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The Author Unit: Shen zhen A+E Design Co.,Ltd
内容提要:以个人在工业建筑的实践体会出发,探讨工业建筑设计理论和发展方向。
Abstract: In the practice of personal experience in working, Discussion the theory
and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the industrial building design.
关键词:工业建筑 工业建筑分析 工业建筑设计发展趋势
Key Words : Industrial buildings Analysis of industrial architecture
Development trend of industrial building design
序言
一项调查表明,我国每年完成的建筑工程投资额中,工业建筑与民用建筑之比为53%∶
47%,工业建筑占了一半以上,我国工业建筑发展迅猛。与此同时现代工业也已从早期以加
工业为主,转型为电子信息工业、化学、生物、金属机械工业为主的高科技产业;即从劳动
力密集型转型提升为技术、资讯密集型。现代工业建筑设计需要适应并满足生产产品的微型
化、自动化、洁净化、精密化、环境无污染等要求。同时伴随知识经济的发展,全国范围内
兴建的软件园、工业园、科技园亦成为新型工业建筑及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历史上,由于受经济条件水平及思想认识等限制,在工业建筑设计中往往只考虑满足
企业生产工艺和生产空间的要求,即先生产后生活、重生产轻生活,在设计中建筑师难以发
挥应有的作用,工业建筑设计几乎成了生产设备构筑物外壳的简单包装。在工业建筑形象上
表现为“傻、大、黑、粗”。而且在功能上难以适应革新、转产及新技术、新管理的要求,
有的还存在浪费土地、消耗能源、破坏环境及生活条件差等一系列问题。
近期工业建筑外部环境和内部空间组合的变化以及建筑技术科学对工业建筑高技化的
支持,提出信息时代工业建筑发展的模式和相关问题,强调了建筑师在工业建筑创作中的重
要作用。
一
2
随着工作中接触越来越多的工业建筑,我一直也在思考作为建筑领域一个重要类型的工
业建筑如何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在工业建筑设计中应体现怎样的新特
征、新思路?
关于工业建筑设计理论和实践的文章并不多,偶然发现张永和、张路峰合著的《向工业
建筑学习》,则很快吸引了我。这是一本理论分析的书,分析了中国21 世纪之前的工业建筑。
书中对工业建筑分析的过程中,引伸出基本建筑的概念。基本建筑的定义是建立在建造与形
式,房屋与基地,人与空间三组关系上。这三组关系正是建筑的基本问题。
文中总结了九个公式,阅读之初虽然公式二、四让我有些困惑,但越是看到后文越有
启发性—工业建筑没有受到过多审美及意识形态的干扰,也许比民用建筑更接近建筑的本
质。提醒注意的是,书中还特别指明对工业建筑的讨论对世界上某些地区(如欧洲)和/或
时期(如现在)是不成立的。因为工业或民用建筑的概念在这些地区和/或时期里是不存在
的。那里和/或那时的建筑师们的工作也自然没有工业民用的分工。另外,中国工业建筑只
是接近基本建筑而非基本建筑:因为它过于粗糙,从设计考虑到施工质量。然而接近,便足
以提出:向工业建筑学习。
Ⅰ 公式一:工业建筑≠民用建筑。
此公式将工业建筑限定为满足生产活动需要的建筑类型,如厂房、仓库等。这个公式在中国
曾经是通过机构的设立来支持的,从建筑院校中的工业或民用建筑教研室到工业或民用建筑
设计院。它出现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反映了当时中国政治与经济状况,也体现了对建筑艺术
的一个主导性的定义。
Ⅱ 公式二:建筑=实用+经济+在可能的条件下注意美观。
公式二解析:实用≠美观,经济≠美观,可能的条件=经济条件,美观则是可有可无的,可
多可少的。在公式二中,美是附加在建筑上的,独立于建筑而存在的。很接近美国建筑师/
理论家罗伯特·文丘里对建筑的一个著名定义了:即“建筑=装饰了的棚子=棚子+装饰”。
当然棚子所指的并非工业建筑,尽管可能暗示了工业建筑。
Ⅲ 公式三:工业建筑=实用+經济。
过去,基本上默认工业建筑是不需美观的,因而也不会是美观的。
3
Ⅳ 公式四:建筑艺术=装饰
房屋自身是个明确的范畴,但与建筑并列时便变得模糊不定了。是否所有的建筑都是房屋?
或所有的房屋都是建筑?是房屋包含建筑还是建筑包含房屋?
