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习是快乐的,美术学习中的创作更是快乐的,艺术学习的体验同样是快乐的、自由自在的。美术学习需要欣赏和借鉴,前人之鉴,后人须借,大师走过的路为我们树立了榜样。要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身体力行,用我们的爱心去关心学生、去引导学生,用真心对待学生,上好每一堂课,使每一个孩子都体会到学习的快乐,让每一个学生的身心都得以健康协调地发展,将来成为社会的有用之人。
关键词:绘画 体验 学习 快乐
学习是快乐的,美术学习中的创作更是快乐的。曲曲折折的线,跳跃灵动的点,干、湿、浓、淡变化无穷的墨色,冷暖对比、五彩缤纷的色彩,任我随心组合、自由调配,或是阳光明媚,或是柳絮轻摇,或是满山红叶,或是白雪皑皑。时而小桥流水,时而峰峦叠翠,体会山清水秀,使人陶醉,使人忘怀,这情景交融的境界扣人心弦。从古到今,多少文人志士为之倾倒,为之奉献终生而无怨无悔。其情感之真、心灵之善、表现之美,这种忘我的情怀,就是艺术的魅力所在。
美术学习需要欣赏和借鉴。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给我们展示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和自然情景,提供了生动可视的艺术世象,它较之文字描述更为生动、形象,易为人们直接感受和了解。高水平的成功之作对人的感受能力、判断能力、审美能力的提高都有其特殊的意义。作品本身包含的情感和态度能帮助人树立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情操,给人启发和借鉴,激发人的灵感及表现欲望。
如情景交融的中国山水画,画家把自然景物的感受和认识与客观对象有机地结合起来,借景抒情,以小见大。在画家的心中,千里江山尽收眼底,这种整体博大的审美情怀,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再现。在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中,把自然的景和人造山水、花木与建筑融为一体,根据地形地貌自由布局。其中的“借景”手法,巧妙地扩展了园林景色的空间层次,展示了不同层次的景观画面,增加了景色的深度和广度,把自然景与人工景合二为一,得以极致的含蓄和讲究。在花鸟画中的借物寄情、托物言志更是妙不可言。
前人之鉴,后人须借,大师走过的路为我们树立了榜样。自从摄影机问世以后,绘画的功能就不是再现自然了,我们需要探究、创造和改变,透过物象的表面揭示事物的内在品质,破译这大千世界中种种错综复杂的关联,寻找其中的规律,它对物象描绘的多样性,充满了个性。画家按自己的心绪去理解、去表现它,平静也好,梦幻也好,终以什么样的形式去表现,就看个人的造化了。艺术就是这样的丰富多彩、变化无常。但只要情感是忠实的,表现是直接的,就有艺术魅力,就能引起共鸣,就能打动人、感染人,给人以艺术美的享受,这也是绘画的最终目的和最佳效果。
艺术学习的体验是快乐的、自由自在的,但是现实中还存在很多不尽人意之处。
比如我们的艺术教学,由于受“应试教育”升学压力的制约和影响,学生、教师、家长以及社会都不得不把尽可能多的精力和时间放在考试学科上,这毕竟关系到学生升学的前途,这是进入高一级学校的必经之路。加上经济条件的制约,无法给学生提供更为完善的学习条件。我们的学生从踏入校门的第一天起就一直接受严格的应试训练,学生在入学前还天真活泼,想象力比较丰富,一旦进入学校后,就变得越来越沉闷,很多爱好和情趣随着学龄的增加而慢慢被剥夺而消失,特别是进入九年级后,更是恐怖,从早到晚有做不完的试卷。一张张试卷把充满活力和个性的学生考成了上、中、下几等,考不好的学生度日如年,小小年纪就背上了沉重的学习包袱,有时还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歧视,也找不到学习的动力,便失去了学习的信心。但从未有人去思考和怀疑这八开纸上的几道试题是否能准确地反映一个学生学习的能力和全面素质。假如当年的爱迪生不是母亲的细心呵护,也不会有后来的成就。超现实主义画家达利,儿时也是一个不喜欢听课、两眼直望窗外看着美丽景色而幻想的顽童,要不是他父母及时送他到美术学校学习的话,一位天才艺术大师也许早就夭折了。
相比之下,我们缺少一个以人为本、尊重个性、重视个别差异,能使每个学生都能愉快学习、顺利完成学业、充分发展个性的宽松灵活的教学氛围和学习环境。假如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身心彻底放松的状态下学习,可能个个都思维敏捷,时时呈现出创新的亮点。近年来虽然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深入课堂教学改革,但力度不够大,形式主义严重,没有从深层的观念、考试制度上去改变,反而形成了素质教育加应试教育,结果事倍功半,学生书包越来越重,学习压力也越来越大。
