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有人把人生比作时钟里的一天,如果能活到70多岁,那么处在青春期的我们正是清晨的太阳。在我们人生中最美好的这段时光里,勇敢地追逐内心的那份热情,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更是年华老去后弥足珍贵的记忆。生活本身就是一场奥林匹克竞赛,最激动人心的奔跑融在每个青奥会志愿者的生命里,做最好的自己,为了青奥会,也为了怒放最美的青春。
彭慧玲:把青奥带回家乡傈僳族村寨
来自云南丽江傈僳族的彭慧玲是南京邮电大学大二学生。傈僳族民风纯朴,喜爱唱歌,相信万物有灵,善待一切事物。来自这个民族的彭慧玲,也继承了当地纯良质朴的民风,凭着自己的亲和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幸运地成为本届青奥会一名通用类志愿者。
通用类志愿者主要在竞赛场馆承担非专业岗位职责,在指定的时间和岗位服务,要求志愿者能吃苦、做事高效率。彭慧玲说自己最大的优势就是能吃苦,童年的生活经历和在外求学的磨练,使她成为了一个比别人更加独立的女孩。今年夏天,她和小伙伴们将一起为五台山体育场提供最好的志愿服务。
说起自己的家乡,彭慧玲流露出浓浓的乡愁。她的父母是村寨里很开明的人,很早就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所以小学毕业后,妈妈决定把慧玲送到县城里的中学读书,那一年,她才12岁。县城的那所中学在高海拔地区,天寒地冻,慧玲每天一个人住在出租屋,一听到电话里妈妈的声音,就大哭不止。后来,她渐渐学会了克服黑夜与寒冷。慧玲说:“在父母的鼓励下,我不断调整自己的心态,学习成绩也从班级倒数冲进前茅,最终来到南京这座美丽的大城市求学。”
彭慧玲是本届青奥会唯一一名傈僳族志愿者。父母得知她成为青奥会志愿者之后,都为她感到骄傲,并且嘱咐她要做好志愿者。“我觉得服务青奥会既能结识许多新朋友,锻炼自己的能力,还可以感受到为他人服务后内心的喜悦,这将是我一生的财富。”她还表示,青奥结束后,她要回一趟老家,和父母及村寨的族人一起分享青奥的美好回忆。
金恩奭:去过中国10多个城市 最喜欢南京
90后金恩奭是南京大学国际贸易专业大二学生。在为数不多的老外青奥志愿者当中,金恩奭算是一个“老南京”,他2008年就来到中国了。
金恩奭在高二时开始学习中文。那时,他们学校开设中文、日语、法语三门语言课,可任选一门,选中文的人非常多。金恩奭也选了中文,因为他觉得中国经济发展最快,而且中国又是韩国的相邻大国。金恩奭说:“高中时,我的中文学得并不好,水平很水。‘很水’是很差劲的意思,对吗?这是我刚刚学会的词汇。”
2008年,金恩奭来到中国,学习了一年中文,之后又回韩国服兵役一年。“在韩国,服兵役的时间可以自己定。我后来发现,学了一年的中文中途回去,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因为回去后没有语言环境,学的中文又忘记了很多。”金恩奭在服役结束后,他立即回到南京,继续学习中文,紧接着考进南京大学商学院。金恩奭经常看中国的电视剧和电影,他说:“一是为了学习语言,二是中国很多电视剧很好看,比如《爱情公寓》。”
金恩奭最大的爱好就是到处旅行和摄影。来中国后,短短几年间,他已经去过中国的10多个城市。金恩奭说:“去过这么多地方,我最喜欢的还是南京。无论走到哪里,总能找到历史的痕迹。”在南京,金恩奭经常去中山陵、玄武湖、新街口这些地方玩。
“我非常期待青奥会。”金恩奭说,“我觉得做志愿者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因为他在南京生活学习了好几年,想要为南京做一些事情。”去年在日本举行的中日韩历史NGO交流会上,他也以南大志愿者的身份担任翻译。他还准备把青奥会和青奥相关活动的照片发给国内的朋友,和他们分享青奥的精彩。
王志健:志愿之路要一直走下去
南师大教育学院大三学生王志健是一名“志愿者达人”,与众多大学生志愿者不一样的是,他除了在南京做志愿者,还在香港做过志愿者。
王志健曾到香港教育学院学习交流。在人生地不熟的香港,从社区环保到联合国助残活动,从教授普通话到普及中国文化,通过志愿服务,王志健和香港人以及来自世界各地的国际留学生成为了好朋友。香港教育学院有一个语言服务中心,老师针对学生的英语和粤语水平给出一些学习建议。王志健发现香港同学的普通话都不标准,他和老师提出要帮助同学学普通话。于是一群人约好时间,在咖啡厅、食堂,王志健通过聊天、做游戏等轻松而生活化的方法帮助他们纠正普通话发音。很多香港人是n、l不分,王志健会教他们如何发音。“我很感谢他的帮助,在他身上我感受到了内地同胞的热情。”谈到王志健,香港教育学院的学生黄骏威这样说。
除了在语言服务中心做志愿者,王志健还经常去香港的小学、社区宣传环保知识,参与联合国的关爱残疾人活动。这段经历让他对“志愿者”有了全新的认识:“重要的是我给社会带来了什么,而不是这些经历会让我的简历加多少分。将来不管是在南京,还是其他地方,我都会将志愿之路一直走下去!”