二十世纪上半叶欧洲现代主义运动认为房屋是一个更大的范畴,也认为房屋与建筑的差异是
确实存在的,因此确定房屋与建筑的关系为:房屋=建筑-意识形态。现代主义建筑师们更
深刻认识到,建筑就是建筑本身,是自主的存在,不是表意的工具或说明它者的第二性存在。
如果能确认房屋是建筑的基础,便可以建立一个建筑学:
自下而上:房屋→建筑 。现将自下而上的建筑称为基本建筑。
相对于另一个建立在思想上建筑学:自上而下:理论→建筑
Ⅴ 公式五 - 基本建筑公式组:
从基本建筑的设计过程中必然发生的工作,确定以下三个关系:
⑴房屋与基地的关系。基地包括地形、景观及城市等变型。
⑵人与空间的关系。即使用,也可能是单纯的时空经验。
⑶建造与形式的关系。材料、结构、建造方法及建造规律(包括经济规律)的审美。
建筑形式是建造的结果不是建造的目的。形式在确定材料、结构、及建造方法等的过程中随
之确定不构成一个独立的问题。因此,书中分析后推导一个以建造为起点的建筑设计程序:
建造方法→
材料→ 空间→使用
结构形式→
因此基本建筑不需要装饰。也不认为装饰是罪恶。
没有了装饰,建筑是否仍然拥有艺术性?或建筑本身是否具有艺术性?如果将建筑自身的艺
术性分别代入上述三组关系,这个问题便转化为:房屋与基地的关系是否具有艺术性?空间
关系是否具有艺术性?结构是否具有艺术性?建造是否具有艺术性?等一系列问题。
对以上问题,也许没有一个简单的答案。但可以肯定在三组关系中皆存在着形式的问题。既
然存在形式问题,将公式二代入这三组关系,则得到:
实用(可能)具有艺术性,经济(可能)具有艺术性。
或实用和经济与艺术不(一定)矛盾。
那么,注意美观便值得怀疑,因为它可能成为不必要的多余的活动。
4
Ⅵ 公式六:实用、经济=注意美观。
以上假设在公式二提出的历史时期可能是不成立的,如果经济状况不能满足基本建造要求。
然而目前,不但基本条件已具备,更具有了可能的条件。可能的条件实际上对美观或艺术作
了物质的定义。暗示着经济与美观成正比。但经济状况的改善并没有带来建筑基本质量的提
高,只是装饰在建筑中大量甚至过量出现。可能的条件,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反而限制了建
筑的发展,至少是基本建筑的发展。装饰的概念在后现代主义为主导思潮的时期经常被符号
偷换。排除其中非学术的因素(例如用词不严肃的情况等),装饰与符号的互换关系不是偶
然的,装饰是符号的物质化,符号是文化的具象化,文化则作为意识形态的一部分构成意义,
即:装饰=符号=文化=意义。
建筑学的边缘很模糊,与其它许多学科(如社会学研究、商业管理)存在着重叠。
那么,注意美观便值得怀疑,因为它可能成为不必要的多余的活动。
Ⅵ 公式 七:基本建筑=解决建筑基本问题的建筑
基本建筑仍然在解决基本问题的过程中,即在建造、空间、和房屋与基地关系中,解决形式
的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形式问题不存在,而是:
⑴ 建筑存在着自身的形式语言。
⑵ 理性思维也产生美,这种美是理性的也是感性的,因为最终人将感受到它而被它感动。
基本建筑的形式出自建筑材料与建造方法,它的形象是房屋的形象。即建筑形象反映的建造
的逻辑,而不是一个非建筑事物的所谓意象。
建筑美≠雕刻美或绘画美关系。
Ⅷ 公式八:建筑艺术≠美术
古典主义建筑学正是以美术为基础的。巴黎美术学院式的建筑教育以绘画为基本功。古典主
义对建筑师的定义是建立在绘图员/美术家的基础上,他通过图/画建筑(动词)。
基本建筑的基础是建造。它对建筑师的定义是建立在工匠的基础上,恰恰反映了英语中建筑
师architect 一字的原意:archi 主、大,tect 工匠、技工,所以建筑师实际上是一个领
头工匠或主持技工。这个工匠建筑师的基本功是对材料与建造的了解。这种建筑学的第一教
室是工地第二教室是车间第三教室是计算机。他也许仍需要画,用手画,但画的质量仅以是
否清楚为准。这个建筑学与包豪斯教学体系有血缘关系,是它的发展。
综上所述,中国所谓工业建筑,出于种种限制,设计停止在完成基本建筑任务上,反而相对
5
接近基本建筑,尽管是下意识的。然而,有限的条件带给建筑师的制约可能是积极的这一点
值得注意。
实践中,常常是通过聚焦本质问题达到的。就具体设计工作而言,也是通过对工程中特定的
基本的问题、性质、和关系的探索。因此设计过程就是一个减法的过程。设计的最终对象是
