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叶:用画笔编织“街头童话”

来源 :现代妇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mriv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拿起画笔,治愈“牛皮癣”


  “70后”的杨叶出生在山东淄博,受家庭环境的影响,他从小学习绘画和音乐,长大后成了一名独立音乐人、画家、班卓琴“玩家”。工作之余,杨叶喜欢四处行走,用心观察日常中人们不太留意的事物。2016年,杨叶行至云南,他被这里的秀美风光和乡村慢生活吸引,将工作室搬到这里,并定居于此。
  一天,杨叶和7岁的儿子外出散步。在一个巷子口,儿子突然停下脚步,拉扯着杨叶的衣角问道:“爸爸,吊车是什么呀?”儿子突如其来的提问让杨叶很不解,他转过脸看向儿子,只见儿子的眼睛直勾勾盯着墙壁,他才明白儿子是看到了墙壁上有关吊车的广告才产生的疑问。
  回来的路上,杨叶忧心忡忡。他发现小孩子对这些细节的观察力特别强,甚至会不断思考,而这些“牛皮癣”广告又往往充满了虚假、丑恶、暴力,会影响孩子们对真善美的判别,污染他们纯净的心灵。细思极恐,杨叶决定拨打墙上的吊车号码以辨真伪。果不其然,这是一个骗局,电话那头的人搪塞着生意太忙一时派不出车,要加急就先转账,但等杨叶真的转了几百元钱过去,再拨打这个号码就成了空号。
  这件事深深地刺痛了杨叶的心,他想要用一己之力改变些什么。但怎么改变,从哪里做起,杨叶陷入了苦恼。直到有一次,他看到儿子在聚精会神地翻看画册,突然有了灵感,自己可以用手中的画笔来“治愈”这些“牛皮癣”,把它们变成一幅幅可爱的涂鸦之作,令人如入童话世界。这样一来,既修补了墙上的伤痕,也能唤醒人们内心对美的追求。他为自己的主意欣喜不已。
  从那以后,杨叶忙完工作室的事项,就会带上颜料、画笔等工具出门。他先用手机把“牛皮癣”上的号码拍下来,然后搜索、加上对方的微信号,再把画好的作品拍摄下来发给对方,告诉他:“我帮你涂鸦掉了。”有时遇上对方的手机号不是微信号,杨叶就把涂鸦好的作品拍下来,以彩信的形式发送给对方,希望能够通过这样的方式唤醒这些人。可对方往往不是破口大骂怪杨叶多管闲事,就是直接把他给拉黑了。
  尽管如此,杨叶还是一有空就外出治愈“牛皮癣”,他的画作都蕴含环保、友爱等美好理念,杨叶始终认为这是一种正确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修复人们与日常生活环境之间越来越僵化的关系。他告诉自己: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认定了的路再难也要坚持下去。

编织童话,传递“精神财富”


  寒来暑往,杨叶频繁在街头创作的举动吸引了人们的注意。有人质疑他作画的动机,有人询问他是否有政府补贴,有人说他吃饱了撑的没事干……面对种种不理解,杨叶显得比较平静。当然,更多的是被人们的善意包围,他们有的对他的画赞不绝口,有人主动给他递上一瓶矿泉水,还有人请他去自己家中吃饭……每当此时,杨叶总会借机邀请人们参与到街头小广告的涂鸦创作中,赋予墙面更多的故事,毕竟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人们大多摇摇头,羞怯地表达自己没有画画的本领,怕把墙面弄得更加污浊不堪影响环境。
  与大人“羞于出手”截然不同的是小孩子的态度。杨叶在画画时,他们有的驻足欣赏,有的兴致勃勃地问:“叔叔,你这是要画什么呀?”有的还会当起“小老师”指导杨叶该再添点什么、用什么色彩会更好,还有的会自告奋勇要求参与到创作中……
  渐渐地,在街头创作时再遇到兴趣浓厚的孩子们时,杨叶就主动邀请他们参与其中。孩子们兴高采烈,紧紧围在他身边。在这个临时的美术课堂上,杨叶两手比划着,引导大家发挥想象力,比如墙上有个数字“5”,他会启发孩子们“5”可以创作成什么动物或植物,循循善诱地让他们积极转动自己的小脑袋,去构思这串数字最终会变成一幅什么样的画,让他们感受到用手中的画笔把腐朽变神奇是件值得自豪的事。

