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轮:身份辩论
观点一:肉熟后的颜色为红即为红肉,为白即为白肉。根据肉类食物在做熟后的颜色来分。那些在做熟后是红色的肉就属于“红肉”,包括我们经常吃的猪、牛、羊肉等哺乳动物的肉;而那些在做熟后是浅颜色的肉类就属于“白肉”,包括我们平常吃的鸡、鸭、鹅、鱼、虾、蟹、牡蛎、蛤蜊等非哺乳动物的肉。
观点二:按是否为哺乳动物来区分,“是”为红肉,“否”为白肉。哺乳动物的肉称为红肉,如牛肉、猪肉、羊肉等。非哺乳动物的肉如鸡、鸭、鹅、鱼、虾、蟹等称为白肉。
评委点评:所谓红肉、白肉是研究人员为了分析不同颜色的肉类对健康的影响而划分的。其实,烹饪后的颜色不能作为判断是否为红肉的标准,这种分类的方法并不十分完善。例如:牛肉不论烹饪前后都是红色;猪肉虽在烹饪后变为白色,也是红肉。相反的,鸟类(鸡、鸭、鹅等)、鱼、爬行动物、两栖动物、甲壳类动物(虾蟹等)或双壳类动物(牡蛎、蛤蜊等)等非哺乳动物的肉都是红肉(可以算作白肉)。三文鱼、煮熟的虾蟹等都是红色,也不能算作红肉。
第二轮:营养价值
红肉方:红肉的脂肪偏多,但是红肉中富含矿物质尤其是铁、锌,并且容易被人体所吸收、利用,还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B1、B2、A、D)等。
白肉方:白肉类食物能提供丰富蛋白质,且脂肪含量低,不容易造成“三高”。
评委点评:中国营养学会推荐成年人每天吃动物性食物的量:鱼虾类50-100克(1-2两),畜禽肉类50-75克。对于那些吃肉偏多的居民,特别吃猪肉过多的人应注意调整,尽量多吃鸡、鸭、鱼肉。还有一些人平常吃动物性食物但量还不够的,应适当增加。不管红肉还是白肉,都含有脂肪,包括饱和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只是含量有高低。同样重的肉中,猪肉脂肪含量最高,羊肉次之,牛肉最低。即使在红肉的瘦肉中,脂肪含量也不少。鸡、鸭肉中的脂肪含量较低,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肉中的脂肪含量一般较低,并且含有较多的不饱和脂肪酸;深海鱼类中富含EPA和DHA,对预防血脂异常和心脑血管病有一定作用。
第三轮:对疾病的影响
红肉方:只要摄入不过量,不会产生疾病。
白肉方: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多,能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减轻癌症的威胁。
评委点评:红肉的特点是肌肉纤维粗硬、脂肪含量较高,并且其中的饱和脂肪酸多。而白肉肌肉纤维细腻,脂肪含量较低,脂肪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动物脂肪主要是提供能量。能量摄入过多会增加肥胖和得心血管疾病的危险,饱和脂肪酸摄入过高是导致血中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的主要因素。最近流行病学研究发现,吃红肉多的人群患结肠癌、乳腺癌等疾病的危险性会增高;研究还发现,男性吃太多红肉还会导致得各种疾病的概率加大。需要注意的是,这里说的是“吃红肉多的”,并不意味着吃点红肉就会增加得病的危险。
链接>>>盘点各种肉类的营养特点
牛肉,最强壮的肉。身体虚弱吃牛肉最好,因为牛肉提供高质量的蛋白质还有全部种类的氨基酸,牛肉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比猪肉更接近人体需要,其中所含的肌氨酸比任何食物都高。牛肉能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对生长发育及手术后、病后调养的人在补充失血、修复组织等方面特别适宜。但牛肉的肌肉纤维较粗糙不易消化,有很高的胆固醇和脂肪,故老人、幼儿及消化力弱的人不宜多吃。
羊肉,最滋补的肉。羊肉富含维生素B1、B2、B6以及铁、锌、硒,常吃羊肉有助于提高人体的免疫力。羊肉对气喘、气管炎、肺病及虚寒的病人相当有益。还能益肾壮阳,补虚抗寒,强健身体,是冬令的滋养食疗珍品。但需注意的是,羊肉毕竟性偏温热,并非人人皆宜。阴虚火旺,咳嗽痰多、消化不良、关节炎、湿疹及发热者应忌食。
猪肉,最补铁的肉。猪肉的营养非常全面,除了含有蛋白质和脂肪外还含有钙、磷、铁、维生素B1、B2和烟酸。猪瘦肉中还含有血红蛋白,可起到补铁作用,能够预防贫血,肉中的血红蛋白比植物中的更好吸收。但是多吃猪肉容易导致高血脂和肥胖等疾病。
鸡肉,脂肪最少的肉。鸡肉和牛羊肉、猪肉相比其蛋白质的质量较高,脂肪含量较低。此外,鸡肉蛋白质中含有全部必需氨基酸,其含量与蛋、乳中的氨基酸谱式极为相似,是优质蛋白质的来源。鸡肉对营养不良、畏寒怕冷、乏力疲劳、月经不调、贫血、虚弱等症有很好的食疗作用。
鱼虾,微量元素最多的肉。鱼虾中的微量元素极为丰富,含钙、铁、锰、铜、钴、镍、锌、碘、氯、硫等,都是人体所必需的。鱼里还含有ω-3脂肪酸,多吃鱼和鱼油还能阻止老年痴呆的侵袭;母亲吃的鱼越多,新生儿的DHA就越多,越有利于孩子的大脑生长发育。
