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中国的民族服饰文化中,服饰最早的功能之一就是借用服饰装扮进行宗教祭祀活动,同时也是对所祭祀的对象表达自己的敬意和崇拜的必不可少的手段。因此,宗教信仰对服饰文化有着引导和制约的作用。民族服饰带有明显的宗教色彩,服饰的灵感常常来源于多神崇拜、图腾崇拜等宗教观念,不同的宗教信仰对各民族的服饰有着不同的影响。原始宗教萨满教对各民族的服饰产生了广泛影响。
关键词:宗教信仰;民族服饰;萨满教;影响
一、萨满教是原始宗教的晚期形式
萨满教以及萨满法师的服饰装扮,势必会对信奉萨满教各族人民的着装产生影响。但是各民族由于所处具体地域、风俗习惯以及生活传统的不同,这种影响在服饰中又有着不尽相同的具体表现。
二、萨满信仰对各民族服饰色彩的影响
颜色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东西,各民族服饰之所以五彩缤纷、绚丽多彩或明显与它族大不相同也多是源于颜色,没有颜色的少数民族服饰也就失去了一大特色。人类对颜色有着特殊的喜好,对某种颜色的偏爱程度却因民族而异。对某种颜色的选择除了受一定的审美心理支配外,更多的时候却带着一种神秘的面纱,在西南各族中。对某种颜色的崇拜更多的是祖先崇拜的另一种形式。
黑色是西南地区大多数民族所喜好的颜色,表现在服饰上则以黑色为主色调。彝族以黑色为贵。唐樊绰《蛮书》卷四说四川凉山一带乌蛮“丈夫妇人以黑缯为衣,其长曳地”。至今,彝族的大部分男子全身多为黑色,女子服饰以黑、蓝、青为底色,上面绣花镶边,女帽也以黑布为底,上绣花或饰以银饰;彝族毕摩其法衣也是黑、青蓝布长衫,头上所戴为竹胎黑毡面的毕摩帽。壮族妇女一般穿黑色右开襟的滚边衣裤。头戴黑、蓝布包头:广西与云南交界地区的壮族妇女穿黑色褶裙者居多,而广西南部壮族妇女常穿一种无领、右衽的黑色上衣,头包方块形黑帕,下身穿黑色宽脚裤子。傈傈族的服饰以黑、蓝色为基调,男子以黑蓝布包头,妇女衣饰以黑蓝为底色。绣上各色花纹、花边,姑娘出嫁时腰系一条羊毛织成的黑底红纹带子。哈尼族青年男子多裹黑布或白布包头,老人戴黑色瓜皮帽,穿黑色或蓝色对襟上衣和裤子。西南各民族中以黑蓝为服饰主色调的民族还有阿昌、德昂、基诺、低、门巴、普米、景颇、布依、拉枯、布朗、水、侗等民族。这些民族服饰的尚黑原因大致相同,均与祖先崇拜有关。正如前文所述,祖先崇拜这种原始宗教形式也可归于萨满信仰的一种形式。例如,彝族尚黑是认为人死后有三魂,一魂守坟地,一魂守家,一魂装入祖灵筒存放于险峻的崖洞中,送祖灵筒魂的是三名“骑黑马、披黑衣、荷黑弓,降白黑云中”的黑色之神,穿着黑衣以求神鬼同类,以求庇护;还有一种说法是鬼神多居于黑暗处,人则居于光明中,穿着黑衣以混淆人鬼,避鬼神之害。这两种说法中的三魂之说恰恰是萨满教的灵魂论对于灵魂的认识。虽然各族服饰尚黑的说法多种多样,但回归到对祖先的追述这一点上是共同的,也可以说是与萨满文化紧密相连的。
