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鱼儿离不开水呀,瓜儿离不开秧”,“如果没有天上的雨水哟,海棠花儿不会自己开”。这两句耳熟能详的歌词道出了外部条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同理,在新课改着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形势下,教育工作者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适宜创新的教育环境,尤其是教育教学理念、管理制度、教育教学行为等校园软环境。笔者从具体可感的小学语文试卷评改这个方面,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便一线教师在教学中借鉴、完善、运用。
一、小学语文考试内容的改革
考试,尤其是笔试,目前仍然是检查学生学习情况、能力素养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下辖的教研机构命题的正规试卷,内容有了较大的改革,更适应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需要。以现行的小学语文试题为例,有关语言的理解、积累、运用方面的题目明显增加,其他方面的题目多为新颖的内容和形式,顺应了语文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向,有利于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这个可喜的变化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有引导、促进作用的。
二、小学语文试卷评改的现状
部分教师没有很好地理解命题者的意图,没有站在着眼于学生发展的高度做好评卷工作。在改卷时,以教材内容、教学参考书或出卷者提供的参考答案为“唯一标准”,认定这些“标准答案”不放,该给分的不给分,误导学生,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扼杀学生的创造力。如六年级语文的一道试题:
例句: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请照样子写句子:天气真冷啊,冷得?摇 ?摇。
笔者认为,例句的后半句具体描写漓江水的绿,写清楚了绿的程度、绿的样子,所以学生的答题只要具体地写出天气冷的程度,冷的样子就对,就应该得分。这样才能给学生思维留下广阔的空间,让他们自由驰骋想象,自由、自主地运用生活和语言的积累。有的老师认为例句是用比喻的方法将“绿”具体化的,所以一定要用比喻的方法将“冷”具体化才算对,因而将诸如“冷得滴水成冰”、“冷得大家直打哆嗦”、“冷得大伙儿的手脚都僵了”、“冷得缩成一团”的答题划上“×”。笔者认为这种评改是不严格、严谨的,很古板、僵化,长此以往必然导致学生思维呆板僵化,不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细想,该试题用比喻的方法将“冷”具体化固然是好的、对的,但不用比喻的方法将“冷”写具体也是对的,如“冷得呵口气碰着墙壁也变成了冰花”,这样的句子不也很生动优美吗?
又如:仿写句子:一本你喜爱的书就像一个朋友,就像你的家。学生答案:1.一本你喜爱的书就像一幅美丽的画,就像一首动听的歌。2.盘山公路就像一条飘带,也像一条蜿蜒的长龙。笔者认为这两种答案都是对的,因为把书拿来比喻可以,把盘山公路拿来比喻也可以——学生写什么事物都行,只要比喻恰当。如果认为一定要用书作比才对,那么未免范围限制得太小了。如果题目是:一本你喜爱的书就像(?摇 ?摇),就像(?摇 ?摇),就另当别论——这题规定了用书作比喻。
我们必须树立新的理念,变所谓的标准答案为开放性的、合乎情理的灵活答案,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为核心,让学生有更宽广的思维空间,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提供更多的语文实践机会,让学生自由驰骋、自由表现,从而不断提高语文素养。教师在评改试卷时既要领会出题者的意图,又要理解、尊重学生的答题,因势利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再如,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文言文《两小儿辩日》一课,有两段话表明两个孩子对早晨、中午太阳离我们远、近的看法: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试题是:根据课文内容填空:一儿曰:“日初出?摇 ?摇,及其日中?摇 ?摇,此不为?摇 ?摇而?摇 ?摇乎?”
