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综观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库切的小说可以看出,南非总是他关注的中心,南非的种族关系更是他小说的主题。本文从语言殖民的定义、语言殖民的成功、语言殖民的危害以及后殖民时代的语言诉求等方面探讨了库切对语言殖民的观点,从而得出结论:伴随着殖民主义在南非的兴起和没落,作为文化殖民的核心,语言殖民在南非也经历了由盛到衰的过程。
关键词:约翰·马克斯韦尔·库切 小说 语言殖民 南非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作为作家,南非人约翰·马克斯韦尔·库切(John Maxwell Coetzee)是幸运的,他屡获奖项,其中最高的荣誉包括诺贝尔文学奖和两次获得的英国布克奖。这些荣誉的获得与库切特殊且丰富的经历是分不开的。库切从小受英语和南非荷兰语的双语教育,成长于南非种族隔离政策逐渐成型继而猖獗的年代,从小就目睹了南非黑人在种族隔离制度下的悲惨遭遇。虽然,大学一毕业就离开南非,但库切几乎所有作品都植根于南非,南非总是他关注的中心,而南非的种族关系也是他一直无法摆脱的主题。南非种族隔离由盛到衰的特殊经历使得库切对殖民这一主题有着非常独到而深刻的理解,同时对西方文化的了解以及对语言的敏感又使得库切对语言殖民描述颇多。本文综观库切的小说,认为伴随着殖民主义在南非的兴起和没落,作为文化殖民的核心,语言殖民在南非也经历了由盛到衰的过程。
语言,作为人类交流的工具,在某种意义上是人们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当某些群体比另一些群体更有权势、更有地位时,他们的语言也就有了更高的地位。在殖民社会,殖民者与被殖民者不均衡的社会政治地位使他们各自的语言分别处于强势和弱势的地位。为了巩固自己的殖民统治,将强势的殖民者语言施加于被殖民者,便成为统治的一种手段。托马斯·麦考利(Thomas Macaulay)在1835年所作的臭名昭著的演讲“印度教育备忘录”(Minute on Indian Education)中提到:“我们现在必须竭尽全力培养这样一群人,他们是我们和成千上万的被统治者的传声筒,他们拥有印度人的血液和肤色,但具有英国人的品位、观点、道德和智力。”为了培养这样一群人,首先要做的就是让他们学习殖民者们的语言。
作为文化殖民的核心,语言殖民一直伴随着欧洲殖民的历史。语言殖民,就是把占统治地位的语言转移给其他国家的人民。由于殖民者的实力及其文化的威望,这种转移可能是强加,也可能是自愿的;渐渐地,这种语言被看作是真正高级的语言,并被赋予所谓的优点,从而压制了本土语言的作用。“最复杂、隐匿的殖民形式是文化殖民,而文化殖民的核心是欧洲语言殖民。因此,殖民、文化殖民与语言殖民构成一种递进互补的殖民政治。”
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从存在论上界定语言,认为语言不仅是表达的工具,而且是人的存在家园,是使人成为人的存在前提。拉康认同海德格尔的观点,认为不是我们在表达语言,而是语言借助我们表达它自己。人类的主体性就是由语言建构的,当建构主体的语言变化或不确定时,主体就面临着难以愈合的分裂。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在殖民地让被殖民者重新建构自己的主体性,臣服于殖民者,强迫被殖民者学习自己的语言是非常重要的策略之一。因此,1806年,当英国推翻了荷兰在南非的殖民统治取而代之时,英国殖民者宣布:“英语为官方语言,凡在政府机构供职者,必须懂得英语。”
伴随着欧洲人在南非的殖民侵略和扩张,南非的语言殖民体现在以欧洲语言(主要是南非荷兰语和英语)对南非本土语言的成功殖民上。而英语在南非的历史则可以追溯到1806年英国人在开普敦建立起殖民地:与其他殖民地的历史一样,随着英国军队、传教士、定居者和淘金者的到来,英语逐渐在这片殖民地上扎下根来。
