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想一想:我本节课应抓住哪些要点?
1.明确论点:阅读简单的议论文,能提取、归纳文章的中心论点。
2.分析论据:能辨析论据类型,概括论据,按要求补写论据。
3.把握论证:能辨识、理解论证的方法和方式,理清论证的结构。
4.分析语言:能分析关键性语句的含义和作用,理解议论性语言准确、严密、生动的特点。
5.评价判断:能辨析论点与论据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对作者的论述做出判断。
试一试:我已经掌握得怎样了?
一、 (2011·江苏省连云港市)
文化需要相互凝视
① 当中国在世界经济舞台上赢得万千瞩目的时候,一个文化中国的形象似乎仍不清晰,西方发达国家对中国文化的误读、偏见和不平等现象时有发生。一位美国汉学家翻译了王安忆的长篇小说《长恨歌》,找到美国一家出版社。出版社认为小说写得确实不错,但恐怕不卖钱,建议将书名改为《上海小姐》,可以考虑出版。这显然是一种不平等!要是换一个同样优秀的英语作家,出版社就不会轻易要求把他作品的名字改掉。
② 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如何做到相互平等地凝视与对话,并且保持自己的尊严,是我们经常需要面对的问题。
③ 一味地迎合偏见,只能扩大偏见,我们应当鲜明地说出我们的观点。在一次中美文学论坛上,一位知名的美国教授在演讲中说到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语气不无轻慢。在现场提问环节,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坦诚陈述了她的批评和看法,那位教授也由此意识到自己的轻率和偏颇。这种争论之后的和解,让双方都有收获。那天论坛结束时大家都舍不得离开,最后是一位美国汉学家主动走到大厅弹奏钢琴,让琴声作为这次交流的结束。
④ 中国文化目前在国际文化竞争中处于弱势,原因很多。首先我们对西方文化的了解,远比对方对我们的了解要多得多;还有历史原因,一边是中国屈辱的近代史,一边是西方文艺复兴以来欧洲文明迅速勃兴形成的优越感;也有技术原因,汉语太难掌握,世界上精通现代汉语的学者相对还太少,这造成了交流的障碍;另外由于文化的差异,有些西方学者也容易从某种印象出发作出主观的判断。这样的现实,并非一日形成。
⑤ 文化相互凝视可以使双方找到并感受人类共通的良知、道德和美。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的文化取向之间常会有一些误解,但绝大多数不是恶意。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充满惊异和好奇,但普通外国民众对中国、特别是对当代中国社会真正的活力知之甚少。中国应该向世界打开自己,特别是最能触动人心灵的文学、文化的交往,这种沟通不是为了让人们变得相同,而是为了理性平等地认识、欣赏并尊重彼此的不同。
⑥ 在文化的相互凝视中,中国人应有自己健康的文化自信。处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变革时代,中国作家应该潜心地而不是花哨地,诚实地而不是用讨某一个“他者”喜欢的心态去创作。老话说“酒好不怕巷子深”,好酒不是兑出来而是酿出来的,能否酿出好酒,最终要看我们能不能更踏实地潜入到这个时代的深部。只有酿出好酒,才能“走出去”。2006年,中国作协启动了“中国当代文学百部精品对外译介工程”、“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文学走出去的步伐不断加快。
⑦ 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不是即兴的展示,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能奢望一两次论坛和书展就能够万事大吉。它需要我们更自觉,更有耐心和耐力。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文化需要相互凝视,相互对话。在促进国际文化平等交流方面,我们要做的事情还很多。
(选自《语文报》2010年第78期,有删改)
1. 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论述“文化需要相互凝视”这一观点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第③段中的事实论据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为什么中国文化目前在国际文化竞争中会处于弱势?请分条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结合文艺,分别说出“好酒不是兑出来而是酿出来的”一句中“兑”“酿”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在促进国际文化平等交流方面,文学承担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请结合文本,说说我们在这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2011·江苏省盐城市)
