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腰椎峡部裂(LS)(又称峡部不连)是指脊椎一侧或两侧椎弓峡部不连接,是引起脊椎滑脱的主要原因之一1,是引起腰腿痛的常见原因之一。传统X线平片是诊断LS的常规检查方法,但其获得的信息有限,容易误诊和漏诊。近年来,随着螺旋CT后处理软件的开发和应用2,3,LS的正确诊断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通过利用MSCT不同的后处理技术对50例LS患者图像进行比较分析,探讨不同后处理技术在LS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和意义。
资料与方法
2008年12月~2010年12月收治LS患者50例,男32例,女18例;年龄13~68岁,平均40岁。其中36例伴有腰椎滑脱。主要症状有腰痛伴单侧或双侧下肢放射痛或下肢麻木无力,骶尾部疼痛,会阴部放射痛,其中2例伴有间歇性跛行。
方法:采用东芝64排螺旋CT机,患者采用仰卧位扫描,扫描范围:从T12椎体上缘至S2椎体下缘行螺旋容积扫描,并将螺旋CT扫描的各向同性扫描容积原始数据进行薄层轴位重建。扫描参数:管电压120KV,旋转一周有效管电流217mAS,准直器宽度64mm×0.6mm,螺距0.8;重建薄层数据传送至工作站。图像后处理重建方法:沿椎间盘平面MPR;沿腰椎长轴矢状位MPR;容积重建技术(VRT)后观察椎弓峡部情况。图像分析:经过工作站处理过的图像由两位副主任医师共同阅读,诊断腰椎椎弓峡部情况。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不同方法诊断率的比较行X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结果
50例LS患者当中,34例患者存在腰椎椎体滑脱,其中L4~5椎体滑脱13例,L5~S1椎体滑脱21例,10例患者为先天性LS,6例为应力性骨折所致。其中L5左侧3例,右侧2例,两侧21例,合并滑脱21例(图1~4);L4右侧1例,左侧2例,两侧22例,合并滑脱13例。
平行于椎间盘横断位MPR诊断准确率0,腰椎矢状位MPR 100%(94/94),VR 78%(73/94)。因此经矢状位MPR图像在显示LS效果好,50例94处峡部裂均能清晰显示。矢状位MPR诊断率显著高于沿椎间盘層面横断位MPR及VR,P<0.01。
讨论
LS是引起腰腿痛的主要原因之一,成人发病率约6%4,发病机制可能为先天发育不良、应力性骨折及多次微小骨折等,准确的诊断,对于解除患者的痛苦及制定手术计划意义重大。目前LS影像学诊断的直接征象为峡部不连续,LS通常发生在椎弓根下2~9mm。以往一直以X线平片作为首选检查方法,利用常规CT诊断LS的文献较多,但其扫描线通常平行于椎间盘,导致对LS的漏诊率较高5。尽管有学者提出反角度(平行椎弓)扫描的方法,且取得良好效果,但是只是从临床诊断角度而言,对于临床医生关心的合并椎间盘病变及详细的椎弓形态及毗邻信息难以提供,不能满足临床医生需求。
图1~4为同一病例:图1、2:矢状位CPR能清楚显示L5两侧峡部裂,右侧裂隙较大,左侧较小;图3:VRT能显示L5两侧峡部裂及腰椎椎体整体形态;图4:正中矢状位MPR能清楚显示L5~S1椎体滑脱。
螺旋CT扫描的技术优势:螺旋CT拥有两套X线源、探测器系统及83ms超高时间分辨率,2个连续以0.6mm准直宽度获取的32组采集数据可组合成等中心取样厚度0.3mm的64层图像。螺旋CT容积扫描包括了扫描范围内所有数据,且实现了等体素,即每一个体素在冠状面、矢状面及横断面三个方向是均等的,从而使任意方向的MPR像具有与原始横断位数据相同的空间分辨率。