作为一名青奥会志愿者,王志健说:“做青奥志愿者也是回馈社会的一种方式。全南京有2万多名志愿者,我只是其中很小的一分子,但因为有了我们这些小分子,青奥会更精彩,会有更多青年的力量。”王志健还是青奥会第一批骨干志愿者,他于3月底参加了青年大使大会,这是青奥会首次大型志愿者服务活动,接待来自全球各地的104位青奥青年大使。青年大使大会上,王志健和小伙伴们一起去机场接机,在路上给青年大使们介绍南京的历史文化,还陪着他们去明城墙、老山国家森林公园等。
梁栋国:青奥训练营里用文言文记笔记
这次青奥会2万名志愿者当中,不乏奇人。来自东南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梁栋国是一个工科男,也是一位小有名气的文学才子,同时还是摇滚乐爱好者。
梁栋国今年读大三,去年亚青会期间,他并不是志愿者。那时他的一个舍友是亚青会志愿者,暑假时,为了便于管理,东大所有亚青志愿者都住到了同一栋宿舍楼。热心的梁栋国帮舍友把行李搬到了那栋宿舍楼。之后,他每天晚上都去那里找室友聊天。“当时他是蒙古代表团的NOC助理,每天晚上都会把当天服务亚青的见闻讲给我听。我听了羡慕得不得了,暗暗发誓明年青奥会也要当上志愿者,亲自去感受一下这场盛会,同时也要尽自己最大的力量为青奥会服务。”梁栋国说。今年,经过两轮面试,他如愿以偿当上了青奥会志愿者。 在东大,不少人都知道,梁栋国是文学才子。梁栋国告诉记者,他经常写诗歌和散文,还擅长文言文写作。“时维绀香,序属初春,吾侪一并三百余人,共聚金陵之郊,以商齐心并力服务青奥之盛事……”这是梁栋国在参加了青奥骨干志愿者春训营培训活动后写的文言文笔记。这次春训营有不少课程都是外籍专家全英文授课,还穿插了很多有趣的互动游戏,让大家在很轻松的氛围下掌握了知识。春训营把骨干志愿者分成了6个班,根据志愿者服务国家所在的大洲而被分为五个班级,另外一个班服务青年大使。梁栋国所在的是欧洲班,他说:“课上老师讲了很多欧洲国家的风土人情、礼仪接待知识,比如和意大利人聊天,不要谈论政治经济等。”
“大叔”陈磊:想为非洲代表团服务
问起很多大学生当志愿者的理由,不外乎为青奥奉献爱心,同时借青奥这个舞台锻炼自己、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来自南京大学英语专业研一学生陈磊的理由和多数大学生不太一样,他说:“我曾在非洲工作过15个月,对非洲人民很有感情,我想借这个机会为他们做些事情。”
在一群“90后”青奥志愿者当中,陈磊笑称自己算是“大叔”。陈磊去年考上了南大研究生。2010年,陈磊被当时的公司派往非洲苏丹工作。苏丹气候炎热潮湿,蚊虫肆虐,生活条件恶劣。那里的百姓对他们这些“老外”很友好。
工作之余,陈磊常在公司营地附近走走逛逛,也经常到附近村民家里做客,大家坐在一起拉拉家常。黑人小朋友们很喜欢陈磊,常常缠着他给他们拍照片。有一次,陈磊和同事开车去镇中心玩,途经一条小路,路上聚满了人。“看样子有点像是中国的赶集,当时车子完全开不动,也退不出去,还有些路人趴在车窗上朝车里看,我们很着急。”陈磊说。正当他们束手无策时,一个小伙子走到车前,让陈磊跟他走。然后他一边招呼路边的人和摊位避让,一边领着陈磊他们走出了这条拥挤的小道。这样的事情很多,还有一次在郊外,陈磊差点被打劫,幸好被一个开车经过的当地村民搭救。
因为在非洲待过一段时间,除了英语,陈磊的阿拉伯语也讲得不错。陈磊在青奥会期间是一名NOC助理,他说:“举办青奥会对南京来说是一个难得的机会,而当青奥会志愿者对我来说也很难得。很多年之后,别人肯定不记得我了,但一定还记得2014年南京青奥会,我就会告诉他们,我当年服务过青奥会。”
许吉如:与青奥共成长
许吉如,一个与奥运结缘、伴随着南京青奥一起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在南京青奥的舞台上,她挥洒自己的汗水,也展现着自己的风采,南京青奥成为她人生一段不可或缺的重要财富。
