然已经有人知道,还是不写为妙,就不再寄稿去了。他给我的两封信和报纸都已交前工作组。
此外,我在1961年,还替旧中华上编的大毒草《中华活页文选》注释了两号,一是47号唐人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卢纶的《塞下曲》六首和宋人陆游的词《诉衷情》;一是60号秋瑾诗五首和林觉民的《绝笔书》。同年,又应旧中华书局海外组的要求,翻译了两本唐人传奇和两本聊斋故事,后来有没有出书也不知道。1964年还替大毒草之一的工农通俗文库写了一本《文学家的故事》,后来停止出版,但拿了退稿费50元。
我从古典到旧中华上编,十年来为刘邓修正主义文艺黑线服务,负责编辑加工了不少封建糟粕,自己又在报刊上放毒,先后泡制了三十多篇长短黑文,毒害人民思想健康,罪行非常严重。
至于解放前发表的反动黄色的文艺作品,因为时隔二三十年,具体篇名已难记忆,有的已经辑成小说集出版过的,和替私营出版商编的坏书,以及解放后替人编的和自编自出的投机书,当另作交代,这里仅仅交代我在解放后所写的黑文。
(选自《芳草地》2012年第2期,本刊略有删改。)
(实习编辑 朱琳)
“文化大革命”中,造反派为罗织罪状,往往勒令被迫害者以文字的形式交代“罪行”。造反者意欲从字里行间找寻到蛛丝马迹,以便捕风捉影,栽赃罪名;而写作者则希冀通过文字表述来逃脱这种捉捕,以致文字不免诚惶诚恐,避重就轻。今天看来,这种荒谬的“猫鼠游戏”着实令人哭笑不得。
本文是已故作家周楞伽(1911—1992)于“文革”期间写就的自我检举文章。文中记述了自己解放后写作“黑文”的经历,列举了自己发表在各类刊物上的所谓“毒草”。诚如这篇文章的整理者周允中所言,“在‘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里,阅读这份检查交代,难免不令人怵目惊心。为了弥合这种罕见的时代鸿沟,发表这份交代自然有相当的社会意义,这不啻是一份认识时代悲剧的极佳教材”。鉴于此,作为周楞伽之子,周允中不避繁冗,将这份自父亲旧信中偶然翻检到的文史资料略加整理发表。
我于1956年5月底被安排分配到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当编辑。当时的古典是新文艺出版社的一个组,但和新文艺隔开,分处两个编辑室,出版物也用古典的名义,不用新文艺出版社的名义。我和刘金(整理者按:当时是新文艺出版社小说组编辑,“文革”以后,任上海市委宣传部文艺处处长,“文革”初期因为责编长篇小说《战斗中的青春》,最早被上海出版界揪了出来。)素不相识,到古典后经钱伯城(按:时任古典文艺编辑室组长,“文革”以后任上海古籍出版社总编辑,获国务院特殊津贴,现为上海文史馆馆员)介绍才认识的。但他因我耳朵听不见,也无话可说,并未和我交谈。这时新文艺出版社的社长就是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李俊民。
有一天,刘金叫我到新文艺编辑室,说李俊民要我修改一部稿子,就是茅珵的《监狱里的斗争》。我说我对新文艺作品已经抛荒多年,改不来了。他说,拿去看了再说,把稿子交给我,就没再说别的话。后来,他派新文艺的编辑江鹜、郑嘉治来和我谈话,我刚看了稿子,觉得文笔生硬,结构散漫,形象不突出,对他们说要改写,他们没有表示,好像怀疑我没有修改的能力。不久,我患肺结核病,在家休养,花了约一个月时间,修改重写了开头一部分,约三万字,交给郑嘉治。他看后对李俊民说我修改得不好,主要是没有监狱生活的经验,李俊民就来信,叫我停止修改,把作者原稿退还新文艺编辑室。但因我已花费了相当的劳动,补偿我修改费每千字五元,共计150元。我因修改未成,不好意思接受,退了回去。后来,钱伯城对我说,会计科已发出,退回无法销账,我原有唯利是图的思想,也就老实不客气地收了下来,不久,古典脱离新文艺,独立出版,搬到永嘉路,我就没有再见过刘金的面。
我在1957年用周夷的笔名替古典文学出版社注释的《剪灯新话》和补校的《绿窗新话》,都是提倡神鬼迷信,宣扬色情恋爱的封建糟粕。除此以外,我还用柳文英的笔名,在《山西师范学院院报》1957年第四期上,发表过一篇《崔怀宝月下闻筝考》。在《光明日报》副刊《文学遗产》上发表过《谈裴铏的??传奇??》(1957年12月15日)、《明代的传奇小说》(1958年2月23日)、《谈关汉卿的杂剧》(1958年6月29日),都是美化古人,宣扬封建毒素的毒草,但均系投稿被采用,和编者并不相识,也无信件往来。此后该刊有四年多,没有发表过我的黑文,直到1963年2月3日才发表了我的一篇《评??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但并非我自动投稿,而是旧中华上编(按:即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文革”以后改名上海古籍出版社)一组(按:即第一编辑室)组长受该刊特约,叫我写了送去发表的。