步履不停,让美住进每个孩子心里


  杨叶常年四处奔走创作,在途中,他观察到山区小学师资条件薄弱,根本没有条件开设美术课、音乐课。面对这群求知欲强烈的孩子,杨叶觉得自己应该为他们多创作些童话故事,把最优质的艺术美育概念带给他们,让他们在音乐、绘画、写作中可以尽情地释放自己的想法。
  2020年儿童节这天,杨叶和朋友们专程来到云南省曲靖市师宗县龙庆乡的一个小学,为孩子们送上文具用品,还举办了一场精彩的童谣音乐会,孩子们高兴得手舞足蹈。在学校不远处,杨叶和朋友们看到一面墙上布满了可恶的“牛皮癣”,杨叶当即提议:“不如我们把整面墙都改造了吧。”很快,提议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学校也组织安排学生参与到这个“街头童话”创作项目中。
  在创作的过程中,有几个山区的孩子对画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凑到杨叶的身边,小心翼翼地请求:“杨叶叔叔,这些作画的颜料和笔,可不可以留下一些?这样,我们就可以利用放学后和周末的时间,把贴有不良广告的墙都变得五彩缤纷了。”杨叶点点头,俯下身和他们逐一拉钩。看着孩子们得到满意的答案后,欢快跑开继续投入创作的背影,杨叶的心头涌起一股暖流,他似乎感受了传递的力量、坚持的力量。
  杨叶在钢筋水泥中编织“街头童话”3年多来,创作的足迹遍布云南的德宏、曲靖、大理等地,許多大街小巷的“牛皮癣”陆续被精美涂鸦之作所取代。这些作品的涵盖面广泛,有儿童歌曲、儿童绘画,儿童故事,有些甚至还结合了当下的热点,引导孩子们如何正确地保护自己。
  2020年6月28日,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联合《春城晚报》和开屏新闻授予杨叶正能量特别奖,为他颁发两万元奖金。得知获奖后,杨叶热泪盈眶,所有风吹日晒下创作的辛苦和不被理解都在这一刻发出了格外夺目的光彩,他感谢媒体和公众的关注支持,表示自己会步履不停地把“街头童话”创作到底。同时,他将所得的奖金全部用于给山区的孩子们购买乐器和绘画材料,他想让美住进每个人的心里。
  (摘自《家庭百事通》)(责编 芳庭)
其他文献
她是文坛“劳模”,从25岁发表人生的第一部作品到现在,作品已经超过1000万字;她的笔触总是停留在社会基层的民众,描绘众生百态,展现喜怒哀乐;她的作品没有轰轰烈烈的描写,只在细腻生动、柔软平和间映照出时代生活的巨变……长篇小说代表作《城市表情》获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短篇小说代表作《城乡简史》获第四届鲁迅文学奖。知青经历是宝贵的人生积累  十几岁正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
如何构建高效课堂,有效提高教学效果,是笔者长期思索的问题。高效课堂必须充盈和谐,只有支撑课堂教学的主要因素协调一致,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联想到我们的数学课堂,由于对现代教育教学理念的理解存在偏颇,导致教学偏离了主航道,诸多不和谐因素充斥于课堂,因此产生的内耗力,又极大地降低了教学效率。现结合学术的观点和见解,联系我们教学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就如何构建和谐课堂,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
抬頭望天,辽远阔透,清朗高昂,突然间有一首悠扬的歌曲好似在耳边徘徊,让这片土地回荡着绵延情感,也让生活在这里的我们,成为长河中彼此携手的同路人。  时光如沙漏,一点一滴渗透着匆匆而过的岁月,我们希望从中找到一份别具一格的力量,能够为彼此的心头点起一盏星光。很高兴,能够和大家坐下来聊聊天,说说生活,谈谈天地。有人说:“能品茶米酱醋茶,便知人生滋味。”而我们一直以来孜孜不倦努力去做的,就是将人生中这些