观点一:肉熟后的颜色为红即为红肉,为白即为白肉。根据肉类食物在做熟后的颜色来分。那些在做熟后是红色的肉就属于“红肉”,包括我们经常吃的猪、牛、羊肉等哺乳动物的肉;而那些在做熟后是浅颜色的肉类就属于“白肉”,包括我们平常吃的鸡、鸭、鹅、鱼、虾、蟹、牡蛎、蛤蜊等非哺乳动物的肉。
观点二:按是否为哺乳动物来区分,“是”为红肉,“否”为白肉。哺乳动物的肉称为红肉,如牛肉、猪肉、羊肉等。非哺乳动物的肉如鸡、鸭、鹅、鱼、虾、蟹等称为白肉。
评委点评:所谓红肉、白肉是研究人员为了分析不同颜色的肉类对健康的影响而划分的。其实,烹饪后的颜色不能作为判断是否为红肉的标准,这种分类的方法并不十分完善。例如:牛肉不论烹饪前后都是红色;猪肉虽在烹饪后变为白色,也是红肉。相反的,鸟类(鸡、鸭、鹅等)、鱼、爬行动物、两栖动物、甲壳类动物(虾蟹等)或双壳类动物(牡蛎、蛤蜊等)等非哺乳动物的肉都是红肉(可以算作白肉)。三文鱼、煮熟的虾蟹等都是红色,也不能算作红肉。
第二轮:营养价值
红肉方:红肉的脂肪偏多,但是红肉中富含矿物质尤其是铁、锌,并且容易被人体所吸收、利用,还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B1、B2、A、D)等。
白肉方:白肉类食物能提供丰富蛋白质,且脂肪含量低,不容易造成“三高”。
评委点评:中国营养学会推荐成年人每天吃动物性食物的量:鱼虾类50-100克(1-2两),畜禽肉类50-75克。对于那些吃肉偏多的居民,特别吃猪肉过多的人应注意调整,尽量多吃鸡、鸭、鱼肉。还有一些人平常吃动物性食物但量还不够的,应适当增加。不管红肉还是白肉,都含有脂肪,包括饱和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只是含量有高低。同样重的肉中,猪肉脂肪含量最高,羊肉次之,牛肉最低。即使在红肉的瘦肉中,脂肪含量也不少。鸡、鸭肉中的脂肪含量较低,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肉中的脂肪含量一般较低,并且含有较多的不饱和脂肪酸;深海鱼类中富含EPA和DHA,对预防血脂异常和心脑血管病有一定作用。
第三轮:对疾病的影响
红肉方:只要摄入不过量,不会产生疾病。
白肉方: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多,能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减轻癌症的威胁。
评委点评:红肉的特点是肌肉纤维粗硬、脂肪含量较高,并且其中的饱和脂肪酸多。而白肉肌肉纤维细腻,脂肪含量较低,脂肪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动物脂肪主要是提供能量。能量摄入过多会增加肥胖和得心血管疾病的危险,饱和脂肪酸摄入过高是导致血中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的主要因素。最近流行病学研究发现,吃红肉多的人群患结肠癌、乳腺癌等疾病的危险性会增高;研究还发现,男性吃太多红肉还会导致得各种疾病的概率加大。需要注意的是,这里说的是“吃红肉多的”,并不意味着吃点红肉就会增加得病的危险。
链接>>>盘点各种肉类的营养特点
牛肉,最强壮的肉。身体虚弱吃牛肉最好,因为牛肉提供高质量的蛋白质还有全部种类的氨基酸,牛肉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比猪肉更接近人体需要,其中所含的肌氨酸比任何食物都高。牛肉能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对生长发育及手术后、病后调养的人在补充失血、修复组织等方面特别适宜。但牛肉的肌肉纤维较粗糙不易消化,有很高的胆固醇和脂肪,故老人、幼儿及消化力弱的人不宜多吃。
羊肉,最滋补的肉。羊肉富含维生素B1、B2、B6以及铁、锌、硒,常吃羊肉有助于提高人体的免疫力。羊肉对气喘、气管炎、肺病及虚寒的病人相当有益。还能益肾壮阳,补虚抗寒,强健身体,是冬令的滋养食疗珍品。但需注意的是,羊肉毕竟性偏温热,并非人人皆宜。阴虚火旺,咳嗽痰多、消化不良、关节炎、湿疹及发热者应忌食。
猪肉,最补铁的肉。猪肉的营养非常全面,除了含有蛋白质和脂肪外还含有钙、磷、铁、维生素B1、B2和烟酸。猪瘦肉中还含有血红蛋白,可起到补铁作用,能够预防贫血,肉中的血红蛋白比植物中的更好吸收。但是多吃猪肉容易导致高血脂和肥胖等疾病。
鸡肉,脂肪最少的肉。鸡肉和牛羊肉、猪肉相比其蛋白质的质量较高,脂肪含量较低。此外,鸡肉蛋白质中含有全部必需氨基酸,其含量与蛋、乳中的氨基酸谱式极为相似,是优质蛋白质的来源。鸡肉对营养不良、畏寒怕冷、乏力疲劳、月经不调、贫血、虚弱等症有很好的食疗作用。
鱼虾,微量元素最多的肉。鱼虾中的微量元素极为丰富,含钙、铁、锰、铜、钴、镍、锌、碘、氯、硫等,都是人体所必需的。鱼里还含有ω-3脂肪酸,多吃鱼和鱼油还能阻止老年痴呆的侵袭;母亲吃的鱼越多,新生儿的DHA就越多,越有利于孩子的大脑生长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