生活方式,因此作为发明的设计旨在提高生活质量。减法是指思想方法,分析排除非本质的
因素的操作,并不意味着一定导致简洁的形式。有时一个合理的建造方法是复杂的。也不构
成一定的风格。
Ⅸ 公式九:基本建筑≠特定风格
风格属于非基本问题。极少主义是一种风格。一幢所谓极少主义的建筑物尽管具有简洁的形
式,但未必是解决了基本问题的结果,很可能是追求简洁形式的产物。英国极少主义建筑师
约翰·鲍森用整块大理石凿出一个绝对单纯几何形的浴盆,他创造了一个极为昂贵的简洁:
鲍森浴盆=形式主义。但也涉及另一个建筑的基本问题:质量。建筑的质量将最终成为其形
式。
Ⅹ 公式十:基本建筑贴近建造=关注建造质量
基本建筑也关注建造逻辑的可读性,不是简单地暴露建造。
Ⅺ 公式十一:工业建筑=民用建筑=基本建筑
该书初时很快浏览了一编,觉得有些晦涩和枯燥,慢慢地品味后才找到一些感觉。过去
一般都认为,工业建筑首先得满足工艺或生产要求,因此对建筑设计限制较多,很难把自己
的创新思想和理念表现在作品中。而看过该书后,最有感悟的就是“无论任何建筑类型,建
筑师们都致力于材料的搭接、构造的逻辑、施工的质量、与基地的关联、人对空间的使用与
体验等,他们在创造的就是基本建筑。”工业建筑应和民用建筑一样,都要注意建筑创作,
对人关怀。在设计上有分工,但不分家。
二
本人结合工作实践,,总结出工業建筑设计以下几种发展趋势:
6
㈠工业建筑设计的节能省地趋势
建设部发布的《关于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的指导意见》(建科[2005]78 号)
中指出:工业建筑要适当提高容积率。
工业建筑在节能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工业建筑设计历来就很重视设备节能,利用自
然通风,利用自然采光。但工业企业提高建筑密度,发展节能省地型工业厂房,严格控制发
展新增工业建设用地,并加强监督和监管,引进先进的生产工艺和技术,推进工业企业走新
型工业化和产业化的道路,仍将是今后工业设计面临的重要任务。
㈡工业建筑设计的生态化趋势
进入工业社会以来生产力发展迅猛,工业建筑蓬勃发展并经历了许多发展阶段,也带来
了不少问题。当前人类为了自己的明天,必须与大自然和谐共生,“可持续发展”思想已成
为人们的共识,在此原则下,生态建筑学应运而生。
新的绿色工业将是自然循环的整体部分,甚至用了能源之后还在产生新的能源,它不破
坏自然,它的废弃物将是自然成长的营养而不是污染环境的毒物,新的绿色工业建筑的生态
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目前对工业建筑的各种生态化建筑的探讨,已从建筑物理论的研究深入到建筑设计的创
作中来,并与新建筑形式创造性结合在一起。对于工业建筑的城市环境设计、节能、节地、
环境保护、防止污染等问题给予了极大重视,在实践中得到应用。
面向新世纪,运用生态学中的共生与再生原则,结合自然并具有良好生态循环方面,将
是工业建筑的发展方向之一。
㈢工业建筑设计的高科技化趋势
工业建筑在本质上应是先进科学技术这个第一生产力的主要载体,其工业建筑的设计指
导思想不能只局限在形式美、图形美上做文章,而要重视高科技的掌握及对科学技术上的应
用。
在科技应用方面,工业建筑设计的新动向也越来越多地表现在:采用高新技术及设备以
满足现代生产工艺、现代化管理、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需要,满足生产产品微型化、自动化、
洁净化、精密化、环境无污染化等要求;采用新结构体现技术美,在满足现代生产工艺的同
时,达到结构美和建筑与空间形象美的统一;利用高科技信息技术,合理设计物流、人流及
信息流,特别在信息流方面,体现越来越充分;利用高科技材料,提高工业建筑的灵活性、
通用性和多样化的要求等。
内容提要:以个人在工业建筑的实践体会出发,探讨工业建筑设计理论和发展方向。
Abstract: In the practice of personal experience in working, Discussion the theory
and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the industrial building design.