眼界与读书
① 眼界之于读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② 眼界决定了读书的目的归宿、方式方法以及兴趣效果。周总理读书时,提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总理的眼界为其发愤读书作了注脚,既立志于“中华崛起”,就必须好读书,读好书,时时检点自己,提醒自己,因为“中华之崛起”所呼唤的读书人,不仅要有报国之志,更要有报国之才。冯友兰先生曾在一篇文章里提到,作为一个学问家,做学术研究是要做全民族的智囊,这一点对读书人很有启发。虽然读书人并非一定是学问家,但读书的眼界却力求要高,这样至少就不至于把读书当作可有可无的休闲娱乐或者陷入无聊的泥潭。
③ 眼界也决定了读书人读书的方式方法和兴趣效果。自古至今,读什么书、怎么读,以及怎么防止“死”读书,都需要从实践出发,形成适合每个人自己的读书方式。可以肯定,有着高眼界的读书人,一定会结合实践去读那些更富价值的书籍。一个拥有高远眼界的读书人,能够牢记使命,超越功利樊篱。他们将读书视为一件高雅而神圣之事,并从广泛的阅读之中、从对历史的理解之中,获得一种对自己时代使命的高度自信并笃行之。
④ 读书的眼界,自然还取决于读书的宽度,这既关乎读书兴趣,亦关乎读书效果。在有些人看来,终日埋头进行科学研究的科学家是一些不近人情、枯燥乏味的“怪人”。事实上,对生活和事业的热爱,使不少科学家逐步成为自然美的追求者与发现者。达尔文“常常几小时地阅读莎士比亚的历史剧”和“拜伦、华尔特·司各特的诗篇”;诺贝尔读过许多名人大家的文学作品;我国数学家华罗庚、苏步青都非常喜爱古典文学。也许对自然科学家来说,了解文、史、哲方面的知识,会有助他们的逻辑思维变得更开阔,流转自如。同理,文学艺术方面的专家如能多读一点自然科学著作,在创作作品与表达自我的时候,往往也能够更加深刻。
⑤ 读书不打开眼界,不联系思想实际、工作实际、社会实际,不从书籍中思考点什么、采取点什么、解决点什么,那么我们读书做什么?
⑥ 我以为,读书人欲从书本中汲取力量,高远的眼界是至关重要的。
(选自2011年3月29日《人民日报》,作者:赵畅,有删改)
1. 阅读全文,说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第②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第④段提出了什么见解?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一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2011·四川省德州市)
幸 福
① 哲学家培根一生写了五十九篇小品文,他仿佛谈论了人世所有大的事情,但惟独没有论幸福。或许他缺少了时间,因为他最后的《论谣言》便是未完笔的残篇。培根没有论幸福,但他论证了那些往往被世人误解拥有便幸福、因而盲目和疯狂追求的事物,譬如财富。关于财富,培根把它称作德能的障碍物。因为财富之于德能正如辎重之于军队,辎重不可无,但过量的辎重会阻碍行军,有时因为顾虑辎重而失却或扰乱胜利。
② 唐朝诗人韩愈写了一句意味深远的诗:“草色遥看近却无。”把幸福完全寄托在财富上者,常常是那些尚未获得财富的人。这是人类无数错觉中最大的错觉。
③ 幸福不是时代、国度、地区或阶层的专有物,幸福也不为财富的多寡所左右。宫殿里有叹息,茅屋中有歌声。人类在寻求幸福的终极目的的驱动下,创造出愈来愈广的器具帮助自己,机器解放了人类的体力,电脑解放了人类的脑力。但没有任何一个时代像现代这样,人类的生活如此紧张和匆忙。中非洲的洛美人反对把电送进他们生活的丛林,南美洲的爱尔人阻止公路穿越他们定居的区域。他们并不认为是在拒绝现代文明带给他们的幸福,他们保持着自己纯洁原始的传统。在高度体现人类物质文明的欧洲边缘,有一座马德拉群岛,那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没有汽车和工厂,没有竞争和效率,劳动的人们面带微笑,在太阳下唱着舒缓悠长的歌谣。当工业社会的游客慕名而至,他们紧张的心弦备感松弛,躁动的情绪复归宁静。人类的心灵向往什么呢?这向往如同梭罗所比喻:好像水边的杨柳,一定朝着有水的方向伸展它的根。
④ 幸福无疑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上,但人们不应以此误入歧途,转而毕生追求财富。当人们把幸福全部寄托于此后,拜金主义兴起,消费主义盛行。“欲急速致富者将不免于不义”。我们费尽心机,仅仅为增加几枚银币;然而书内有黄金般的文字、历代最聪明的智者的话,我们无视,我们终日忙碌,头脑里装满市场和物价;然而壮丽的日出和春天等待观赏,我们无暇,有限的地球除了要养活人类,还要养活人类的奢侈和虚荣。工业革命发生仅仅二百年间,人类便为此走到了自身所造成的各种毁灭性灾难的边缘。
⑤ 伟大的诗人泰戈尔认为,人类与世界存在着三种关系,即理性关系、实用关系和美的关系。理性关系让我们了解世界的秘密,实用关系使我们满足肉体各种所需,美的关系则赋予我们的心以爱,消除我们行为中的功利主义。与世界的理性关系好比是我们的学校,与世界的实用关系好比是我们的办公室,而与世界的美的关系则是我们的家庭。我们不会完全呆在学校里,也不会完全待在办公室里,家是我们最后的栖身之地。由于有美的关系,我们与万物的距离消失了,我们同它们是近邻和兄弟,在万物中完整地获得自己的价值和人性,是人类心灵的天然属性,也是人类的终极目的,人在其中将得到真正的快乐和幸福。