白色是与黑色形成强烈反差的颜色,也深受各少数民族所喜爱。滇西普米族妇女喜穿白褶长筒裙,背披一张洁白的羊皮,有的妇女爱着白色大襟短衣;男子则爱穿白衣,披白羊皮坎肩,裹白绑腿等。藏族服饰虽各地有所差异,但均以白色为基调,贴肉穿的一层是白色。白族服饰中的白色基调最明显,无论男女都喜欢穿白色上衣,披白羊皮:姑娘的头饰是用一条红头绳缠绕着发辫盘在额顶,侧面则飘着雪白的缨穗。纳两族姑娘爱穿白色裙,妇女则穿黑裙,腰系白腰带,已婚妇女身后背张白羊皮。羌族衣饰也喜爱白色,青年小伙则穿着绣有白云的鞋;其巫师“释比”身着白色布衣或白色麻布衣,外套着羊皮褂,有的还穿白裙:巫师头上的帽缀有九颗白色贝壳,皮鼓也用白羊皮制成。各族对于白色服饰的偏好原因不尽相同,但是归根结底都有着和萨满文化的联系。
各少数民族对其它颜色的选择也颇受萨满文化的影响。以红色为例,彝族认为红色具有驱妖避邪的作用,孩子和老人生病时常在脖上、手上套上红线圈,以避鬼神:娶妻嫁女时,酒壶上、手镯上、笛子上常用红布条系上,原因也是驱凶鬼、求吉利。北方诸民族萨满巫师的衣服多为紫红色,这和北方诸族对火的崇拜有关。这些民族的萨满信仰普遍认为,火是幸福和财富的赐予者,并且有镇压一切邪恶的功能。例如,至今为止,信奉萨满教的蒙古族所穿袍服多是以红色为主,而蒙古族姑娘常爱在头上扎一条红色或金黄色绸带,婚礼中的新娘所穿的蒙古袍多为粉红色,甚至纱和盖头都是红色,这反映出萨满文化对火崇拜心理的积淀。在各少数民族中,同一颜色在不同的民族中解释不同,但在众多的说法中却透露出一个信息,即都受到了萨满文化中的各种崇拜意象的影响。
三、萨满信仰对于各民族服饰材料的影响
服饰材料作为服装三要素之一,在今天经常被我们提及。在信仰萨满教或民族信仰受到萨满文化影响或拥有萨满信仰特征的少数民族之中,萨满文化对于其民族服饰的材料构成也颇有影响。
在中国,拥有萨满信仰文化特征的鸟信仰是在中国江南远古时期水稻生产的发展中萌生的。鸟信仰便是将鸟类视为拥有灵性的信仰物,并顶礼膜拜。对于某些鸟类的崇拜心理使得人们在服饰材料选择时会采用一些羽毛作为材料,以期能够获得保佑,或者希望吉祥,或表达崇敬。可以说,采用羽毛作为服饰材料或进行鸟化的装饰是古人对先祖鸟图腾崇拜的追忆和延续,是一种同祖的认同。
据一些考古专家分析。以鸟羽为服饰,曾是我国江南一些拥有鸟信仰文化的部族之中的一种主要的着装方式。《山海经•海外南经》云:“羽民国,在其东南,其为人长头,身生羽。”“欢头国在其南,其为人人面有翼,鸟咏”。《拾遗记》云:“溟海之北,有勃凝之国。人皆衣羽毛,无翼而飞,日中无影,寿千岁。食以黑河水藻,饮以阴山桂脂。凭风而翔,乘波而至。中国气暄,羽毛之衣,稍稍自落。” 不仅如此,以羽裳为服,古代其他民族也流传甚广。相传周成王七年(公元前1057年)“南陲之南,有扶娄之国。其人善能机巧变化,易形改服,大则兴云起雾,小则入于纤毫之中。缀金玉毛羽为衣裳”。至周昭王之时,羽人不再是南方之民的服饰特色,并与仙人合流。从崇鸟而仿效衣羽衣,转变为有奇能的神仙了。更有意思的是,鸟衣的行为,传至后世,演变成流传广泛的羽衣仙女故事。《搜神记》卷十四、郭璞《玄中记》、郦道元《水经注•江水》等书都载了类似的故事。另外,旧时江浙新嫁娘盛行穿戴的凤冠霞帔,也是鸟衣的变形。
