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手锏=杀手锏?

来源 :今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xy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盛沛林是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新闻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编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95规划军事学重点课题”《军事新闻学概论》[1]。他的专著《军事新闻散论》中有一篇论文叫《一剑封喉的杀手锏——传媒战》[2],阐述得非常到位,让人不得不信服其观点。不过,有个文字上的小事,笔者想请教盛教授:这里用“杀手锏”正确吗?“撒手锏”=“杀手锏”吗?
  
  一、语言实践及权威词典释义
  
  为了求证,笔者翻阅了一下《军事记者》和《解放军报》等,用“杀手锏”这个词的比比皆是,“撒手锏”则比较罕见。上互联网,百度一下“撒手锏”,找到相关网页约616000篇,用时0.053秒[3];百度一下“杀手锏”,找到相关网页约7630000篇,用时0.119秒[4]。两者的解释大同小异,都说是“成语”、应该是“撒手锏”,但是“撒手锏”下说“杀手锏”也不算错,而且还是“近义词” [5]。
  翻开中国社会科学院编纂、第334次印刷的《现代汉语词典》[6],这部权威性词典第1180页:“杀手锏”的解释为“见1168页【撒手锏】。”第1168页:“撒手锏”的解释为“旧小说中指厮杀时出其不意地用锏投掷敌人的招数,比喻最关键的时刻使出最拿手的本领。也说杀手锏。”
  可见,正确的写法是“撒手锏”(sāshǒujiǎn);至于“杀手锏”(shāshǒujiǎn)的使用,那是无可奈何的事,任其自然而已。
  
  二、成语源流
  
  随便找本《说唐》,就可以看到,罗成和秦叔宝互教自家武艺,却都留一个心眼。罗成没有教自家绝招“回马枪”,秦叔宝没有教自家绝招“撒手锏”。但是,在日后的作战中,他们都让对方见识了自家的绝活。在秦琼的功夫里面,“撒手锏”是秦家锏的一个招数,也是最厉害的一招。
  另外,“锏”是“古代兵器,金属制成,长条形,有四棱,无刃,上端略小,下端有柄”[7]。锏本来是拿在手里打斗的,如果突然扔出去,便大大出乎对方意料,因而这种办法往往能让投击者取胜。所以,人们便用“撒手锏”来比喻关键时刻克敌制胜的绝招。既然是“投出打击”,也就是把武器向敌人扔去,写作“撒手锏”自然比较贴近词语的意思。
  为此,可以肯定地说,应该是“撒手锏”,而“杀手锏”是“撒手锏”的误写。
  
  三、“撒手锏”≠“杀手锏”
  
  “撒手锏”和“杀手锏”,读音差不多(撒读sa,杀读sha),从表面上看意思似乎也差不多。所以,一些人就“撒手锏”和“杀手锏”不分,更有人以为既然是战斗嘛,“杀”就名副其实了。可是,如果认真研究一下,就会发现,两种使用方式会引起含义上的重大区别。
  “杀手”是刺客,是执行暗杀活动的人,一般是以个人或少数人的形式来行动。杀手的行动特征是隐秘,是在暗中进行活动,秘密执行任务,在日常生活中突然刺杀目标对象。杀手可以是为了政治目的而去进行暗杀,但也常常有以金钱为目的进行暗杀。“杀手”是一种不光彩的形象,往往是为大众痛恨的。因此,“杀手锏”在可以理解为“最厉害的武器”时,难免不让人觉得是“不光彩的武器”?当然,现在人们已经明白,任何武器本身没有“光彩”与否的性质,只看被谁利用、为谁服务。
  按照词典和成语渊源来看,“撒手锏”是敌对双方在战场上进行厮杀,当主要作战兵器无法取胜、甚至于被打掉,在相持不下或被敌将追杀面临险境时,一方突然抽出锏来投掷去,给敌将以致命一击,瞬间扭转局面取得胜利。在这样的“一击”中,“撒手锏”既要强调技术含量高、作战威力强,更要强调出其不意;要在最关键的时候使用,达到“一招制敌”的功效,一举扭转战局,赢得胜利。
  如果这样的推理成立的话,那么“撒手锏”≠“杀手锏”。如此看来,“杀手锏”是“撒手锏”的“近义词”的说法,就是正确的了。
  
  四、结论
  
  《一剑封喉的杀手锏——传媒战》开篇说,“毛泽东有一句名言:‘共产党是左手拿传单,右手拿枪弹才可以打倒敌人的’。这句话,精辟地阐明了,借助传媒作为利器,进行军事心理战,是一剑封喉的‘杀手锏’。”[8]“杀手锏”在这里是比喻的说法,应该指“关键的、最厉害的武器”,至少是“非常重要的武器”;不应该是“绝招”、“最后的一招”的意思,正如该文中所说,舆论战已经是很多国家都注意到、多次采用并且仍然在使用着的战争手段。
  在语言实践中,要是想让“撒手锏”和“杀手锏”两个词并存,那么在表达“使出绝招,亮出底牌”、“最厉害的本领”,甚至是引申为“留了一手”的意思,就应该使用“撒手锏”;在表达“最厉害的武器”,就可以使用“杀手锏”。要是只能采用一个词语来表达,那么从编辑出版和规范现代汉语的角度来说,我们当前只采用《现代汉语词典》的第一选项词目,剔除“也说”这种不规范的写法,只能采用“撒手锏”,“杀手锏”只能看做是“撒手锏”的误写,不能出现在规范的主流媒体上。
  