填原文的哪一段呢?不少老师认为一定要填下一段的内容,因为下一段是“及其日中”,而上一段是“及日中”。笔者却不以为然:一儿是以人们熟知的看物体“近则大,远则小”进行辩说的——日初出时大,所以推断出早晨太阳离我们近;另一儿是以离热源“近则热,远则凉”的生活常识进行辩说的——中午太阳热,所以推理出中午太阳离我们近。读懂课文的人会认为填哪一段内容都是可以的,因为哪一段内容都表述了其中一个孩子的观点(当然不能同时把两个孩子的观点糅合在一起填空,同时以大小冷热推断太阳离我们的远近)。这道题的目的是考查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两个小孩子各自的观点,是否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而不是考查学生有没有注意“及”和“及其”。如果改考卷的老师一定要将填上一段内容的判为错,填下一段内容的才给对,那么无疑是把学生逼进死记硬背的胡同,引入墨守成规、循规蹈矩的境地。我们在改卷时不要抠某个字眼,而要从整个题目的大处着眼,创造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软环境。
要求学生多读课外书,因为多看课外书不仅可以增长知识,扩大视野,而且可以培养语感,丰富语言积累,提高語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语文试卷中根据语境填恰当的词语、句子,写提示语、广告语,给文章添写题目,概括文章某部分内容等都是比较灵活宽泛的答案,没有绝对的标准答案。提供的参考答案只能作“参考”,只要符合语境、表达准确完整、没有语病,就应该判对。
教育应促进人自由全面的发展,教师要积极创造有利于学生自由全面发展的教育环境。教育无小事,笔者希望抛砖引玉,同行们都重视试卷评改这一环节对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作用,共同创造教育的美好未来。
一、小学语文考试内容的改革
考试,尤其是笔试,目前仍然是检查学生学习情况、能力素养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下辖的教研机构命题的正规试卷,内容有了较大的改革,更适应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需要。以现行的小学语文试题为例,有关语言的理解、积累、运用方面的题目明显增加,其他方面的题目多为新颖的内容和形式,顺应了语文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向,有利于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这个可喜的变化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有引导、促进作用的。
二、小学语文试卷评改的现状
部分教师没有很好地理解命题者的意图,没有站在着眼于学生发展的高度做好评卷工作。在改卷时,以教材内容、教学参考书或出卷者提供的参考答案为“唯一标准”,认定这些“标准答案”不放,该给分的不给分,误导学生,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扼杀学生的创造力。如六年级语文的一道试题:
例句: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请照样子写句子:天气真冷啊,冷得?摇 ?摇。
笔者认为,例句的后半句具体描写漓江水的绿,写清楚了绿的程度、绿的样子,所以学生的答题只要具体地写出天气冷的程度,冷的样子就对,就应该得分。这样才能给学生思维留下广阔的空间,让他们自由驰骋想象,自由、自主地运用生活和语言的积累。有的老师认为例句是用比喻的方法将“绿”具体化的,所以一定要用比喻的方法将“冷”具体化才算对,因而将诸如“冷得滴水成冰”、“冷得大家直打哆嗦”、“冷得大伙儿的手脚都僵了”、“冷得缩成一团”的答题划上“×”。笔者认为这种评改是不严格、严谨的,很古板、僵化,长此以往必然导致学生思维呆板僵化,不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细想,该试题用比喻的方法将“冷”具体化固然是好的、对的,但不用比喻的方法将“冷”写具体也是对的,如“冷得呵口气碰着墙壁也变成了冰花”,这样的句子不也很生动优美吗?
又如:仿写句子:一本你喜爱的书就像一个朋友,就像你的家。学生答案:1.一本你喜爱的书就像一幅美丽的画,就像一首动听的歌。2.盘山公路就像一条飘带,也像一条蜿蜒的长龙。笔者认为这两种答案都是对的,因为把书拿来比喻可以,把盘山公路拿来比喻也可以——学生写什么事物都行,只要比喻恰当。如果认为一定要用书作比才对,那么未免范围限制得太小了。如果题目是:一本你喜爱的书就像(?摇 ?摇),就像(?摇 ?摇),就另当别论——这题规定了用书作比喻。
我们必须树立新的理念,变所谓的标准答案为开放性的、合乎情理的灵活答案,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为核心,让学生有更宽广的思维空间,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提供更多的语文实践机会,让学生自由驰骋、自由表现,从而不断提高语文素养。教师在评改试卷时既要领会出题者的意图,又要理解、尊重学生的答题,因势利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再如,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文言文《两小儿辩日》一课,有两段话表明两个孩子对早晨、中午太阳离我们远、近的看法: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试题是:根据课文内容填空:一儿曰:“日初出?摇 ?摇,及其日中?摇 ?摇,此不为?摇 ?摇而?摇 ?摇乎?”
填原文的哪一段呢?不少老师认为一定要填下一段的内容,因为下一段是“及其日中”,而上一段是“及日中”。笔者却不以为然:一儿是以人们熟知的看物体“近则大,远则小”进行辩说的——日初出时大,所以推断出早晨太阳离我们近;另一儿是以离热源“近则热,远则凉”的生活常识进行辩说的——中午太阳热,所以推理出中午太阳离我们近。读懂课文的人会认为填哪一段内容都是可以的,因为哪一段内容都表述了其中一个孩子的观点(当然不能同时把两个孩子的观点糅合在一起填空,同时以大小冷热推断太阳离我们的远近)。这道题的目的是考查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两个小孩子各自的观点,是否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而不是考查学生有没有注意“及”和“及其”。如果改考卷的老师一定要将填上一段内容的判为错,填下一段内容的才给对,那么无疑是把学生逼进死记硬背的胡同,引入墨守成规、循规蹈矩的境地。我们在改卷时不要抠某个字眼,而要从整个题目的大处着眼,创造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软环境。
要求学生多读课外书,因为多看课外书不仅可以增长知识,扩大视野,而且可以培养语感,丰富语言积累,提高語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语文试卷中根据语境填恰当的词语、句子,写提示语、广告语,给文章添写题目,概括文章某部分内容等都是比较灵活宽泛的答案,没有绝对的标准答案。提供的参考答案只能作“参考”,只要符合语境、表达准确完整、没有语病,就应该判对。
教育应促进人自由全面的发展,教师要积极创造有利于学生自由全面发展的教育环境。教育无小事,笔者希望抛砖引玉,同行们都重视试卷评改这一环节对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作用,共同创造教育的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