英语在南非的统治地位也影响着荷兰裔后代库切一家。库切1940年出生于开普敦的一个南非荷兰人家庭,父母深知英语的重要性,所以库切兄弟俩从小受的是双语教育,在家里由于母亲的要求也说英语,但是其他的亲属却说的是南非荷兰语,因此库切常常觉得与他们格格不入,这也让他从小时候起就对与语言相关的东西非常的敏感和感兴趣,尤其是对不是母语却又胜似母语的英语。虽然身为南非荷兰人,但库切因从小所受的教育而对英语及英语文化产生认同感,却厌恶南非荷兰语。在自传体小说《男孩》里,以库切本人为原型的小约翰上小学时害怕被分到阿非利堪人班级,羡慕南非的英国人总是过着高人一等的生活,同时小约翰内心里也瞧不起阿非利堪男孩,讨厌其他孩子说的南非荷兰语,认为他们:“一开口却口无遮拦的脏话。他们那一套套隐晦的词汇,他压跟儿没法理解,……让他听起来不由连连后退。”语言建构主体,小约翰把自己的主体性建立在了英语而非南非荷兰语之上,从而为主体分裂埋下了伏笔。
英语及英语文化在南非的统治地位以及库切自己所受的英式教育,再加上南非种族隔离统治与反种族隔离斗争的日益深化,使得库切大学一毕业就只身前往伦敦去实现自己的艺术梦想。然而,库切在伦敦的生活却索然无趣,甚至可以用痛苦来形容,他的自传体小说《青春》主要叙述的就是主人公约翰在伦敦生活的故事。来到英国之前,他相信爱情和爱情的力量:“那个他所爱的人,命中注定的人,将会立刻透过他呈现出的怪异的,甚至单调的外表,看到他内心燃烧着的烈火。”然而,他不多的几次艳遇却总是让他无法找到心中向往的爱情。爱情失败后,他渴望成为一名真正的艺术家,但伦敦并没有实现他的愿望。在令人窒息的生活和工作中,他变得“不再有强烈的渴望,脑子里不再充斥着对那神秘的、美丽的、能释放他内心的激情的陌生人的追求”。
在英国失败的爱情经历隐喻着库切对英国的失望。逃离南非,远离亲人,他以为在英国能找到自己真正的归属感,但结果却令他倍感失望。他与英国人格格不入,虽然他的英语说得非常好,但是他老感觉英国人把他当作来自殖民地的劣等人。而当南非来的堂妹和朋友在与他不用英语,却用南非荷兰语聊天时:“尽管他已经多年没有说南非荷兰语了,他仍然能感到自己立刻就松弛了下来,仿佛滑进了热水澡里。”可见,南非荷兰语仍然是库切最熟悉、亲切的语言,尽管他每天和人交流说的都是英语。库切借《内陆深处》里的女主人公玛格达表达了自己内心的这种分裂:“我生来就对语言有一种等级的认识,有着距离上的把握和敏锐的洞察力。”父母从小让他说英语,但其实在他的内心,自己说话时真正想要用的语言却是南非荷兰语。
可见,欧洲对南非的殖民扩张不仅给南非黑人造成了身心的痛苦,同样导致了殖民者后代们的内心痛苦、分裂。《内陆深处》里的女主人公玛格达与许多当地的殖民地姑娘一样,只能日复一日地关在房间里哀叹度日,因为没有人能和她进行正常的交流,语言已经被先辈们拿来当作自己殖民扩张的工具,已经不再是纯粹的能够起到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工具。所以,她抱怨道:“为什么没有人用真正发自内心的语言对我说话?适中的,中庸的——这才是我所要的!既非主人也非奴隶,既非父母也非孩子,只是居间的桥梁,在我心里,这样一来所有的矛盾都将化为一致。”她不愿过这种高高在上的殖民者生活,渴望着能平等地与人交流,但那只能是妄想,她只能在似梦非梦之间寻找着这种中庸的语言:“我无法解释这种现象,这并不是那种地域性的西班牙语,而是某种纯粹意义上的西班牙语,诸如哲学家们梦想的那种语言,它是与我交流的媒介,我无法用刻板的方式来描述它,它如此深刻地植入我的内心,可见它们呈现的只是纯粹的意义。”
