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美术欣赏教学,主要是通过对美术作品的感受、认识,帮助学生完善自己的道德品格,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世界观、人生观,在开发学生心智、潜能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然而,现阶段美术欣赏教学存在着严重的重视基础知识而忽视其他能力方面的培养,学习与生活严重脱离,再加上其教学内容特殊,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有许多值得我们教师探索的地方。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高中美术欣赏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美术欣赏要重视学生的情感因素
美术新课程标准首次提出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概念,其目的是强调通过学生自己亲身的美术活动,来体验和感受活动的价值,从而形成自己的艺术和价值观念。美术欣赏是一项审美活动,它需要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如观察、判断和想象,并以此来感悟美术作品,这种活动更需要个人的审美感受和情感的体验。情感是审美活动的中心问题,美术作品大部分是以精神产品为主的,它通常是表现艺术家某种思想和观念,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领域。如欣赏北京故宫建筑会激发人们的民族自豪感;欣赏拉斐尔的《西斯廷圣母》会让人感受到一种愉悦、亲切之感;而看到潘鹤的雕塑《艰苦岁月》则会让人感受到革命先辈的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崇敬之情油然而生。由此可见情感因素是欣赏作品的关健,如果学生在欣赏作品时体会到了某种情感,那么他的情绪就会非常激动,反映则十分热烈,会表现出一种浓厚的学习兴趣,反之,无精打采,反映冷淡。因此,在高中美术欣赏教学中,如果忽视学生的心理感受和情感的参与,那就根本谈不上真正的欣赏。
但是中学生由于生活阅历、审美经验、知识修养的不足,能对美术作品积极主动地欣赏是比较困难的。教育学家第斯多惠在教师规则中讲过:“我以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激励人?怎么唤醒沉睡的人?”我想这句话应该能给我们以启迪,在美术欣赏教学中需要教师对学生作适当的引导和激发,其过程可分为三个步骤。其一是引发学生的情感,教师可帮助学生分析美术作品的形象、情节,特别是一些引人入胜的细节内容,如《蒙娜丽莎》的神秘的微笑,古希腊雕塑《拉奥孔》的痛苦的表情等等,再通过生动恰当的语言描述,以此为突破口引发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其二是适当提出一些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想象,要注意问题不要太多,要少而精,重点要突出。其三要以肯定的态度来评价学生的回答,这一点很重要。曾有文章介绍美国人为中国学生上的一堂课,就很值得我们学习,教师问一位学生为什么喜欢一幅《罗马武士》的浮雕照片时,学生回答说:“照片上的武士很象我们中国的兵马俑,我感到亲切,所以我喜欢这幅画。”这位美国教师便带头鼓掌说:“你爱你们的国家,真了不起!”就这么简短的评价,实质是表扬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特别是“真了不起”,就让学生倍受鼓舞,明白了“愛国”是一件无上光荣的事。在课堂上,教师应该是一位引导者和鼓励者,随时要注意学生的情绪,要通过渲染和营造一种气氛来感染学生。同样还是这堂课,一位学生在评述毕加索的《哭泣的女人》时说:“我看这幅画上的女人象一个妈妈,她一定是丢失了自己的儿子或女儿才哭得这么伤心,她的内心一定很痛苦。”让我们看看这位美国同行是怎么做的?她竟然被感动得泪光闪闪,几乎要哭出声来,说不出话只是把学生紧紧搂在怀里,整个课堂都沉浸在一片悲伤的氛围中了。我们知道欣赏美术作品的关健是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美国人在课堂上就做到了这一点,教师通过自己的搂抱、微笑、夸奖,渲染了课堂气氛,帮助学生引发了联想,强化了情感体验,进而达到了情感共鸣,取得了欣赏教学的最佳效果。在美术欣赏教学中,“情感”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是我们最方便、最有效的,也是我们千万不能忽视的教学手段。
二、美术欣赏要注重作品的文化情境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尹少淳教授在阐述“美术课程标准”时,指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要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因为任何美术作品都不是孤立的,都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创造出来的,艺术家在创作艺术作品时,不可避免地受到所处环境的影响,所谓文化情境,实际上指的是一件美术作品被创作出来时,所依托的文化环境、条件及其特征。因此,在美术欣赏教学时,不能单讲技法,要把美术作品放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去学习。那么具体怎么做呢?