  参考文献
  [1] 盛沛林:《军事新闻学概论》[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0
  [2] 盛沛林:《一剑封喉的杀手锏——传媒战》[M],//军事新闻散论,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2
  [3]撒手锏,[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722902.htm?fr=ala0
  [4]杀手锏,[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36824.htm
  [5]同[3]
  [6]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书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 第5版[S],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7]同[6]
  [8]同[2]
  (作者系武警工程学院学报编辑部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其他文献
中图分类号:G2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1)02-0014-06     1925年震动国内外的“五卅”运动,是中华民族在20世纪初承接五四运动以后的又一次伟大的爱国反帝的民族解放运动。这一运动严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大大提高了中国人民的觉悟,揭开了随后的大革命高潮的序幕。在这场运动中,新闻媒介的角色至关重要。斗争双方都极力掌控新闻媒体以达到设置议程、影响运动方向和进程的
期刊
摘要:12年来,《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谨遵办刊宗旨,加强制度化管理,抓好关键环节,学报逐步发展壮大,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关键词:《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办刊经验;收获  中图分类号:G2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1)02-0103-01    时光荏苒,今年是《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公开出版的第12个年头了。1994年,作为党校的内部刊物《天津党校学刊》开始出版
期刊
摘要:近期,“金庸去世”的不实消息逐渐平息后,人们开始将注意力转移到该消息的最初传播载体——微博上,引爆微博信任危机。在中国,当微博的媒体属性被扩大后,微博便以新兴自媒体的姿态为人们提供另一条信息传递的渠道,但因公民新闻未经把关便进入该渠道,使得微博上的信息真实性难以保证,虚假信息的裂变式传递给网民和社会带来负面影响。因此需要构建真正的“更正与答辩”平台来维持微博信息环境的清洁。  关键词:微博;
期刊
摘要: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新媒体”成为西方发达国家新闻界、学术界和科技界最热门的话题之一。近年来,以互联网和手机为用户终端的新媒体传播技术日新月异,飞速发展,将人们置身于信息的包围之中,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可接受的信息资源。新媒体对人们的生活越是具有正面的便利作用,越是可能带来更大的负面影响。面对这些负面影响,我们不能坐以待毙,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控制这些问题,真正做到扬新媒体之所长避新媒
期刊
《中国出版年鉴》是新闻出版总署主管、中国版协主办、中国出版年鉴社编辑出版的一部大型工具书。2010年是《中国出版年鉴》创刊30周年,它不仅是一部具有实用价值的权威性工具书,也是世界了解中国出版的一个重要窗口,是不可多得的历史文献。  2009年《今传媒》杂志出版共十二期,总刊文700余篇,其中《新闻出版业改革及面临的问题》、《期刊主编在“改制”中的着力点》、《3G开启“动网文化产业”新时代》、《改
期刊
2008年5月杭州推行“公共自行车服务系统”,作为享受“同城同待遇”的萧山区,是否也要推行“公共自行车服务系统”,被报社列为关注的重点。2009年10月,萧山区推行公共自行车调查论证工作正式启动。2009年11月~12月,《萧山日报》运用公共新闻的理念,通过对“关注公共自行车”系列报道运作模式的创新,使党政机关、媒体、市民“三位一体”都热起来了,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    以萧山能否推行公共自行
期刊
我们要为方兴未艾的网络信息技术鼓掌!因为相较传统媒介而言,其赋予公众的无疑是最透明的知情权与最广泛的话语权,虽然其传播过程中也涉及需要规避的种种元素。作为网络世纪的新世纪,网络为我们提供的不仅是丰富、清晰且源源不断的信息资源,而且将社会监督、话语表达、公权参与丝丝入扣地注入到我们可触可及的点滴之中,这正是相对于传统媒体时代而言的跨越式进步!  与柏拉图理论下贤者治国(即精英治国)的传统社会相较,亚
期刊
2010年,是“十一五”时期的收官之年,全国新闻出版系统坚决贯彻中央决策部署,牢牢把握正确导向,积极抓住战略机遇,有效应对各种挑战,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新闻出版业继续保持和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和强大活力。    高举旗帜,坚持正确政治方向    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大战略部署,牢牢把握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取
期刊
本文选取了《参考消息》和《南方周末》中有关“绿坝-花季护航”的两篇新闻报道为样本,以消息源作为切入点来分析两份报纸在运用转述内容时的方式、方法,以及带来的结果。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报道者在报道前已经对新闻源进行了把关、筛选,进而用转述的内容支撑自己的态度和意见。    理论框架    1979年英国语言学家Roger Fowler和Gunther Kress首次提出了批评语言学这一概念:关于语篇分析
期刊
近日,清华大学新闻学院李彬教授应笔者之约,就其《中国新闻社会史》一书谈了自己的一些想法。他说,该书的写作“其实是无心插柳”。2001年,从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新闻与传播系调入清华大学传播系时,他没想到自己会跟中国新闻史的研究和教学扯上关系。当时系里新闻史方面的师资很缺乏,他也“被迫”从比较熟悉的国外新闻传播学领域转入相对陌生的中国新闻史的研究和教学,而这一干就是八年。在这八年的教学过程中,他先后经历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