著名的后殖民主义文化批评先驱弗朗兹·法侬说:“殖民统治寻求的全部结果就是要让土著人相信殖民主义带来光明,驱走黑暗,殖民主义自觉追求的效果就是让土著人这样想:假如殖民者离开这里,土著人立刻就会跌回到野蛮、堕落和兽性的境地。”历史发展足以表明,那只是殖民者们的异想天开。1994年南非全民大选,以黑人领袖曼德拉为首的“非国大”以62%以上的多数选票获胜,结束了白人长期单独执政的历史,标志着种族隔离时代的结束以及欧洲语言的失势,这对那些已经习惯了以英语为代表的欧洲语言的南非殖民者的后裔来说却是灾难性的打击。《耻》里的主人公戴维·卢里就深深地感受到了欧洲语言失势的痛苦。当他和女儿露茜在农场上被三个黑人抢劫时,他却无能为力,虽然“他会说意大利语,他会说西班牙语,可无论是意大利语还是西班牙语,到了非洲的这个地方,哪一个都救不了他。……传教,那旨在把野蛮人提高一个档次的伟大工程到底留下了什么成果?他是一点也没看出来。”传教,这种语言殖民在非洲并没有获得理想的结果。卢里深深地感受到了殖民者们和他们的欧洲语言在南非已经失去了生存的土壤;相反,他对能干的土著人却越来越钦佩。尽管当卢里与女儿遭受抢劫时,黑人佩特鲁斯不来救援,这让卢里心生疑虑,但他仍然认为“佩特鲁斯是他那代人的典型。佩特鲁斯无疑有很多经历,他无疑有很多故事可讲。他很想哪一天听听佩特鲁斯的故事。但是他最好不要用英语讲。他越来越坚信,英语极不适合用做传媒来表达南非的事。”
语言是人类共同的交际工具,是不分阶级、阶层的,但是用语言表达的思想是有阶级性的。随着欧洲殖民扩张在南非的兴盛和衰落,以英语为主的语言殖民也经历了由强到弱的过程。库切说:“我是这样一代人的代表。种族隔离为了我们而建立,我们被认为应该从中最受益。”然而事实证明,他并没有受益,而是像他的小说主人公们一样因为殖民和语言殖民遭受了主体的分裂,至今难以愈合。那么,对那些经历了内心分裂的人来说,究竟该用什么样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心声,究竟怎样才能做到主体的统一呢?在《慢人》里,库切通过伊丽莎白之口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在文中,伊利莎白·科斯特洛与主人公保罗·雷蒙特有下面的一段对话:
“你说英语,你可能还以英语思考,你可能甚至用英语做梦,然而英语依然不是你真正的语言。我甚至要说英语对你来说是一种伪装,或者是一个面具,是你的乌龟壳铠甲的一部分。
一个本地人怎么说话?
从心里说话。言辞从内部像井水一样涌出来,而他像歌儿一样把它们唱出来,歌唱它们。这样说话。”
只有在没有权力的干扰下、在轻松随意的氛围中,语言才是思维的载体,才能起到人与人之间有效的交流作用,任何强加的干涉、扰乱只会让语言失去它的效力。
参考文献:
[1] An Introduction to Post-colonial Theory,Peter Childs and R.J.Patrick Williams[M].London: Prentice Hall,1997;130.
[2] 陶家俊:《语言、艺术与文化政治:论古吉·塞昂哥的反殖民思想》,《国外文学》,2006年第4期。
[3] 王助民等:《近现代西方殖民主义史(1415-1990)》,中国档案出版社,1995年版。
[4] 约翰·马克斯韦尔·库切,文敏译:《男孩》,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
[5] 约翰·马克斯韦尔·库切,王家湘译:《青春》,浙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6] 约翰·马克斯韦尔·库切,文敏译:《内陆深处》,浙江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
[7] 弗朗兹·法侬等著,陈永国等译:《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8] 约翰·马克斯韦尔·库切,张冲、郭整风译:《耻》,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
[9] David Attwell.An exclusive interview with J M Coetzee[EB/OL].http://www.dn.se/DNet/jsp/polopoly.jsp?d=1058&a=212382.