一九八九年三月,苇岸
1. 本文标题为“幸福”,但开篇却由哲学家培根写起,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第③段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请举一种进行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第④段中提到的“欲急速致富者将不免于不义”,在当今社会中也不乏其例,请选取三个事例用排比句式写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理解下面句子的含义。
① 宫殿里有叹息,茅屋中有歌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壮丽的日出和春天等待观赏,我们无暇,有限的地球除了要养活人类,还要养活人类的奢侈和虚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第⑤段作者的幸福观是什么?对你有什么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听一听:我一定会深受启发!
目标点击一 论点
论点是作者的看法和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和统帅。论点应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是完整的句子。它是解决“需要证明什么”的问题。中考议论文阅读的考查中,对中心论点的把握和表述一般都是必考的内容。
辨识文章的中心论点须先统览全文,了解文章大意,在整体感知全文的基础上进行。有的文章的论点十分明确,可以直接找原话。有的文章的论点表述不很集中,这就要用明确的语句把它概括出来。一般来说,分析文章的论据有助于找到论点,因为论据要证明的问题往往就体现了文章的论点。另外,可以通过“认为”“必须”“由此可见”“要”“是”“不是”等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关键词来寻找论点。如《眼界与读书》一文,标题不是论点,因为只表明关系。论点在结尾呈现,并且用“是”这个判断词加以明确。
目标点击二 论据
本考点主要包括:①辨析论据类型并理解其作用(论据类型分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事实论据包括典型事例、史实、数据、图表等;理论论据包括正确论断、名言、警句及科学原理公式等);②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论据;③按要求补写论据;④分析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文化需要相互凝视》中,第2题事实论据就是为了论证分论点,也就是该段的中心句。
目标点击三 论证
本考点主要包括:①论证方法。议论文的论证方法多种多样,常见的有:A.举例论证(摆事实),即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B.道理论证(讲道理),即用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C.对比论证,即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D.比喻论证,即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
②论证结构。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是“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考查的重点是论证的结构层次分析。其中,举例论证是最常用的论证方式,如《幸福》第3题就是要求联系生活举例论证观点。
其次,论证结构主要有以下三种:A.并列式,就是文章的几个层次、段落之间的关系是平行的;B.对照式,就是把两种事物(或意思)加以对比,或者是用一种事物(或意思)来烘托另一种事物(或意思);C.层进式,就是文章各层次之间是层层深入、步步推进的关系,各层的前后顺序有严格要求,不能随意改动。另外,按表达方式来分析,议论文的结构还呈现出“先叙后议”或“议——叙——议”的结构样式。
目标点击四 语言
议论文的语言具有准确、严密、生动的特点。多用状语、定语等修饰限制作用的词语,对表达对象的范围、程度等作出规定,语言严密周到,没有疏漏。其次,议论的语言概括性强,往往用比较抽象的词语表现丰富的内容,因此要注意理解富有概括力的关键性词语。另外,要注意培养结合具体语境分析体味关键语句的能力。如《幸福》第4题要理解句子的含义,就要结合关键词“宫殿”“叹息”“茅屋”“歌声”“壮丽的日出和春天”“无暇”等联系上下文阐述其丰富的内容。
目标点击五 评价判断
主要是结合文本,辨析论点与论据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有时是要结合实际生活或者是自身的经历,对作者的论述做出恰当的判断。如《幸福》第5题,就要求在对文本作判断的同时,联系自身实际谈感受。
练一练:只要努力就会成功!