一  郑敏19岁通过西南联大入学考试,被外文系录取。报到注册那天,她转入哲学系,改修西方古典哲学。  大学三年级,在德文教授冯至的指点和鼓励下,她开始在报刊上发表诗作。1947年,她的诗歌作品结集出版,收录于巴金主编的《文学丛刊》第十辑,题为《诗集1942—1947》。此时,郑敏不过27岁,俨然中国新诗界的一颗新星。  郑敏的诗作从一开始便风格鲜明,被称为“用清明的数学家的理智来写诗的诗人”。诗人
教育是为了让人学会生活,让人懂得如何创造生命的价值、追求生活的意义;让每一位求知者在生命的历程中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实践;让人在文化的继承和超越中实现“自我对话”与“人的大写”。教育是一种生活,一种健康、纯真、充满智慧与诗意的生活。只有把教育视为一种生活,教育才能回到它的本真状态,教育者才能在教育生活中获得身心的健康与快乐。   “道”是万物的最深层本质所在,求“道”乃是对万物内在本质或规律的
在西方教育思想史上,受到哲学滋养的教育思想家很多,他们著述颇多,其中,柏拉图的《理想国》、卢梭的《爱弥儿》和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被称为三个里程碑。在这些著作中,他们用自己独特的眼光去关注人类,去审视儿童,去构建他们的儿童教育思想的大厦。    一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指出,理想国由三类人组成,即哲学家、军人、手工业者和农民。据此,他提出了三种不同层次的人的教育理论。柏拉图认为,教育和培养
紧紧地握住它  任凭地动山摇  飞石如雨    紧紧地握住它  任凭楼倒屋塌  黑暗如漆    我要高高地飞去了  我要远远地飞去了  带着我钟爱的笔……    此刻  我要用我钟爱的笔  给同学留下百花  给校园添上新绿  给老师写下祝福  给妈妈刻上悄悄话    我还要  留下给救援者的感谢  我还要  留下给幸存者的鼓励  我要留下的  有许许多多啊  我要带走的  仅此唯一    无论到哪
教育,与谁共鸣?    曾让学生作文,命题要求如下:钱钟书有《写在人生边上》,刘亮程有《我今生今世的证据》,在18岁门槛上,请补充并写作“,我今生今世的证据”。学生填写的内容大致类同:“奋斗,我今生今世的证据”、“坚强,我今生今世的证据”、“学习,我今生今世的证据”、“记忆,我今生今世的证据”……  太宏大的用词,太冰冷的表达。不禁倒吸一口冷气:何似在人间!  生命,竟在思索间滑向空洞,丧失了生命
一、教师素质的统一评价    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我们系统地研究了优秀教师的素质、优秀学生的素质、优秀校长的素质,以及优秀家长的素质,并于1991年出版了专著《教育人才素质研究》。经过十多年的调查研究,在原有的基础上,我们的研究又有所改进。在《给教师的20把钥匙》一书中,我们提供了10个问卷的调查统计的结果,其中包括学生认为的优秀教师的主要素质(主要体现在两个调查结果
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the John F. Kennedy School of Government,KSG)前身是建立于1936年的哈佛大学公共行政研究生院。其公共政策与公共行政类职业硕士项目连续多年被中立的高等教育权威测评机构《美国新闻和世界报道》评为全美第一,为美国乃至全世界培养了一大批领导者、公共管理人才。[1]究其成功秘诀,可涉及许多方面,但最重要的一条是,学院教师队伍建设中,特别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