[10] 约翰·马克斯韦尔·库切,邹海仑译:《慢人》,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
作者简介:王敏,女,1978—,重庆江津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英语文学、土木工程翻译,工作单位:重庆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
关键词:约翰·马克斯韦尔·库切 小说 语言殖民 南非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作为作家,南非人约翰·马克斯韦尔·库切(John Maxwell Coetzee)是幸运的,他屡获奖项,其中最高的荣誉包括诺贝尔文学奖和两次获得的英国布克奖。这些荣誉的获得与库切特殊且丰富的经历是分不开的。库切从小受英语和南非荷兰语的双语教育,成长于南非种族隔离政策逐渐成型继而猖獗的年代,从小就目睹了南非黑人在种族隔离制度下的悲惨遭遇。虽然,大学一毕业就离开南非,但库切几乎所有作品都植根于南非,南非总是他关注的中心,而南非的种族关系也是他一直无法摆脱的主题。南非种族隔离由盛到衰的特殊经历使得库切对殖民这一主题有着非常独到而深刻的理解,同时对西方文化的了解以及对语言的敏感又使得库切对语言殖民描述颇多。本文综观库切的小说,认为伴随着殖民主义在南非的兴起和没落,作为文化殖民的核心,语言殖民在南非也经历了由盛到衰的过程。
语言,作为人类交流的工具,在某种意义上是人们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当某些群体比另一些群体更有权势、更有地位时,他们的语言也就有了更高的地位。在殖民社会,殖民者与被殖民者不均衡的社会政治地位使他们各自的语言分别处于强势和弱势的地位。为了巩固自己的殖民统治,将强势的殖民者语言施加于被殖民者,便成为统治的一种手段。托马斯·麦考利(Thomas Macaulay)在1835年所作的臭名昭著的演讲“印度教育备忘录”(Minute on Indian Education)中提到:“我们现在必须竭尽全力培养这样一群人,他们是我们和成千上万的被统治者的传声筒,他们拥有印度人的血液和肤色,但具有英国人的品位、观点、道德和智力。”为了培养这样一群人,首先要做的就是让他们学习殖民者们的语言。
作为文化殖民的核心,语言殖民一直伴随着欧洲殖民的历史。语言殖民,就是把占统治地位的语言转移给其他国家的人民。由于殖民者的实力及其文化的威望,这种转移可能是强加,也可能是自愿的;渐渐地,这种语言被看作是真正高级的语言,并被赋予所谓的优点,从而压制了本土语言的作用。“最复杂、隐匿的殖民形式是文化殖民,而文化殖民的核心是欧洲语言殖民。因此,殖民、文化殖民与语言殖民构成一种递进互补的殖民政治。”
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从存在论上界定语言,认为语言不仅是表达的工具,而且是人的存在家园,是使人成为人的存在前提。拉康认同海德格尔的观点,认为不是我们在表达语言,而是语言借助我们表达它自己。人类的主体性就是由语言建构的,当建构主体的语言变化或不确定时,主体就面临着难以愈合的分裂。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在殖民地让被殖民者重新建构自己的主体性,臣服于殖民者,强迫被殖民者学习自己的语言是非常重要的策略之一。因此,1806年,当英国推翻了荷兰在南非的殖民统治取而代之时,英国殖民者宣布:“英语为官方语言,凡在政府机构供职者,必须懂得英语。”
伴随着欧洲人在南非的殖民侵略和扩张,南非的语言殖民体现在以欧洲语言(主要是南非荷兰语和英语)对南非本土语言的成功殖民上。而英语在南非的历史则可以追溯到1806年英国人在开普敦建立起殖民地:与其他殖民地的历史一样,随着英国军队、传教士、定居者和淘金者的到来,英语逐渐在这片殖民地上扎下根来。
