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的 探究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实施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联合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或环孢素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表法将2016年2月~2019年8月云南省文山市人民医院收治的52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6例,应用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联合环孢素治疗)和观察组(26例,应用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联合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对比两组总有效率、血小板水平、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2周、3周、4周后血小板水平较对照组更高(P<0.05);观察组治疗后CD4+、CD4+/CD8+较对照组更高,CD8+较对照组更低(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基础上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联合使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的疗效较环孢素更佳,更有助于改善血小板水平及免疫功能,安全性较好。
关键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重组人血小板环孢素;不良反应
中图分类号:R5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011(2021)-13-0163-03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主要是指因血小板计数减少导致的出血性疾病,可见于各个年龄段[1],目前临床尚未完全阐述疾病的发生原因,但较多研究认为,上述疾病主要是由自身抗体致敏,从而导致血小板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过度破坏[2],以皮肤瘀斑、鼻腔出血、乏力等症状为主,严重影响了患者身心健康,所以需要及时施行有效救治。目前临床治疗该疾病以药物疗法为主,糖皮质激素、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环孢素均属于常用药物,但单一使用上述药物的疗效欠佳[3],故较多学者认为,可对患者实施联合治疗。本文探究了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联合环孢素或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随机数表法将2016年2月~2019年8月云南省文山市人民医院收治的52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6例)和观察组(26例)。观察组男性患者10例、女性患者16例;年龄23~64岁,平均年龄(39.79±10.75)岁;病程为2~9年,平均病程(5.24±0.78)年。对照组男性患者11例,女性患者15例;年龄24~66岁,平均年龄(39.85±10.69)岁;病程为1~9年,平均病程(5.17±0.81)年。两组资料经统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后开展研究。
1.2 纳排标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2012版中国专家共识制定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诊断标准[4];②入院时血小板计数少于30×109个/L;③≥18岁者;④伴有皮肤黏膜活动性出血症状者;⑤对研究知晓者。
排除标准:①存在血栓病史者;②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者;③合并急性感染、过敏性紫癜、肝肾功能异常、系统性红斑狼疮者;④精神障碍者;⑤其他与纳入标准相违背者。
1.3 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静脉注射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生产企业:国药集团容生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1020036),40 mg/次,1次/d,连续治疗4 d后,有效者停止用药,若无效或病情反复者,2周后重复用药治疗。
对照组26例患者均指导其口服环孢素胶囊(生产企业:杭州中美华东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960122),2 mg/kg·次),1次/12 h。治疗期间注意监测,确保血环孢素浓度维持在100~200 μg/L(每天用药前空腹抽血检测血环孢素浓度),用药2周后停药。
观察组26例患者在基础治疗上给予皮下注射300 U/(kg·d)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生产企业:沈阳三生制药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S20050048),用药2周或血小板计数≥100×109个/L后改为2次/周,15 000 U/次,连续治疗30 d。
1.4 评估指标
对比两组总有效率、血小板水平(治疗前、治疗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治疗前、治疗后的CD4+、CD4+/CD8+、CD8+)情况及不良反应(乏力、恶心呕吐、皮疹等)发生率。总有效率[5]=(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其中治疗后不存在出血症状,且血小板计数≥100×109个/L为显效;治疗后不存在出血症状,血小板计数≥30×109个/L,且比基础血小板计数增加2倍为有效;未达到有效标准为无效。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1.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总有效率对比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3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9.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血小板水平对比
观察组治疗2、3、4周后血小板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见表2。
2.3 两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情况对比
观察组治疗后CD4+、CD4+/CD8+较对照组更高,CD8+较对照组更低(P<0.05)。见表3。
2.4 兩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经统计,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4。 3 讨论
目前临床常将糖皮质激素作为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一线药物,其不仅能有效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抑制机体生成血小板膜蛋白抗体,还可有效减轻抗原抗体反应,对阻止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破坏血小板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6];同时,对患者使用糖皮质激素还可有效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减轻出血症状,对改善患者预后具有积极意义[7]。目前临床使用频率较高的糖皮质激素有地塞米松、泼尼松,但较多研究显示,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易导致其出现不良反应,如高血糖、骨质疏松、急性胃黏膜病变、高血压等,且不适用于合并肝炎、糖尿病等疾病患者[8],因此,臨床常选择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短期治疗,但远期疗效欠佳,故较多学者认为,可联合使用二线药物,如促血小板生成药物、抗CD20单克隆抗体、免疫抑制剂等。
环孢素属于目前临床常用的免疫抑制剂,其能有效调节T淋巴细胞的增殖与分化能力,并可影响T淋巴细胞功能,抑制T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从而抑制机体产生血小板相关免疫球蛋白,进而达到抑制血小板过度破坏的目的[9-10]。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属于常用促血小板生成药物,该药物的作用机制和内源性血小板生成素较相似,结合受体后能有效激活JAK-STAT信号通路,促进机体生成骨髓巨核细胞,进而达到增加血小板计数的目的[11-12]。
此次研究显示,观察组总有效高于对照组,且治疗2周、3周、4周后血小板水平较对照组更高,提示在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基础上对患者联合使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的效果较环孢素更优,更有助于改善血小板水平,对缓解患者病情具有积极意义。同时,数据显示,观察组治疗后CD4+、CD4+/CD8+较对照组更高,CD8+较对照组更低,亦提示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联合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的可行性更高,更有助于调节患者免疫功能,对病情恢复具有积极影响。此外,数据显示,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对照组无显著差异,说明对患者开展联合药物疗法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出现毒副反应的概率较低。
综上所述,在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基础上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联合使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的疗效较环孢素更佳,更有助于改善血小板水平及免疫功能,安全性较好。
参考文献
[1]崔清彦,颉迎新,王文欣,等.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山东医药,2020,60(4):102-105.