面对现状,身为教学第一线的参与者深感改革不易,何时才能还学生“自由”,使学生真正回到快乐课堂中来?那只有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身体力行,用我们的爱心去关心学生、去引导学生,用真心对待学生,上好每一堂课,使每一个孩子都体会到学习的快乐,让每一个学生的身心都得以健康协调地发展,将来成为社会的有用之人。
关键词:绘画 体验 学习 快乐
学习是快乐的,美术学习中的创作更是快乐的。曲曲折折的线,跳跃灵动的点,干、湿、浓、淡变化无穷的墨色,冷暖对比、五彩缤纷的色彩,任我随心组合、自由调配,或是阳光明媚,或是柳絮轻摇,或是满山红叶,或是白雪皑皑。时而小桥流水,时而峰峦叠翠,体会山清水秀,使人陶醉,使人忘怀,这情景交融的境界扣人心弦。从古到今,多少文人志士为之倾倒,为之奉献终生而无怨无悔。其情感之真、心灵之善、表现之美,这种忘我的情怀,就是艺术的魅力所在。
美术学习需要欣赏和借鉴。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给我们展示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和自然情景,提供了生动可视的艺术世象,它较之文字描述更为生动、形象,易为人们直接感受和了解。高水平的成功之作对人的感受能力、判断能力、审美能力的提高都有其特殊的意义。作品本身包含的情感和态度能帮助人树立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情操,给人启发和借鉴,激发人的灵感及表现欲望。
如情景交融的中国山水画,画家把自然景物的感受和认识与客观对象有机地结合起来,借景抒情,以小见大。在画家的心中,千里江山尽收眼底,这种整体博大的审美情怀,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再现。在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中,把自然的景和人造山水、花木与建筑融为一体,根据地形地貌自由布局。其中的“借景”手法,巧妙地扩展了园林景色的空间层次,展示了不同层次的景观画面,增加了景色的深度和广度,把自然景与人工景合二为一,得以极致的含蓄和讲究。在花鸟画中的借物寄情、托物言志更是妙不可言。
前人之鉴,后人须借,大师走过的路为我们树立了榜样。自从摄影机问世以后,绘画的功能就不是再现自然了,我们需要探究、创造和改变,透过物象的表面揭示事物的内在品质,破译这大千世界中种种错综复杂的关联,寻找其中的规律,它对物象描绘的多样性,充满了个性。画家按自己的心绪去理解、去表现它,平静也好,梦幻也好,终以什么样的形式去表现,就看个人的造化了。艺术就是这样的丰富多彩、变化无常。但只要情感是忠实的,表现是直接的,就有艺术魅力,就能引起共鸣,就能打动人、感染人,给人以艺术美的享受,这也是绘画的最终目的和最佳效果。
艺术学习的体验是快乐的、自由自在的,但是现实中还存在很多不尽人意之处。
比如我们的艺术教学,由于受“应试教育”升学压力的制约和影响,学生、教师、家长以及社会都不得不把尽可能多的精力和时间放在考试学科上,这毕竟关系到学生升学的前途,这是进入高一级学校的必经之路。加上经济条件的制约,无法给学生提供更为完善的学习条件。我们的学生从踏入校门的第一天起就一直接受严格的应试训练,学生在入学前还天真活泼,想象力比较丰富,一旦进入学校后,就变得越来越沉闷,很多爱好和情趣随着学龄的增加而慢慢被剥夺而消失,特别是进入九年级后,更是恐怖,从早到晚有做不完的试卷。一张张试卷把充满活力和个性的学生考成了上、中、下几等,考不好的学生度日如年,小小年纪就背上了沉重的学习包袱,有时还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歧视,也找不到学习的动力,便失去了学习的信心。但从未有人去思考和怀疑这八开纸上的几道试题是否能准确地反映一个学生学习的能力和全面素质。假如当年的爱迪生不是母亲的细心呵护,也不会有后来的成就。超现实主义画家达利,儿时也是一个不喜欢听课、两眼直望窗外看着美丽景色而幻想的顽童,要不是他父母及时送他到美术学校学习的话,一位天才艺术大师也许早就夭折了。
相比之下,我们缺少一个以人为本、尊重个性、重视个别差异,能使每个学生都能愉快学习、顺利完成学业、充分发展个性的宽松灵活的教学氛围和学习环境。假如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身心彻底放松的状态下学习,可能个个都思维敏捷,时时呈现出创新的亮点。近年来虽然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深入课堂教学改革,但力度不够大,形式主义严重,没有从深层的观念、考试制度上去改变,反而形成了素质教育加应试教育,结果事倍功半,学生书包越来越重,学习压力也越来越大。
面对现状,身为教学第一线的参与者深感改革不易,何时才能还学生“自由”,使学生真正回到快乐课堂中来?那只有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身体力行,用我们的爱心去关心学生、去引导学生,用真心对待学生,上好每一堂课,使每一个孩子都体会到学习的快乐,让每一个学生的身心都得以健康协调地发展,将来成为社会的有用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