英语在南非的统治地位也影响着荷兰裔后代库切一家。库切1940年出生于开普敦的一个南非荷兰人家庭,父母深知英语的重要性,所以库切兄弟俩从小受的是双语教育,在家里由于母亲的要求也说英语,但是其他的亲属却说的是南非荷兰语,因此库切常常觉得与他们格格不入,这也让他从小时候起就对与语言相关的东西非常的敏感和感兴趣,尤其是对不是母语却又胜似母语的英语。虽然身为南非荷兰人,但库切因从小所受的教育而对英语及英语文化产生认同感,却厌恶南非荷兰语。在自传体小说《男孩》里,以库切本人为原型的小约翰上小学时害怕被分到阿非利堪人班级,羡慕南非的英国人总是过着高人一等的生活,同时小约翰内心里也瞧不起阿非利堪男孩,讨厌其他孩子说的南非荷兰语,认为他们:“一开口却口无遮拦的脏话。他们那一套套隐晦的词汇,他压跟儿没法理解,……让他听起来不由连连后退。”语言建构主体,小约翰把自己的主体性建立在了英语而非南非荷兰语之上,从而为主体分裂埋下了伏笔。
英语及英语文化在南非的统治地位以及库切自己所受的英式教育,再加上南非种族隔离统治与反种族隔离斗争的日益深化,使得库切大学一毕业就只身前往伦敦去实现自己的艺术梦想。然而,库切在伦敦的生活却索然无趣,甚至可以用痛苦来形容,他的自传体小说《青春》主要叙述的就是主人公约翰在伦敦生活的故事。来到英国之前,他相信爱情和爱情的力量:“那个他所爱的人,命中注定的人,将会立刻透过他呈现出的怪异的,甚至单调的外表,看到他内心燃烧着的烈火。”然而,他不多的几次艳遇却总是让他无法找到心中向往的爱情。爱情失败后,他渴望成为一名真正的艺术家,但伦敦并没有实现他的愿望。在令人窒息的生活和工作中,他变得“不再有强烈的渴望,脑子里不再充斥着对那神秘的、美丽的、能释放他内心的激情的陌生人的追求”。
在英国失败的爱情经历隐喻着库切对英国的失望。逃离南非,远离亲人,他以为在英国能找到自己真正的归属感,但结果却令他倍感失望。他与英国人格格不入,虽然他的英语说得非常好,但是他老感觉英国人把他当作来自殖民地的劣等人。而当南非来的堂妹和朋友在与他不用英语,却用南非荷兰语聊天时:“尽管他已经多年没有说南非荷兰语了,他仍然能感到自己立刻就松弛了下来,仿佛滑进了热水澡里。”可见,南非荷兰语仍然是库切最熟悉、亲切的语言,尽管他每天和人交流说的都是英语。库切借《内陆深处》里的女主人公玛格达表达了自己内心的这种分裂:“我生来就对语言有一种等级的认识,有着距离上的把握和敏锐的洞察力。”父母从小让他说英语,但其实在他的内心,自己说话时真正想要用的语言却是南非荷兰语。
可见,欧洲对南非的殖民扩张不仅给南非黑人造成了身心的痛苦,同样导致了殖民者后代们的内心痛苦、分裂。《内陆深处》里的女主人公玛格达与许多当地的殖民地姑娘一样,只能日复一日地关在房间里哀叹度日,因为没有人能和她进行正常的交流,语言已经被先辈们拿来当作自己殖民扩张的工具,已经不再是纯粹的能够起到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工具。所以,她抱怨道:“为什么没有人用真正发自内心的语言对我说话?适中的,中庸的——这才是我所要的!既非主人也非奴隶,既非父母也非孩子,只是居间的桥梁,在我心里,这样一来所有的矛盾都将化为一致。”她不愿过这种高高在上的殖民者生活,渴望着能平等地与人交流,但那只能是妄想,她只能在似梦非梦之间寻找着这种中庸的语言:“我无法解释这种现象,这并不是那种地域性的西班牙语,而是某种纯粹意义上的西班牙语,诸如哲学家们梦想的那种语言,它是与我交流的媒介,我无法用刻板的方式来描述它,它如此深刻地植入我的内心,可见它们呈现的只是纯粹的意义。”
著名的后殖民主义文化批评先驱弗朗兹·法侬说:“殖民统治寻求的全部结果就是要让土著人相信殖民主义带来光明,驱走黑暗,殖民主义自觉追求的效果就是让土著人这样想:假如殖民者离开这里,土著人立刻就会跌回到野蛮、堕落和兽性的境地。”历史发展足以表明,那只是殖民者们的异想天开。1994年南非全民大选,以黑人领袖曼德拉为首的“非国大”以62%以上的多数选票获胜,结束了白人长期单独执政的历史,标志着种族隔离时代的结束以及欧洲语言的失势,这对那些已经习惯了以英语为代表的欧洲语言的南非殖民者的后裔来说却是灾难性的打击。《耻》里的主人公戴维·卢里就深深地感受到了欧洲语言失势的痛苦。当他和女儿露茜在农场上被三个黑人抢劫时,他却无能为力,虽然“他会说意大利语,他会说西班牙语,可无论是意大利语还是西班牙语,到了非洲的这个地方,哪一个都救不了他。……传教,那旨在把野蛮人提高一个档次的伟大工程到底留下了什么成果?他是一点也没看出来。”传教,这种语言殖民在非洲并没有获得理想的结果。卢里深深地感受到了殖民者们和他们的欧洲语言在南非已经失去了生存的土壤;相反,他对能干的土著人却越来越钦佩。尽管当卢里与女儿遭受抢劫时,黑人佩特鲁斯不来救援,这让卢里心生疑虑,但他仍然认为“佩特鲁斯是他那代人的典型。佩特鲁斯无疑有很多经历,他无疑有很多故事可讲。他很想哪一天听听佩特鲁斯的故事。但是他最好不要用英语讲。他越来越坚信,英语极不适合用做传媒来表达南非的事。”