螺旋CT后处理技术对LS的诊断:①沿椎弓根方向走形的矢状位MPR能够清楚观察椎弓峡部在矢状位的形态,并能一并显示与椎弓峡部毗邻的上下关节突的形态结构,能为临床医生提供充足的诊断及手术治疗信息,因此这一位置是诊断LS的关键。矢状位坐标的任意调整保证了该位置显示峡部形态的可矫正性,因此确保LS诊断的准确性。同时,此位置观察裂隙的走形方向、裂隙的宽度、裂隙周围的骨性及软组织形态改变。除此之外,正中矢状位MPR还能明确显示椎体滑脱改变情况及椎管狭窄情况,但是该位置对椎间盘的突出情况显示不佳。②三维立体重建技术(VRT):VRT成像能用立体彩色予以充分显示表达,提供近似解剖结构的腰椎骨质图像,能显示腰椎的整体形态、腰椎骨性序列、关节突的形态及椎间孔的形态,且能对任意方向进行切割观察。椎弓峡部裂直观的显示为椎弓峡部骨质中断、不连续,裂隙较大者,利用VRT软件空间立体感强,定位准确,裂隙较小者,细节显示不够,本组VRT诊断LS显示率78%,说明VRT在椎弓峡部裂裂隙较小的情况下还不能完全清晰显示,因此尚不能单独利用VRT进行LS的诊断,必须结合矢状位MPR等其他后处理方法综合分析诊断,以防漏诊。另外VRT优势还在于通过即时旋转、切割功能,多角度、多方位观察双侧LS所致其他改变情况及有无合并其他畸形。③平行于椎间盘平面重建MPR:该方法对LS的诊断欠佳,但是对椎间盘突出及变性、纤维环钙化、椎体骨质增生及椎管狭窄显示较好,该方法结合前两种后处理技术能全面清晰的显示椎体、椎间盘及附件情况,避免漏诊、误诊,给临床医生提供更全面的影像信息,有利于LS治疗方案的选择。
螺旋CT容积扫描后处理技术中矢状位MPR能准确、直观的诊断LS,结合VRT及沿椎间盘平面重建MPR能给临床医生提供更全面信息,指导制定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白人驹.医学影像诊断学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655.
2罗小平,陈奕奕,刘秀祥等.MSCT容积扫描在诊断腰椎弓峡部裂中的价值[J].放射学实践,2009,24(5):542-545.
3侯代伦,柳澄,陈海松等.多层螺旋CT不同角度MPR图像诊断腰椎弓峡部裂的对照研究[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7,23(2):150-153.
4郝敬明,胡春艾,赵宝忠.“环裂征”:腰椎峡部裂CT特征.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00,8:61.
5罗晓燕,王杰,李锐.腰椎峡部裂CT征象的临床.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02,10(5):368-47.
资料与方法
2008年12月~2010年12月收治LS患者50例,男32例,女18例;年龄13~68岁,平均40岁。其中36例伴有腰椎滑脱。主要症状有腰痛伴单侧或双侧下肢放射痛或下肢麻木无力,骶尾部疼痛,会阴部放射痛,其中2例伴有间歇性跛行。
方法:采用东芝64排螺旋CT机,患者采用仰卧位扫描,扫描范围:从T12椎体上缘至S2椎体下缘行螺旋容积扫描,并将螺旋CT扫描的各向同性扫描容积原始数据进行薄层轴位重建。扫描参数:管电压120KV,旋转一周有效管电流217mAS,准直器宽度64mm×0.6mm,螺距0.8;重建薄层数据传送至工作站。图像后处理重建方法:沿椎间盘平面MPR;沿腰椎长轴矢状位MPR;容积重建技术(VRT)后观察椎弓峡部情况。图像分析:经过工作站处理过的图像由两位副主任医师共同阅读,诊断腰椎椎弓峡部情况。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不同方法诊断率的比较行X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结果
50例LS患者当中,34例患者存在腰椎椎体滑脱,其中L4~5椎体滑脱13例,L5~S1椎体滑脱21例,10例患者为先天性LS,6例为应力性骨折所致。其中L5左侧3例,右侧2例,两侧21例,合并滑脱21例(图1~4);L4右侧1例,左侧2例,两侧22例,合并滑脱13例。
平行于椎间盘横断位MPR诊断准确率0,腰椎矢状位MPR 100%(94/94),VR 78%(73/94)。因此经矢状位MPR图像在显示LS效果好,50例94处峡部裂均能清晰显示。矢状位MPR诊断率显著高于沿椎间盘層面横断位MPR及VR,P<0.01。
讨论