现代民间鸟衣形象,在我国东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中,有着更多的传承。浙江、福建、广东等地区的舍族民众流传的凤凰服饰即是典型的一例。 另外,在我国一些北方少数民族中,对于熊、狼等猛兽的崇拜使得一部分民族服饰(猎装、礼服)采用这些动物的毛皮。希望用这种方式能够和这些所崇拜的猛兽达到一定程度的同化,得到它们的力量或者受到它们保佑。以上这些例子说明,萨满信仰对于一些少数民族服饰材料的选择有着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宗教信仰;民族服饰;萨满教;影响
一、萨满教是原始宗教的晚期形式
萨满教以及萨满法师的服饰装扮,势必会对信奉萨满教各族人民的着装产生影响。但是各民族由于所处具体地域、风俗习惯以及生活传统的不同,这种影响在服饰中又有着不尽相同的具体表现。
二、萨满信仰对各民族服饰色彩的影响
颜色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东西,各民族服饰之所以五彩缤纷、绚丽多彩或明显与它族大不相同也多是源于颜色,没有颜色的少数民族服饰也就失去了一大特色。人类对颜色有着特殊的喜好,对某种颜色的偏爱程度却因民族而异。对某种颜色的选择除了受一定的审美心理支配外,更多的时候却带着一种神秘的面纱,在西南各族中。对某种颜色的崇拜更多的是祖先崇拜的另一种形式。
黑色是西南地区大多数民族所喜好的颜色,表现在服饰上则以黑色为主色调。彝族以黑色为贵。唐樊绰《蛮书》卷四说四川凉山一带乌蛮“丈夫妇人以黑缯为衣,其长曳地”。至今,彝族的大部分男子全身多为黑色,女子服饰以黑、蓝、青为底色,上面绣花镶边,女帽也以黑布为底,上绣花或饰以银饰;彝族毕摩其法衣也是黑、青蓝布长衫,头上所戴为竹胎黑毡面的毕摩帽。壮族妇女一般穿黑色右开襟的滚边衣裤。头戴黑、蓝布包头:广西与云南交界地区的壮族妇女穿黑色褶裙者居多,而广西南部壮族妇女常穿一种无领、右衽的黑色上衣,头包方块形黑帕,下身穿黑色宽脚裤子。傈傈族的服饰以黑、蓝色为基调,男子以黑蓝布包头,妇女衣饰以黑蓝为底色。绣上各色花纹、花边,姑娘出嫁时腰系一条羊毛织成的黑底红纹带子。哈尼族青年男子多裹黑布或白布包头,老人戴黑色瓜皮帽,穿黑色或蓝色对襟上衣和裤子。西南各民族中以黑蓝为服饰主色调的民族还有阿昌、德昂、基诺、低、门巴、普米、景颇、布依、拉枯、布朗、水、侗等民族。这些民族服饰的尚黑原因大致相同,均与祖先崇拜有关。正如前文所述,祖先崇拜这种原始宗教形式也可归于萨满信仰的一种形式。例如,彝族尚黑是认为人死后有三魂,一魂守坟地,一魂守家,一魂装入祖灵筒存放于险峻的崖洞中,送祖灵筒魂的是三名“骑黑马、披黑衣、荷黑弓,降白黑云中”的黑色之神,穿着黑衣以求神鬼同类,以求庇护;还有一种说法是鬼神多居于黑暗处,人则居于光明中,穿着黑衣以混淆人鬼,避鬼神之害。这两种说法中的三魂之说恰恰是萨满教的灵魂论对于灵魂的认识。虽然各族服饰尚黑的说法多种多样,但回归到对祖先的追述这一点上是共同的,也可以说是与萨满文化紧密相连的。
白色是与黑色形成强烈反差的颜色,也深受各少数民族所喜爱。滇西普米族妇女喜穿白褶长筒裙,背披一张洁白的羊皮,有的妇女爱着白色大襟短衣;男子则爱穿白衣,披白羊皮坎肩,裹白绑腿等。藏族服饰虽各地有所差异,但均以白色为基调,贴肉穿的一层是白色。白族服饰中的白色基调最明显,无论男女都喜欢穿白色上衣,披白羊皮:姑娘的头饰是用一条红头绳缠绕着发辫盘在额顶,侧面则飘着雪白的缨穗。纳两族姑娘爱穿白色裙,妇女则穿黑裙,腰系白腰带,已婚妇女身后背张白羊皮。羌族衣饰也喜爱白色,青年小伙则穿着绣有白云的鞋;其巫师“释比”身着白色布衣或白色麻布衣,外套着羊皮褂,有的还穿白裙:巫师头上的帽缀有九颗白色贝壳,皮鼓也用白羊皮制成。各族对于白色服饰的偏好原因不尽相同,但是归根结底都有着和萨满文化的联系。