四、 (2011·四川省广安市)
时间的价值
① 时间的价值正如金钱的价值,二者的价值在于很好地使用它们。死到临头才会舍得花钱的吝啬鬼,实际上是个穷光蛋,他的钱就好像是一堆伪钞。同样的,谁要是不把时间用在增加自己和他人的幸福上,他的岁月年华也是虚假的。
② 我们生活在有限的时间内,昼夜相循,运行有序,各不相犯,生命被划分为各有其名称的阶段:少年、青年、中年、老年,每一阶段都有不适于其他阶段的特殊工作,就像耕种庄稼,如果误了节令,便不能在别的时令播种。
③ 因此,时间是有限的,不能将其缩短或加长,时间的价值在于很好地使用它。我们应当爱惜时间,很好地利用它。
④ 从时间获益和爱惜时间的办法只有一个,这就是你在生活中要有一个目标,符合道德要求的目标,而且要把你的时间用在为达到这一目标而进行的奋斗中。
⑤ 首先,人不能没有一个奋斗目标。那个随便抄起一本书便无目的地去读的人,是多么浪费时间啊!那个没有固定目标,从这条街逛到那条街,从这家店铺逛到那家店铺的人,是多么劳累啊!确定目标可以使时间充裕很多,容易让人在生活中步入正途。这个人在遇到什么问题时,他知道如何选择有助于其目标的东西,而不符合的就尽力避开。人们发现,做事最多的人,是时间最宽裕的人。这是因为他们的目标是最明确固定的,他们把工作的方向定于达到既定目标上,而不将时间消耗在瞻前顾后、犹豫不决上,他们不让自己成为环境手中随便摆弄的一个球,恰恰相反,他们要创造环境,根据自己的生活目标,去支配环境。
⑥ 其次,加剧时间浪费的另一个因素是:一个人虽然有某个确定的目标,但他不忠于这个目标,不努力去达到这个目标,不去做符合这个目标的工作。
⑦ 没有目标和对目标不忠,这是两个偷盗时间并把时间的功效抛掉的窃贼。
⑧ 爱惜时间并不是要我们连续不断地工作,不留一点休息时间,而是要我们好好利用休息和空闲时间,以更胜任工作。假如我们把空闲时间用于怠惰、无聊之事,那我们就不会从中获益,也无助于我们的工作。
⑨ 如果我们把空闲时间用于有益的游戏、活动和体育锻炼上,那必定会有益于我们的工作,必定会让我们得到能够用来为我们的目标服务的力量,这就需要合理地安排和利用时间。
作者:(埃及)艾敏
1. 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是如何提出来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如何有效使用时间,根据选文内容加以概括。(至少答出两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根据上下文意思,简要概括第②段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从整体上看,文章第⑤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用这种论证方法论述什么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文中说“爱惜时间并不是要我们连续不断地工作,不留一点休息时间,而是要我们好好利用休息和空闲时间,以更胜任工作”,联系生活实际具体谈谈你是怎样做的。
1.明确论点:阅读简单的议论文,能提取、归纳文章的中心论点。
2.分析论据:能辨析论据类型,概括论据,按要求补写论据。
3.把握论证:能辨识、理解论证的方法和方式,理清论证的结构。
4.分析语言:能分析关键性语句的含义和作用,理解议论性语言准确、严密、生动的特点。
5.评价判断:能辨析论点与论据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对作者的论述做出判断。
试一试:我已经掌握得怎样了?