1961秋天起至1962年年底止,我又开始在报刊上放毒,1961年在《江海学刊》九月号上发表《??典论论文??齐气辨》,1962年在《学术月刊》七月号上发表了《谈李商隐的风貌》,也都是投稿关系,连编者是谁都不知道。1961的秋天,我写了两篇有关《文心雕龙》的黑文,由反革命分子陈向平(按:时任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副所长兼副总编辑)介绍送到《文汇报》去发表。第一篇《说镕裁》原来的署名是华严,但陈向平送去时,竟把我做汉奸文人用过的已经臭了的“周楞伽”的笔名告诉了《文汇报》编者郑心永,编者在打完小样送来时,竟改上了这臭名,我当时没有反对的表示,这说明我有替自己汉奸文人的臭名翻案,想继续在新社会里使用的意图,于是,这篇黑文在8月11日的《文汇报》上发表了。然而这名字毕竟太臭,因而引起社会舆论的不满,编者只好在9月14日发表第二篇《谈情采》时,改用了柳文英的笔名。后来,我又自动寄去了一篇《论修辞》,发表于11月12日,用的署名是周华严。我和《文汇报》的编者郑心永并不认识,他虽然先后发表了我的三篇黑文,却从未和我通过信。1962年《文汇报》第三版开辟《说林》一栏,专载数百字的短文,他忽然来信向我征稿,我一共替他写了11篇黑文,因有索引,所以并不难查,兹将篇名、署名、发表日期列表如下:
另外在1962年10月24日,还发表了一篇较长的黑文《蒲松龄的聊斋俚曲集》,是为推荐《蒲松龄集》写的,也是一棵美化封建僵尸的毒草。
在1961—1962年内,我还用萧剑周的笔名在《羊城晚报》副刊《晚会》上放毒,所写的都是宣扬封、资的黑货,也都是投稿被采用的,不知道编者是谁。他们发表后寄来剪报,我未保留,所以究竟发表了多少篇,以及具体篇名、发表日期都记不起来了。“文化大革命”初期,我曾在资料室查《羊城晚报》,预备开张清单交前工作组(按:指市委宣传部派来的工作组),以便查考批判,但在查报时,工作组通知资料室,不许我查,所以并未查全,这张单子在抄家时被抄走,现在只记得有如下的几篇:1.《谈??江湖奇侠传??》,2.《陈梦雷的冤案》,3.《??中山狼??杂剧的幕后》,4.《蒲松龄与聊斋》,5.《最初的画报》,6.《邵飘萍与林白水之死》,7.《林译小说的辩证》,8.《左翼作家与影评》。好在资料室有《羊城晚报》可以查,凡是1961—62年内用萧剑周署名的黑文,都是我写的。此外在1962年3月初的该报另一副刊《花地》上,我还发表了一篇解释鲁迅旧诗《秋夜有感》的黑文章,具体篇名也记忆不起来了(按:篇名为《鲁迅??秋夜有感??新探》)。 1962年初,《少年文艺》忽然来信,向我征稿,要我写些历史故事,我在唐人裴铏作的《传奇》里面选了一篇《韦自东》翻成白话寄给他们,发表在二月号上,题名下编者加了“降妖记”三字,其实内容并不切合。不久该刊就派了个名叫刘远东的编辑来和我联系,除了提出稿件内容要求之外,没谈别的什么,也无话可谈。后来该刊因我的文笔带鸳蝴派旧小说气息,不合新文艺体裁,叫他把我写的四篇稿子统统带来,退回给我,见我态度冷淡,从此绝迹不来,以后《少年文艺》上,就没有我写的黑文了。
1963年,我又用柳文英的笔名给香港《大公报》副刊《艺林》,写了两篇无聊的封建考据文章:《西施的下落问题》和《锦瑟诗辨》(按:是《锦瑟诗发微》)。该报远在海外,我从未想到为他们写稿,因刘拜山(时任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副总编辑,系原上海市委书记刘述周的兄长)、富寿荪(时任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编辑,后为上海师范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特约教授,上海文史馆馆员)在该刊上搞《唐人绝句选讲》,常有报纸和稿费寄来,我见了眼红,也想捞点稿费,就自动寄了稿子去,很快就被采用了。编者陈凡来了两封信,第二封信上竟说“此地有人说你的真名是周楞伽”,我也不知道是谁告诉他的,又觉得香港是个国际关系复杂的地方,既然已经有人知道,还是不写为妙,就不再寄稿去了。他给我的两封信和报纸都已交前工作组。
此外,我在1961年,还替旧中华上编的大毒草《中华活页文选》注释了两号,一是47号唐人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卢纶的《塞下曲》六首和宋人陆游的词《诉衷情》;一是60号秋瑾诗五首和林觉民的《绝笔书》。同年,又应旧中华书局海外组的要求,翻译了两本唐人传奇和两本聊斋故事,后来有没有出书也不知道。1964年还替大毒草之一的工农通俗文库写了一本《文学家的故事》,后来停止出版,但拿了退稿费50元。
我从古典到旧中华上编,十年来为刘邓修正主义文艺黑线服务,负责编辑加工了不少封建糟粕,自己又在报刊上放毒,先后泡制了三十多篇长短黑文,毒害人民思想健康,罪行非常严重。
至于解放前发表的反动黄色的文艺作品,因为时隔二三十年,具体篇名已难记忆,有的已经辑成小说集出版过的,和替私营出版商编的坏书,以及解放后替人编的和自编自出的投机书,当另作交代,这里仅仅交代我在解放后所写的黑文。
(选自《芳草地》2012年第2期,本刊略有删改。)
(实习编辑 朱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