语言是人类共同的交际工具,是不分阶级、阶层的,但是用语言表达的思想是有阶级性的。随着欧洲殖民扩张在南非的兴盛和衰落,以英语为主的语言殖民也经历了由强到弱的过程。库切说:“我是这样一代人的代表。种族隔离为了我们而建立,我们被认为应该从中最受益。”然而事实证明,他并没有受益,而是像他的小说主人公们一样因为殖民和语言殖民遭受了主体的分裂,至今难以愈合。那么,对那些经历了内心分裂的人来说,究竟该用什么样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心声,究竟怎样才能做到主体的统一呢?在《慢人》里,库切通过伊丽莎白之口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在文中,伊利莎白·科斯特洛与主人公保罗·雷蒙特有下面的一段对话:
“你说英语,你可能还以英语思考,你可能甚至用英语做梦,然而英语依然不是你真正的语言。我甚至要说英语对你来说是一种伪装,或者是一个面具,是你的乌龟壳铠甲的一部分。
一个本地人怎么说话?
从心里说话。言辞从内部像井水一样涌出来,而他像歌儿一样把它们唱出来,歌唱它们。这样说话。”
只有在没有权力的干扰下、在轻松随意的氛围中,语言才是思维的载体,才能起到人与人之间有效的交流作用,任何强加的干涉、扰乱只会让语言失去它的效力。
参考文献:
[1] An Introduction to Post-colonial Theory,Peter Childs and R.J.Patrick Williams[M].London: Prentice Hall,1997;130.
[2] 陶家俊:《语言、艺术与文化政治:论古吉·塞昂哥的反殖民思想》,《国外文学》,2006年第4期。
[3] 王助民等:《近现代西方殖民主义史(1415-1990)》,中国档案出版社,1995年版。
[4] 约翰·马克斯韦尔·库切,文敏译:《男孩》,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
[5] 约翰·马克斯韦尔·库切,王家湘译:《青春》,浙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6] 约翰·马克斯韦尔·库切,文敏译:《内陆深处》,浙江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
[7] 弗朗兹·法侬等著,陈永国等译:《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8] 约翰·马克斯韦尔·库切,张冲、郭整风译:《耻》,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
[9] David Attwell.An exclusive interview with J M Coetzee[EB/OL].http://www.dn.se/DNet/jsp/polopoly.jsp?d=1058&a=212382.
[10] 约翰·马克斯韦尔·库切,邹海仑译:《慢人》,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
作者简介:王敏,女,1978—,重庆江津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英语文学、土木工程翻译,工作单位:重庆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