一、 (2011·江苏省连云港市)
文化需要相互凝视
① 当中国在世界经济舞台上赢得万千瞩目的时候,一个文化中国的形象似乎仍不清晰,西方发达国家对中国文化的误读、偏见和不平等现象时有发生。一位美国汉学家翻译了王安忆的长篇小说《长恨歌》,找到美国一家出版社。出版社认为小说写得确实不错,但恐怕不卖钱,建议将书名改为《上海小姐》,可以考虑出版。这显然是一种不平等!要是换一个同样优秀的英语作家,出版社就不会轻易要求把他作品的名字改掉。
② 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如何做到相互平等地凝视与对话,并且保持自己的尊严,是我们经常需要面对的问题。
③ 一味地迎合偏见,只能扩大偏见,我们应当鲜明地说出我们的观点。在一次中美文学论坛上,一位知名的美国教授在演讲中说到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语气不无轻慢。在现场提问环节,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坦诚陈述了她的批评和看法,那位教授也由此意识到自己的轻率和偏颇。这种争论之后的和解,让双方都有收获。那天论坛结束时大家都舍不得离开,最后是一位美国汉学家主动走到大厅弹奏钢琴,让琴声作为这次交流的结束。
④ 中国文化目前在国际文化竞争中处于弱势,原因很多。首先我们对西方文化的了解,远比对方对我们的了解要多得多;还有历史原因,一边是中国屈辱的近代史,一边是西方文艺复兴以来欧洲文明迅速勃兴形成的优越感;也有技术原因,汉语太难掌握,世界上精通现代汉语的学者相对还太少,这造成了交流的障碍;另外由于文化的差异,有些西方学者也容易从某种印象出发作出主观的判断。这样的现实,并非一日形成。
⑤ 文化相互凝视可以使双方找到并感受人类共通的良知、道德和美。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的文化取向之间常会有一些误解,但绝大多数不是恶意。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充满惊异和好奇,但普通外国民众对中国、特别是对当代中国社会真正的活力知之甚少。中国应该向世界打开自己,特别是最能触动人心灵的文学、文化的交往,这种沟通不是为了让人们变得相同,而是为了理性平等地认识、欣赏并尊重彼此的不同。
⑥ 在文化的相互凝视中,中国人应有自己健康的文化自信。处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变革时代,中国作家应该潜心地而不是花哨地,诚实地而不是用讨某一个“他者”喜欢的心态去创作。老话说“酒好不怕巷子深”,好酒不是兑出来而是酿出来的,能否酿出好酒,最终要看我们能不能更踏实地潜入到这个时代的深部。只有酿出好酒,才能“走出去”。2006年,中国作协启动了“中国当代文学百部精品对外译介工程”、“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文学走出去的步伐不断加快。
⑦ 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不是即兴的展示,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能奢望一两次论坛和书展就能够万事大吉。它需要我们更自觉,更有耐心和耐力。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文化需要相互凝视,相互对话。在促进国际文化平等交流方面,我们要做的事情还很多。
(选自《语文报》2010年第78期,有删改)
1. 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论述“文化需要相互凝视”这一观点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第③段中的事实论据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为什么中国文化目前在国际文化竞争中会处于弱势?请分条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结合文艺,分别说出“好酒不是兑出来而是酿出来的”一句中“兑”“酿”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在促进国际文化平等交流方面,文学承担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请结合文本,说说我们在这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2011·江苏省盐城市)
眼界与读书
① 眼界之于读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② 眼界决定了读书的目的归宿、方式方法以及兴趣效果。周总理读书时,提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总理的眼界为其发愤读书作了注脚,既立志于“中华崛起”,就必须好读书,读好书,时时检点自己,提醒自己,因为“中华之崛起”所呼唤的读书人,不仅要有报国之志,更要有报国之才。冯友兰先生曾在一篇文章里提到,作为一个学问家,做学术研究是要做全民族的智囊,这一点对读书人很有启发。虽然读书人并非一定是学问家,但读书的眼界却力求要高,这样至少就不至于把读书当作可有可无的休闲娱乐或者陷入无聊的泥潭。