关键词:工业建筑 工业建筑分析 工业建筑设计发展趋势
Key Words : Industrial buildings Analysis of industrial architecture
Development trend of industrial building design
序言
一项调查表明,我国每年完成的建筑工程投资额中,工业建筑与民用建筑之比为53%∶
47%,工业建筑占了一半以上,我国工业建筑发展迅猛。与此同时现代工业也已从早期以加
工业为主,转型为电子信息工业、化学、生物、金属机械工业为主的高科技产业;即从劳动
力密集型转型提升为技术、资讯密集型。现代工业建筑设计需要适应并满足生产产品的微型
化、自动化、洁净化、精密化、环境无污染等要求。同时伴随知识经济的发展,全国范围内
兴建的软件园、工业园、科技园亦成为新型工业建筑及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历史上,由于受经济条件水平及思想认识等限制,在工业建筑设计中往往只考虑满足
企业生产工艺和生产空间的要求,即先生产后生活、重生产轻生活,在设计中建筑师难以发
挥应有的作用,工业建筑设计几乎成了生产设备构筑物外壳的简单包装。在工业建筑形象上
表现为“傻、大、黑、粗”。而且在功能上难以适应革新、转产及新技术、新管理的要求,
有的还存在浪费土地、消耗能源、破坏环境及生活条件差等一系列问题。
近期工业建筑外部环境和内部空间组合的变化以及建筑技术科学对工业建筑高技化的
支持,提出信息时代工业建筑发展的模式和相关问题,强调了建筑师在工业建筑创作中的重
要作用。
一
2
随着工作中接触越来越多的工业建筑,我一直也在思考作为建筑领域一个重要类型的工
业建筑如何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在工业建筑设计中应体现怎样的新特
征、新思路?
关于工业建筑设计理论和实践的文章并不多,偶然发现张永和、张路峰合著的《向工业
建筑学习》,则很快吸引了我。这是一本理论分析的书,分析了中国21 世纪之前的工业建筑。
书中对工业建筑分析的过程中,引伸出基本建筑的概念。基本建筑的定义是建立在建造与形
式,房屋与基地,人与空间三组关系上。这三组关系正是建筑的基本问题。
文中总结了九个公式,阅读之初虽然公式二、四让我有些困惑,但越是看到后文越有
启发性—工业建筑没有受到过多审美及意识形态的干扰,也许比民用建筑更接近建筑的本
质。提醒注意的是,书中还特别指明对工业建筑的讨论对世界上某些地区(如欧洲)和/或
时期(如现在)是不成立的。因为工业或民用建筑的概念在这些地区和/或时期里是不存在
的。那里和/或那时的建筑师们的工作也自然没有工业民用的分工。另外,中国工业建筑只
是接近基本建筑而非基本建筑:因为它过于粗糙,从设计考虑到施工质量。然而接近,便足
以提出:向工业建筑学习。
Ⅰ 公式一:工业建筑≠民用建筑。
此公式将工业建筑限定为满足生产活动需要的建筑类型,如厂房、仓库等。这个公式在中国
曾经是通过机构的设立来支持的,从建筑院校中的工业或民用建筑教研室到工业或民用建筑
设计院。它出现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反映了当时中国政治与经济状况,也体现了对建筑艺术
的一个主导性的定义。
Ⅱ 公式二:建筑=实用+经济+在可能的条件下注意美观。
公式二解析:实用≠美观,经济≠美观,可能的条件=经济条件,美观则是可有可无的,可
多可少的。在公式二中,美是附加在建筑上的,独立于建筑而存在的。很接近美国建筑师/
理论家罗伯特·文丘里对建筑的一个著名定义了:即“建筑=装饰了的棚子=棚子+装饰”。
当然棚子所指的并非工业建筑,尽管可能暗示了工业建筑。
Ⅲ 公式三:工业建筑=实用+經济。
过去,基本上默认工业建筑是不需美观的,因而也不会是美观的。
3
Ⅳ 公式四:建筑艺术=装饰
房屋自身是个明确的范畴,但与建筑并列时便变得模糊不定了。是否所有的建筑都是房屋?
或所有的房屋都是建筑?是房屋包含建筑还是建筑包含房屋?
