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盛沛林是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新闻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编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95规划军事学重点课题”《军事新闻学概论》[1]。他的专著《军事新闻散论》中有一篇论文叫《一剑封喉的杀手锏——传媒战》[2],阐述得非常到位,让人不得不信服其观点。不过,有个文字上的小事,笔者想请教盛教授:这里用“杀手锏”正确吗?“撒手锏”=“杀手锏”吗?
一、语言实践及权威词典释义
为了求证,笔者翻阅了一下《军事记者》和《解放军报》等,用“杀手锏”这个词的比比皆是,“撒手锏”则比较罕见。上互联网,百度一下“撒手锏”,找到相关网页约616000篇,用时0.053秒[3];百度一下“杀手锏”,找到相关网页约7630000篇,用时0.119秒[4]。两者的解释大同小异,都说是“成语”、应该是“撒手锏”,但是“撒手锏”下说“杀手锏”也不算错,而且还是“近义词” [5]。
翻开中国社会科学院编纂、第334次印刷的《现代汉语词典》[6],这部权威性词典第1180页:“杀手锏”的解释为“见1168页【撒手锏】。”第1168页:“撒手锏”的解释为“旧小说中指厮杀时出其不意地用锏投掷敌人的招数,比喻最关键的时刻使出最拿手的本领。也说杀手锏。”
可见,正确的写法是“撒手锏”(sāshǒujiǎn);至于“杀手锏”(shāshǒujiǎn)的使用,那是无可奈何的事,任其自然而已。
二、成语源流
随便找本《说唐》,就可以看到,罗成和秦叔宝互教自家武艺,却都留一个心眼。罗成没有教自家绝招“回马枪”,秦叔宝没有教自家绝招“撒手锏”。但是,在日后的作战中,他们都让对方见识了自家的绝活。在秦琼的功夫里面,“撒手锏”是秦家锏的一个招数,也是最厉害的一招。
另外,“锏”是“古代兵器,金属制成,长条形,有四棱,无刃,上端略小,下端有柄”[7]。锏本来是拿在手里打斗的,如果突然扔出去,便大大出乎对方意料,因而这种办法往往能让投击者取胜。所以,人们便用“撒手锏”来比喻关键时刻克敌制胜的绝招。既然是“投出打击”,也就是把武器向敌人扔去,写作“撒手锏”自然比较贴近词语的意思。
为此,可以肯定地说,应该是“撒手锏”,而“杀手锏”是“撒手锏”的误写。
三、“撒手锏”≠“杀手锏”
“撒手锏”和“杀手锏”,读音差不多(撒读sa,杀读sha),从表面上看意思似乎也差不多。所以,一些人就“撒手锏”和“杀手锏”不分,更有人以为既然是战斗嘛,“杀”就名副其实了。可是,如果认真研究一下,就会发现,两种使用方式会引起含义上的重大区别。
“杀手”是刺客,是执行暗杀活动的人,一般是以个人或少数人的形式来行动。杀手的行动特征是隐秘,是在暗中进行活动,秘密执行任务,在日常生活中突然刺杀目标对象。杀手可以是为了政治目的而去进行暗杀,但也常常有以金钱为目的进行暗杀。“杀手”是一种不光彩的形象,往往是为大众痛恨的。因此,“杀手锏”在可以理解为“最厉害的武器”时,难免不让人觉得是“不光彩的武器”?当然,现在人们已经明白,任何武器本身没有“光彩”与否的性质,只看被谁利用、为谁服务。
按照词典和成语渊源来看,“撒手锏”是敌对双方在战场上进行厮杀,当主要作战兵器无法取胜、甚至于被打掉,在相持不下或被敌将追杀面临险境时,一方突然抽出锏来投掷去,给敌将以致命一击,瞬间扭转局面取得胜利。在这样的“一击”中,“撒手锏”既要强调技术含量高、作战威力强,更要强调出其不意;要在最关键的时候使用,达到“一招制敌”的功效,一举扭转战局,赢得胜利。
如果这样的推理成立的话,那么“撒手锏”≠“杀手锏”。如此看来,“杀手锏”是“撒手锏”的“近义词”的说法,就是正确的了。
四、结论
《一剑封喉的杀手锏——传媒战》开篇说,“毛泽东有一句名言:‘共产党是左手拿传单,右手拿枪弹才可以打倒敌人的’。这句话,精辟地阐明了,借助传媒作为利器,进行军事心理战,是一剑封喉的‘杀手锏’。”[8]“杀手锏”在这里是比喻的说法,应该指“关键的、最厉害的武器”,至少是“非常重要的武器”;不应该是“绝招”、“最后的一招”的意思,正如该文中所说,舆论战已经是很多国家都注意到、多次采用并且仍然在使用着的战争手段。
在语言实践中,要是想让“撒手锏”和“杀手锏”两个词并存,那么在表达“使出绝招,亮出底牌”、“最厉害的本领”,甚至是引申为“留了一手”的意思,就应该使用“撒手锏”;在表达“最厉害的武器”,就可以使用“杀手锏”。要是只能采用一个词语来表达,那么从编辑出版和规范现代汉语的角度来说,我们当前只采用《现代汉语词典》的第一选项词目,剔除“也说”这种不规范的写法,只能采用“撒手锏”,“杀手锏”只能看做是“撒手锏”的误写,不能出现在规范的主流媒体上。
参考文献
[1] 盛沛林:《军事新闻学概论》[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0
[2] 盛沛林:《一剑封喉的杀手锏——传媒战》[M],//军事新闻散论,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2
[3]撒手锏,[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722902.htm?fr=ala0
[4]杀手锏,[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36824.htm
[5]同[3]