③ 眼界也决定了读书人读书的方式方法和兴趣效果。自古至今,读什么书、怎么读,以及怎么防止“死”读书,都需要从实践出发,形成适合每个人自己的读书方式。可以肯定,有着高眼界的读书人,一定会结合实践去读那些更富价值的书籍。一个拥有高远眼界的读书人,能够牢记使命,超越功利樊篱。他们将读书视为一件高雅而神圣之事,并从广泛的阅读之中、从对历史的理解之中,获得一种对自己时代使命的高度自信并笃行之。
④ 读书的眼界,自然还取决于读书的宽度,这既关乎读书兴趣,亦关乎读书效果。在有些人看来,终日埋头进行科学研究的科学家是一些不近人情、枯燥乏味的“怪人”。事实上,对生活和事业的热爱,使不少科学家逐步成为自然美的追求者与发现者。达尔文“常常几小时地阅读莎士比亚的历史剧”和“拜伦、华尔特·司各特的诗篇”;诺贝尔读过许多名人大家的文学作品;我国数学家华罗庚、苏步青都非常喜爱古典文学。也许对自然科学家来说,了解文、史、哲方面的知识,会有助他们的逻辑思维变得更开阔,流转自如。同理,文学艺术方面的专家如能多读一点自然科学著作,在创作作品与表达自我的时候,往往也能够更加深刻。
⑤ 读书不打开眼界,不联系思想实际、工作实际、社会实际,不从书籍中思考点什么、采取点什么、解决点什么,那么我们读书做什么?
⑥ 我以为,读书人欲从书本中汲取力量,高远的眼界是至关重要的。
(选自2011年3月29日《人民日报》,作者:赵畅,有删改)
1. 阅读全文,说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第②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第④段提出了什么见解?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一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2011·四川省德州市)
幸 福
① 哲学家培根一生写了五十九篇小品文,他仿佛谈论了人世所有大的事情,但惟独没有论幸福。或许他缺少了时间,因为他最后的《论谣言》便是未完笔的残篇。培根没有论幸福,但他论证了那些往往被世人误解拥有便幸福、因而盲目和疯狂追求的事物,譬如财富。关于财富,培根把它称作德能的障碍物。因为财富之于德能正如辎重之于军队,辎重不可无,但过量的辎重会阻碍行军,有时因为顾虑辎重而失却或扰乱胜利。
② 唐朝诗人韩愈写了一句意味深远的诗:“草色遥看近却无。”把幸福完全寄托在财富上者,常常是那些尚未获得财富的人。这是人类无数错觉中最大的错觉。
③ 幸福不是时代、国度、地区或阶层的专有物,幸福也不为财富的多寡所左右。宫殿里有叹息,茅屋中有歌声。人类在寻求幸福的终极目的的驱动下,创造出愈来愈广的器具帮助自己,机器解放了人类的体力,电脑解放了人类的脑力。但没有任何一个时代像现代这样,人类的生活如此紧张和匆忙。中非洲的洛美人反对把电送进他们生活的丛林,南美洲的爱尔人阻止公路穿越他们定居的区域。他们并不认为是在拒绝现代文明带给他们的幸福,他们保持着自己纯洁原始的传统。在高度体现人类物质文明的欧洲边缘,有一座马德拉群岛,那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没有汽车和工厂,没有竞争和效率,劳动的人们面带微笑,在太阳下唱着舒缓悠长的歌谣。当工业社会的游客慕名而至,他们紧张的心弦备感松弛,躁动的情绪复归宁静。人类的心灵向往什么呢?这向往如同梭罗所比喻:好像水边的杨柳,一定朝着有水的方向伸展它的根。
④ 幸福无疑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上,但人们不应以此误入歧途,转而毕生追求财富。当人们把幸福全部寄托于此后,拜金主义兴起,消费主义盛行。“欲急速致富者将不免于不义”。我们费尽心机,仅仅为增加几枚银币;然而书内有黄金般的文字、历代最聪明的智者的话,我们无视,我们终日忙碌,头脑里装满市场和物价;然而壮丽的日出和春天等待观赏,我们无暇,有限的地球除了要养活人类,还要养活人类的奢侈和虚荣。工业革命发生仅仅二百年间,人类便为此走到了自身所造成的各种毁灭性灾难的边缘。
⑤ 伟大的诗人泰戈尔认为,人类与世界存在着三种关系,即理性关系、实用关系和美的关系。理性关系让我们了解世界的秘密,实用关系使我们满足肉体各种所需,美的关系则赋予我们的心以爱,消除我们行为中的功利主义。与世界的理性关系好比是我们的学校,与世界的实用关系好比是我们的办公室,而与世界的美的关系则是我们的家庭。我们不会完全呆在学校里,也不会完全待在办公室里,家是我们最后的栖身之地。由于有美的关系,我们与万物的距离消失了,我们同它们是近邻和兄弟,在万物中完整地获得自己的价值和人性,是人类心灵的天然属性,也是人类的终极目的,人在其中将得到真正的快乐和幸福。
一九八九年三月,苇岸