[2]杨媛媛,张凤琦,潘誉,等.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脾脏组织调节性T细胞和Th17细胞数量的研究[J].中华血液学杂志,2017,38(3):227-230.
[3]聂牧,倪晓菲,秦平,等.单次利妥昔单抗治疗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疗效及安全性[J].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018,56(5):81-84.
[4]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血栓与止血学组.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2年版)[J].中华血液学杂志,2012,33(11):975-977.
[5]杨晓阳,万梦婕,陈方平,等.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指南的解读[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18,26(2):621-625.
[6]张玲,陈科,张雅月,等.健脾益气摄血方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临床疗效及其机制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20,43(4):343-352.
[7]王秀娟,孙明玲,刘颖,等.sST2/IL-33与Th17/Treg相关细胞因子在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中的作用研究[J].天津医药,2019,47(7):732-734.
[8]王君颖,李昕,殷婷玉,等.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来源的骨髓间充质细胞对巨核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8,38(6):616-623.
[9]郭海飞,吴丽丽,冯爱梅,等.氨磷汀联合低剂量环孢素治疗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机制[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17,37(3):187-190,194.
[10]何正梅,史文婷,陶红,等.大剂量地塞米松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调节性T淋巴细胞的影响[J].重庆医学,2017,46(30):4247-4249.
[11]张小侠,张美玲,杨明珍,等.CD8+CD28-调节性T细胞及血小板特异性自身抗体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中的表达[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19,54(9):1405-1410.
[12]于慧辉,詹延霞,季丽莉,等.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CD5+B细胞对CD4+T细胞Th1/Th2型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J].复旦学报(医学版),2020,47(1):53-58.
关键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重组人血小板环孢素;不良反应
中图分类号:R5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011(2021)-13-0163-03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主要是指因血小板计数减少导致的出血性疾病,可见于各个年龄段[1],目前临床尚未完全阐述疾病的发生原因,但较多研究认为,上述疾病主要是由自身抗体致敏,从而导致血小板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过度破坏[2],以皮肤瘀斑、鼻腔出血、乏力等症状为主,严重影响了患者身心健康,所以需要及时施行有效救治。目前临床治疗该疾病以药物疗法为主,糖皮质激素、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环孢素均属于常用药物,但单一使用上述药物的疗效欠佳[3],故较多学者认为,可对患者实施联合治疗。本文探究了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联合环孢素或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随机数表法将2016年2月~2019年8月云南省文山市人民医院收治的52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6例)和观察组(26例)。观察组男性患者10例、女性患者16例;年龄23~64岁,平均年龄(39.79±10.75)岁;病程为2~9年,平均病程(5.24±0.78)年。对照组男性患者11例,女性患者15例;年龄24~66岁,平均年龄(39.85±10.69)岁;病程为1~9年,平均病程(5.17±0.81)年。两组资料经统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后开展研究。
1.2 纳排标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2012版中国专家共识制定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诊断标准[4];②入院时血小板计数少于30×109个/L;③≥18岁者;④伴有皮肤黏膜活动性出血症状者;⑤对研究知晓者。
排除标准:①存在血栓病史者;②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者;③合并急性感染、过敏性紫癜、肝肾功能异常、系统性红斑狼疮者;④精神障碍者;⑤其他与纳入标准相违背者。
1.3 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静脉注射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生产企业:国药集团容生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1020036),40 mg/次,1次/d,连续治疗4 d后,有效者停止用药,若无效或病情反复者,2周后重复用药治疗。
对照组26例患者均指导其口服环孢素胶囊(生产企业:杭州中美华东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960122),2 mg/kg·次),1次/12 h。治疗期间注意监测,确保血环孢素浓度维持在100~200 μg/L(每天用药前空腹抽血检测血环孢素浓度),用药2周后停药。
观察组26例患者在基础治疗上给予皮下注射300 U/(kg·d)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生产企业:沈阳三生制药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S20050048),用药2周或血小板计数≥100×109个/L后改为2次/周,15 000 U/次,连续治疗30 d。
1.4 评估指标
对比两组总有效率、血小板水平(治疗前、治疗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治疗前、治疗后的CD4+、CD4+/CD8+、CD8+)情况及不良反应(乏力、恶心呕吐、皮疹等)发生率。总有效率[5]=(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其中治疗后不存在出血症状,且血小板计数≥100×109个/L为显效;治疗后不存在出血症状,血小板计数≥30×109个/L,且比基础血小板计数增加2倍为有效;未达到有效标准为无效。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1.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总有效率对比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3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9.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血小板水平对比