二十世纪上半叶欧洲现代主义运动认为房屋是一个更大的范畴,也认为房屋与建筑的差异是
确实存在的,因此确定房屋与建筑的关系为:房屋=建筑-意识形态。现代主义建筑师们更
深刻认识到,建筑就是建筑本身,是自主的存在,不是表意的工具或说明它者的第二性存在。
如果能确认房屋是建筑的基础,便可以建立一个建筑学:
自下而上:房屋→建筑 。现将自下而上的建筑称为基本建筑。
相对于另一个建立在思想上建筑学:自上而下:理论→建筑
Ⅴ 公式五 - 基本建筑公式组:
从基本建筑的设计过程中必然发生的工作,确定以下三个关系:
⑴房屋与基地的关系。基地包括地形、景观及城市等变型。
⑵人与空间的关系。即使用,也可能是单纯的时空经验。
⑶建造与形式的关系。材料、结构、建造方法及建造规律(包括经济规律)的审美。
建筑形式是建造的结果不是建造的目的。形式在确定材料、结构、及建造方法等的过程中随
之确定不构成一个独立的问题。因此,书中分析后推导一个以建造为起点的建筑设计程序:
建造方法→
材料→ 空间→使用
结构形式→
因此基本建筑不需要装饰。也不认为装饰是罪恶。
没有了装饰,建筑是否仍然拥有艺术性?或建筑本身是否具有艺术性?如果将建筑自身的艺
术性分别代入上述三组关系,这个问题便转化为:房屋与基地的关系是否具有艺术性?空间
关系是否具有艺术性?结构是否具有艺术性?建造是否具有艺术性?等一系列问题。
对以上问题,也许没有一个简单的答案。但可以肯定在三组关系中皆存在着形式的问题。既
然存在形式问题,将公式二代入这三组关系,则得到:
实用(可能)具有艺术性,经济(可能)具有艺术性。
或实用和经济与艺术不(一定)矛盾。
那么,注意美观便值得怀疑,因为它可能成为不必要的多余的活动。
4
Ⅵ 公式六:实用、经济=注意美观。
以上假设在公式二提出的历史时期可能是不成立的,如果经济状况不能满足基本建造要求。
然而目前,不但基本条件已具备,更具有了可能的条件。可能的条件实际上对美观或艺术作
了物质的定义。暗示着经济与美观成正比。但经济状况的改善并没有带来建筑基本质量的提
高,只是装饰在建筑中大量甚至过量出现。可能的条件,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反而限制了建
筑的发展,至少是基本建筑的发展。装饰的概念在后现代主义为主导思潮的时期经常被符号
偷换。排除其中非学术的因素(例如用词不严肃的情况等),装饰与符号的互换关系不是偶
然的,装饰是符号的物质化,符号是文化的具象化,文化则作为意识形态的一部分构成意义,
即:装饰=符号=文化=意义。
建筑学的边缘很模糊,与其它许多学科(如社会学研究、商业管理)存在着重叠。
那么,注意美观便值得怀疑,因为它可能成为不必要的多余的活动。
Ⅵ 公式 七:基本建筑=解决建筑基本问题的建筑
基本建筑仍然在解决基本问题的过程中,即在建造、空间、和房屋与基地关系中,解决形式
的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形式问题不存在,而是:
⑴ 建筑存在着自身的形式语言。
⑵ 理性思维也产生美,这种美是理性的也是感性的,因为最终人将感受到它而被它感动。
基本建筑的形式出自建筑材料与建造方法,它的形象是房屋的形象。即建筑形象反映的建造
的逻辑,而不是一个非建筑事物的所谓意象。
建筑美≠雕刻美或绘画美关系。
Ⅷ 公式八:建筑艺术≠美术
古典主义建筑学正是以美术为基础的。巴黎美术学院式的建筑教育以绘画为基本功。古典主
义对建筑师的定义是建立在绘图员/美术家的基础上,他通过图/画建筑(动词)。
基本建筑的基础是建造。它对建筑师的定义是建立在工匠的基础上,恰恰反映了英语中建筑
师architect 一字的原意:archi 主、大,tect 工匠、技工,所以建筑师实际上是一个领
头工匠或主持技工。这个工匠建筑师的基本功是对材料与建造的了解。这种建筑学的第一教
室是工地第二教室是车间第三教室是计算机。他也许仍需要画,用手画,但画的质量仅以是
否清楚为准。这个建筑学与包豪斯教学体系有血缘关系,是它的发展。
综上所述,中国所谓工业建筑,出于种种限制,设计停止在完成基本建筑任务上,反而相对
5
接近基本建筑,尽管是下意识的。然而,有限的条件带给建筑师的制约可能是积极的这一点