2008年,北京奥运年,许吉如首次与奥运结缘。15岁的她,过五关斩六将,最终代表江苏南京参加中央电视台“迎奥运”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作为全国受众最广、关注度最高的电视英语大赛,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在2008年牵手北京奥组委,旨在挑选出能够沟通中国与世界的青少年。
2009年冬天,许吉如17岁,担任南京外国语学校学生会主席,也是在那一年,南京宣布申办第二届夏季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10月,南京市委市政府在全市中学生中选拔南京申办青奥会形象大使。经过简历、面试等层层筛选,许吉如幸运地成为两名申青奥大使之一,并随后作为唯一的南京青少年加入南京申奥代表团。申青奥大使的职责既包括向国际奥委会官员游说、宣传南京申青奥,带去南京的期盼,争取他们的支持,同时更要向南京市民介绍南京申青奥进程,弘扬奥运精神,积极调动全市力量,传播健康生活、追求卓越、对外交流的城市发展理念。在南京或是温哥华,面对南京人或各国奥委会委员,许吉如在中国南京和奥林匹克事业间架起一座桥梁,让奥委会看到南京的诚意。在温哥华申奥的日日夜夜,她在每一位随团老师的兢兢业业、精益求精中第一次亲身感受着奥林匹克精神——追求卓越不一定局限于赛道、球场、游泳馆,在人生的每个岗位、每个角色上,全情投入,永不放弃,就是对生命最大的尊重。
近3年的青奥经历极大地提高了她的能力,开阔了她的眼界。凭借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中的出色表现,她作为本科生破例获得了通常只颁发给教师员工的“清华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暨港澳台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彭慧玲:把青奥带回家乡傈僳族村寨
来自云南丽江傈僳族的彭慧玲是南京邮电大学大二学生。傈僳族民风纯朴,喜爱唱歌,相信万物有灵,善待一切事物。来自这个民族的彭慧玲,也继承了当地纯良质朴的民风,凭着自己的亲和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幸运地成为本届青奥会一名通用类志愿者。
通用类志愿者主要在竞赛场馆承担非专业岗位职责,在指定的时间和岗位服务,要求志愿者能吃苦、做事高效率。彭慧玲说自己最大的优势就是能吃苦,童年的生活经历和在外求学的磨练,使她成为了一个比别人更加独立的女孩。今年夏天,她和小伙伴们将一起为五台山体育场提供最好的志愿服务。
说起自己的家乡,彭慧玲流露出浓浓的乡愁。她的父母是村寨里很开明的人,很早就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所以小学毕业后,妈妈决定把慧玲送到县城里的中学读书,那一年,她才12岁。县城的那所中学在高海拔地区,天寒地冻,慧玲每天一个人住在出租屋,一听到电话里妈妈的声音,就大哭不止。后来,她渐渐学会了克服黑夜与寒冷。慧玲说:“在父母的鼓励下,我不断调整自己的心态,学习成绩也从班级倒数冲进前茅,最终来到南京这座美丽的大城市求学。”
彭慧玲是本届青奥会唯一一名傈僳族志愿者。父母得知她成为青奥会志愿者之后,都为她感到骄傲,并且嘱咐她要做好志愿者。“我觉得服务青奥会既能结识许多新朋友,锻炼自己的能力,还可以感受到为他人服务后内心的喜悦,这将是我一生的财富。”她还表示,青奥结束后,她要回一趟老家,和父母及村寨的族人一起分享青奥的美好回忆。
金恩奭:去过中国10多个城市 最喜欢南京
90后金恩奭是南京大学国际贸易专业大二学生。在为数不多的老外青奥志愿者当中,金恩奭算是一个“老南京”,他2008年就来到中国了。
金恩奭在高二时开始学习中文。那时,他们学校开设中文、日语、法语三门语言课,可任选一门,选中文的人非常多。金恩奭也选了中文,因为他觉得中国经济发展最快,而且中国又是韩国的相邻大国。金恩奭说:“高中时,我的中文学得并不好,水平很水。‘很水’是很差劲的意思,对吗?这是我刚刚学会的词汇。”