首先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需要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相关的历史故事。如欣赏拉斐尔的《雅典学院》时,就有必要介绍有关“文艺复兴运动”的历史以及“人文主义精神”。
我们知道艺术的源泉来源于生活,生活中美术现象也随处可见。在进行美术欣赏教学时,还可以把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活动相结合,并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扩大学生的视野,增强他们的感性认识,创造一个更为广阔的文化情境。如我们可以利用学校建筑中的门厅、走廊、教室等场所展示学生作品或者是教师动手复制的名作,这样既可美化校园,营造艺术氛围,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也有助于提高学生欣赏、评述美术作品的能力;如欣赏现代建筑艺术时,可直接让学生到校园中走走,要求他们自己分析、评论校园建筑的布局和特色,这样学生对他们比较熟悉的审美对象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取得一些意想不到的收获。如果有条件,还可以带学生参观当地的美术馆、博物馆,或参观当地的文化遗产,如宗教建筑、园林、民居,也可以是现代城市建筑。美术欣赏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涵盖了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各个领域,里面渗透了各门学科的知识,所说一定要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去欣赏美术作品。
一、美术欣赏要重视学生的情感因素
美术新课程标准首次提出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概念,其目的是强调通过学生自己亲身的美术活动,来体验和感受活动的价值,从而形成自己的艺术和价值观念。美术欣赏是一项审美活动,它需要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如观察、判断和想象,并以此来感悟美术作品,这种活动更需要个人的审美感受和情感的体验。情感是审美活动的中心问题,美术作品大部分是以精神产品为主的,它通常是表现艺术家某种思想和观念,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领域。如欣赏北京故宫建筑会激发人们的民族自豪感;欣赏拉斐尔的《西斯廷圣母》会让人感受到一种愉悦、亲切之感;而看到潘鹤的雕塑《艰苦岁月》则会让人感受到革命先辈的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崇敬之情油然而生。由此可见情感因素是欣赏作品的关健,如果学生在欣赏作品时体会到了某种情感,那么他的情绪就会非常激动,反映则十分热烈,会表现出一种浓厚的学习兴趣,反之,无精打采,反映冷淡。因此,在高中美术欣赏教学中,如果忽视学生的心理感受和情感的参与,那就根本谈不上真正的欣赏。
但是中学生由于生活阅历、审美经验、知识修养的不足,能对美术作品积极主动地欣赏是比较困难的。教育学家第斯多惠在教师规则中讲过:“我以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激励人?怎么唤醒沉睡的人?”我想这句话应该能给我们以启迪,在美术欣赏教学中需要教师对学生作适当的引导和激发,其过程可分为三个步骤。其一是引发学生的情感,教师可帮助学生分析美术作品的形象、情节,特别是一些引人入胜的细节内容,如《蒙娜丽莎》的神秘的微笑,古希腊雕塑《拉奥孔》的痛苦的表情等等,再通过生动恰当的语言描述,以此为突破口引发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其二是适当提出一些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想象,要注意问题不要太多,要少而精,重点要突出。其三要以肯定的态度来评价学生的回答,这一点很重要。曾有文章介绍美国人为中国学生上的一堂课,就很值得我们学习,教师问一位学生为什么喜欢一幅《罗马武士》的浮雕照片时,学生回答说:“照片上的武士很象我们中国的兵马俑,我感到亲切,所以我喜欢这幅画。”这位美国教师便带头鼓掌说:“你爱你们的国家,真了不起!”就这么简短的评价,实质是表扬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特别是“真了不起”,就让学生倍受鼓舞,明白了“愛国”是一件无上光荣的事。在课堂上,教师应该是一位引导者和鼓励者,随时要注意学生的情绪,要通过渲染和营造一种气氛来感染学生。同样还是这堂课,一位学生在评述毕加索的《哭泣的女人》时说:“我看这幅画上的女人象一个妈妈,她一定是丢失了自己的儿子或女儿才哭得这么伤心,她的内心一定很痛苦。”让我们看看这位美国同行是怎么做的?她竟然被感动得泪光闪闪,几乎要哭出声来,说不出话只是把学生紧紧搂在怀里,整个课堂都沉浸在一片悲伤的氛围中了。我们知道欣赏美术作品的关健是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美国人在课堂上就做到了这一点,教师通过自己的搂抱、微笑、夸奖,渲染了课堂气氛,帮助学生引发了联想,强化了情感体验,进而达到了情感共鸣,取得了欣赏教学的最佳效果。在美术欣赏教学中,“情感”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是我们最方便、最有效的,也是我们千万不能忽视的教学手段。
二、美术欣赏要注重作品的文化情境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尹少淳教授在阐述“美术课程标准”时,指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要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因为任何美术作品都不是孤立的,都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创造出来的,艺术家在创作艺术作品时,不可避免地受到所处环境的影响,所谓文化情境,实际上指的是一件美术作品被创作出来时,所依托的文化环境、条件及其特征。因此,在美术欣赏教学时,不能单讲技法,要把美术作品放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去学习。那么具体怎么做呢?
首先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需要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相关的历史故事。如欣赏拉斐尔的《雅典学院》时,就有必要介绍有关“文艺复兴运动”的历史以及“人文主义精神”。
我们知道艺术的源泉来源于生活,生活中美术现象也随处可见。在进行美术欣赏教学时,还可以把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活动相结合,并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扩大学生的视野,增强他们的感性认识,创造一个更为广阔的文化情境。如我们可以利用学校建筑中的门厅、走廊、教室等场所展示学生作品或者是教师动手复制的名作,这样既可美化校园,营造艺术氛围,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也有助于提高学生欣赏、评述美术作品的能力;如欣赏现代建筑艺术时,可直接让学生到校园中走走,要求他们自己分析、评论校园建筑的布局和特色,这样学生对他们比较熟悉的审美对象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取得一些意想不到的收获。如果有条件,还可以带学生参观当地的美术馆、博物馆,或参观当地的文化遗产,如宗教建筑、园林、民居,也可以是现代城市建筑。美术欣赏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涵盖了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各个领域,里面渗透了各门学科的知识,所说一定要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去欣赏美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