值得注意。
实践中,常常是通过聚焦本质问题达到的。就具体设计工作而言,也是通过对工程中特定的
基本的问题、性质、和关系的探索。因此设计过程就是一个减法的过程。设计的最终对象是
生活方式,因此作为发明的设计旨在提高生活质量。减法是指思想方法,分析排除非本质的
因素的操作,并不意味着一定导致简洁的形式。有时一个合理的建造方法是复杂的。也不构
成一定的风格。
Ⅸ 公式九:基本建筑≠特定风格
风格属于非基本问题。极少主义是一种风格。一幢所谓极少主义的建筑物尽管具有简洁的形
式,但未必是解决了基本问题的结果,很可能是追求简洁形式的产物。英国极少主义建筑师
约翰·鲍森用整块大理石凿出一个绝对单纯几何形的浴盆,他创造了一个极为昂贵的简洁:
鲍森浴盆=形式主义。但也涉及另一个建筑的基本问题:质量。建筑的质量将最终成为其形
式。
Ⅹ 公式十:基本建筑贴近建造=关注建造质量
基本建筑也关注建造逻辑的可读性,不是简单地暴露建造。
Ⅺ 公式十一:工业建筑=民用建筑=基本建筑
该书初时很快浏览了一编,觉得有些晦涩和枯燥,慢慢地品味后才找到一些感觉。过去
一般都认为,工业建筑首先得满足工艺或生产要求,因此对建筑设计限制较多,很难把自己
的创新思想和理念表现在作品中。而看过该书后,最有感悟的就是“无论任何建筑类型,建
筑师们都致力于材料的搭接、构造的逻辑、施工的质量、与基地的关联、人对空间的使用与
体验等,他们在创造的就是基本建筑。”工业建筑应和民用建筑一样,都要注意建筑创作,
对人关怀。在设计上有分工,但不分家。
二
本人结合工作实践,,总结出工業建筑设计以下几种发展趋势:
6
㈠工业建筑设计的节能省地趋势
建设部发布的《关于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的指导意见》(建科[2005]78 号)
中指出:工业建筑要适当提高容积率。
工业建筑在节能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工业建筑设计历来就很重视设备节能,利用自
然通风,利用自然采光。但工业企业提高建筑密度,发展节能省地型工业厂房,严格控制发
展新增工业建设用地,并加强监督和监管,引进先进的生产工艺和技术,推进工业企业走新
型工业化和产业化的道路,仍将是今后工业设计面临的重要任务。
㈡工业建筑设计的生态化趋势
进入工业社会以来生产力发展迅猛,工业建筑蓬勃发展并经历了许多发展阶段,也带来
了不少问题。当前人类为了自己的明天,必须与大自然和谐共生,“可持续发展”思想已成
为人们的共识,在此原则下,生态建筑学应运而生。
新的绿色工业将是自然循环的整体部分,甚至用了能源之后还在产生新的能源,它不破
坏自然,它的废弃物将是自然成长的营养而不是污染环境的毒物,新的绿色工业建筑的生态
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目前对工业建筑的各种生态化建筑的探讨,已从建筑物理论的研究深入到建筑设计的创
作中来,并与新建筑形式创造性结合在一起。对于工业建筑的城市环境设计、节能、节地、
环境保护、防止污染等问题给予了极大重视,在实践中得到应用。
面向新世纪,运用生态学中的共生与再生原则,结合自然并具有良好生态循环方面,将
是工业建筑的发展方向之一。
㈢工业建筑设计的高科技化趋势
工业建筑在本质上应是先进科学技术这个第一生产力的主要载体,其工业建筑的设计指
导思想不能只局限在形式美、图形美上做文章,而要重视高科技的掌握及对科学技术上的应
用。
在科技应用方面,工业建筑设计的新动向也越来越多地表现在:采用高新技术及设备以
满足现代生产工艺、现代化管理、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需要,满足生产产品微型化、自动化、
洁净化、精密化、环境无污染化等要求;采用新结构体现技术美,在满足现代生产工艺的同
时,达到结构美和建筑与空间形象美的统一;利用高科技信息技术,合理设计物流、人流及
信息流,特别在信息流方面,体现越来越充分;利用高科技材料,提高工业建筑的灵活性、
通用性和多样化的要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