各少数民族对其它颜色的选择也颇受萨满文化的影响。以红色为例,彝族认为红色具有驱妖避邪的作用,孩子和老人生病时常在脖上、手上套上红线圈,以避鬼神:娶妻嫁女时,酒壶上、手镯上、笛子上常用红布条系上,原因也是驱凶鬼、求吉利。北方诸民族萨满巫师的衣服多为紫红色,这和北方诸族对火的崇拜有关。这些民族的萨满信仰普遍认为,火是幸福和财富的赐予者,并且有镇压一切邪恶的功能。例如,至今为止,信奉萨满教的蒙古族所穿袍服多是以红色为主,而蒙古族姑娘常爱在头上扎一条红色或金黄色绸带,婚礼中的新娘所穿的蒙古袍多为粉红色,甚至纱和盖头都是红色,这反映出萨满文化对火崇拜心理的积淀。在各少数民族中,同一颜色在不同的民族中解释不同,但在众多的说法中却透露出一个信息,即都受到了萨满文化中的各种崇拜意象的影响。
三、萨满信仰对于各民族服饰材料的影响
服饰材料作为服装三要素之一,在今天经常被我们提及。在信仰萨满教或民族信仰受到萨满文化影响或拥有萨满信仰特征的少数民族之中,萨满文化对于其民族服饰的材料构成也颇有影响。
在中国,拥有萨满信仰文化特征的鸟信仰是在中国江南远古时期水稻生产的发展中萌生的。鸟信仰便是将鸟类视为拥有灵性的信仰物,并顶礼膜拜。对于某些鸟类的崇拜心理使得人们在服饰材料选择时会采用一些羽毛作为材料,以期能够获得保佑,或者希望吉祥,或表达崇敬。可以说,采用羽毛作为服饰材料或进行鸟化的装饰是古人对先祖鸟图腾崇拜的追忆和延续,是一种同祖的认同。
据一些考古专家分析。以鸟羽为服饰,曾是我国江南一些拥有鸟信仰文化的部族之中的一种主要的着装方式。《山海经•海外南经》云:“羽民国,在其东南,其为人长头,身生羽。”“欢头国在其南,其为人人面有翼,鸟咏”。《拾遗记》云:“溟海之北,有勃凝之国。人皆衣羽毛,无翼而飞,日中无影,寿千岁。食以黑河水藻,饮以阴山桂脂。凭风而翔,乘波而至。中国气暄,羽毛之衣,稍稍自落。” 不仅如此,以羽裳为服,古代其他民族也流传甚广。相传周成王七年(公元前1057年)“南陲之南,有扶娄之国。其人善能机巧变化,易形改服,大则兴云起雾,小则入于纤毫之中。缀金玉毛羽为衣裳”。至周昭王之时,羽人不再是南方之民的服饰特色,并与仙人合流。从崇鸟而仿效衣羽衣,转变为有奇能的神仙了。更有意思的是,鸟衣的行为,传至后世,演变成流传广泛的羽衣仙女故事。《搜神记》卷十四、郭璞《玄中记》、郦道元《水经注•江水》等书都载了类似的故事。另外,旧时江浙新嫁娘盛行穿戴的凤冠霞帔,也是鸟衣的变形。
现代民间鸟衣形象,在我国东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中,有着更多的传承。浙江、福建、广东等地区的舍族民众流传的凤凰服饰即是典型的一例。 另外,在我国一些北方少数民族中,对于熊、狼等猛兽的崇拜使得一部分民族服饰(猎装、礼服)采用这些动物的毛皮。希望用这种方式能够和这些所崇拜的猛兽达到一定程度的同化,得到它们的力量或者受到它们保佑。以上这些例子说明,萨满信仰对于一些少数民族服饰材料的选择有着一定的影响。