1. 本文标题为“幸福”,但开篇却由哲学家培根写起,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第③段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请举一种进行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第④段中提到的“欲急速致富者将不免于不义”,在当今社会中也不乏其例,请选取三个事例用排比句式写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理解下面句子的含义。
① 宫殿里有叹息,茅屋中有歌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壮丽的日出和春天等待观赏,我们无暇,有限的地球除了要养活人类,还要养活人类的奢侈和虚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第⑤段作者的幸福观是什么?对你有什么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听一听:我一定会深受启发!
目标点击一 论点
论点是作者的看法和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和统帅。论点应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是完整的句子。它是解决“需要证明什么”的问题。中考议论文阅读的考查中,对中心论点的把握和表述一般都是必考的内容。
辨识文章的中心论点须先统览全文,了解文章大意,在整体感知全文的基础上进行。有的文章的论点十分明确,可以直接找原话。有的文章的论点表述不很集中,这就要用明确的语句把它概括出来。一般来说,分析文章的论据有助于找到论点,因为论据要证明的问题往往就体现了文章的论点。另外,可以通过“认为”“必须”“由此可见”“要”“是”“不是”等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关键词来寻找论点。如《眼界与读书》一文,标题不是论点,因为只表明关系。论点在结尾呈现,并且用“是”这个判断词加以明确。
目标点击二 论据
本考点主要包括:①辨析论据类型并理解其作用(论据类型分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事实论据包括典型事例、史实、数据、图表等;理论论据包括正确论断、名言、警句及科学原理公式等);②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论据;③按要求补写论据;④分析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文化需要相互凝视》中,第2题事实论据就是为了论证分论点,也就是该段的中心句。
目标点击三 论证
本考点主要包括:①论证方法。议论文的论证方法多种多样,常见的有:A.举例论证(摆事实),即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B.道理论证(讲道理),即用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C.对比论证,即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D.比喻论证,即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
②论证结构。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是“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考查的重点是论证的结构层次分析。其中,举例论证是最常用的论证方式,如《幸福》第3题就是要求联系生活举例论证观点。
其次,论证结构主要有以下三种:A.并列式,就是文章的几个层次、段落之间的关系是平行的;B.对照式,就是把两种事物(或意思)加以对比,或者是用一种事物(或意思)来烘托另一种事物(或意思);C.层进式,就是文章各层次之间是层层深入、步步推进的关系,各层的前后顺序有严格要求,不能随意改动。另外,按表达方式来分析,议论文的结构还呈现出“先叙后议”或“议——叙——议”的结构样式。
目标点击四 语言
议论文的语言具有准确、严密、生动的特点。多用状语、定语等修饰限制作用的词语,对表达对象的范围、程度等作出规定,语言严密周到,没有疏漏。其次,议论的语言概括性强,往往用比较抽象的词语表现丰富的内容,因此要注意理解富有概括力的关键性词语。另外,要注意培养结合具体语境分析体味关键语句的能力。如《幸福》第4题要理解句子的含义,就要结合关键词“宫殿”“叹息”“茅屋”“歌声”“壮丽的日出和春天”“无暇”等联系上下文阐述其丰富的内容。
目标点击五 评价判断
主要是结合文本,辨析论点与论据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有时是要结合实际生活或者是自身的经历,对作者的论述做出恰当的判断。如《幸福》第5题,就要求在对文本作判断的同时,联系自身实际谈感受。
练一练:只要努力就会成功!