2008年,金恩奭来到中国,学习了一年中文,之后又回韩国服兵役一年。“在韩国,服兵役的时间可以自己定。我后来发现,学了一年的中文中途回去,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因为回去后没有语言环境,学的中文又忘记了很多。”金恩奭在服役结束后,他立即回到南京,继续学习中文,紧接着考进南京大学商学院。金恩奭经常看中国的电视剧和电影,他说:“一是为了学习语言,二是中国很多电视剧很好看,比如《爱情公寓》。”
金恩奭最大的爱好就是到处旅行和摄影。来中国后,短短几年间,他已经去过中国的10多个城市。金恩奭说:“去过这么多地方,我最喜欢的还是南京。无论走到哪里,总能找到历史的痕迹。”在南京,金恩奭经常去中山陵、玄武湖、新街口这些地方玩。
“我非常期待青奥会。”金恩奭说,“我觉得做志愿者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因为他在南京生活学习了好几年,想要为南京做一些事情。”去年在日本举行的中日韩历史NGO交流会上,他也以南大志愿者的身份担任翻译。他还准备把青奥会和青奥相关活动的照片发给国内的朋友,和他们分享青奥的精彩。
王志健:志愿之路要一直走下去
南师大教育学院大三学生王志健是一名“志愿者达人”,与众多大学生志愿者不一样的是,他除了在南京做志愿者,还在香港做过志愿者。
王志健曾到香港教育学院学习交流。在人生地不熟的香港,从社区环保到联合国助残活动,从教授普通话到普及中国文化,通过志愿服务,王志健和香港人以及来自世界各地的国际留学生成为了好朋友。香港教育学院有一个语言服务中心,老师针对学生的英语和粤语水平给出一些学习建议。王志健发现香港同学的普通话都不标准,他和老师提出要帮助同学学普通话。于是一群人约好时间,在咖啡厅、食堂,王志健通过聊天、做游戏等轻松而生活化的方法帮助他们纠正普通话发音。很多香港人是n、l不分,王志健会教他们如何发音。“我很感谢他的帮助,在他身上我感受到了内地同胞的热情。”谈到王志健,香港教育学院的学生黄骏威这样说。
除了在语言服务中心做志愿者,王志健还经常去香港的小学、社区宣传环保知识,参与联合国的关爱残疾人活动。这段经历让他对“志愿者”有了全新的认识:“重要的是我给社会带来了什么,而不是这些经历会让我的简历加多少分。将来不管是在南京,还是其他地方,我都会将志愿之路一直走下去!”
作为一名青奥会志愿者,王志健说:“做青奥志愿者也是回馈社会的一种方式。全南京有2万多名志愿者,我只是其中很小的一分子,但因为有了我们这些小分子,青奥会更精彩,会有更多青年的力量。”王志健还是青奥会第一批骨干志愿者,他于3月底参加了青年大使大会,这是青奥会首次大型志愿者服务活动,接待来自全球各地的104位青奥青年大使。青年大使大会上,王志健和小伙伴们一起去机场接机,在路上给青年大使们介绍南京的历史文化,还陪着他们去明城墙、老山国家森林公园等。
梁栋国:青奥训练营里用文言文记笔记
这次青奥会2万名志愿者当中,不乏奇人。来自东南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梁栋国是一个工科男,也是一位小有名气的文学才子,同时还是摇滚乐爱好者。
梁栋国今年读大三,去年亚青会期间,他并不是志愿者。那时他的一个舍友是亚青会志愿者,暑假时,为了便于管理,东大所有亚青志愿者都住到了同一栋宿舍楼。热心的梁栋国帮舍友把行李搬到了那栋宿舍楼。之后,他每天晚上都去那里找室友聊天。“当时他是蒙古代表团的NOC助理,每天晚上都会把当天服务亚青的见闻讲给我听。我听了羡慕得不得了,暗暗发誓明年青奥会也要当上志愿者,亲自去感受一下这场盛会,同时也要尽自己最大的力量为青奥会服务。”梁栋国说。今年,经过两轮面试,他如愿以偿当上了青奥会志愿者。 在东大,不少人都知道,梁栋国是文学才子。梁栋国告诉记者,他经常写诗歌和散文,还擅长文言文写作。“时维绀香,序属初春,吾侪一并三百余人,共聚金陵之郊,以商齐心并力服务青奥之盛事……”这是梁栋国在参加了青奥骨干志愿者春训营培训活动后写的文言文笔记。这次春训营有不少课程都是外籍专家全英文授课,还穿插了很多有趣的互动游戏,让大家在很轻松的氛围下掌握了知识。春训营把骨干志愿者分成了6个班,根据志愿者服务国家所在的大洲而被分为五个班级,另外一个班服务青年大使。梁栋国所在的是欧洲班,他说:“课上老师讲了很多欧洲国家的风土人情、礼仪接待知识,比如和意大利人聊天,不要谈论政治经济等。”