LS是引起腰腿痛的主要原因之一,成人发病率约6%4,发病机制可能为先天发育不良、应力性骨折及多次微小骨折等,准确的诊断,对于解除患者的痛苦及制定手术计划意义重大。目前LS影像学诊断的直接征象为峡部不连续,LS通常发生在椎弓根下2~9mm。以往一直以X线平片作为首选检查方法,利用常规CT诊断LS的文献较多,但其扫描线通常平行于椎间盘,导致对LS的漏诊率较高5。尽管有学者提出反角度(平行椎弓)扫描的方法,且取得良好效果,但是只是从临床诊断角度而言,对于临床医生关心的合并椎间盘病变及详细的椎弓形态及毗邻信息难以提供,不能满足临床医生需求。
图1~4为同一病例:图1、2:矢状位CPR能清楚显示L5两侧峡部裂,右侧裂隙较大,左侧较小;图3:VRT能显示L5两侧峡部裂及腰椎椎体整体形态;图4:正中矢状位MPR能清楚显示L5~S1椎体滑脱。
螺旋CT扫描的技术优势:螺旋CT拥有两套X线源、探测器系统及83ms超高时间分辨率,2个连续以0.6mm准直宽度获取的32组采集数据可组合成等中心取样厚度0.3mm的64层图像。螺旋CT容积扫描包括了扫描范围内所有数据,且实现了等体素,即每一个体素在冠状面、矢状面及横断面三个方向是均等的,从而使任意方向的MPR像具有与原始横断位数据相同的空间分辨率。
螺旋CT后处理技术对LS的诊断:①沿椎弓根方向走形的矢状位MPR能够清楚观察椎弓峡部在矢状位的形态,并能一并显示与椎弓峡部毗邻的上下关节突的形态结构,能为临床医生提供充足的诊断及手术治疗信息,因此这一位置是诊断LS的关键。矢状位坐标的任意调整保证了该位置显示峡部形态的可矫正性,因此确保LS诊断的准确性。同时,此位置观察裂隙的走形方向、裂隙的宽度、裂隙周围的骨性及软组织形态改变。除此之外,正中矢状位MPR还能明确显示椎体滑脱改变情况及椎管狭窄情况,但是该位置对椎间盘的突出情况显示不佳。②三维立体重建技术(VRT):VRT成像能用立体彩色予以充分显示表达,提供近似解剖结构的腰椎骨质图像,能显示腰椎的整体形态、腰椎骨性序列、关节突的形态及椎间孔的形态,且能对任意方向进行切割观察。椎弓峡部裂直观的显示为椎弓峡部骨质中断、不连续,裂隙较大者,利用VRT软件空间立体感强,定位准确,裂隙较小者,细节显示不够,本组VRT诊断LS显示率78%,说明VRT在椎弓峡部裂裂隙较小的情况下还不能完全清晰显示,因此尚不能单独利用VRT进行LS的诊断,必须结合矢状位MPR等其他后处理方法综合分析诊断,以防漏诊。另外VRT优势还在于通过即时旋转、切割功能,多角度、多方位观察双侧LS所致其他改变情况及有无合并其他畸形。③平行于椎间盘平面重建MPR:该方法对LS的诊断欠佳,但是对椎间盘突出及变性、纤维环钙化、椎体骨质增生及椎管狭窄显示较好,该方法结合前两种后处理技术能全面清晰的显示椎体、椎间盘及附件情况,避免漏诊、误诊,给临床医生提供更全面的影像信息,有利于LS治疗方案的选择。
螺旋CT容积扫描后处理技术中矢状位MPR能准确、直观的诊断LS,结合VRT及沿椎间盘平面重建MPR能给临床医生提供更全面信息,指导制定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白人驹.医学影像诊断学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655.
2罗小平,陈奕奕,刘秀祥等.MSCT容积扫描在诊断腰椎弓峡部裂中的价值[J].放射学实践,2009,24(5):542-545.
3侯代伦,柳澄,陈海松等.多层螺旋CT不同角度MPR图像诊断腰椎弓峡部裂的对照研究[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7,23(2):150-153.
4郝敬明,胡春艾,赵宝忠.“环裂征”:腰椎峡部裂CT特征.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00,8:61.
5罗晓燕,王杰,李锐.腰椎峡部裂CT征象的临床.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02,10(5):36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