四、 (2011·四川省广安市)
时间的价值
① 时间的价值正如金钱的价值,二者的价值在于很好地使用它们。死到临头才会舍得花钱的吝啬鬼,实际上是个穷光蛋,他的钱就好像是一堆伪钞。同样的,谁要是不把时间用在增加自己和他人的幸福上,他的岁月年华也是虚假的。
② 我们生活在有限的时间内,昼夜相循,运行有序,各不相犯,生命被划分为各有其名称的阶段:少年、青年、中年、老年,每一阶段都有不适于其他阶段的特殊工作,就像耕种庄稼,如果误了节令,便不能在别的时令播种。
③ 因此,时间是有限的,不能将其缩短或加长,时间的价值在于很好地使用它。我们应当爱惜时间,很好地利用它。
④ 从时间获益和爱惜时间的办法只有一个,这就是你在生活中要有一个目标,符合道德要求的目标,而且要把你的时间用在为达到这一目标而进行的奋斗中。
⑤ 首先,人不能没有一个奋斗目标。那个随便抄起一本书便无目的地去读的人,是多么浪费时间啊!那个没有固定目标,从这条街逛到那条街,从这家店铺逛到那家店铺的人,是多么劳累啊!确定目标可以使时间充裕很多,容易让人在生活中步入正途。这个人在遇到什么问题时,他知道如何选择有助于其目标的东西,而不符合的就尽力避开。人们发现,做事最多的人,是时间最宽裕的人。这是因为他们的目标是最明确固定的,他们把工作的方向定于达到既定目标上,而不将时间消耗在瞻前顾后、犹豫不决上,他们不让自己成为环境手中随便摆弄的一个球,恰恰相反,他们要创造环境,根据自己的生活目标,去支配环境。
⑥ 其次,加剧时间浪费的另一个因素是:一个人虽然有某个确定的目标,但他不忠于这个目标,不努力去达到这个目标,不去做符合这个目标的工作。
⑦ 没有目标和对目标不忠,这是两个偷盗时间并把时间的功效抛掉的窃贼。
⑧ 爱惜时间并不是要我们连续不断地工作,不留一点休息时间,而是要我们好好利用休息和空闲时间,以更胜任工作。假如我们把空闲时间用于怠惰、无聊之事,那我们就不会从中获益,也无助于我们的工作。
⑨ 如果我们把空闲时间用于有益的游戏、活动和体育锻炼上,那必定会有益于我们的工作,必定会让我们得到能够用来为我们的目标服务的力量,这就需要合理地安排和利用时间。
作者:(埃及)艾敏
1. 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是如何提出来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如何有效使用时间,根据选文内容加以概括。(至少答出两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根据上下文意思,简要概括第②段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从整体上看,文章第⑤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用这种论证方法论述什么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文中说“爱惜时间并不是要我们连续不断地工作,不留一点休息时间,而是要我们好好利用休息和空闲时间,以更胜任工作”,联系生活实际具体谈谈你是怎样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