“大叔”陈磊:想为非洲代表团服务
问起很多大学生当志愿者的理由,不外乎为青奥奉献爱心,同时借青奥这个舞台锻炼自己、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来自南京大学英语专业研一学生陈磊的理由和多数大学生不太一样,他说:“我曾在非洲工作过15个月,对非洲人民很有感情,我想借这个机会为他们做些事情。”
在一群“90后”青奥志愿者当中,陈磊笑称自己算是“大叔”。陈磊去年考上了南大研究生。2010年,陈磊被当时的公司派往非洲苏丹工作。苏丹气候炎热潮湿,蚊虫肆虐,生活条件恶劣。那里的百姓对他们这些“老外”很友好。
工作之余,陈磊常在公司营地附近走走逛逛,也经常到附近村民家里做客,大家坐在一起拉拉家常。黑人小朋友们很喜欢陈磊,常常缠着他给他们拍照片。有一次,陈磊和同事开车去镇中心玩,途经一条小路,路上聚满了人。“看样子有点像是中国的赶集,当时车子完全开不动,也退不出去,还有些路人趴在车窗上朝车里看,我们很着急。”陈磊说。正当他们束手无策时,一个小伙子走到车前,让陈磊跟他走。然后他一边招呼路边的人和摊位避让,一边领着陈磊他们走出了这条拥挤的小道。这样的事情很多,还有一次在郊外,陈磊差点被打劫,幸好被一个开车经过的当地村民搭救。
因为在非洲待过一段时间,除了英语,陈磊的阿拉伯语也讲得不错。陈磊在青奥会期间是一名NOC助理,他说:“举办青奥会对南京来说是一个难得的机会,而当青奥会志愿者对我来说也很难得。很多年之后,别人肯定不记得我了,但一定还记得2014年南京青奥会,我就会告诉他们,我当年服务过青奥会。”
许吉如:与青奥共成长
许吉如,一个与奥运结缘、伴随着南京青奥一起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在南京青奥的舞台上,她挥洒自己的汗水,也展现着自己的风采,南京青奥成为她人生一段不可或缺的重要财富。
2008年,北京奥运年,许吉如首次与奥运结缘。15岁的她,过五关斩六将,最终代表江苏南京参加中央电视台“迎奥运”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作为全国受众最广、关注度最高的电视英语大赛,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在2008年牵手北京奥组委,旨在挑选出能够沟通中国与世界的青少年。
2009年冬天,许吉如17岁,担任南京外国语学校学生会主席,也是在那一年,南京宣布申办第二届夏季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10月,南京市委市政府在全市中学生中选拔南京申办青奥会形象大使。经过简历、面试等层层筛选,许吉如幸运地成为两名申青奥大使之一,并随后作为唯一的南京青少年加入南京申奥代表团。申青奥大使的职责既包括向国际奥委会官员游说、宣传南京申青奥,带去南京的期盼,争取他们的支持,同时更要向南京市民介绍南京申青奥进程,弘扬奥运精神,积极调动全市力量,传播健康生活、追求卓越、对外交流的城市发展理念。在南京或是温哥华,面对南京人或各国奥委会委员,许吉如在中国南京和奥林匹克事业间架起一座桥梁,让奥委会看到南京的诚意。在温哥华申奥的日日夜夜,她在每一位随团老师的兢兢业业、精益求精中第一次亲身感受着奥林匹克精神——追求卓越不一定局限于赛道、球场、游泳馆,在人生的每个岗位、每个角色上,全情投入,永不放弃,就是对生命最大的尊重。
近3年的青奥经历极大地提高了她的能力,开阔了她的眼界。凭借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中的出色表现,她作为本科生破例获得了通常只颁发给教师员工的“清华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暨港澳台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