观察组治疗2、3、4周后血小板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见表2。
2.3 两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情况对比
观察组治疗后CD4+、CD4+/CD8+较对照组更高,CD8+较对照组更低(P<0.05)。见表3。
2.4 兩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经统计,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4。 3 讨论
目前临床常将糖皮质激素作为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一线药物,其不仅能有效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抑制机体生成血小板膜蛋白抗体,还可有效减轻抗原抗体反应,对阻止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破坏血小板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6];同时,对患者使用糖皮质激素还可有效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减轻出血症状,对改善患者预后具有积极意义[7]。目前临床使用频率较高的糖皮质激素有地塞米松、泼尼松,但较多研究显示,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易导致其出现不良反应,如高血糖、骨质疏松、急性胃黏膜病变、高血压等,且不适用于合并肝炎、糖尿病等疾病患者[8],因此,臨床常选择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短期治疗,但远期疗效欠佳,故较多学者认为,可联合使用二线药物,如促血小板生成药物、抗CD20单克隆抗体、免疫抑制剂等。
环孢素属于目前临床常用的免疫抑制剂,其能有效调节T淋巴细胞的增殖与分化能力,并可影响T淋巴细胞功能,抑制T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从而抑制机体产生血小板相关免疫球蛋白,进而达到抑制血小板过度破坏的目的[9-10]。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属于常用促血小板生成药物,该药物的作用机制和内源性血小板生成素较相似,结合受体后能有效激活JAK-STAT信号通路,促进机体生成骨髓巨核细胞,进而达到增加血小板计数的目的[11-12]。
此次研究显示,观察组总有效高于对照组,且治疗2周、3周、4周后血小板水平较对照组更高,提示在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基础上对患者联合使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的效果较环孢素更优,更有助于改善血小板水平,对缓解患者病情具有积极意义。同时,数据显示,观察组治疗后CD4+、CD4+/CD8+较对照组更高,CD8+较对照组更低,亦提示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联合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的可行性更高,更有助于调节患者免疫功能,对病情恢复具有积极影响。此外,数据显示,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对照组无显著差异,说明对患者开展联合药物疗法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出现毒副反应的概率较低。
综上所述,在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基础上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联合使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的疗效较环孢素更佳,更有助于改善血小板水平及免疫功能,安全性较好。
参考文献
[1]崔清彦,颉迎新,王文欣,等.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山东医药,2020,60(4):102-105.
[2]杨媛媛,张凤琦,潘誉,等.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脾脏组织调节性T细胞和Th17细胞数量的研究[J].中华血液学杂志,2017,38(3):227-230.
[3]聂牧,倪晓菲,秦平,等.单次利妥昔单抗治疗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疗效及安全性[J].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018,56(5):81-84.
[4]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血栓与止血学组.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2年版)[J].中华血液学杂志,2012,33(11):975-977.
[5]杨晓阳,万梦婕,陈方平,等.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指南的解读[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18,26(2):621-625.
[6]张玲,陈科,张雅月,等.健脾益气摄血方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临床疗效及其机制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20,43(4):343-352.
[7]王秀娟,孙明玲,刘颖,等.sST2/IL-33与Th17/Treg相关细胞因子在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中的作用研究[J].天津医药,2019,47(7):732-734.
[8]王君颖,李昕,殷婷玉,等.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来源的骨髓间充质细胞对巨核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8,38(6):616-623.
[9]郭海飞,吴丽丽,冯爱梅,等.氨磷汀联合低剂量环孢素治疗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机制[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17,37(3):187-190,194.
[10]何正梅,史文婷,陶红,等.大剂量地塞米松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调节性T淋巴细胞的影响[J].重庆医学,2017,46(30):4247-4249.
[11]张小侠,张美玲,杨明珍,等.CD8+CD28-调节性T细胞及血小板特异性自身抗体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中的表达[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19,54(9):1405-1410.
[12]于慧辉,詹延霞,季丽莉,等.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CD5+B细胞对CD4+T细胞Th1/Th2型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J].复旦学报(医学版),2020,47(1):5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