[6]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书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 第5版[S],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7]同[6]
[8]同[2]
(作者系武警工程学院学报编辑部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一、语言实践及权威词典释义
为了求证,笔者翻阅了一下《军事记者》和《解放军报》等,用“杀手锏”这个词的比比皆是,“撒手锏”则比较罕见。上互联网,百度一下“撒手锏”,找到相关网页约616000篇,用时0.053秒[3];百度一下“杀手锏”,找到相关网页约7630000篇,用时0.119秒[4]。两者的解释大同小异,都说是“成语”、应该是“撒手锏”,但是“撒手锏”下说“杀手锏”也不算错,而且还是“近义词” [5]。
翻开中国社会科学院编纂、第334次印刷的《现代汉语词典》[6],这部权威性词典第1180页:“杀手锏”的解释为“见1168页【撒手锏】。”第1168页:“撒手锏”的解释为“旧小说中指厮杀时出其不意地用锏投掷敌人的招数,比喻最关键的时刻使出最拿手的本领。也说杀手锏。”
可见,正确的写法是“撒手锏”(sāshǒujiǎn);至于“杀手锏”(shāshǒujiǎn)的使用,那是无可奈何的事,任其自然而已。
二、成语源流
随便找本《说唐》,就可以看到,罗成和秦叔宝互教自家武艺,却都留一个心眼。罗成没有教自家绝招“回马枪”,秦叔宝没有教自家绝招“撒手锏”。但是,在日后的作战中,他们都让对方见识了自家的绝活。在秦琼的功夫里面,“撒手锏”是秦家锏的一个招数,也是最厉害的一招。
另外,“锏”是“古代兵器,金属制成,长条形,有四棱,无刃,上端略小,下端有柄”[7]。锏本来是拿在手里打斗的,如果突然扔出去,便大大出乎对方意料,因而这种办法往往能让投击者取胜。所以,人们便用“撒手锏”来比喻关键时刻克敌制胜的绝招。既然是“投出打击”,也就是把武器向敌人扔去,写作“撒手锏”自然比较贴近词语的意思。
为此,可以肯定地说,应该是“撒手锏”,而“杀手锏”是“撒手锏”的误写。
三、“撒手锏”≠“杀手锏”
“撒手锏”和“杀手锏”,读音差不多(撒读sa,杀读sha),从表面上看意思似乎也差不多。所以,一些人就“撒手锏”和“杀手锏”不分,更有人以为既然是战斗嘛,“杀”就名副其实了。可是,如果认真研究一下,就会发现,两种使用方式会引起含义上的重大区别。
“杀手”是刺客,是执行暗杀活动的人,一般是以个人或少数人的形式来行动。杀手的行动特征是隐秘,是在暗中进行活动,秘密执行任务,在日常生活中突然刺杀目标对象。杀手可以是为了政治目的而去进行暗杀,但也常常有以金钱为目的进行暗杀。“杀手”是一种不光彩的形象,往往是为大众痛恨的。因此,“杀手锏”在可以理解为“最厉害的武器”时,难免不让人觉得是“不光彩的武器”?当然,现在人们已经明白,任何武器本身没有“光彩”与否的性质,只看被谁利用、为谁服务。
按照词典和成语渊源来看,“撒手锏”是敌对双方在战场上进行厮杀,当主要作战兵器无法取胜、甚至于被打掉,在相持不下或被敌将追杀面临险境时,一方突然抽出锏来投掷去,给敌将以致命一击,瞬间扭转局面取得胜利。在这样的“一击”中,“撒手锏”既要强调技术含量高、作战威力强,更要强调出其不意;要在最关键的时候使用,达到“一招制敌”的功效,一举扭转战局,赢得胜利。
如果这样的推理成立的话,那么“撒手锏”≠“杀手锏”。如此看来,“杀手锏”是“撒手锏”的“近义词”的说法,就是正确的了。
四、结论
《一剑封喉的杀手锏——传媒战》开篇说,“毛泽东有一句名言:‘共产党是左手拿传单,右手拿枪弹才可以打倒敌人的’。这句话,精辟地阐明了,借助传媒作为利器,进行军事心理战,是一剑封喉的‘杀手锏’。”[8]“杀手锏”在这里是比喻的说法,应该指“关键的、最厉害的武器”,至少是“非常重要的武器”;不应该是“绝招”、“最后的一招”的意思,正如该文中所说,舆论战已经是很多国家都注意到、多次采用并且仍然在使用着的战争手段。
在语言实践中,要是想让“撒手锏”和“杀手锏”两个词并存,那么在表达“使出绝招,亮出底牌”、“最厉害的本领”,甚至是引申为“留了一手”的意思,就应该使用“撒手锏”;在表达“最厉害的武器”,就可以使用“杀手锏”。要是只能采用一个词语来表达,那么从编辑出版和规范现代汉语的角度来说,我们当前只采用《现代汉语词典》的第一选项词目,剔除“也说”这种不规范的写法,只能采用“撒手锏”,“杀手锏”只能看做是“撒手锏”的误写,不能出现在规范的主流媒体上。
参考文献
[1] 盛沛林:《军事新闻学概论》[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0
[2] 盛沛林:《一剑封喉的杀手锏——传媒战》[M],//军事新闻散论,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2
[3]撒手锏,[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722902.htm?fr=ala0
[4]杀手锏,[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36824.htm
[5]同[3]
[6]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书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 第5版[S],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7]同[6]
[8]同[2]
(作者系武警工程学院学报编辑部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